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内涵 (简单版)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 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 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 空的? 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 肚子塞满了,我们还有饿的 感觉吗?
存 在
饿 了 才 空!
空 了 才 饿!
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内容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从哲学发展看:贯穿哲学发展始终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本原(谁为 Fra bibliotek一性、谁决 定谁)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思维能正 确反映存在 否认思维正 确反映存在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 没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小结: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含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哲学内涵的全面理解: 1.从本义上看: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 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学问,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判断: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3、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所有问题的观点。 4、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论点。 5、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6、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8、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9、哲学就是世界观。 10、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哲学知识框架完整版
哲学与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物质与意识辩正关系原理的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基本
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一句话总结哲学家思想内涵

一句话总结哲学家思想内涵

一句话总结哲学家思想内涵哲学家思想内涵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无法用一句话进行全面总结。

不过,以下是对一些哲学家思想内涵的简要概括,以帮助你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考领域。

柏拉图(Plato):柏拉图的思想内涵涵盖了众多领域,例如他的理论中心思想是形而上学,也涉及到政治、伦理学和教育等领域。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灵魂的前世经验,推崇着智慧和理性的荣誉,主张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内涵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等。

他强调实际的经验和感知,认为要追求幸福,人应当通过理性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也提出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Descartes):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而闻名,他的哲学思想内涵主要关注认识论。

他试图通过怀疑一切,重建一个建立在自我存在的基础上的可靠知识体系。

他的理性主义观点在当时极具影响力,对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Hume):休谟的思想内涵主要涉及到认识论、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

他对人类认知和理性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并主张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经验的。

休谟还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道德判断的感性和情感基础。

康德(Kant):康德的思想内涵围绕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展开。

他提出了著名的道义理论,主张道德应该建立在抽象的道德法则上。

他还探讨了人类认识的限制和理性的起源,以及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的方式。

尼采(Nietzsche):尼采的思想内涵主要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等领域。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道德观念,并提出了“超人”理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超越来实现真正的价值和力量。

以上只是对一些哲学家思想内涵的简要概括,每位哲学家的思考领域和观点都非常广泛而复杂,无法用一句话进行完全总结。

深入研究他们的哲学思想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政治、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

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

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

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

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

哲学_物质_的内涵源于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__省略_的_物质定义_说明什么是物质时

哲学_物质_的内涵源于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__省略_的_物质定义_说明什么是物质时

2007年第4期第23卷(总第134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 f PL A Nanjing Institute of P oliticsN o.4,2007Ser ial No.134Vo l.23哲学 物质 的内涵源于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从用列宁的 物质定义 说明什么是物质时的局限性谈起征汉文(江苏省社科联,江苏南京210009)!!摘要:在说明什么是物质时,列宁的 物质定义 难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的 物质 是对具体科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是依据科学事实扬弃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产物。

恩格斯关于 有形体 的 物质定义 至今并未过时,无形的场应当属于空间范畴。

如果坚持把列宁的 物质定义 作为物质定义使用,必须增添 有形 的内容,才能得出与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相区别的结论。

关键词:物质;客观实在;具体科学;有形物体;场中图分类号:B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7)04-0044-0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从 场 的问题出现以后,就产生了恩格斯的 物质定义 与列宁的 物质定义 之争。

以往认为列宁的 物质定义 不能说明什么是物质的观点,主要局限在逻辑学意义上,如强调物质不等于客观实在。

笔者认为,之所以不能用列宁的 物质定义 说明什么是物质,关键在于这一定义难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把列宁的 物质定义 定位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重新肯定恩格斯的 物质定义 在说明什么是物质问题上的科学地位。

!!一、在说明什么是物质时,列宁的 物质定义 难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130存在于这个 物质定义 背后的矛盾,学者们大多是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物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而没有注意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界限。

第一讲 哲学基本思想-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


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
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借鉴意义
(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重难突破 ——如何创新?
关键词
内容
根本途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 径 径。
与传统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
文化 神。
与世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 主要
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 区别
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 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其局部
基本
其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
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评价
本书体系
哲学的内涵、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意识 实践与认识
真理
第一单元 哲学基本
思想
辩证法
哲学
第二单元 唯物论、 认识论
历史唯物 主义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辩证否定观
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主体 价值观、判断、选择 人生价值实现
文化生活——专题十三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重难突破 ——马克思主义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 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杨武能从本文上篇概略、粗浅的分析可以看出,《浮士德》这部巨著蕴涵的哲学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这样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非一个孤立的存在,正如天才诗人歌德和他的不朽杰作《浮士德》,也不会自动地产生在18世纪的德意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样。

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时代的大气候和德国周围的大环境。

因为,在特定的互相依傍的地理条件下,在同样的文化历史传统中,欧洲各国联系密切、频繁,相互影响强烈、迅速,地处欧洲中心地带的德意志帝国,不但毗邻瑞士、荷兰、英国、法国等先后领导思想潮流的国家,而且一度还把文明古国意大利包括在版图之内,因而说得上是各种思潮的流传汇聚之地。

从这个着眼点看,《浮士德》就不仅仅属于德国,而是属于整个欧洲,不然,它也就不可能成为“欧洲三百年历史的总结”。

《浮士德》所蕴涵的哲理、所表现的精神,即所谓的“浮士德精神”,也非纯粹的德意志精神,而是整个欧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延续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欧洲精神的凝聚和结晶。

一我借以支撑自己论点的头一块大“石头”,就是《浮士德》的具体思想内容,就是作为它主要哲学内涵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为什么是块“大石头”,为什么如此重要?如前所述,诗人歌德之能兼为哲人和思想家,是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深刻地探讨和回答了有关宇宙、人生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

但是仅仅指出这点,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歌德作为思想家何以格外伟大,出类拔萃。

事实上,应该说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带决定意义的理由,就是他在其伟大的诗剧里,将自己的主要思想浓缩、凝聚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宝石”——“浮士德精神”。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只要一提起歌德,自然会想到“浮士德精神”;一提起“浮士德精神”,自然会想到大文豪兼大思想家歌德。

可以说,鲜明而突出的“浮士德精神”的创立,乃是哲人歌德的主要建树。

可以说,正因为凝聚着这种精神,《浮士德》这部诗剧才在众多同一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难以被其它作品取代的地位。

试论墨子“兼爱”思想的哲学内涵及

试论墨子 “兼爱”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文/杨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家学派作为当时的代表学派之一,其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墨家思想奠基者的墨子,其所提出的以“兼爱”为思想核心的理论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

本文通过对“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进行分析,从“兼爱”思想入手,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使“兼爱”思想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更好地推动我们再上一层新台阶。

关键词:墨子,兼爱,交相利,平等引言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墨家思想依旧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因此,聚焦墨家的“兼爱”思想,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思考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1.“兼爱”思想的内涵墨家所讲的“兼爱”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无需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之别,同等的爱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不拘泥于亲疏贵贱的,没有等级差别之分的平等的爱。

“兼”字有整体、全部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兼,并也。

从又持秝。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1]便是说“兼”即一手同时抓住二禾,可引申为全体、无差别之意。

对于“爱”墨子并没有做出特别的解释,但“兼爱”这一概念却明显可以看出是以“爱”为基础的。

“爱”本身拥有着很多层的意思,一是讲对某人或某物有着较深的情感,二是讲一种爱惜、爱护之情。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在强调“爱”的多层含义之上加以修饰,扩大了爱的适用范围,强调了爱的外延和广泛性,要求天下各人都能爱得一视同仁。

“兼爱”的思想,表达着墨子希望君王能够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

并且因为墨子代表的是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也就是社会底层百姓的利益,因此也就更直接地表达了平民百姓对心目中理想君王的美好设想,以及对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强烈渴望。

而对于此,墨子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让人们相亲相爱。

“兼爱”是以人与人和谐、相爱的相处方式来解决社会纷争、动荡问题,“兼爱”侧重的是人精神层面的东西,讲人们之间要真诚相爱、互惠互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唯物论

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规律”中的哲学内涵
建始花坪民族小学杜万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认为,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因此,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探索规律”(以下简称“探索规律”)这一新增特色内容进行哲学分析,尝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文章所探讨的对象。

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
探究对象是任何文章写作的基础,“探索规律”就是本文的探究对象。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所以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

正是基于此,人教版一(下)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的教学内容应用而生了。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例1-例7内容呈现出从图形变化规律开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接着数字变化规律的探究趋势,而且教材内容的设计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

“探索规律”教学中有两大主要
目标,目标一是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列物品。

且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目标二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

且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

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字排列的规律。

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对于探讨对象,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文章将从中发掘该内容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认识世界包括认识知识世界的内容(如教材内容)。

笔者认为,应用哲学思维认识教材、指导教学实践,数学教学质量会提高地更好更快。

因此,下文主要简述“探索规律”所渗透出的基本哲学思维,启迪老师教学中应用哲学思维教学。

(一)真理的观点。

例1-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4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等等。

这些例题都反映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规律的共同特点。

数学领域的规律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是该领域该阶段的真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探讨过程中领略思考的美、体验实践的美、执着追求的美、探寻真理的美。

(二)意识能动作用。

人具有强大的意识能动性,能透过现象认
识事物的本质。

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应该坚定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单独或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发现规律。

(三)实践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活动。

教学中也强调实践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将生活中的实践场景在课堂上再现,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索规律”中通过学生自己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就是老师教学中注重应用实践观的表现。

(四)联系的观点。

“探索规律”中例1——例7都是要求发现变化及规律的题目,变化就意味着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体现的就是联系的观点,只不过例1——例3、例4、例5是较简单的联系,例6、例7是较复杂的联系而已,教师清晰的联系观是指导学生在变化中摸索规律中必须具备的观念与素质。

而且在找规律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联系观,发散思维,找旧图形与新图形,旧数字与新数字间的多种联系,多角度考虑相应题目考察的角度范围。

如此,找规律的题目就不再是难题了。

(五)量变与质变。

“探索规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应该注意图形与图形之间的量的变化,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量的变化,图形变化可以从颜色,形状,多少等多方面进行,量变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数字变化表现重点在于数字的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量变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在规律发现之时就是我们发现质变的时刻。

找规律过程就是探索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实,例1——例7教材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也体现了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思
维。

(六)矛盾的观点。

例1——例7内容都是探索联系的问题,联系中有各种类型的联系,但每个题目必然存在一个主要需要探究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主要矛盾”),如:目标一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体现的就是“探索规律”教学过程中抓主要矛盾的现象。

所以,我们在带领和指导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主要的联系,抓住主要角度,有重点地解决相关问题,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条件。

当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哲学思维的力量非常伟大,它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作用重大,对于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小视,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别具意义。

因此,相信在备课、讲课、评课等重要环节应用哲学思维去工作,你会发现,任何科目的教师在课程改革新挑战的背景下能够自如应对,而且,你的学生也会无形之中学会这种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文章到此搁浅,期待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