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等基本情况;3.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2.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3.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地图上长江的流域图,并介绍长江全长和覆盖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2 探究(45分钟)•展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
•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对于区域经济、资源开发有什么影响?•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3 拓展(10分钟)•导入下一节课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
第二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2.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了解自然条件对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的影响。
2.2 探究(40分钟)•分组调查:长江沿江地带主要的资源和经济产业有哪些?为什么这些产业会在这个地带发展?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不同地段的人口分布有何不同?•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2.3 总结(5分钟)•整理调查结果,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经济、人口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3.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
3.2 探究(40分钟)•分组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汇报调查结果。
3.3 总结(10分钟)•整合调查结果,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1

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自己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域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俩界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难点: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讲练结合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五、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
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洪灾。
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灾害调查,如洪水、泥沙、污染等。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开展长江沿江地带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征文、绘画、演讲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情况。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认识并理解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5.正确理解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进一步了解有关区际联系、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7.正确认识本区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互协作关系。
8.初步认识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本区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9.初步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0.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2.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H”型经济地带格局的认识,进一步分析本区位置的优势,从中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联系的重要意义。
“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长江对本区经济地带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5.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
6.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7.通过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经济辐射的作用,认识区际和区域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地理位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与范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重要性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短片,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
2.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其地形、气候特点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农产品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分布图,使学生对其工业发展有直观的认识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数据,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五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保护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让学生熟悉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熟悉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进展中的作用。
3.熟悉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熟悉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构造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进展中消失的生态问题与治理爱护措施。
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育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猎取、分析及评价力量。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局部城市气温柔降水统计图表,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力量。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比照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育学生比照分析力量。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育学生的绘图力量。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进展和区际公正的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构造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预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争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学生答复略)2.经过学生争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进展的机遇。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其次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争论答复以下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外形。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数据和图表,探究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3)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状况,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保护长江、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3)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分析;(2)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况;(2)制作PPT和教学素材;(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收集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长江沿江地带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作用;(3)引导学生关注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问题。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作用。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