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中信任危机的成因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中信任危机的成因作者:时斌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8期摘要导致我国社会发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有:传统信任模式有违变化的实际逐渐弱化,西方信任模式不契合我国社会结构类型,多元文化的冲突导致普遍信任基础不牢,急剧的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信任预期不稳;从个人层面看主要有:短期性的利益诉求影响信任选择,片面性的事实判断降低信任预期,封闭性的合作态度阻碍信任转型,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动摇信任基础。
关键词信任危机成因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信任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因缺乏共同的信任基础而彼此怀疑、互不信任的心理体验。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信任危机的成因是多层次的。
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并不单纯是、诚实守信的问题,不能仅从道德滑坡的视角来分析;信任危机指向的是社会交往主体之间关系状态的恶化,它是在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应从影响社会交往的因素入手。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又是相对的、具体的,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为此,在分析信任危机的成因时,应该立足我国国情,从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影响,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探讨。
1 从社会层面分析急剧的社会转型使得我国社会信任遭遇多种冲突,传统的社会信任模式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实际,表现出“转型不适”;西方的社会信任模式难以契合我国的社会结构类型,表现出“水土不服”;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多元信任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陷入某种混乱之中。
1.1 传统信任模式有违变化的实际逐渐弱化我国传统的信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为核心的情感关联之上的人格信任。
这种特殊主义信任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与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交往方式相适应的。
论及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式,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表现为一种“差序格局”,即“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
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一):现状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
浅谈当前社会诚信缺失原因及重塑策略

浅谈当前社会诚信缺失原因及重塑策略作者:李红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摘要】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及社会道德失范等方面的因素,使得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十分普遍,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鉴于此,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教育,弘扬美德,加大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规范官员行为和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的重塑策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诚信的国家。
【关键词】诚信缺失原因重塑策略一、引言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其优秀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各种为人高歌颂扬的优秀美德。
五千多年以来,诚信被视为华夏民族最为优秀的美德之一,并且无论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还是从其基本字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何为诚信?个人认为:“诚”表示为人诚实、诚恳,是主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表现;而关于“信”,则意为做人有信任有信誉,这是指主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外化表现。
然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在不断降低,相互之间不够坦诚,答应对方的事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久而久之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决裂,同时这种诚信缺失行为也十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重塑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减少因诚信确实而带来的危害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教育,弘扬美德等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诚信的国家的措施和建议。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及原因(一)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类的物质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同时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利益化,从而导致了现时期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缺失诚信的行为到处可见,这些行为给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幸福生活都带来了不可忽略的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中,缺失诚信的行为已成为一个制约我国发展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与重构

relationship,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society,on
makes
a
the root
cause
of the lack of trust.Then the thesi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etailed
explanmion,which Can
transform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hilosophy.
The first part,proceeding from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the
trust,analyzes
status at
on
and
impact caused by the trust issue.The analysis is social reality,which extended tO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and
home
and
abroad trust issues.Besides,the thesis focuses
1.3.2现代社会里作为契约与制度的信任…………………………………………….13
1.3.3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4 第二章现代社会的信任问题分析…………………………………………………………15 2.1我国现代社会的信任问题现状………………………………………………………15 2.1.1人际关系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5 2.1.2社会合作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6 2.1.3政治秩序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 7 2.1.4经济交易层面上的信任缺失…………………………………………………….17 2.2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的后果分析……………………………………………………1 8 2.3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原因分析………………………………………………………19 2.3.1社会体制和文化断层层面……………………………………………………….20
公务员事业编综合分析答辩真题经典答案(一)

公务员事业编综合分析答辩真题经典答案(一)一般来说,答辩三条即可。
最好按照“第一、第二、第三”来分条,最后能联系个人的题目,一定要联系个人谈体会、表决心。
1.中科院做了一个有关中国社会信任度的调查,该调查显示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不高。
对此,你怎么看?对于以上现象,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当前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岌岌可危。
人们信任度不高从本质上看体现的是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
第二,导致社会总体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信仰和核心价值观的缺乏。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自守,就会失去做人的底线,社会的且信就无法实现,这会导致社会道德体系崩溃。
其次,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失信的成本过低。
一方面,企业或个人对自身利益过度追逐,拿诚信交换利益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力,导致不诚信现象有时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这就造成了一部分人铤而走险。
再次,新闻媒介的发达以及人们获取资讯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使人们获得了更多其他人受骗的信息,但由于媒体偏好多报道“坏事情”、少报道“好事情”,很容易使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估计过低。
最后,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也是造成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信任度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要挽救濒临倒塌的信任危机,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
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舆论环境,用诚信立人,用诚信立国,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其次,必须从制度层面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人手,重建社会信任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起到榜样作用,杜绝背信、失信的行为和权力滥用,对政府工作人员加强党内和社会监督,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加强对食品、药品行业的监管,设立企业诚信评价机构,旦企业出现不诚信行为,就将其录人黑名单并通报,通过罚款、整改等方法提高企业的品质。
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

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政府行为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
诚信是政府存在的根本,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时期,政府诚信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诚信遭遇了重大缺失,使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到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努力探讨重塑的破策。
标签:豉府;诚信缺失;原因;对策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即内外一致,“信”即言而有信。
诚信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诚恳厚实、有信无欺、坦诚相待。
诚信缺失是指社会中诚信的道德缺失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
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充满诚信氛围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可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的现象。
种种不守信的个人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的发生都不利于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构建。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社会要成为诚信的社会,政府首先要做好守法诚信的典范。
如果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政府诚信就位于金字塔的塔顶。
政府诚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信用建设须政府先行。
政府诚信缺失是指政府本该沿着诚信的道路走下去可是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发生了诚信品质的缺失乃至扭曲。
近几年,一系列事件的出现,对政府诚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从“华南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杭州的飙车案到罗彩霞事件,政府的诚信一次次受到强烈的质疑和挑战,使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损。
一、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探析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民社会不断培育壮大,社会结构的变迁,价值多元化、政府职能转变、世界局势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诚信缺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诚信缺失尤为凸显。
政府诚信缺失是由很多原因综合造成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
制度不健全,公权力的滥用。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693bd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f.png)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快乐阅读AILEYUEDUK54 Feb. 2016 MAGAZINE构建,关键在教学过程,最大智慧在于实现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统一,而实现统一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激情的称赞,以及行为举止中透露出的细细的关怀,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
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她)们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每个人都非常享受自己成为胜利者那一刻,同样,孩子们也都是喜欢成功的。
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她)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去体验,在教学中予以完美的表达。
还是那句很有名的话: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现在的小学生欢迎接受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进行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而在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的为人师表的情绪性格、丰富的教育情感、完美的人格魅力以及优雅的教学修养和素质,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案,将最终促成教育的和谐统一。
情感教育是属于课堂上拓展的东西,通过最初的情感教育,才会上升到态度,然后是价值观等等更高的教育程度。
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感的功能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活动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和情感需要,调动其认知和情感的积极性,才能既完成育智任务,又实现怡情育心,最终达到养成学生健康的独立人格,谋求个体的幸福的教育根本目的 。
(作者单位:江西康宁医院)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上的一切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理性认识不够深入,他们看问题相对比较片面,不能够全面、整体的看问题,这导致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摘要]对于维系一个健康而有效率的社会而言,信任不可或缺。
但当下我国社会中一些领域和主体间存在互不信任的问题。
对此,首要的任务是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
信任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其特定的原因。
现今我国社会中的不信任状况的形成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和运作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信任;传统文化;政治权力运作;社会管理策略引言如果一个人类共同体可以被称之为社会的话,信任就不可或缺。
初看起来,它很日常化,很普通。
以至于“我们都把信任作为人性和世界的自明事态的本性”。
①也正因为如此,其重要性和所隐含的问题常常容易被人们忽略。
就像空气一样,每个人都离不开,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它是多么重要。
在社会学发展初期,信任问题并没有被太关注。
韦伯、马克思、涂尔干等社会学大师也没有就信任问题专门有过论述。
这一状况直到齐美尔时发生改变,其在《货币哲学》、《陌生人》等著作中都有一定篇幅论述信任问题。
随后,卢曼、科尔曼、福山等人就该问题也有着精彩论述,一时间,信任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
相应的,近年来研究我国社会信任问题的论著也有很多。
一、政治领域内信任危机的表象和原因查尔斯·蒂利曾经列出了一些标准,以之作为标准来衡量一个社会中的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的高低。
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既定的政权体系中,当存在下列大量行为时,即意味着信任网络已为公共政治所整合。
1.创建公众认可的协会、互助社、政党、联盟、宗教团体和社群,或是为已秘密存在的类似组织寻求公众的认可。
2.在这类组织中寻求友谊、亲密的关系、共同的信念、安全以及高风险的事业。
3.允许家庭成员参加军队或警队。
4.促进家庭成员在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关)中获得职业发展。
5.请求(或至少容忍)政府对出生、死亡、结婚等人口事项的调查和登记,并采用官方登记方法使得法定交易生效。
6.通过人口普查、调查和申请向公共组织和政府提供个人信息。
7.愿意将私人合同交付政府机构强制执行。
8.求助政府机构预防或惩戒家族、宗教团体或经济网络成员的不负责任行为。
9.采用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进行交易和储蓄。
10.花钱(如婚姻登记费)向政府购买安全,使之承担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责任。
11.在人生重大事项和长期安全方面信赖政治角色和(或)政府机构。
其中,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开始的那两项,它们对我国社会中信任危机现象的解释能力比较强,而且还关涉到信任危机解决途径的讨论。
其实,我国社会中缺乏信任并非现在才有,而是一个自传统社会以来就早已形成的现象。
在传统社会中,之所以社会信任缺乏没有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就其社会结构和本质来讲,始终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内向封闭的前现代社会,这种性质的社会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资本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和再生,当然,这个过程很少变化并且是一种低水平重复。
1949年以后,由于实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强有力的社会改造运动,这种社会改造运动的模式通常被学者们称之为“全能主义”,②传统的家庭——国家社会结构模式终于得到改观。
但是,这一运动在实践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政府以强硬的姿态和有效的思想改造、全民动员的方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革新。
这一切社会革新的最直接效果是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执政能力延伸至社会的最基层。
从而切断了所有其他可能的社会信任建立渠道,垄断了民众的全部的信任可能。
接下来的如:允许家庭成员参加军队或警队,促进家庭成员在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关)中获得职业发展这两项。
与当下中国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意愿相符合。
初看起来似乎从正面表明信任网络被公共政治有力地整合,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只是说明民众对于投身于工商业的疑虑和不安全感,这可以从这些年来国家公务员招考时异常火爆的报名场面来理解。
当有的职位的招录比达到几百比一的比例而报考人员仍然趋之若鹜时,你能够将之理解为这是对政府的信任吗?或许有这个因素,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接下来的几项:请求(或至少容忍)政府对出生、死亡、结婚等人口事项的调查和登记,并采用官方登记方法使得法定交易生效;通过人口普查、调查和申请向公共组织和政府提供个人信息;愿意将私人合同交付政府机构强制执行;求助政府机构预防或惩戒家族、宗教团体或经济网络成员的不负责任行为,则明显与现实相左。
每次人口普查或国情调查时,各级政府总是伴之以不厌其烦的说明、解释。
民众则是消极的、无所谓的态度。
而当私人间的合同遭到违背时,大多数的老百姓往往更愿意采取私力救济。
在人生重大事项方面,我们从父母、师长、朋友那里听取意见。
在人生长期安全和福利方面,我们依赖的是自己的辛勤工作、子女赡养、社会保险等。
我们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内。
这是因为政府没能够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安全与福祉。
或许,这其中还有我们一直在信赖的,那就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
如有学者所言“民众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国家全力控制的主权货币了。
换句话说,一切系统风险统统集中到货币和信用体系上”。
③正因为如此,这将会造成非常危险的后果。
因为这样一来“国家就经不起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通缩,因为人民一旦发现货币也不可信,那么国家与社会间的信任就会完全崩塌……控制物价不再是一件经济任务,而是政治任务”。
④二、经济领域内信任危机的表象和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一直是围绕着政治活动来进行的。
社会行动的导向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指示,经济发展不在权力机构的考虑之中。
由于权力机构不仅垄断了公共权力的行使,事实上还垄断了公共的话语权,所以,民间不可能发展出自由的市场经济。
因为这不仅缺乏物质和环境基础,道义上也难以说服自己。
这种状态不久得到改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制度改革中,党和政府展示出对社会体制和社会发展新的认知水平,以及建立在这种认知之上的决心和态度。
由于党和政府所具有的对社会深入而有力的影响,整个社会氛围迅速得以改观,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中,甚至主导人们行为的道德意识也悄然转变,一个总的趋势就是社会服从了市场的逻辑。
但是,近些年来,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事件频有发生。
每年的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央电视台会举办一台晚会来揭露一些市场活动中的不法行为和无良商家。
节目中所揭示的一切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从地沟油、苏丹红咸蛋、蒙牛奶、瘦肉精猪肉、农药韭菜、石蜡翻新陈米、福尔马林浸泡水产品到豆腐渣大桥、烂尾楼、明星代言假广告、经济学家为资本摇旗呐喊等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而且继续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社会中不同阶层都陷入一种对利益不顾一切的追求和经济迷狂中。
一直被认为是耻于言利的国人如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这一切发生和转变的是如此迅速,我们不禁要问:国民心理普遍性地发生这样截然不同的变化其原因何在?就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以下两点:(一)原本就有逐利取巧的习惯和意识,压抑已久的潜在欲望和传统社会结构性诱因被释放,于是,众神狂欢。
传统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与经济学理论的理论原点“理性人”学说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相契。
儒家学说所认可的实现完满人生的逻辑进路其原点在于个人和家庭,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服从均是从家庭关系中类比和推演出来。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使得农民只看到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基本上没有组织性可言。
在我们看来,关键因素在于“私”。
“私”不仅为“愚、贫、弱”之根源。
更为重要的是,由“私”出发,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普遍的、全面的不信任。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中引入市场机制,就是要以公平的、规范的契约模式,替换广泛存在于原来社会中各个领域中的以人情、面子、潜规则、权力为主导的行为模式。
以此革除社会积弊,最大化地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
那么,这种转变的后果又是什么呢?对此,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即:虽然我们的政府努力在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提倡消费以拉动内需,但是现在的民众一直不太敢于消费。
是否国人始终保持着传统的节俭的习惯?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未必见得是主要原因。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性思想认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理性人的利益需求,满足利益需求的渠道是自发自愿的契约和交换行为,该类行为的日益普遍和固定的结果就是各级各类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壮大,当各个不同的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调节供给与需求形成的时候,自由市场经济就展现出其应有的全部特征。
在这些特征中,较为重要的是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律性,能够自发地维持和再生。
这种自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相对于国家干预而言的独立性。
即: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自身,国家无需干预过多,只需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即可。
这是斯密的主张,虽然中间经过凯恩斯的反对,但是至今仍然为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恪守。
二,相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而言,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所依赖的是理性的、功利的计算和筹划,在根本的、原初的意义上,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可以忽略不计。
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必须到社会因素以外的人的个人理性中去找。
对于第一种经济自律性的解说,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反驳,对此,我们不予多说。
本文关注的是对经济自律性的第二种辩解是否成立。
在对以上所说的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该学说的成立建立在三个前提上。
(1)信息完全供给。
(2)市场充分竞争。
(3)行为的完全经济理性化。
然而,当把经济行为放入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后,发现这三个前提都不可能成立。
首先,在一个复杂社会中、尤其是像社会分工和合作已经将世界范围内的物资资源和人事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现代社会中,个人通过其亲知亲历所掌握的信息能够拓展的社会空间极其有限。
每个人在进行哪怕是日常的微不足道的行为时,自愿或不自愿的都会被镶嵌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编织成的网络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人们不断产生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和个人的信息与知识欠缺之间的矛盾。
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行为的发生和持续进行都是由制度安排和关系设置在个人知识止步的地方做无限延伸形成的。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信息完全供给不可能,那么,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能否做到这一点呢?也就是说能否有一个处于社会生活中心的政府将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从而以远远超出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信息获得渠道来规整经济生活。
对此,有两个方面的反对理由,一是这已经背离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信条。
其二,如哈耶克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理性的僭妄。
其三,市场的充分竞争也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从可能性来说,市场充分竞争与否关联到信息能否完全供给。
而信息能否完全供给的问题,正如我们刚刚已经分析的那样,也是一种理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充分竞争难以做到。
现实中的市场竞争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