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练习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3型题 2. A3型题妊娠期全身皮肤瘙痒,出现风团,上半身尤甚,疹块色红有灼热感,剧痒,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浮滑数。

1.其证侯是A.阴虚B.阳虚C.血虚D.风热E.营卫不调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2.其治则是A.养血祛风,滋养肝肾B.疏风清热,养血安胎C.清热泻火,凉血止痒D.疏风清热,祛风止痒E.补益冲任,调和冲任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3.其治疗方药A.桂枝汤B.四物汤C.消风散D.归脾汤E.当归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4.若由食物过敏所致可加A.黄连、生地、沉香B.紫苏、茵陈、莱菔子C.朱砂、神曲D.人参、柏子仁E.知母、甘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怀孕18周,阴道大量下血不止,腹痛加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沥,唇舌淡白,脉微欲绝。

5.其诊断A.堕胎B.小产C.胎漏D.异位妊娠E.胎动不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6.其证候A.肾气虚弱B.气血不足C.跌仆伤胎D.热病伤胎E.阴血暴亡,气随血脱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7.其治法A.活血化瘀B.补脾益气C.补气养血D.益气回阳固脱E.调补冲任固脱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8.其治疗方药A.四逆汤B.寿胎丸C.参附汤D.脱花煎E.肾气丸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妊娠五个月,咳嗽不已,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9.其诊断A.子满B.子肿C.抱儿痨D.子嗽E.子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10.与本病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肝、胆B.脾、胃C.肺、肾D.心、肝E.肺、脾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11.其治法是A.养血安胎B.健脾化湿C.滋阴润肺D.养阴润肺,止咳化痰E.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12.本病在治疗用药上遵循的原则A.治病与安胎B.阴阳双补C.气血双补D.治病为主E.安胎为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妊娠病妊娠期间,咳嗽痰多,胸闷气粗,喘不得卧,神疲纳呆,舌淡胖,苔白腻。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考点习题:妊娠病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考点习题:妊娠病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考点习题:妊娠病下列各项,不属妊娠病范畴的是A.恶阻病B.胞转C.儿枕痛D.胞阻E.子冒『正确答案』C。

考点:妊娠病的范畴A.恶阻病----妊娠恶阻B.胞转---妊娠小便不通,也叫转胞C.儿枕痛---产后腹痛之血瘀证D.胞阻--妊娠腹痛E.子冒---也叫子痫,妊娠痫证妊娠出现血瘀的时候治疗原则是A.疏肝理气,养血安胎B.温经活血,养血安胎C.养血活血,安胎止痛D.养血活血,补肾安胎E.化瘀消癓,补肾安胎『正确答案』D。

考点: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按常理,妊娠期间,活血破血药须慎用。

但有了血瘀证,用之也可,体现有故无殒故无殒也。

但需要注意衰其大半而止。

答案选D,也体现了妊娠诸病中的血瘀证,通用方是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其中桂枝茯苓丸是活血的,为了防止活血动胎气,所以用寿胎丸起补肾固胎作用。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妊娠禁药A.峻下剂B.破血剂C.逐瘀剂D.和血剂E.有毒剂『正确答案』D。

考点: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妊娠期瘀阻胎元,使用活血化瘀药的原则是A.治病与安胎并举B.衰其大半而止C.禁止使用D.病去即止E.慎用『正确答案』B。

考点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1.有故无殒故无殒也。

2.衰其大半而止。

A.治病与安胎并举,是所有妊娠病的治则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A.脾胃虚弱,化源不足B.肝郁气滞,失于条达C.痰湿内停,中焦受阻D.重伤津液,胃阴不足E.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正确答案』E。

考点:妊娠恶阻的病机【答案解析】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的特点是A.烦渴口苦B.食入即吐C.呕吐黏痰D.呕吐酸水或苦水E.呕吐血性分泌物『正确答案』B 。

考点:妊娠恶阻的辨证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呕吐清涎,应首选A.二陈丸B.健脾丸C.归脾汤D.温胆汤E.香砂六君子汤『正确答案』E。

考点妊娠恶阻的代表方剂【答案解析】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应首选香砂六君子汤。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二)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二)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二)1、患者,女,35岁,已婚,妊娠68天,双膝酸软,夜尿频多,无腹痛,无阴道出血,以往有3次自然流产史,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弱。

B超检查:宫内早孕,其他未见异常。

治疗应首选A.胎元饮B.寿胎丸C.保阴煎D.圣愈汤E.补肾固冲丸2、患者,女,33岁,已婚,孕三堕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应首选A.泰山磐石散B.寿胎丸C.肾气丸D.安奠二天汤E.补肾固冲丸3、患者,女,29岁,已婚。

妊娠中期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呼吸急促,神疲肢软,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应首先考虑的是A.子肿B.子烦C.子满D.子痔E.子晕4、妊娠肿胀的主要证候,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B.皮厚而色不变,随按随起C.气短懒言,口淡而腻D.食欲不振,大便溏薄E.舌淡体胖,边有齿痕5、肾虚型子肿的首选方是A.真武汤B.左归丸C.五皮散D.防己黄芪汤E.右归丸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滑胎-肾气不足证-主要证候:屡孕屡堕,甚或应期而堕;孕后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尺脉沉弱;代表方:补肾固冲丸。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滑胎-气血虚弱证-主要证候:屡孕屡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代表方:泰山磐石散。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满”,又称“胎水肿满”。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子肿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或遍及全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黄白无华,神疲气短懒言,口淡而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短小,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或腻,脉缓滑。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子肿-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酸乏力,下肢逆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沉迟;代表方:真武汤。

妊娠病概述---中医妇科学

妊娠病概述---中医妇科学
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益气养 血为主;白术、党参、淮山、黄芪
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 热为主。柴胡、白芍、木香、枳壳
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 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治疗原则-治疗宜忌
选方用药顾护胎元,凡峻下、滑利、祛 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 品,都宜慎用或禁用。
子肿: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 子晕、子眩:若头目晕眩,状若眩冒,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眩晕欲厥者。 子痫:若在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
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 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须臾醒, 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
中晚期妊娠病
子满:妊娠五、六个月后,胎水过多,腹大 异常,胸膈胀满,甚或遍身俱肿,喘不得卧 者。


发病机理


气机升降失调
子肿

气滞湿郁

痰湿内停
子满
诊断
首先要明确妊娠诊断。 再根据妊娠月份,胎儿情况,孕妇的全
身症状及舌苔、脉象等,运用四诊八纲 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诊断。
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分清母病、胎病。
安胎大法:
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填 精为主;菟丝子、熟地、杜仲、桑寄生
妊娠病
目的要求
掌握妊娠病的定义、总的治疗原则与宜忌。 熟悉主要发病机理。
定义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 妊娠病。亦称胎前病。
临床常见的妊娠病(早期)
妊娠恶阻 胎漏 胎动不安 堕胎
小产 胎死不下 滑胎 异位妊娠 葡萄胎
早期妊娠病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 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 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1、禁用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 2、慎用影晌母体妊娠的药物,病情需要
时,适量使用。 “衰其大半而止”。
妊娠禁忌(慎用)药:
(一)中药: 1、峻下滑利:芜花、甘遂、大戟、巴 豆、牵牛子、 商陆、大黄、芒硝、苡仁 2、祛瘀破血:麝香、乳香、没药、三 棱、获术、 刘寄奴、归尾、川芎、桃仁、红
(二)西药:
1、抗菌类: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等)、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等)、 四环素 类、氯霉素、磺胺类
2、激素类:皮质激素、甾体激素 3、抗肿瘤药 4、其他:抗组胺药、抗凝剂、某些镇静、
利尿药
目的要求
掌握 常见妊娠病的定义、 诊断及辨证论治。 掌握 妊娠病的总治则与用药宜忌。 熟悉 妊娠病的定义及妊娠期常见疾病及其总的 病因病机。
在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 病,称为妊娠病。
二、常见妊娠病:
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 娠
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 滑胎
子肿、子晕、子痫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 伤、房室 不节、劳逸过度、跌仆闪挫及素 体虚弱 或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虚等。
• 4、气滞——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腹中胎体 渐大,易气机升病与安胎并举 (治病安胎或安胎去病)
常用的安胎方法: 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补肾安胎为固胎之本 健脾安胎为益血之源 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 佐以清热。
胎元异常——下胎以益母 胎元不正 胎堕难留 胎死不下 孕妇有疾不能继续妊娠
阴血虚 脾肾虚 冲气上逆 气滞
病机(与妊娠期生理变化及妊娠生
理调节有关)
• l、阴血虚——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以养 胎元 ,阴血益虚,阴虚阳亢

中医妇科妊娠病

中医妇科妊娠病

儿发育。
03
避免不良习惯
告诫患者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不仅对胎儿发育有害,
还可能加重妊娠病的症状。
心理干预和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 的精神状态。
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孕期管 理,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良好 的家庭氛围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 力,促进身心健康。
、刮宫、高龄等。
预防措施建议
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的高危因素。
合理饮食与运动
保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孕期运动,控制体 重增长。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处理方法探讨
妊娠高血压 妊娠期糖尿病
孕期不慎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气血 ,致使冲任失和,胎元不固。
发病机制探讨
气血不和
气血虚弱或血热炽盛均可导致气血不和,冲任失养,胎元不固,发为妊娠病。
肝肾失调
肝肾亏损则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肾阴虚则内热生,热扰冲任,亦可发为妊娠 病。
血瘀阻滞
跌打损伤或气滞血瘀均可使血瘀阻滞冲任,胎元失养而不固。
中医妇科妊娠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妊娠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 妊娠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论述 • 西医检查手段在辅助诊断中应用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指导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中医妇科妊娠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妇科妊 娠病。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妊娠病试卷.doc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妊娠病试卷.doc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妊娠病试卷[真题] 120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孕2个月余,不慎摔伤,轻度腰酸腹坠痛,阴道少许出血。

脉滑无力。

治法是A.补肾固摄,止血安胎B.补气和血,安胎C.补血养血,止血安胎D.健脾益气,止血安胎E.以上都不是第2题:寿胎丸药物组成A.寄生、续断、黄芩、白术B.菟丝予、寄生、续断、杜仲C.菟丝子、续断、黄芩、白术D.菟丝子、续断、阿胶、白术E.寄生、菟丝子、续断、阿胶第3题:寿胎丸药物组成A.菟丝予、寄生、续断、杜仲B.寄生、续断、黄芩、白术C.菟丝子、续断、阿胶、白术D.寄生、菟丝子、续断、阿胶E.菟丝子、续断、黄芩、白术第4题:肝胃不和型恶阻的特征A.口中泛酸B.呕吐酸腐C.呕吐酸水或苦水D.呕吐清涎E.呕吐痰涎第5题:某女,孕7个月。

先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伴头晕胸闷等症。

苔薄腻。

脉弦滑。

治疗。

宜选B.天仙藤散C.五皮散D.防己黄芪汤E.茯苓导水汤第6题:某女,孕2个月余,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

头晕心悸。

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其治法是A.调理气血,止痛安胎B.疏肝解郁,理气安胎C.补血养血,安胎止痛D.暖宫止痛,养血安胎E.温经散寒,止痛安胎第7题:患者,女,29岁,已婚。

妊娠2个月,胎动不安,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酸,腹痛下坠,神疲肢倦,面色咣白,脉细滑缓。

其证候是A.肾虚B.血热C.阴虚D.气血虚弱E.外伤第8题:某女,停经45天,尿妊娠试验阳性,恶心呕吐一周,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应属于A.气阴两亏恶阻B.肝热恶阻C.痰湿恶阻D.脾胃虚弱恶阻E.以上都不是第9题:孕6个月,尿少色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治宜A.泻火通淋B.行气通淋C.益气止淋D.滋阴通淋E.利尿通淋第10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妊娠病B.胞阻C.转胞D.子脏E.恶阻第11题:妊娠期用药除下列哪项外,其余均应慎用或禁用A.辛热有毒之品B.祛瘀破血C.峻下逐水D.耗气散气第十章中医妇科学E.健脾和胃第12题:某女,孕2个月,感轻度腰酸腹坠痛,阴道有少许出血2天。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妊娠病

第五单元妊娠病细目一概述(一)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妨碍妊娠的继续和胎儿的正常发育,甚则威胁生命,因此必须重视妊娠病的预防和发病后的治疗。

(二)范围常见的妊娠病有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身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三)病因病机妊娠病的病因病机应结合致病因素和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特殊改变两者来认识。

常见的发病机理有四:一是阴血虚。

阴血素虚,孕后血聚宫养胎,阴血益虚,可致阴虚阳亢而发病。

二是脾肾虚。

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

若脾虚湿聚,则泛溢肌肤或水停胞中为病。

肾虚则肾精匮乏,胎失所养。

或肾气虚弱,胎失所系,胎元不固。

三是冲气上逆。

孕后经血不泻,聚于冲任、子宫以养胎,冲脉气盛,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素虚,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恶。

四是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腹中胎体渐大,易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水停而致病。

(四)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佐以清热,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则胎可安。

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五)妊娠用药禁忌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等药物;确有瘀阻胎元时,还须在补肾安胎的基础上适当选配活血化瘀药,使瘀祛而胎安。

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但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妊娠病细目一概述(一)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妨碍妊娠的继续和胎儿的正常发育,甚则威胁生命,因此必须重视妊娠病的预防和发病后的治疗。

(二)范围常见的妊娠病有恶阻、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子满、子肿、子晕、子痫、子嗽、妊娠小便淋痛、妊娠小便不通、妊娠身痒症、妊娠贫血、难产等。

(三)病因病机妊娠病的病因病机应结合致病因素和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特殊改变两者来认识。

常见的发病机理有四:一是阴血虚。

阴血素虚,孕后血聚宫养胎,阴血益虚,可致阴虚阳亢而发病。

二是脾肾虚。

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

若脾虚湿聚,则泛溢肌肤或水停胞中为病。

肾虚则肾精匮乏,胎失所养。

或肾气虚弱,胎失所系,胎元不固。

三是冲气上逆。

孕后经血不泻,聚于冲任、子宫以养胎,冲脉气盛,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素虚,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恶。

四是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腹中胎体渐大,易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水停而致病。

(四)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佐以清热,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则胎可安。

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五)妊娠用药禁忌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等药物;确有瘀阻胎元时,还须在补肾安胎的基础上适当选配活血化瘀药,使瘀祛而胎安。

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但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细目二妊娠恶阻(一)定义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

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

(二)病因病机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

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1.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受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子宫内实,冲脉之气较盛。

冲脉起于胞宫,隶于阳明,冲气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上逆,而发为恶阻。

若脾虚痰饮内停者,痰饮亦随之上泛而呕恶。

2.肝胃不和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

孕后血聚养胎,肝血益虚,肝火愈旺,火性炎上,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恶阻。

呕则伤气,吐则伤阴,呕吐日久,浆水不入,气阴两虚。

胃阴伤不能下润大肠,便秘益甚,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肾阴伤则肝气急,肝气急,则呕吐愈剧,如此因果相干,出现阴亏气耗之恶阻重症。

(三)治疗原则恶阻的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结合全身情况、舌脉综合分析,辨其虚实。

恶阻的治疗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服药方法以少量多次呷服为宜。

并应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

(四)辨证论治1.脾胃虚弱证主症: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减。

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生姜、大枣等。

若脾虚夹痰浊,症见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舌淡苔厚腻,脉缓滑,原方加全瓜蒌、苏叶,橘红易陈皮以宽胸理气,化痰止呕。

2.肝胃不和证主症: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橘皮、竹煎、大枣、生姜、甘草、黄连、苏叶、白芍、枇杷叶、柿蒂、乌梅等。

上述二证,经治未愈,呕吐剧烈,持续日久,变为干呕或呕吐苦黄水甚则血水,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四肢乏力,或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唇舌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温病条辨》)。

恶阻重症经以上治疗仍无明显好转,浆水不进,病情严重,尿酮体持续阳性,电解质紊乱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每日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生理盐水3000mL,加入氯化钾、维生素C及维生素B6,同时根据血中钾、钠、氯测定结果适量补充电解质。

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应根据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值和血气分析的结果,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一般治疗2~3日多能迅速好转。

(五)转归与预后恶阻经及时治疗,大多可治愈。

若出现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出现持续黄疸或持续蛋白尿,精神萎靡不振等,应及时考虑终止妊娠。

(六)预防与调摄1.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解除顾虑,避免精神刺激。

2.生活上须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励进食,少量多餐。

3.服药应采取少量缓缓呷服之法,以获药力。

细目三妊娠腹痛(一)定义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郁、血瘀、血虚、虚寒,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胞脉、胞络,尚未损伤胎元。

病情严重者,可影响到胎元,发展为胎漏、胎动不安。

1.血虚素体血虚或脾虚化源不足,妊娠后血聚子宫以养胎,阴血益虚,胞脉失养,致小腹疼痛。

若血虚气弱,血少乏于畅行,气虚无力帅血,胞脉滞迟作痛。

2.气滞素体忧郁,孕后血下聚养胎,肝血偏虚,肝失血养而疏泄失司;或孕后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行不畅;或胎体渐大,阻碍气机升降,而生郁滞。

气滞则血行受阻,胞脉不通,遂致小腹疼痛。

3.虚寒素体阳虚,孕后复感寒邪,胞脉失于温煦,有碍气血畅行,遂致腹痛。

4.血瘀宿有癥瘕,孕后或因气滞,或因寒凝,使瘀阻冲任、子宫、胞脉、胞络,不通则痛,遂致腹痛。

(三)治疗原则本病辨证主要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及舌脉等,辨其虚实。

治疗应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补肾安胎。

(四)辨证论治1.血虚证主症:妊娠之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方药: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何首乌、桑寄生等。

2.气滞证主症:妊娠之后,小腹胸胁胀痛,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嗳气吐酸,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柴胡、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甘草、苏梗等。

3.虚寒证主症:妊娠之后,小腹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滑。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胶艾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甘草、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等。

4.血瘀证主症:妊娠之后,小腹常感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或宿有腹部癥瘕,舌暗有瘀点,脉弦滑。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常用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等。

(五)转归与预后妊娠腹痛,病位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病势亦多较轻,经及时有效治疗,多能渐愈而预后良好。

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损动胎元,变生胎漏、胎动不安,则可导致胎元离胞;发展为堕胎、小产。

(六)预防与调摄1.孕期应注意避免过劳、持重、登高、剧烈运动,禁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2.既病之后注意适当休息,积极治疗。

细目四胎漏、胎动不安(一)定义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期。

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二)堕胎、小产、暗产的定义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半产”。

还有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三)病因病机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妊娠是胚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母胎必须互相适应,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

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含义。

《简明中医辞典》解释胎气为“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精气”。

胎气、胎儿、胎盘任何一方有何题,均可发生胎漏、胎动不安。

引起冲任损伤、胎元不固的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1.肾虚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大病久病及肾,或孕后房事不节伤肾耗精,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2.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孕后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致胎元不固。

3.气血虚弱母体气血素虚,或久病大病耗伤气血,或孕后思虑过度,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致胎元不固。

4.血瘀宿有癥瘕瘀血占据子宫,或孕后不慎跌仆闪挫,或孕期手术创伤,均可致气血不和,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既有单一的病机,又常有脏腑、气血、经络同病,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如肾脾虚弱或肾虚血瘀,临证中必须动态观察病机的兼夹及其变化。

(四)治疗原则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要点主要是抓住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四大症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全身表现,以辨其虚、热、瘀及转归。

四大症较轻而妊娠滑脉明显,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B超检查胚胎存活者,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补肾健脾、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

当病情发展,四大症加重而滑脉不明显,早孕反应消失,尿妊娠试验转阴,出现胎堕难留或胚胎停止发育时,又当下胎益母。

(五)辨证论治1.肾虚证主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常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党参、白术等。

若腰痛明显,小便频数或夜尿多,加杜仲、覆盆子、益智仁,加强补肾安胎、固摄缩泉之功;若小腹下坠明显,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安胎,或用高丽参另炖服;若阴道出血不止,加山萸肉、地榆固冲止血;若大便秘结,选加肉苁蓉、熟地黄、桑椹滋肾增液润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