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普及

合集下载

哲学调查报告

哲学调查报告

哲学调查报告引言:哲学是人类思考和探究生活意义、道德准则、本质真理等重要问题的学科领域。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刻的学科,哲学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当代人们对于哲学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哲学思维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职业的人群。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对哲学的了解程度、日常生活中是否运用哲学思维、哲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1. 对哲学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哲学的了解程度有限。

仅有35%的受访者表示对哲学有基本的了解,能够简单区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哲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占比达到55%。

2. 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思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了哲学思维。

对于常见的道德问题、生活价值观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较少有人使用哲学思维进行思考。

相反,大部分受访者更多地受到社会价值观和群体思维的影响。

3. 哲学对个人的影响: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哲学对个人的思考和认知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哲学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提高个人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近40%的受访者认为哲学思维有助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4. 哲学对社会的影响:对于哲学对社会的影响,调查结果呈现出两种不同观点。

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哲学思考有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他们认为通过哲学思维,可以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也认为哲学对社会价值观和公共决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另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哲学思维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对社会变革的实际作用有限。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大部分人对哲学的了解程度较有限,但是对于哲学思维对个人思考和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持有认同态度。

普及版庄子哲学(上)

普及版庄子哲学(上)

普及版庄子哲学(上)作者:郑朝晖来源:《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22年第08期同学们学了《庖丁解牛》后,对庄子哲学忽然有了兴趣。

我尽可能用通俗的话和大家聊聊庄子的哲学。

首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想象世界产生于一种“精神”。

它有两个变体,一个是人的主体意识,一个是除自主意识之外的世间万物。

大家看过《聊斋志异》里的《画皮》吧,人的主体意识和世间万物,就是那种“精神”的两张画皮,这画皮古人称为“皮相”。

这两张“皮相”又各有自己的名称,一个叫“我”,另一个叫“物”。

中国人的世界是三分的,一个是那个令人糊里糊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终极存在,我们姑且叫它“浑沌”吧(比如“天”“道”“玉皇大帝”“佛陀”“海神娘娘”“关帝老爷”等),还有一个是“我”,再有一个是“物”。

这三者中,“浑沌”居于最关键的基础地位。

但这个占据了所谓的“基础地位”的“浑沌”与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浑沌”决定了“我”与“物”。

基于这样的思考,人们就开始烧香拜佛(不仅限于佛,反正能拜就拜)。

另一种则是“浑沌”将自己映射到“我”和“物”上。

有这样思考的人都比较古怪,比如“通灵”的神汉、巫婆,比如浪漫至极的哲学家和诗人,总之不是“正常人”。

庄子就是这样的“非正常人”,他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想象力异于常人,而且推理能力也强于常人。

比如,让你想象什么才算是自由,你会怎么想?你一定说,我想象自己像鸟儿一样飞翔在高空之中,自由自在。

庄子会立刻打断你说:“飞翔,不是要靠空气吗?没了空气你能飞?所以,你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

”有人说,那行,我足不出户,纯靠意念饱览天地万物,纵横上下五千年,这样我总算是自由了吧。

庄子又嘿嘿冷笑:“这个更离谱,天地万物哪里来的?上下五千年哪里来的?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你如何自由?”而更重要的是,庄子停了停,神秘兮兮地说:“没了那个‘我’,你还有自由吗?”经过这么一折腾,他靠着不断推理,终于发现了一种逻辑上存在的状态:绝对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V o 1 . 3 2 No . 7
J u 1 . 2 01 及 化 和 大 众 化
李 倩
4 0 0 7 1 5 ) ( 西南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重 庆北 碚
哲学研究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加强哲学的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知识特别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将高深的哲学从书本里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指导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哲学研究成果转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化为多方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第3 2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普 及十分必要且具有重 大现 实意义和理论 意义。 关键词 :哲 学;普及化 ;大众化
中 图 分 类 号 :B 1 7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3 ) 0 7— 0 0 5 0— 0 4
哲 学 是人类 把 握 世 界 的方 式 , 和常识 、 科学 、 艺 术 等方 式 一样 , 其 研 究 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哲 学 只是 作 为一 种 手段 而存 在 , 其 目的永远 都 只能是 人 本身 。 而要实 现人 本 身这个 目的 , 哲 学势 必需 要普 及 大众 , 外 化 为人 民群众 改 造世 界 的实践 。

要 :哲 学研 究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 其 目的在 于普及 大众 , 化为人 民群 众改造世界 的 实践。哲学是作 为改造
世 界的“ 精神 武器” 、 “ 头脑” 而存在 。而不仅仅是作 为“ 精神” 而存在 , 不注重普及化 、 大众化 , 只注重理 论研 究的哲 学只能是抽 象的一般 , 只能是 缺失 了“ 心脏 ” 的一般 哲学 。哲 学 “ 有 用性 ” 的 实现形式就在 于哲 学内化 于人 民群众、 掌握人 民群众、 说服人 民群众 , 最终指导人 民群 众 实践活动的展 开。哲学不 消灭 自身 , 就 不能成 为现 实 , 可见 , 哲 学

《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思辨:哲学知识普及课

《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思辨:哲学知识普及课

《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思辨:哲学知识普及课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思辨,并就哲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通过分析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缺乏哲学知识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增强公民思辨能力的必要性等方面,本文将着重探讨《苏菲的世界》一书如何通过小说方式普及哲学知识,以及当代社会推广哲学普及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文章内容概述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将阐述哲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包括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缺乏哲学知识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增强公民思辨能力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将聚焦于《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在描述其内容和主旨之后,探讨作者通过小说方式普及哲学知识的意图和效果,并讨论读者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获得的哲学启发和思考方式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将探讨当代社会推广哲学普及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包括学校教育中融入哲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公共机构提供哲学普及课程或讲座等形式对公众进行哲学教育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媒体平台传播哲学知识的价值与影响力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对未来推广哲学普及教育进行展望,并呼吁社会重视哲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苏菲的世界》中的哲学思辨,阐述并强调哲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通过小说方式普及哲学知识可以使人们更加亲近和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同时增强个人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本文还将讨论当代社会推广哲学普及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探索如何在学校教育、公共机构和媒体平台等方面提供更多途径让公众接触和了解哲学知识。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思考,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哲学知识普及重要性的关注,并促进哲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 哲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2.1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道德标准以及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作者:袁炳昊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已然成为我国目前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而就哲学的本质来看,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有效的通过普及与大众化的过程实现对世界的改造,即充分有效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与大众化。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和大众化化的历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经验的总结就其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介绍。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历程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与大众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更加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确保其能更高的为大众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目前共经历了三个的阶段:1.1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哲学普及化与大众化的口号。

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从其进入到我国开始便呈现出一个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但当时所面对的对象更多的是国内小部分的知识分子,而其真正实现大众化的普及则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艾思奇在当时盛行的刊物中发表了大量关于哲学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毛泽东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社会现状,更具针对性的进行了哲学大众化的普及在引导群众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1.2 曲折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曲折发展阶段主要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

在此阶段,共产党成为了我国的执政党,其先进思想在群众的思想引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在当时表现为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就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的风险思想仍存在与我国大多数农民及工人的思想中。

上世纪中叶,毛泽东提出了对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思想引导的要求,并通过广播电台的形式充分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并这对其邀请艾思奇开展的相应的讲座。

哲学线下工作总结范文(3篇)

哲学线下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哲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哲学工作者们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哲学线下工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将我单位哲学线下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加强哲学理论普及(1)开展哲学讲座。

针对不同群体,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哲学讲座,邀请知名哲学家、学者为基层群众讲解哲学理论,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

(2)编写哲学普及读物。

我们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哲学普及读物,如《哲学入门》、《哲学与生活》等,方便基层群众了解哲学知识。

2.推动哲学研究与实践(1)举办学术研讨会。

我们举办了多场哲学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当前哲学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哲学研究的发展。

(2)开展哲学实践活动。

我们组织哲学爱好者开展哲学实践活动,如哲学沙龙、哲学辩论赛等,提高他们的哲学实践能力。

3.加强哲学队伍建设(1)举办哲学培训班。

我们举办了多期哲学培训班,为基层哲学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开展哲学调研。

我们组织哲学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哲学调研,了解基层哲学工作现状,为哲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加强哲学宣传(1)利用媒体宣传。

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哲学知识,提高社会对哲学的关注度。

(2)开展哲学宣传活动。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哲学宣传活动,如哲学知识竞赛、哲学讲座进校园等,扩大哲学的影响力。

三、工作亮点1.注重实效,提高哲学普及水平。

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哲学普及活动,使基层群众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哲学素养。

2.加强哲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哲学事业发展。

我们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哲学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哲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哲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注重队伍建设,提高哲学工作者素质。

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调研等方式,加强哲学队伍建设,提高哲学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4.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哲学影响力。

我们利用多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哲学知识,使哲学走进千家万户。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引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传播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路径。

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研究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大众化,可以更好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普及教育、现实生活、传播、研究、科技手段、未来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和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指导,是激发人们思想与信念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仅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信息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日益发达,各种思想观念信息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力地回应了这一挑战,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了精神的指引和思想的依靠。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深入人民群众中,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普及教育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础。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用另一个模型来讨论P
有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生正在孕育死”,也就是说“每个人 在生命的每一天都在走向死亡”。——母子关系
从而有 t总=t生+t死 (如果考虑到轮回的情况,则可以将此时间轴类似于函数的 形式作类似周期性延拓,这里为方便起见,仅考虑一个类似周期 的情况。) 由此可见,已知t总、t生、t死 中任意两个,可求得第 三个。 所谓“母子关系”实质上可以说是“互为母子”,或者莫如 说生与死是一种并列关系。即在此意义上,P为假。
亚里士多德按照人类的活动把所有的学科——因为 当时的哲学包括所有的学科——分为三类: 一、关于理论或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其中包括数学、 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二、针对实践活动,包括政治方面的和伦理方面的活
动的实践学科,其中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 三、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其中包括诗学和修 辞学 四、工具学科——逻辑学
哲学普及
Philosophy introduction
哲学[philosophy]: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作为一门科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 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 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 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 学。
“死”,毋须多言;而“生”,却有多义性。既可能指
1. (拥有)生命 2. 生活
之前我们的讨论都是建立在“生指‘(拥有)生命’”定义上的
而实际上 “P :死包含于生”可以归于“生指‘生活’”定义下。 毕竟,“生活”这个概念如此宽泛,即便我被迫承认自己死后的事 情不属于我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死,却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 包含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事实上《挪威的森林》便是将生与死在 这个意义上加以把握的。
• 文学性与科学性未必矛盾,即便文学通常扮 演不甚严谨的“思维火花”角色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
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 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 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 哲学讨论需要涉及各领域的知识
物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化学:炼金术士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 育家之一。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 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 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 《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 》、《政治学》、 《诗学》等。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他得思想 改变了几乎全西方的哲学家。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 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忘却,仍有恍如 一团薄雾状的东西残留不走。并且随着 时间的推移,雾团状东西开始以清楚而 简练的轮廓呈现出来。那轮廓我可以诉 诸语言,就是: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 一部分永存。
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 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 “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 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 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 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 在此侧,不在彼侧。 然而,以木月死去那个晚间为界, 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 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 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 怎样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 证。因为在17岁那年5月一个夜晚俘获了 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特别鸣谢:A Mad Tea-Party提供素材 小组成员:武钟书
杨翼
闫旭 王昕洋 吴阳春 姚玮琪 何永强
• 数学工具在哲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 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 )和其老师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合著的一本于1910—1913年出版的关于哲学、数学 和数理逻辑的三大卷皇皇巨著,该书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 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 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 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 脸。”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 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 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 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 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 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一、“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这个词来自拉丁文on(是、存在、有)和ontos(存在者)。 16世纪末17世纪初德国经院学者Rudolphus Goelenius(郭克兰纽,15471628)第一次使用“本体论”这个词,并把它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 义词。一般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指关于being as such(存在本身)的理论研究。 二、“知识论”(或称“认识论”,cpistemology) 这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 这个词源于希腊字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学科)。从“认识能 力”来分,有独断论、怀疑论、实证论,也可以分为“可知论”与 “不可知论”;从“知识来源”来分,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 判主义;从“知识的真伪标准”来分,有反映论、融贯说、实用说 等等。 三、“价值论”(axiology) 这个词源于希腊文axios(有价值的)和logos(理论、学科)。价值 原指商品交换价值,19-20世纪,在一些思想家的影响下,扩大到 不仅指经济现象,而且包括伦理道德、美学甚至逻辑的现象之中, 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综合的专门学问,叫作“价值论”。 “价值论” 是关于事物对满足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的意义的研究。
命题P: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不完整

假设死不存在
生不存在(与现实矛盾)
但是,对于已经获得不死之身的人呢? 对其而言,他没有死,但他却实实在在的有生; 也就是说,生没有变得不完整
然而,所谓“不死之身”是否真的存在呢? 人为什么要死呢? 死亡有意义吗? • 人,作为一个高等生命体,为什么会有成长,也会有死亡? 因为任何生命体都要从外界的环境中吸取能量,如人要吃饭 喝水。从物理学角度去看,这就是从外界的事物和环境中吸 取负熵。任何物质都有有序和无序的状态,退化和死亡是无 序状态,任何生命体要想维持自己的生命,就要不停的从外 界环境汲取负熵,使自己维持自己相当高的有序能力。 • 死亡有其意义,生物学观点认为,个体承受不住进化所蕴含 的能量而导致死亡。假使存在一个容量为N(N非常大)的 个体容器,由于进化能量总是因积累而不断递增,那么取E =N+x(x极小)就必然使得容器胀破,个体即死亡。 • 那么,正因死亡有其意义,而且此意义(进化)决定了一个 生命体的特征及所承担的责任,那么一个不存在死亡的人, 它能否称为人?它与蓝天白云石头这些无生命体无异。 综合上述反驳“不死”的论据,命题P为真。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 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 证。……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于是一切都了然了,即在此意义上,P为真。
相比为得到死而失去的更加有价值。人认识的短
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命的短暂,来不及沉淀,就
如没有充足的时间生产出来的只能是普通的白兰地, 而干邑是时间的凝华…… “对于人来说,真正要紧有重量的,肯定更在于 死法上。同死法相比,活法也许并不那么重要。话虽 这么说,但决定一个人死法的,应该还是活法。” 很奇妙的自我矛盾。但是我想,正因死是未知, 踏向死之领域的人络绎不绝却无一复返,而没有机会 听人讲起彼侧的生活是地狱还是天堂抑或如同此侧一 般普通,从而人们产生好奇、恐惧、严肃亦或是希冀 等诸多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