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 五、人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new)

五、人和释文题“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达到人和的根本方法,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
在本课第一则,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
全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可以克服其他方面的困难。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
孟子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和君王(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
孟子认为,就一般的社会成员而言,心存“仁”“礼”,凡事从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与别人计较是构筑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
就统治者来说,以仁爱人,以礼敬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力求身正,并且怀有推恩之心,发政施仁利民之产,就一定能达到人和而王天下。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横逆由.是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④刑.于寡妻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则盍反.其本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无.失其时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叛背叛②犹尚且、还③无没有④型楷模⑤返返回、回归⑥毋不要(2)一词多义①轻错误!②至错误!③刑错误!答案①轻易、容易/轻便/轻视/分量不重/轻轻地②到/到极点③通“型”,楷模/惩罚(3)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池塘。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五 人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2
(4)凶年免于死亡(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答案:(1)判断句 可是却不能取胜,这就是3)治使民之治.主渠事少而烦事苦治.
州治.德化县
13
孰能御.之 (4)御振 夫长 列策 子而御.御 风.宇而行内
御.驾亲征
14
固 其国 待不 我以 以. .山 横溪 逆之 险
君子以.仁存心
(5)以以.其存心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明以.教我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是不深,戈矛弓箭等武器以及甲胄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不是不多;可城中人占有如此之多的地利却弃城而逃,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这就是说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说: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
固国不以①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 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诗经》说:‘永远不要辜负天命,幸福
4
课前基础预练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5
亲戚畔.( )之
于禽兽又何难.( )焉
一朝.( )之患
吾惛.( )
放辟邪侈.( )
庠.( )序之教
颁.( )白者
孝悌.( )之义
是罔.( )民也
救死而恐不赡.( )
盍.( )反其本矣
商贾.( )
俯足以畜.( )妻子
衣.( )帛食肉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 — 五、人和共29页PPT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 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
选读 — 五、和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五、人和》

班级:姓名:考号:高二语文教案使用时间:2021 年 4 月2 日编辑人:秦娥【学习目标】1、借助第一则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以《十九大报告》为例,理解《孟子》人和思想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1、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理解《孟子》人和思想的现实意义【课前预习案】(语言建构与运用)一、经验回顾1、如果让你用“和”组词,你首先能想到哪些词语?请列举在下面。
和平、和谐、和睦、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乐、和美、和气致祥、2、初中我们学过的《孟子二章》有一章就涉及到“和”,你能背下来吗?请把这一章的中心意思概括到下面。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重心: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以及达到人和的方法即得道,即施行仁政。
针对好战这一社会问题,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也以此来倡导统治者们用得民心的办法来强大国家。
二、复习第一则,完成下面的试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在,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分界线是“池”(“池”就是护城河)。
城单用时一般包括内外城,与郭对举时则指内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委而去之委:丢弃,抛弃2、指出下面的划线字的活用方式,并解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本意是界限,名词,在这里活用做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本意为坚固,形容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使……坚固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4、翻译下面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攻占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不如有利于攻守方面的地理条件,有利于攻守方面的地理条件不如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孟子》5人和 课件—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将“和”的思想 传向四方 传向未来…… 造福人民 造福世界……
【注释】①罔:欺骗②事:侍奉、供养③赡:足够④盍:何不 【译文】孟子又说道:“只有士人能做到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恒定不变的思想。至 于普通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也就没有恒定不变的思想。如果百姓们没有 恒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什么坏事都做。等到犯了罪,大王就又用刑法惩罚 他们,这其实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慈的国君用这种办法坑害百姓的呢?因此,贤明 的国君分给百姓的产业,一定要让他们上能够奉养父母,下能够养活妻儿,年成好时 能够吃饱,年成不好时也能不至于挨饿。之后,再引导他们一心向善,这样一来,百 姓们就愿意服从大王的命令了。而现在大王分给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 能养活妻儿,年成好时要受苦,年成坏时还可能被饿死。这使百姓们连保全性命都唯 恐来不及,哪还有闲心追求礼义仁善呢?
第四则
4.3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①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②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③ ,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④反其本矣。
中国人最讲究一个“和” 字 ,在中华民族的词语 里,有“和美”“和乐”“和洽”“家和万事兴” ……
“和”可以使自身认可自己悦纳自己,使身心和谐 “和”可以使家庭关系融洽,互包互容,和睦相处 “和”可以使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和衷共济……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得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不 合群的个人,即使能力卓越,也往往难免失败;一个 不和的集体,即使无限庞大,也像一盘散沙一样软弱 ;一个不和的国家,即使强大,也很难获得持久的发 展力量;一个不和的世界,即使再发达,也很难让天 下百姓获得幸福……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五_人和_教案3

《人和》教学目标:1.积累古汉语知识。
2.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中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3.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一、导入:1.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
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
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
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和,是生存的保证。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生意)、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团结和洽(企业)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二、正文学习(一)第一则: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5课《人和》优质(33张)教育精品PPT课件

18
5、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 之患也。
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
君子的忧虑在已不在人,君子的忧虑 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 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 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31
课后作业
1.预习第四则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 以“和”为题,写一篇感悟性文章 ,500字左右
32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33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4
自反——反省自己
15
孟子所谓的“忠” 具体指什么?
16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 公上》 “忠者,尽己之谓”——朱熹释上 “忠者,尽已也。尽已者,仁礼无一 毫不尽。”——黎靖德《朱子语类》
孟子所谓的“不忠”指没有尽心竭 力、没有尽仁尽礼。
17
4.君子反躬自问自己是仁的,自己是有 礼的,自己是忠的,可是那人仍然横暴 不顺理。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又会怎么 办呢?
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秦国之所以不派兵
来攻打赵国,就因为廉颇将军,是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啊!”廉颇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何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以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 子路从尔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以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可以,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以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认为也!仲尼不可以毁也。
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常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2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认为知,一言认为不知。
言不可以不慎也!夫子之不可以及也,犹天之不可以阶而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一 切都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断提 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 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 和的境界了。
第四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事例一
将相和
战国时候,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 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 侮辱蔺相如。相如总是躲避廉颇。相如的门 客认为他害怕廉颇将军。相如说:“秦王我 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秦国之所以不派兵 来攻打赵国,就因为赵国有我与廉颇将军在。 我所以那样对待廉颇将军,是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啊!”廉颇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惭愧, 亲自上相如门前请罪,两个结成了刎项之交。
事例二:
天鹅、梭鱼和大虾
有一次,天鹅、梭鱼和大虾,它们在一 起承担运送一车行李。它们 三个一起套上大 车,拚命地拉。
它们用尽了力气,但是大车还是留在原 地,丝毫不动。对它们来说,行李根本不重, 可 是天鹅一个劲儿要飞上云霄,大虾使劲往 后退,梭鱼一心要向水里钻,——它们当中 究竟谁对谁不对,这用不到我们来评说,不 过这辆车直到现在还留在原地。
事例三:
水滴和大海的启示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释迦 牟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 怎样才能不 干呢?”弟子们苦思冥想,众说纷纭, 但始终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 放到江、河、海洋里去。”是啊,一滴 水风一吹便干,只有投入大海才能永不 干涸。可见团结 就是力量。
重 点以 虚 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凭借
第二则
•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 所以:-------的原因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 • 以:因为
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
以:用
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 • 横逆:形作名,蛮横无理的态度
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 •
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 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
•
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 •
由:犹 乃若:至于这样 法:规范、标准、榜样
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
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
焉!
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
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 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 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
• 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 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
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
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
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
不患矣。」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 之患也。
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
君子的忧虑在已不在人,君子的忧虑 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 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 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孟子》选读
每天,都有人在战火中丧生
每天,都有人在战火中丧生
每天,都有人在战火中丧生
每天,都有人在战火中丧生
说出与“和”有关的词语, 熟语,成语,句子或事例。
和平共处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衷共济 (面对困难的时候)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
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 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 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 间屋子的门,发现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 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 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 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 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 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 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 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其待我以横逆
介,用
以其存心也
介,因为
明以教我
连,表修饰
仰足以事父母
连,表目的,可译
“来”
共同进步!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 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 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 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 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诗经》 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自己求来众多的幸福。’”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 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 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 启发?
第一则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 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 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 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 (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统治者要做到“人和” 还有什么方法?
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名言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城:内城
• 郭:外城
• 环:包围
• 然而:这样却
• 是:这
• 委:丢弃,抛弃
• 域:使……在界限内
• 固:使……坚固
• 畔:叛,背叛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 是靠山川险阻就可 以保住的,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 就可以做到的。
•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 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 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 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 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 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
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 到人和的境界
第三则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 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