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莫言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无论是《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还是《蛙》、《七只羊》等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莫言的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意义,他的笔下常常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是那些面对困境和命运的普通人。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莫言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现实的存在和矛盾,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进步。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既深刻又感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

莫言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崭新面貌的展现。

他的作品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又一个巨大进步,实现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融合和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我们更应该对莫言的作品充满敬意和欣赏。

他的作品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创作,更是对社会、对人性和对历史的诠释和解释。

他的作品鼓舞我们,勉励我们在未来的路程中更加努力地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精彩。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

莫言的文学与现实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界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莫言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世界。

他的文学作品既反映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困境,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莫言的作品通常以农村为背景,以底层民众为主角,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社会和变革时期的命运。

他的作品融合了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真实的社会拷问,既有对抗封建礼教的决绝力量,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

莫言通过对细腻描写和鲜活人物形象的构建,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些农民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也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多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他深入研究土地、权力、家庭及人性等主题,剖析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方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假面具和残酷现实的冲击,提醒人们对社会现象保持警觉,同时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实。

莫言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写作地带是现实。

”他笔下的角色往往是贫苦农民、不幸儿童和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在作品中扮演着反抗和呐喊的角色。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研究和人道主义的呼唤。

他通过文学的力量,让人们看到生活的真相,也让人们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慨和思考。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诸如家庭关系、农村土地问题、压迫与反抗等一系列重要议题。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经典之作,展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并存。

他将对现实的敏感与对文学形式的娴熟运用融为一体,呈现出了生动的画面和深邃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国内,他的作品也获得了国际认可。

他多次获得重要的文学奖项,其中最著名的是2012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所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揭示,使得国际读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

他的作品让人们深思社会现象,认识自我并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总结起来,莫言的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真实揭示和对人性的深度反思。

从莫言作品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文学

从莫言作品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文学

从莫言作品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族文学莫言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民族文学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莫言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是中国民族情感与全球化思维的碰撞。

他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融入了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融合和创新发展。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深厚,还能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的勃勃生机和创新活力。

莫言的作品中常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及《蛙》等作品中,对传统家族观念、尊老敬幼、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这些作品,莫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和魅力,呼唤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珍视和传承。

他也在作品中反映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让读者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找到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价值观念。

莫言的作品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认同问题。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叙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地位的制约和歧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困境。

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呼吁对性别歧视的反思和改变。

莫言也通过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问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现代化相结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宏大叙事,而且在叙述与表达上进行了多元尝试。

他的作品以其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文学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莫言自从获得诺贝尔奖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欢呼者有之,疑惑者有之。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他们心中的莫言以及诺奖,以至于莫言写作的文化身份、艺术成就以及当下意义都成了疑问重重、莫衷一是的话题。

我认为,对于诺奖,我们不必过度解读,作家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某种奖项才具有的,而是由他的创作成绩决定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作家的创作实绩本身。

就作为一个作家而言,莫言的本土身份是无容置疑的,它的创作是以本土生活为背景、对本土生存体验的一种深层传达。

在同类作家里面,莫言的这种本土生存内容的艺术传达无疑是最成功的。

从1980年代崛起于文坛以来,莫言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绝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个个既以无畏气概直面我们时代的本质又充满天马行空般艺术想象的世界,将人、文学、社会的对话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假如我们还愿意承认诺奖也代表着对作家创作水平的一种外部肯定的话,那么无论如何,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来说,是一股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正能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正以它的成绩被世界认可和接受,有助于中国文学重新检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

一、文化身份:齐鲁大地走出的中国民间之子莫言当下受到的一个主要质疑,是它的创作是否有足够的本土代表性。

其实在莫言获奖之前,就有莫言是为了满足西方人的中国想象而写作的这样的说法:我们过分看重外国人的评价和奖赏。

“诺奖”的一个马悦然“评委”来到中国,就把莫言等一些中国作家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就让他们围着他团团转。

我们应该少关注一些外国人怎么评价自己,多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和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有很多沉重的问题压在我们心上,压得心都要碎了。

按理说,这是一个最容易出现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时代。

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呢?因为我们的时代和文学缺乏对现实、对痛苦的关注。

我们的作家更多地停留在欲望、物质享乐和狭隘的个人体验这样一个层面上,缺乏对重要问题的关注。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1 9
作家更多地停 留在欲 望、物质 享乐和狭隘的个
人体 验 这 样 一 个 层 面 上 ,缺 乏 对 重要 问题 的 关
愧的。
首先 ,莫言的创作个性 的形成有足够 的本 土文
化内涵的支撑 。那种认 为莫言 的写作经验主要来 自 对西方小说特别是魔幻 现实主义小说简单 化模仿 的
接受 ,有助 于中国文学重新检视 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


文化身份 :齐鲁大地走 出的中国民间之子
莫言 当下受 到的一个主要质疑 ,是它的创作是否有足够的本 土代表性。其实在莫言获奖之前 ,就有莫 言是为 了满足西方人 的
中国想象而写作 的这样的说法 : 我们过分看重外国人的评价和 奖赏。 “ 诺 奖”的一个马 悦然 “ 评委” 来到 中国,就把莫言等一些 中国作 家的 胃口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沉积为不同的价值
观念。但是 ,齐 、鲁文化由于源头相 同,彼此之 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 中国身份”是毋庸 置疑 的。判断一个 作家创作 有千丝万缕 的联 系,其相同或相通之处 ,便使这两 的身份 ,我以为有以下三条依据 :第一 ,他的创作 种地域文化有 了融合 的基础。 ”③ 就这两种文化对 文
的 ‘ 中国 ’ ‘ 中国人 ’和 ‘ 中国文化 ’ ,而不是真 正的 ‘ 中国 ’ ‘ 中国人 ’和 ‘ 中国文化 ” ’ 。② 这种 说法给人带来 的困惑是 :莫 言的创作在文学审美 意
义上 ,到底是一种 “ 中国身份 ”还是穿着中国人衣 服的 “ 西方身份 ” ?对之 ,我的看法是 ,莫言创作
必过度 解读 ,作家的价值并 不是 因为 他获得 了某种奖 项才具 有 的,而是由他 的创作成绩决定的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作 家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股清流”,并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丰富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底蕴让人们赞叹不已。

莫言对我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所代表的一种精神態度和价值观念。

首先,莫言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社会和人文环境。

他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现实,包括社会不公、政府腐败、人民苦难等。

莫言所描绘的是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中国,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小说,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精神图景。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真相,并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莫言的作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总是关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境地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对自由和对未来的探索。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面临着身处社会的压力和困境。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探讨着人生的终极意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十分有意义。

第三,莫言的文学作品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莫言的作品中不仅有民间历史和传说故事,还有中国文化的很多元素,比如道教,佛教,神话传说等等。

他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底蕴,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重塑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

最后,莫言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追求梦想和坚韧不拔才是最重要的。

莫言在写作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他仍然坚持下来,并成功地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莫言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只有当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时,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总之,莫言是一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的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追求梦想和坚韧不拔,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自己想要的。

对莫言的评价 (2)

对莫言的评价莫言,本名为莫旗扎西,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小说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莫言的文学风格、作品特点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鲜明独特,以鲜活、真实的刻画和饱满的生命力著称,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普遍的道理和哲理。

莫言的文笔灵动而富有感染力,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魅力,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笔下的世界。

他也擅长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在深刻探讨人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轻松与愉悦。

2. 作品特点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真实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农民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作品拥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莫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象征主义的元素,他善于通过寓言的手法探索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莫言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

3. 对文学的贡献莫言的文学贡献无法忽视。

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赞扬,也打破了西方文学霸权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言曾获得多个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包括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他的作品,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4. 结语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奋斗,成为了中国农民文学的代表人物。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文艺思想

间文 艺创作 小说 。采用 多种 创作技 巧充 分展 示源 于 民 间 的故 事 , 以此 来 反观 历 史 , 重 新 建 构 民间 审美
形态 。
2 童 年经 验与 人物 形象 塑造
1 民间立场与叙事背景选择 关于“ 民间 ” 这 一 概念 , 陈思 和认 为 其主 要有 以
下三个特点: “ 在 国家 权 利 控 制 相 对 薄 弱 的领 域 产

民记忆中的历史, 是一种经过选择或幻想化了的历 史, 也 可 以说 是 从“ 文 化 持 有者 的 内部 眼 界 ” 。 去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2
苦 的经历也就成为莫言小说的创作源泉 , 在作品中 得到生动的再现。
2 . 2女性 形 象与 悲剧 冲突
个性泼辣, 奔 放 不羁 , 同 时又 不 失 女性 的温 柔 和母
在 自己设置 的 自由世 界里 。临 终前 的回忆足 以体 现
她那独特 的个性 : “ 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 自己做
主。” 呦自由 自在 的 民间性 在这 里有 着 充分 的体现 。 她 死 在 为余 占鳌送 饭 的途 中 , 从 民族 大义 理论 上 来
童形象 , 以此反观饥饿年代的历史 ; 深 怀对母 亲的崇敬. 描绘 出一系列泼辣、 干练而不失母性 温柔 的奇女子 在 悲剧命运 与勇敢 抗争的张力 中, 淡化精英分子的高姿 , 实现 民间写作 的真正复归。传奇小说 的现代 演绎 , 乡村幻想 的淋漓书写 , 无一不是莫言对

民间立场 的执着坚守。
作家经历对作家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 童 年经 验 。莫言 出生于 二 十世 纪 五 十年 代 , 灾 荒年 代 给 自己和 乡 民们 带来 的饥饿 和 痛 苦 , 成 为那 个 时 代人们抹不掉的共 同记忆。饥饿 的年代成为莫言小 说塑造相关人物 的大背景 , 幼小 的儿童 、 伟大的母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

莫言的乡村立场和文学意义作者:贺仲明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12期中国新文学作家书写乡村大致有这么几种立场:一是站在启蒙立场上的乡村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等。

他们主要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和批判乡村文化的弊端,借之以对整个民族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是现代文明反思立场上的乡村文化怀恋。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

他们怀疑和否定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传统乡村文明及生活方式表示留恋和肯定。

三是乡村自我立场上的卫护和代言。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等。

他们以乡村代言人自居,热切关注乡村的现实问题,代表农民表达对现实的态度。

莫言所持的基本上是卫护乡村和为乡村代言的立场。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创作始终集中于乡村这片领域,并表现出对乡村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感。

莫言的创作时间长达30余年,除了在1990年代短期涉足城市底层生活,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画。

乡村的现实和历史,是莫言创作关注的绝对中心。

而且,在这些作品中,莫言传达出对故乡乡村深切的关爱之情。

在创作谈中,莫言总是将故乡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在创作中,莫言也始终以同情、理解和歌颂作为对乡村的基本态度,特别是对乡村的普通农民大众,莫言更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心,对其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对其道德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表现在他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深切认同和卫护态度。

莫言曾经这样批评社会上流行的批判农民的观点,为农民进行辩护:“中国小生产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狭隘性’,与封建主义并不是一回事,狭隘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心理,它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因果关系。

农民中有狭隘者,也有胸怀坦荡、仗义疏财,拿得起来放得下的英雄豪杰。

而多半农民所具有的那种善良、宽容、乐善好施、安于本命又与狭隘性恰成反照。

而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中、‘贵族’阶层中,狭隘者何其多也。

难道西方发达国家,小农经济消失多年后,狭隘这种心理状态就绝种了吗?”且不说莫言观点的对错,其对农民和乡村文化的卫护姿态是毋庸置疑的。

最新 论莫言的民间立场-精品

论莫言的民间立场-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摘要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对人的关注,却不自觉的走进了人所生存的现实社会。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早期作品,所呈现的现实关注,奠定了他的文学基调。

本文通过对“民间立场”内涵的概述引出《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对“蒜薹事件”所显露出的现实批判以及通过《天堂蒜薹之歌》中民间立场的呈现方式更加深刻的体现出莫言对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他替农民说话,站在农民的角度,诉说着民间大地的苦难。

也正因此民间立场的文学意义更加重大,对于这一部小说来说,其民间立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现实批判;民间立场;悲剧Title:On Mo Yan's Folk Position in The Garlic Ballads As An Example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 Guo Qin Signature:Supervisor: Zhang Disheng Signature:ABSTRACTMo Yan's literary creation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concern of people, but unconsciously entered the real society of human existence. "The garlic Ballads" as Mo Yan's early works focused on the present reality, the basis of his literary ton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criticism of Mo Yan in the text for the "garlic incident" exposed and cause mining high and Jin Ju's love traged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stories, the author's folk standpoint is embodied. Most of Mo Yan's novels show their own folk stand, butfor this part, the folk stand has many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has high research value.Key words: realistic criticism; folk stand; Mo Yan目录前言 11、“民间立场”内涵 12、《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民间立场呈现 32.1人物塑造 .................................................................. .. (4)2.2民间批判立场................................................................... . (7)2.3叙事语言................................................................... . (8)3、“民间立场”的意义................................................................... (9)结语................................................................... ..................................................................... ..10 ..................................................................... .. (11)..................................................................... .....................................................................12前言《天堂蒜薹之歌》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是莫言用三十五天的时间写成的,也是作家面对现实久不得宣泄的欢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情怀与人类关切
莫言第一次正面标举其平民文学观是在苏州大 学“小说家讲坛”上的一次关于 《文学创作的民间 资源》 的演讲。此文中, 莫言首先将民间写作归结 为一个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 并以自己独到的理解 创造性地进行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和“为老百 姓写作”两种写作方式的区分和界定。莫言指出: “‘ 为 老 百 姓 写 作 ’ 听 起 来 是 一 个 很 谦 虚 很 卑 微 的 口 号, 听起来有为人民做马牛的意思, 但深究起来, 这其实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其骨子里的东 西, 还是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民代言 人’‘时代良心’这种狂妄自大的、自以为是的玩 意儿 在 作 怪 。”“为 老百 姓 写 作 ”是 一 种 高 姿 态的 知识分子写作, 创作主体凌驾在老百姓之上, 而老 百姓处于描述和接受的被动状态。因此在莫言看 来, “为 老 百 姓 写 作 ”不 能 算 作“民 间 写 作 ”, 而 是 一 种 “准 庙 堂的 写 作 ”。这 种 心 态 下 , 作 家根 本
动的原始欲望都是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 更是普通百姓的心灵呐喊。莫言在谈到 《红高粱家 族》 时说, “在我的心中, 没有什么历史, 只有传 奇”。传 奇 对于 事 实 可 能 夸 大 , 但 也 是一 种 脱 离 功 利目的的纯朴的想象, 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和 民间的真相。“历史”则是一种语言叙述, 常因叙 述者的不同立场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 因 此它与真实的历史可能距离更远。莫言对知识分子 笔 下“伪 民 间 ”的 警 惕 及 对平 民 传 奇 的 不 断 书 写 应 当 都与上述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明确这一点, 我们似 乎就没有必要硬将莫言的写作与新历史主义混在一 起, 莫言自己对此的“惶惶不安”也不再难以理解。
66 MZXS 3 /2008
M534A ISSN 1006- 0189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红楼 梦》 则 是 本 体 论 的 平 民文 学 的 经 典 案 例 。工 具论的平民文学是政治意识形态作用于精神贵族的 产物, 是“图解别人思想的工具”和对体制的适 应, 是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思想”的表现; 本体论 的平民文学则是摆脱了知识分子高贵性的作家以对 平民世界感同身受的体贴方式而达到的艺术境界, 它是作家与普通百姓建立在情感同一性基础上的灵 魂共鸣, 因此它又具有超越作家个体抒写的人类情 怀, 莫言之所以把 《红楼梦》 也奉为平民文学的经 典, 原因正在于此。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 莫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语言风格, 他的小说正是在对平民语言的运用和平 民 故 事 的 叙 述 中 显 示 出 了 独 特 的 价 值 。 如 《红 高 粱》 中对深秋阳光下“红成汪洋血海”的高粱的描 绘就是一种独特的感性的民间语言, 作者结合心理 的跳跃、流动、联想以及奔涌而来的大量感官意 象, 创造出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平民式的感觉 世界。 《檀香刑》 则利用“猫腔”那委婉凄切的唱 腔, 达到了对高密东北乡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 极 大地拉近了与平民生活的距离。
平民文学观的当代意义
莫言放下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姿态而还原成百 姓, 提倡平民文学观, 在自己的文学园地辛勤耕 耘, 不断收获, 这对于中国当代文坛来说既是莫大 的惊喜, 也是有益的启示。
首先, “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平民文学观是 当代作家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也是对当下文学创作 精英幻觉的破除和对文坛浮躁之风的矫正。莫言 说: “我的策略是避开热闹的地方, 回到民间、回 到传统 、回 到 边 缘地 带 。”在 商 品 经 济 确 立 过程 中 的当代中国, 与无数的平民百姓的生命、生活息息 相关的广大民间一直处于冷清的边缘地带, 但是这 确实是一个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和可歌可泣的动 人故事的民间社会, 它既是民族文化的渊薮, 也是 民族精神的土壤, 同时往往还见证了民族变迁的历 史。莫言不仅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对广大平民的生存 状态、精神状态给予应有的关注与表现, 展示了平 民阶层在世纪之交经济文化转型中的得失、苦乐, 传达出一种理智的平民意识, 而且以“作为老百姓 的写作”的响亮口号张扬之、鼓动之, 真正体现了 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中国作家对平民社会、民族精 神 以 及 民 间 智 慧 的 充 分 尊 重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伴随着中心价值体系的解体, 当代文学在表面 的热闹繁荣之后, 已经透露出某些令人忧虑的迹 象。一方面, 浅薄、浮躁、媚俗正在成为创作领域 不容忽视的倾向; 另一方面, 当代文学在外国各种 文学思潮的追赶下, 不停地喘息, 文学创作的路子 越 走 越 窄 。为 追 赶 潮 流, 追 赶 “后 现 代 ”, 许 多 作 家不断走向对自我的抒写, 乃至对个人欲望的毫无
20 世纪 20 年 代 , 鲁 迅 先 生 曾 在 《革命 时 代 的 文学》 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有人以平民— —— 工人农民— ——为材料, 做小说做诗, 我们也称之为 平民文学, 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 因为平民还没有 开口。这是另外的人从旁看见平民的生活, 假托平 民底口吻而 说 的 。”鲁 迅认 为 平 民 文 学 要 让 平 民 开 口, 让平民自己叙述自己。如果抛开鲁迅在平民文 学上所持的阶级论观点, 而代之以纯艺术眼光来审 视, 这一论述的确指出了当时平民文学的症结。在 这一点上, 莫言与鲁迅不谋而合。莫言指出, 所谓 的民间写作, 就是要“保持真正的民间的立场和视 角”, “就要 你 丢 掉 你 的 知 识 分 子 立场 , 你 要 用 老 百姓的思维来思维。否则, 你写出来的民间就是粉 刷过 的 民 间 , 就 是 伪 民 间 ”。当然 , 莫 言 的 平 民 视 角和鲁迅的平民叙述并不完全一致。莫言要求写作 者摒弃知识分子的道德立场, “不要担当道德的评 判者”, “跟着人物的脚步走”, 而鲁迅一方面要求 “开平民之口”, 一方面要“谴责落后, 揭示国民性 中的病态”, 知 识 分 子 居高 临 下 的 启 蒙 介 入 和 道德 评判必不可免。因此莫言对鲁迅的平民叙述没有做 出很高的评价, 而是把青睐的目光投向了现代乡土 作家沈从文。莫言认为, 沈从文的早期作品, 保持 了真正的民间立场和视角。他写的那些江边吊脚楼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能够不断给读者带来新作 并持续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他在文学 创作上的成就有目共睹, 也基本上为读者所认可。 但他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体验与感悟中潜隐起来的文 学意识和观念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 这多少 会影响到我们对其作品的全面深入的理解, 更可能 遮蔽其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
莫言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左其福 ( 南京大学中文系, 南京 210093)
关键词: 莫言 平民文学观 本体论 审美建构 民族精神 摘 要: 在莫言众多的文学主张中, “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平民文学观最值得关注。它不仅突破了以往 知识分子工具论的平民文学观的局限, 完成了本体论平民文学的理论建构, 而且深入到了平民文学的内在结 构, 总结出了以平民视角、平民语言、平民故事等为核心内容的平民文学的创作规律, 从而完成了对平民文 学的审美建构。
平民语言、平民故事与民族传统
莫言是一位非常重视民族传统的作家, 他的平 民文学 观 虽 然 主 要 是 针 对 20 世纪 以 来 中 国 文 学 普 遍存在着的“知识分子”代言式的写作倾向而提出 的, 但其中也明显包含了作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思 考。莫言清醒地意识到包括自身在内的当代作家所 受到的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及其局限。他客观地指 出, 在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相对落后的特定时期, 学习、借鉴甚至是模仿西方都是正常而且是必要 的。但是从民族文学发展的高度来看, 一味地模仿 并没有出路。他认为各民族文学应当在相互借鉴、 共同阐扬“文学是人学”的精神内核的同时, 又要 保持自身的特质, 彰显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语言 和故事则可以担当此任。莫言所讲的语言与故事主 要指的是平民的语言和平民的故事, 因为在他看来 平民的语言和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和文 化积淀的产物, 同时它又因其与民间社会和平民生 活的紧密接触而生机勃勃。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莫言一再申说的民间写作 究 其 实 质 是 平 民 写 作 , 即 “ 作 为 老 百 姓 的 写 作 ”, 他的民间文学观也就是他的平民文学观。只是“民 间文学”这一概念无法概括莫言的文学特色, 如果 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还容易造成文学类型方面理 解的偏差, 因此本文采用了“平民文学”这一传统 的观念表述。
里的妓女, 既没有被批判性地丑化, 也没有写成节 妇烈女式的道德典型, 而是以“船上水手”的眼光 写出了她们在职业范围内的真情。同样, 他笔下的 那些所谓的“嫖客”, 也没有丝毫的“流氓”气息, 反 而 被 描 绘 得 “爽朗 、粗 野 和 有 趣 ”。而 这 一 切都 要归之于作家对平民立场的坚守和平民视角的运 用, 因为在平民百姓看来, 无论妓女、嫖客, 他们 都无高低贵贱之别, 也没有是非曲直的道德负担, 他们的情感欲望和普通百姓没有差异。当然, 这并 不意味莫言是一作品中人物身份的超然的旁观者对作 品人物进行道德干预和价值评判, 而这往往是知识 分子写作的通病。
莫言虽自称“理论知识太多, 就会对他的创作 产生反面影响”, 表现出对理论的偏见。但事实上, 莫言在文学创作中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思考及其观 念的建构, 他对文学个性化的探讨, 对小说艺术性 的张扬, 及对作家创作态度的关注等, 都显示出明 确的文学立场和理论倾向。不过, 如果从当代的文 学语境来看, 莫言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是其“作为 老百姓写作”的平民文学主张。
莫言要求用平民的语言叙述平民的历史, 这种 历史当然不同于任何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叙说中的 历史, 它只是平民的故事和平民的传奇; 它虽有浪
MZXS 3 /2008 67
22 - 167 CN14 - 1034 /I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漫虚幻的外表, 但却真实、深刻。如 《红高粱》 中 “我爷爷”“我奶奶”不拘礼法, 轰轰烈烈的爱情; 《白 狗 秋 千 架》 中 “暖 姑”只 要 一 个 健 全 儿 子 而 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