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长江三峡》教案.doc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师:上课!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
请大家看屏幕。
(CAI显示三峡风光)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
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
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
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
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
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
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
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
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
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
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
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长江三峡教案及说课稿

《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描绘景物的特色。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通过角色变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长江三峡的有关图片、《长江之歌》歌词及音像资料、《话说长江》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准备:仔细阅读课文,整理生字词及引用的诗句;搜集与长江三峡有关的资料(诗文等);以导游的身份准备给大家介绍长江三峡之一。
(二)、课堂实录1.导入课文: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对照歌词哼唱,领略母亲河的风采。
2.目标揭示:播放《话说长江》的开头部分,要求学生认真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长江是“千姿百态”的,那么“三峡”又各自有着怎样的姿态呢?请各位“导游”在介绍过程中抓住特点展开。
②主持人准备如何向大家介绍长千姿百态的长江?学生:通过对“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古往今来的变迁与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我们全面地了解长江。
教师: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各位“导游”介绍三峡时的内容要点吧。
请根据以上两点修改自己准备的“解说词”。
(学生根据要求修改)3.师生活动:我们将请出第一位导游,请各位游客听完后作点评。
(电脑显示“三峡风光”的图片)生1: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去领略瞿塘峡的风光。
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正如杜甫所云,瞿塘峡口乃是三峡最险处。
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这滟滪指的就是一堆黑色巨礁,它正对峡口。
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
你们可以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
大家听,急流澎湃,涛如雷鸣,低头看,旋涡无数,险象环生。
八公里的瞿塘峡将要过去,乌沉沉的云雾也突然隐去。
高中语文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2. 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术语,如“长江三峡”、“地理环境”、“文化遗产”等。
3. 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和信息提取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3. 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4. 黑板、白板笔、课件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三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此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和视频中所展示的景观,引发对话,了解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2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地理环境和特点。
2. 将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步骤三:合作探究(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方面的内容,如三峡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变迁等。
2. 学生们在小组内查找相关资料,并就各自方面进行探究和讨论。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彼此所了解的内容,从而获取全面的知识。
步骤四:信息提取(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所获得的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三峡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点、文化意义等。
2.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整理和总结,并汇报给全班。
步骤五: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长江三峡的保护与利用”、“您对长江三峡的看法”等,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陈述理由。
步骤六:总结归纳(15分钟)1. 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们所达到的目标。
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建议,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借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和信息提取,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信息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人教版(2017新版)语文第三单元《三峡》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峡》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峡风光与历史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举例:课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通过时间的对比,突出了三峡水流的湍急。学生需要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表达效果,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美丽的山水之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峡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长江三峡》高二册语文教案

《长江三峡》高二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2.理解《长江三峡》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峡为何被称为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秋雨,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分析余秋雨的《长江三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读《长江三峡》,感受文本的美。
2.讨论文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长江三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课堂讨论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2.讨论文本所蕴含的哲理,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意义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峡》的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长江三峡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如:“长江三峡,山高水险,气象万千。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长江三峡的自然美。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长江三峡之美”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2.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新性写作。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环保意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峡的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长江三峡的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二、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长江三峡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讨论如何将长江三峡的美融入我们的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学习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
教学重点:1.学习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了解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1.学习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2.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照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步骤二: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30分钟)教师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步骤三:学习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并与学生一起查找相关知识。
步骤四:学习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情况,并展示相关案例和材料。
步骤五: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按照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由讨论并提出他们对于长江三峡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资源:1.长江三峡的照片和视频;2.相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材料;3.小组合作活动任务卡。
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2.学生对于长江三峡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延伸:。
三峡教学设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2)掌握作者杜甫的相关背景及文学成就;(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三峡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2)通过朗读、讨论,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2. 杜甫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3. 诗歌《三峡》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理解;3. 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长江三峡风光图片;2. 文字资料:关于长江三峡的介绍、杜甫的生平简介;3. 教学课件:诗歌《三峡》的文本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长江三峡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杜甫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
3. 课堂讲解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重点讲解三峡的景色变化和人文历史。
接着,讲解杜甫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4. 诗歌品读让学生朗读诗歌《三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如诗中对三峡山水的描绘、对历史的感慨等。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培养文学素养。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以及杜甫的文学成就。
长江三峡公开课教案

长江三峡公开课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篇一:《长江三峡》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学情分析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主要学法与教法课前准备学生为旅游管理专业,语文基础相比较其他专业较好。
可通过角色变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合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法问答法音频、ppt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导语设计】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
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山”。
)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
)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
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展示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
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展示幻灯片)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文本研讨——环节一】(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长江三峡?(让去过三峡的同学谈谈对三峡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长江三峡是怎样的。
梳理文章思路1、学生速读课文,根据文章线索,梳理文章思路。
2、文章线索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时间:日出前━━上午(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3、分析文章思路(1)、第①段,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2)、第②段,写瞿塘峡(3)、第③——⑤段,写巫峡(4)、第⑥——⑨段,写西陵峡【文本研讨——环节二】研讨第一部分(展示幻灯片)刘白羽曾经说过: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
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
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
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
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
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投影8-11)
答: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教师展示三峡图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图片进行讲解。
(投影11-19)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归纳出本文的写景特点
(1)抓住景物特点。
(投影20)
(二)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投影20)
作者描写三峡景色,基本写法是相同的写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各有侧重之处。
1.写瞿塘峡主要用拟声绘色的描写。
声音:“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撼人心灵。
色彩:“金色阳光”“墨色巨礁”“乌沉沉的云雾”“绛紫色的山峰”“一团红雾”“倒影如墨”的巨石“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撩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写巫峡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
见课文P17—18,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通感: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也称移觉。
例: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析:“交响乐”听觉,“飞翔”心理感觉。
运用了通感、比喻。
3.西陵峡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作者变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所以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新颖的、生动的。
由于作者着力刻画它们的不同特点,所以读来毫无重复之感。
(三)情景交融。
(投影21)
1.第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热爱长江,以祖国有这样雄伟而瑰丽的河流而自豪的感情。
2.第八自然段结尾句对战胜大自然如此,对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也如此,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写景不只是如铺开画卷一样,一幅幅地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而且是饱蘸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奔腾的激情融合在一起。
那喷薄而
出,变幻奇特的江心红日,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吗?
那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互相交织的醉人景象,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吗?
我们读了本文以后,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感到生活的美、斗争的美,而把历史上视三峡为畏途的惊恐哀愁的情绪一扫而光。
(4)引用有关的传说、民谣和古诗。
(投影21)
五、欣赏三峡图片,介绍神女峰的传说(投影22-26)
关于美女峰(即望夫石)的传说:在我国,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故事有许多。
比如《列异传》中记着:“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
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不同地区的民间口头传说中望夫石、望夫山的故事情节更有地方特点。
比如广西有座高山叫望君顶,它的由来的传说与长江望夫石传说的情节差不多,但有浓烈的壮族特色,如男女主人公是在壮族的对歌活动中相识,相爱的。
且石头的形象也是有壮族特色的:头梳盘髻,带着壮女常带的头帕,穿着反领大襟衫(壮族服饰)。
望夫石的故事之所以在各个地方,各个时代都有流转,其原因在于人世间的离乱太多,而那个时代的妇女们又不能像男子那样遍游天下,只能是在家乡望夫,逐渐产生出望夫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