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夏夏@ 2008-04-10 21:45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力到地方,必然会出现在中央和地方在集权上的矛盾,也因此会出现一次中央和地方在权力上的调整。

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自然、经济,最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者兼顾,若不能,则会只考虑政治因素。

从政区地理的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一是层级;二是幅度;三是边界;四是行政中心。

一、秦统一前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商周时期,封邦建国,分土而治,可以说没有行政区划。

1)最早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县最早并非指基层政区的县,而是指国都之外的效野乡聚之地,与“鄙”同义。

春秋时,诸侯国开疆拓土,对新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

作为行政区划的县有自己的特点,即:中央直属,置官分守,各有分地,县长官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

2)郡亦出现于春秋,但较晚于县。

一般设在边远之地,具有军事防守的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也相对低于县。

一郡之长称守,由将军充任,可征发一郡兵力,进行征伐;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后又称令。

边地郡大,遂分置数县;内地事多,遂在数县上置郡以统之。

于是才逐渐形成以“以郡统县”的制度。

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与采邑制始终并存,至秦统一,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郡县制的确立1)郡级政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设36郡,以后逐渐总共形成50个郡级的政区。

秦汉之际,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其余分封18诸侯王。

刘邦因之,分封异姓诸侯王7人。

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又翦除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姓诸侯王9人。

文帝时,用贾谊计,“以亲制疏,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为七,分淮南为三,用分地的办法削弱诸侯王。

景帝时,用晁错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从而引起吴楚七国之乱。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1、地理因素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

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

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

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

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

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

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

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

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

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

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州成为最高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
隋朝
州、郡、县三级制
沿用前朝制度,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
路、州、县三级制
增设路作为中央直辖的一级行政区划,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实行行省制,开创行省时代
明朝
路、府、州、县四级制
行政区划与元朝相似,府成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清朝
省、道、府、县四级制
沿用明朝制度,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
时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政区划制度
主要特点
夏、商、周
封建制度
以封邑为单位,各领主在封地内独自为政
春秋战国
县、郡制度萌芽
“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首次出现,初期设置在经济发达或边区;“郡”设置在边远地区
秦朝
郡县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设36郡,后增至近50郡
汉朝
郡县制+州制
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作为监察区,后逐渐实体化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1、地理因素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

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

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

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

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

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

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

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

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夏王朝已经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萌芽,但那时还算不上什么行政区划,与后来实行的行政区划是有质的区别的。

第一节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一、分封制的产生夏王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内,有许多盟国。

而远在夏王朝建国以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及氏族部落的分散、扩张,部落联盟的血缘关系已开始受到破坏。

到夏王朝建国后,随着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彼此之间频繁的迁徙流动,血缘关系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地域关系开始逐渐上升,于是出现了“九州”的概念。

商王朝的统治机构、统治措施都比夏王朝有所发展,并且更加完备。

商王朝的中央统治机构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初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体。

另外,商王朝还把中央和地方分为畿内和畿外,王朝中央及其附近地区为畿内,又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畿内以外的地区称为畿外。

周王朝的国家机构比商王朝要复杂得多,但当时的官职多是军政合一的,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统治系统。

周王朝对下属的统治是通过宗法关系来实现的。

宗法制在周王朝已成为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具体体现就是分封制。

周初,统治者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把土地及俘虏分给自己的兄弟及亲属贵族等,并称他们为诸侯。

诸侯在其封地内又进行分封,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在其封地内又往下分封,分给属下的士作为食邑。

这种层层分封,就形成了按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

周代的大分封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周武王伐纣胜利后:○1封太公吕尚于齐,都营丘(山东省淄博);○2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都奄(山东省曲阜);○3封召公于燕,都蓟(北京);○4封叔鲜于管,都管(河南郑州);○5封叔度于蔡,都蔡(河南上蔡)。

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1封商贵族微子启于宋,都商丘(河南商丘);○2封康叔于卫,都朝歌(河南淇县);○3封成王弟康叔虞于晋,都翼(山西翼城)。

这些受封的功臣谋士,大小奴隶主贵族都是世袭的,他们在各自所统治的地区内有极大的权力。

诸侯、卿大夫,虽然对上有纳贡、服役等义务,但纳贡的数量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

这样一来,他们对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一种威胁,于是,到了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充分利用国家的统治工具——行政区划,对全国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二、郡县制的产生及其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荒地迅速得到开垦,土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周天子和诸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搜罗更多的财富,都希望把土地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土地私有制产生了。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就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变革。

于是,郡县制产生了,并逐渐代替了分封制,成为地方政区的主要形式,成为统治者对地方进行统治的工具。

在郡县制初创的时候,郡、县辖区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成规。

楚灭陈为县,而陈乃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说明楚国一些县的辖境相当大。

相反,齐国的县都比较小,据记载,齐灵公曾一次赏赐给叔虞300个县。

在这之后,西汉在齐国故土上仅设置了100多个县,这说明齐国的一些县是相当小的。

郡的大小也有类似的情况。

最初的郡和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设置的地区不同而已。

由于县一般设置在内地,“成聚富庶”,而郡多设置在边远地区,比县“荒陋”,所以直到春秋末年,县的地位还高于郡。

如赵简子在誓师时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县的地位高于郡的地位。

后来,之所以演变成为以郡统县的局面,是因为设置在边远地区的郡的管辖范围都比较大,而在内地设置郡时,就沿用了边郡的规模。

这样,郡才开始统县,从而产生了郡县制。

三、秦汉时期的郡的基本情况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郡县制度推行于全国。

从此以后,这一制度就一直为后世所因袭,直到唐朝以后,郡的名称才逐渐消失,但县的建制却被保存下来,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县的名称。

秦朝所设立的郡,除了因袭战国时代的16郡以外,在原6国的国都设置了9郡,又在交通要道和重要地区设置了16郡,总共41郡。

沿袭的郡有:○1陇西郡(今甘肃临洮);○2北地郡(甘肃宁县西北);○3巴郡(重庆市);○4蜀郡(成都市);○5汉中郡(陕西汉中市);○6上郡(陕西榆林东南);○7云中郡(内蒙托克托西北);○8雁门郡(山西右玉县南);○9代郡(河北蔚县西北);○10上党郡(山西长子);○11渔阳郡(北京密云县西南);○12上谷郡(河北怀来东南);○13右北平郡(河北蓟县);○14辽东郡(辽宁辽阳市);○15辽西郡(辽宁义县西南);○16黔中郡(贵州常德市)。

以国都为郡的有:○1河东郡(山西夏县西北);○2颖川郡(河南禹县);○3邯郸郡(邯郸市);○4太原郡(山西太原市);○5南郡(湖北江陵县西北);○6陈郡(河南淮阳县);○7九江郡(安徽寿县);○8广阳郡(北京市);○9齐郡(也称临淄郡,山东淄博市)。

新设的郡有:○1三川郡(河南洛阳市);○2东郡(河南濮阳市南);○3薛郡(山东曲阜);○4砀郡(安徽砀山县南);○5会稽郡(江苏苏州市);○6南阳郡(河南南阳市);○7琅琊郡(山东胶南市南);○8钜鹿郡(河北鸡泽县北);○9泗水郡(安徽濉溪西北);○10东海郡(山东郯城);○11长沙郡(湖南长沙市);○12九原郡(内蒙包头市西);○13南海郡(广州市);○14桂林郡(广西桂平);○15闽中郡(福州市);○16象郡(广西崇左)等。

除这41个郡外,在国都咸阳还设置了内史,大体与郡相当。

西汉建国以后,沿袭了秦代的郡县制,并使之有所发展。

郡县的数目也大大地超过了秦代。

汉在设郡县的同时,还设置了和郡平行的王国一级。

王国虽然说与郡平行,实际上是架越郡之上的。

如西汉初年的王国就有一王国统辖数郡,甚至十几个郡的情况。

王国的设置是分封制的残余,实际上是对秦王朝先进的郡县制的一种反动,是造成国家不安定的因素,所以随着王国势力的发展,中于导致了王国和中央政府的冲突,也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文帝和景帝经过一系列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终于使王国的地位下降,与郡相当了。

西汉末年,全国共有103个,到东汉中叶时达105个,至唐代,郡的数量就更多了。

第二节州的创立和演变西汉时期,郡县不断增加,由中央政府直接统辖,自然难于得心应手,因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之上再设一套建制就势在必行了。

在汉武帝时期,他根据国内形势,正式创立了州的建制。

一、两汉的州制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因而州的名称基本上来源于《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

尽管《禹贡》和《职方》的九州说有些地方不大相同,但由于汉朝版图广远,于是汉武帝把两书中的九州说法稍加修改,合二为一,最后确定了11州的名称。

但是,这11州还是不能囊括汉代的全部疆域,因而,汉武帝又根据《诗经》中“城彼朔方”的记载,在阴山之下建立了朔方州和朔方郡;根据《礼记·王制》有“交趾”的记载,在五岭以南建立了交趾州和交趾郡。

这样,整个汉代的疆域就划分了13个州,进行中央集权管理和统治。

这13州是:○1冀州;○2兖州;○3青州;○4徐州;○5杨州;○6荆州;○7豫州;○8益州;○9凉州;○10并州;○11幽州;○12朔方州;○13交趾州。

除上述13州之外,还在国都设有司隶校尉部,辖有王畿之地,大体与州相当。

西汉时期各州设有剌史,没有固定的治所,以剌史来巡察郡国的管理情况,还不能算作是某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汉成帝、汉哀帝之际(前8~前5年),剌史曾被提升为州牧,使州成为郡国以上的行政区划单位,但两年后,州牧又被废除,重新恢复郡县制,仍以州作为巡察机构。

王莽篡权后,又改剌史为州牧。

但从西汉州的整个发展来看,西汉时期的州剌史的权力并不太大。

平时巡察郡国,年终时要负责报告所巡郡国的情况。

所有举劾,需由政府另行派员察验,然后罢免。

由此看来,西汉的州不是常制,但处于郡国之上,监察所属的郡国。

东汉时期,改为12州制。

即把西汉时期的交趾州改为交州;把朔方州并入并州;其它的州,与西汉大体上一样,没有变化;司隶校尉部也仍然延续西汉的司隶校尉部,但东汉的国都却从长安迁到了洛阳。

东汉时期的州剌史,在州内已有固定的治所,不再是率师奏事,并且剌史的权力也不再是限于举劾,对所属郡县的官吏有罢免之权,州正式成为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二、两汉以后州的滥置与衰落州初创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这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州的地位降到和郡相仿佛,失去了州原来的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魏、蜀、吴共有17个州(也有说为19个州的)。

《三国志·蒋济传》:魏“今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这说明州的内含已发生了变化,已不同汉时的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