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李鸿章办外交》1

合集下载

李鸿章办外交

李鸿章办外交

• 31.田家炳前总会有几个人在晨读英语。 32.洒水车喜欢在夏天的早晨“唱歌”,晚起的你会惊呼:“昨天晚上 下雨了?” 33.受不了周末的打水时间,那安排,简直要让人吐血!要人命啊! 34.校门口的十字绣店,路过时你总会驻足一会,很艺术,简单的艺术。 35.悲催的四号公寓楼,挺拔的国际大厦,让你不出校园就深刻的感受 到“贫富差距”,呵呵,说得有些夸张,我们现在住在哪,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以后住哪里! 36.有时你会发现,前两天在田家炳旁的树或者花被移到了体育馆旁, 无需惊讶,这样园艺工人才有工资嘛,有的树还是从“北师大”搬来 的呢! 37.冬天去打水难免会摔跤,然后与暖壶共舞,仙气升腾。 38.割草机的噪音可以把你从午睡中吵醒,那草的味道,干燥呛鼻,会 过敏的。 39.师大广播的音乐几十年不变。“北师大”那边广播开头曲很好听, 真的很好听!空灵而悠扬! 40.过了地下通道一定要小心,扒手都是团伙出动!有组织有预谋! 41.吃过交流中心的饭,味道不咋地,还要等很久,因为从那里出来的 大多都是校领导和老师,我就见了好几次校长呢。 42.本部旁的“蓝骑士”“博浩”一直都很火。 师大人请默默转,我们会永远支持的师大!!! 。。。新疆师范大 学,我的母校我爱你……
• 典雅、庄重、深情的浅近文言文: • 辜严倬云女士如晤: •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 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 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 有情,亦有憾焉。 •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 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 汪道涵

历史八上第21课笔记

历史八上第21课笔记

历史八上第21课笔记
第21课 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内容:
1. 清朝的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闭关锁国、科技落后、官僚腐败等原因,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2.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了香港,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3. 洋务运动:为了自我振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兴办实业、学习西方科技、设立新式学堂等,但这些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甲午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无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两亿两白银。

5.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试图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改革失败,被称为“百日维新”。

6. 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进入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李鸿章办外交教案

大学语文李鸿章办外交教案

教案标题:《李鸿章办外交》教学目标:1. 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理解其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析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探讨其在我国近代外交史上的意义。

3. 通过对李鸿章外交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外交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2.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分析。

教学难点:1.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理解。

2. “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语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相关论文和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近代史,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李鸿章的了解,他在我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李鸿章办外交的相关内容。

2.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包括他的外交理念、目标和方法。

2. 分析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3. 讲解李鸿章在晚清外交中的具体实践,如天津教案、马关条约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李鸿章的外交案例进行分析。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深入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践的理解。

2. 提问: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对我国近代外交产生了哪些影响?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自主思考,撰写一篇关于李鸿章办外交的短文。

2.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其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践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024版李鸿章PPT课件[1]

2024版李鸿章PPT课件[1]
外交家
李鸿章曾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 订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 条约》等,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 重要人物。
24
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与争议
2024/1/29
正面评价
李鸿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的洋务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他在 外交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
2024/1/29
20
李鸿章在近代化事业中的贡献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李鸿章致力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 化知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2024/1/29
2024/1/29
军事制度僵化
八旗、绿营等传统军事制 度弊端丛生,军队战斗力 低下,难以应对外来侵略。
国防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清朝 统治阶层缺乏现代国防观 念,对外部威胁认识不足。
16
李鸿章推动军事改革的措施
引进西方武器装备
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 如洋枪、洋炮等,提升中国军队装备
水平。
对外关系改善
随着军事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对外关 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改善,为维护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有力保障。
18
05
李鸿章与近代化事业
2024/1/29
19
近代化事业背景及意义
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近代化事业应运而生。
意义
近代化事业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之路, 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推动国家富 强和民族振兴。
2024/1/29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析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析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他的外交思想大多被清政府采纳,作为当时的外交策略。

因此,我们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失败原因、内容、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

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

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深信儒家文化思想。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枪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列强就“无计可施”。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语文-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语文-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尔不说吾还忘矣。 • 你不说,我还忘了。 • 尔不言,吾尽忘之。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胡舒立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有浅近文言色彩的现代文
•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耗资之巨、历时之久、所系之大,诚为 “背水一战”,并未预留失败的空间……
• 五、李鸿章的人生起伏与晚清国运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 悲李鸿章之遇。
• 毛泽东:水浅而舟大……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 矣。
• 唐德刚: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 称“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曾国藩评李鸿章
• 令弟少荃,自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 李少荃才则甚好,然实处多而虚处少。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各国军队进来后,人们从前虽骂他,但现在已知道 非他不可,所以大家盼他来,因他来得慢,大家又 怨恨他。 ——齐如山评论李鸿章
•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 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 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1972《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的“一个中国”
•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美国方面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
李 鸿 章 办 外 交
王 元 化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李鸿章,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誉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造性的提出“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强调外交必须和内政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秉持“和平共处,以德服人”的外交准则,成功地推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对外交往李鸿章自幼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外交交往尤为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和外界交流互动,才能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因此,他提出了“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旨在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对外态度。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外交战略是以国家利益和现代化进程为导向的。

二、推崇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西方普遍采用的霸权主义相反,他主张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他认为,外交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互信、求共赢的关系,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正是这种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让他在中国近代外交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三、以修复国家权力为中心作为一位外交家,李鸿章非常清楚,国家要在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首先得有足够的国家权利。

因此,他主张通过积极修复国家权力,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他努力倡导中西方合作,推动着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诸多机遇。

四、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架起桥梁李鸿章非常重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力求为两个文化体系架起桥梁。

他在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标准、西备选的原则,将中西文化差异化纳入考虑范围。

同时,他也不断引导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走进国际舞台铺平道路。

五、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李鸿章作为一位优秀的外交家,非常看重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自己的外交工作,他成功地将中国推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六、提高国家国力李鸿章认为,强国兴邦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

李鸿章外交轶事

李鸿章外交轶事

李鸿章外交轶事作者:陈社生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9期李大架子一米八三李鸿章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的,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

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矮”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

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

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

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

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

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

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文本分析
本文在引述和评议上均有特色:
第一,近世野史笔记甚多,而本文所引多为近 世名人梁启超、曾纪泽的言论,以及掌故名著 如《春冰室野乘》、《庚子西狩丛谈》。 春冰室野乘》 庚子西狩丛谈》 第二,作者在摘引史料时屡加简要评议。其所 言皆可谓一语中的,犀利而允当。这类评议虽 不多,却正是文章的精彩之处、点睛之笔。
五、历史阅读法
李鸿章之办外交以及士大夫对它的渲染, 究其实质,正是本文所评议的,是追求一 种“精神上的胜利”。 精神上的胜利” 李鸿章典型地反映了“精神胜利法” 李鸿章典型地反映了“精神胜利法”的两 个特点:一是受挫愈烈,此法愈盛;二是 因物质上不如人,故以精神文明骄人,对 外人则仍以夷狄视之。为求取精神上的胜 利,在外交中别无它法,只有务虚一途。
三、众说纷纭李鸿章
四、文本分析
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至“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第一层次(开头至“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总说 前人对李鸿章在外交中轻侮洋人多有传闻记载; 第二层次(从“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第二层次(从“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至“甚至闹出 笑话” 笑话”):具体引述两本掌故笔记所记载的李鸿章以 特殊手段压倒洋人的传说,并予以评议; 第三层次(从“据某笔记载” 第三层次(从“据某笔记载”至全文结束):附带引 述清末民初外交官在外交礼仪上的迂执,以见李鸿章 办外交的影响。重点是前两个层次。
六、思考与讨论
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你了解李鸿章吗? 了解这段历史吗?你觉得作者的这种议论 有道理吗?
李鸿章办外交
王元化
一、王元化其人
作者王元化先生是当代 著名学者,致力于近现 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 及文艺理论的研究,在 学界广有影响。
二、掌故文
所谓“掌故” 所谓“掌故”,是指有关国事朝政、典章 制度、历史人物等的故事或传说,以补正 史之未备。 晚清时期掌故文很兴盛,它与一般笔记或 野史相比, 野史相比,涉及更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更确 切地说是掌故笔记,所引用的即是近代两 部著名的掌故书。
五、历史阅读法
鲁迅先生早曾通过著名的阿Q 鲁迅先生早曾通过著名的阿Q形象的塑造, 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大文化痼疾,也 是国民性的一个重大缺陷——“ 是国民性的一个重大缺陷——“精神胜利 法”。其实质即是在不能胜利的情况下而 行自我安慰之举。
五、历史阅读法
精神胜利法
在中国统治阶级及被统治阶级中慢慢滋生成长 起来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即在实际上的 失败之后转而寻求精神上的优越,在物质文明 落后之时转而找寻精神文明的高超,在今天的 屈辱境地之外去追寻当年的辉煌,在主要的方 面处于劣势之时去炫耀次要方面的胜出,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