六年级下册语文预习笔记第四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四课主要内容In the fourth lesson of the sixth grade Chinese classroom, the main content revolves aro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lesson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iterary appreciation and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在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的第四课中,主要内容围绕着对古典中国诗词的解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展开。
这节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古典中国文学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Firstly, the teacher might introduce a famous poem from the Tang or Song dynasty, provid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e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poem was written. This help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em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it was created.首先,老师可能会介绍一首来自唐宋时期的名诗,提供有关诗人和诗歌创作历史背景的信息。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义以及与它创作时期的相关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园地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园地笔记
一、日积月累
1. 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化符号,如梅、兰、竹、菊、松等,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句子,表达了松树和梅花在冬天依然傲立雪中的坚韧形象,赞扬了它们的不畏严寒、顽强坚韧的精神风貌。
3. 背诵:需要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句子,以加深对梅花和松树坚韧精神的印象。
二、交流平台
1. 讨论:在交流平台上,可以讨论有关学习方法和经验的话题。
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互相借鉴和学习。
2. 总结:通过交流平台上的讨论,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 运用:可以将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日常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三、词句段运用
1. 理解: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可以查阅字典或词典等工具书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 运用:可以将词语和句子运用到日常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和写作水平。
3. 拓展:可以拓展题目中给出的词语和句子的用法和含义,例如通过搭配不同的词语来组成不同的短语或句子,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阅读链接
1. 阅读:需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文章或段落,理解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2. 分析:需要分析文章或段落的结构、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或段落的内涵和外延。
3. 总结:需要总结出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藏戏》的笔记

藏戏以雪山大地为背景,每年的雪顿节也称作“藏戏节”。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部分(18自然段):介绍藏戏的传承方式。
6
课文知识点
第1、2、3自然段: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课文开篇用了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藏戏的三个特点:戴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第15、16自然段:藏戏特点二:背景大、道具简、说唱。
第15自然段:
1、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要……不要……不要……只要……”说明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第17自然段:藏戏特点三:情节任意拖延,唱腔、动作随意发挥。
5、敦厚——油滑
6、缓慢——迅速
7、压抑——放纵
8、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4
中心思想
《藏戏》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5
分段与段意
分段方法一:
《藏戏》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概括藏戏的主要特点。
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藏戏》课文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4课《藏戏》
同步课本知识 巩固薄弱知识项 掌握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
CONTENT
目 录
1 一、课文原文 2 二、课文朗读 3 三、课文预习 4 四、同步练习
统(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wp9S_o4b0kQojGuVQ 下载密码:paig
统(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预习
课文 原文阅读
同步课本知识 巩固薄弱项 掌握常见题型解决方法
第4课《藏戏》课文原文 第4课《藏戏》①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第4课《藏戏》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课文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17):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 。 第三部分(18):介绍藏戏的传承方式。
第4课《藏戏》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课文主题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艺术形 式,表现了藏戏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课文多音字
种:zhǒng 传:chuán 背:bēi 鲜:xiān
种子 传奇 背包 鲜艳
zhòng zhuàn bèi xiǎn
耕种 传记 背诵 鲜见
第4课《藏戏》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课文近义词
结束——完成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雄浑——雄壮 压抑——压制 稀奇——稀罕
第4课《藏戏》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课文反义词
第4课《藏戏》④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 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园地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园地笔记摘要:一、课文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体裁:散文4.背景:描述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二、课文内容分析1.课文结构:总分总2.主要内容: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以及与牧民交往的愉快经历3.写作手法:生动的描绘、优美的抒情、鲜明的对比三、主题思想1.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民族团结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课后问题解答1.为什么作者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作者在草原上经历了哪些愉快的事情?正文:《草原》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园地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这是一篇散文,描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的美好画面。
课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开篇作者便表达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碧草,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草原的辽阔、碧绿、一望无际等特点,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同时,通过讲述与牧民交往的愉快经历,表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表达了对草原和牧民的不舍之情。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绘、优美的抒情和鲜明的对比。
例如,在描绘草原时,作者写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草原的辽阔与富饶。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草原上的日出日落、雨后彩虹等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祥和。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还能深刻理解到民族团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在课后问题解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之所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因为他在草原上与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话是作者对草原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草原的辽阔与富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笔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语文园地是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本文主要以“牡丹”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牡丹的传说和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
本文分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牡丹的由来、花朵的特点、牡丹的品种及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牡丹的由来牡丹,原产于中国,被誉为“花中之王”。
关于牡丹的由来,最有名的传说就是《牡丹亭》。
传说中,唐代文学家元稹和美貌的武则天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两人在牡丹花下结缘,最终妒忌者的阴谋导致了两人的分离,元稹因思念武则天而身患重病。
武则天用牡丹含泪敷在元稹身上,才使得元稹病愈。
故事传说着牡丹的与爱情缠绵,已成为人们传颂不衰的美丽传说。
第二部分:牡丹的花朵特点牡丹花形状美丽,花瓣丰满,颜色丰富多彩,芬芳扑鼻。
牡丹花有着深邃的花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美好。
而且牡丹的开花期很长,从春天一直开到夏天,是花中的佼佼者。
第三部分:牡丹的品种牡丹的品种繁多,有双瓣牡丹、单瓣牡丹、九重牡丹等各种品种。
不同品种的牡丹有着不同的花型、颜色和花香,给人们欣赏和品味的乐趣。
在中国的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牡丹在绽放,让人如痴如醉。
第四部分: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牡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国花”。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牡丹的吟唱。
牡丹花代表着繁荣、富贵和美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用牡丹为题材进行创作,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对牡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表现方式,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牡丹的故事,感受到美好事物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向往,激发起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牡丹花的特点和品种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美丽的事物。
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语文园地中对牡丹的介绍,不仅仅是一篇阅读文章,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的教育。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笔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笔记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笔记时间:2021年5月12日上午地点:小学语文教室主题:古诗文-《七步诗》一、课前热身老师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七步诗的意境。
同学们有的用手语舞蹈,有的用画画展示,有的用歌曲演绎,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多元化的审美。
二、课程内容1.课文导读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七步诗》的作者曹操以及其背景,让我们了解到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并且与我们一起探讨了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朗读表演老师让我们尝试朗读这首诗歌,并且将它进行情感表达和语音抑扬顿挫的处理,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纠正发音,不断提高朗诵水平。
3.写作构思老师带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运用《七步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来构思写作。
同学们围绕着“我眼中的七步诗”进行了故事创作和句式构思,发扬想象力,增强写作能力。
三、课后评价这节语文课,让我感受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朗读表演,如何写出自己的作品等等。
这不仅是语文课堂的学习,更是对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感谢老师的精心安排。
四、课堂收获通过这节语文课的学习,我对古诗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理解了《七步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且学会了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同时也提升了我朗读表演和写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我们思考和探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鼓励我们尝试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表现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五、课后拓展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是我个人当前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以期能在更大程度上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认识。
1.了解更多曹操和《七步诗》的背景和故事,深入了解这首千古名诗的意义和影响。
2.研究《七步诗》中诗句的理解和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3.阅读其他古诗文,如唐诗宋词等,感受更多古典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六年级下册语文预习笔记第四课

中心思想表现了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但仍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要敢于面对困难。
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
顶碗少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在艰难困难中敢于拼搏,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介绍赵丽宏,男,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汉族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
背景简介:赵丽宏,"文革"时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其间种过田,学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
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五十余部。
作品曾二十余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思想
表现了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但仍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
要敢于面对困难。
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
顶碗少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在艰难困难中敢于拼搏,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介绍
赵丽宏,男,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汉族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
赵丽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当代作家,民进成员。
背景简介:赵丽宏,"文革"时中学毕业后曾去崇明岛"插队",其间种过田,学过木匠,做过乡村邮递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
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
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2000年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等各种著作共五十余部。
作品曾二十余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散文集《诗魂》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1.课文简说。
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1)对词语的理解。
座无虚席:虚:空。
席:座位。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惊羡:惊讶羡慕。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指应声叫和(多含贬义)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
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萦绕于心:是指某件事情或某种想法一直盘旋在心头,不能放下。
歉疚: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该怎么办。
肩胛:也叫胛骨、琵琶骨。
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
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
前面为肩胛下窝,是一大而浅的窝。
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冈上、下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
肩胛冈的外侧扁平,称肩峰。
外侧角肥厚,
有梨形关节面,称关节盂。
喧哗:1. 亦作“ 喧哗”。
声音大而杂乱。
2. 声大而嘈杂。
杂技:杂技,亦作“ 杂伎”。
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
现代杂技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
声息:表示声音,情况或消息。
另有夏茗悠著的《声息》。
沉着:形容人从容镇定,不慌不忙。
瓷碗: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今日。
另附:屏,píngbǐng bīng
píng 屏蔽bǐng 屏住气bīng 屏营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在柔美的乐曲声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与乐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杂技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写出了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省略号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
对碗的描写衬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艺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难度很大。
②一位姑娘走过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瓦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的头上,一切重新开始。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碗,又在他头顶上厉害地摇晃起来。
这几句详细的刻画了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观众的反应,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表演。
这里作者用了三个“又”字,因为顶碗少年之前也是这样“叠”“转”,而碗也是“摇晃”,最后导致失败,他又重复之前的动作,险情再次发生,怎不让人紧张万分?
③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④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
“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⑤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
“镇静”表现出少年经受起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
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