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
第一节 译介学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
“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 耻也”
“自诩译本之富,俨然以小说家自
命,而所译诸书,半涉于牛鬼蛇神, 于社会毫无裨益
语言差异引起翻译文本文意上的差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On marble steps white dew grows, Deep in the night,it soaks silk stockings, Yet she lowers the crystal curtain—— Glittering —to gaze at the autumn moon.
在中国,因翻译而带来新题材、新文体、新技巧,使中国文 学有了新的发展和充实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五四”时期,大量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使国人喜欢外国文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与 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面貌焕然一新;外国诗歌的翻译, 则带来了中国新诗体的产生;而外国戏剧的翻译,又使中国兴起 了话剧和歌剧的创作热情。
(1)19世纪法国掀起翻译的高潮 (2)1827年前后,歌德通过法译本和英译本读到中国小说 (3)洪堡高度强调翻译对丰富译入语文化、文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洪堡:通过翻译可以使不懂原文 的人有机会接触那些他们不可能 接触到的艺术形式,还能丰富本 土语言的意义和表达力。
幽默——20世纪翻译最为传神的外来词
复习提问
1.影响研究的三大分支是什么? 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2.文学传播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四种媒介分别是哪些? 译本、评论、改编、对话
译介学成为媒介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译介学的产生背景
产生背景
早期比较文学 研究视野中的
媒介学与译介学

媒介学与译介学
.
1
主要教学内容:
▪ 一、媒介学的定义 ▪ 二、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 四、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五、创造性叛逆 ▪ 六、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
2
一、媒介学的定义
▪ 媒介学(Mesology)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与渊源学相对而提出的一个与 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
.
15
五、创造性叛逆
▪ “创造性叛逆”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 皮提出来的。他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 性叛逆。”
▪ 创造性叛逆包括作为主体的译者、读者以 及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叛逆,即:
▪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 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
16
1、创造性叛逆
▪ 指跨语际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著对原著某种程度上 的背叛与违逆,即译著不忠实于原著;同时,这 种叛逆是具有创造性的,因为译者在文字转换中 赋予了原著新的语言文化内涵,使原著获得了新 的生命。
2、译介学的兴起
▪ 1)1931年,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正式讨论了 “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开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之先 河;
▪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 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 立;
▪ 3)80年代,布吕奈尔等人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认 为翻译是文学的一种接受,是对文学的创造性解读 ;
括那些对影响和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作品、
期刊、报纸等。另外,作家对外国语言和文字的 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
▪ 举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 德的《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 学》就是典型的文字媒介研 究的例子。还有中国的专门 介绍外国文学的期刊,如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第一节 译介学

原文中心主义(原文与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
原文
翻译
主人、原创性的、自主的、 从属,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 建设的、阳刚的
处女 男人
媒婆 不忠的美女
翻译价值论
梵·第根: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的工具,而“译本”之研 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的大前提。
基亚:把翻译研究视为比较文学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并认为文学 作品的翻译理论问题是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遇和——译介学的产生,即从比较文化的层面 考察、审视翻译和翻译文学的诸多问题。
译介学初步确立
1997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 编《比较文学》中,译介学彻底取代 了媒介学而获得专章介绍,标志着译 介学在中国开始摆脱媒介学谋取自身 的发展。
二、译介学的定义
1.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姜秋霞等《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及其作用》:“翻译对于民族文化 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入或输出,它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 式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 荣,也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 潘溪子和包天笑 • 林纾与魏易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
“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 耻也”
“自诩译本之富,俨然以小说家自
命,而所译诸书,半涉于牛鬼蛇神, 于社会毫无裨益
语言差异引起翻译文本文意上的差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On marble steps white dew grows, Deep in the night,it soaks silk stockings, Yet she lowers the crystal curtain—— Glittering —to gaze at the autumn moon.
译介学渊源 性质 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 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其次,现有的论著和教材多从西方译介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译介学的发展 和实践较少涉及。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翻译市场之一,其译介学的发展 和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拓展视野,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 家的译介学研究和发展。
参考内容
译介学是一门研究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翻 译实践,而在现代,译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方法和目的。
译介学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译介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次,译介学是一 种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最后,译介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文学 翻译,还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翻译。
译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实践研究。通过对翻 译实践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翻译的规律和特点,总结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其次, 对比研究。通过对源语和目标语的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翻 译提供参考。最后,实证研究。通过对翻译的接受者和影响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了解他们对翻译的看法和评价,为翻译提供反馈和建议。
随着我对译介学的深入研究,我逐渐意识到这一领域所涉及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为了更好地掌握译介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我开始了对《译介学概论》的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对翻译、传播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梳理和总结,为我提供了一 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视角。
在《译介学概论》中,作者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翻 译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此外,作 者还通过对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出了对翻译的多 元化理解和方法论。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翻译学、译介学和译文学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明确“译文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关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译介学则着重于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而译文学则是以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翻译文本的语言、文化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并阐述“译文学”研究在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翻译学、译介学和译文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它们的研究范围和重点。
随后,我们将回顾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发展历程,探讨它们在学术研究中的演变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译文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强调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我们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展望“译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翻译学研究模式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现象、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模式主要围绕翻译的本质、功能、过程、策略、技巧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翻译学的研究模式倾向于系统性和综合性,它强调翻译活动的多维性,包括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
在翻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两者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应关系。
同时,翻译学也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译者的角色,研究译者的选择、决策和创新如何在翻译中实现原文和译文的沟通和理解。
翻译学还注重翻译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考察翻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研究模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也能为实际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然而,翻译学研究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和文化特色的实现译文的流畅和自然;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评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等。
这些问题都是翻译学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一编第三章 译介学

查良铮:散文体
• 哀希腊(《唐璜》第三章)
一
•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卞之琳:散文体
• • • • • •
• 1 希腊群岛啊,希腊群岛! 从前有火热的萨福唱情歌, 从前长文治武功的花草, 涌出过德罗斯,跳出过阿普罗! 夏天来镀金,还长久灿烂—— 除了太阳,什么都落了山。
梁启超:元曲体
• 见所著《新中国未来记》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 是和平年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 骄。 “撒藏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 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即今在否, 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君武:七言古诗体
•
哀希腊歌
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 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德娄 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 阳。
译介学 特点
• 1、研究角度不同,多把其研究对象(译者、译品 和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 会背景下,审视和阐发其交流特性和过程; • 2、研究重点不同,其关心的是语言转换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 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 文化扭曲与变形; • 3、目的不同,把翻译看作是文学研究的对象,把 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接受, 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 • 关注一些现象,如翻译中对应词的缺失;语言转换 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与歪曲;一些语言如 数字的特殊意味;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传统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 翻译研究之区别
(三)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的翻译 研究区别 1、研究角度不同 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翻译,多把研究对象 (译者、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 个不同的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巨大背景下, 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 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例如,对于日、美的“寒山热”现象的研 究。
谢 天 振 著 2007
年 北 大 版
三、传统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 翻译研究之区别
(一)传统的翻译研究类型 1、外语教学范畴 2、翻译理论范畴 3、翻译史范畴
三、传统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 翻译研究之区别
(二)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其实质是一种 文学研究,它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 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它把 翻译中涉及到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 对象加以考察。因此,比较文学的翻译研 究就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显得 较为超脱。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二)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当译者把完成 了的译作奉献给读者后,读者又会以他自 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 进行了一次再创造。而由于读者的再创造 是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他的 再创造与译者相比,就更富有创造性,也 更富叛逆精神。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 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所谓“创造性叛逆” 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 行为。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 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翻译文学呈现出译者鲜明 的个性特征。 譬如,同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 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 离骚体译。
第五讲
译介学
一、译介学的定义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在 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以前是从媒介学出 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 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 究。
二、译介学的历史
1931年(法)梵· 第根《比较文学论》 1951年(法)基亚《比较文学》 80年代(法)布吕奈尔等三人合著《什么 是比较文学》 90年代(英)苏珊· 巴斯奈特《的学者也都作出过相关 方面的论述。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2、误译 (1)无意误译 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渊明的诗《责子》 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阿 舒十八岁”。属于无意误译。 (2)有意误译 再如,阿· 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 历程》的书名英文翻译: Road to Calrary(“通往卡尔瓦利之路”)
6、改编 改编主要体现在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 期间也包含语言文字的改变。 例如林纾把易卜生的《群鬼》改译为文言 小说《梅孽》,法国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德 语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法国舞 台。
美国对花木兰的改编
传 播 西 方 文 化 的 使 者
迪斯尼对影片的广告宣传
本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 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 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 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 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 价值的故事。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 未读十卷书,强把雌黄笔。
——(唐)寒山
三、传统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 翻译研究之区别
2、研究重点不同 传统翻译研究多注重于语言的转换过程, 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而比较文学学者关 心的是在这些转换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 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交融, 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 文化扭曲与变形,等。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3、节译 节译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1)迎合译入国的风俗习惯和读者兴趣 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翻译大仲马 的《侠隐记》(《三个火枪手》)时,压 缩或节略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 (2)出于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政治上的考虑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4、编译 编译和节译一样也属于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编译与节译的最大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 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文直接翻译的,而编 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 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 译者出于某种需要而添写的。 例如我国早期的翻译家林纾和包天笑等人 的不少翻译,都有编译的成分。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一方面来自他的主观因 素;另一方面,也来自他所处的客观环境, 不同历史环境往往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作 品的方式。这样,在后一种情况下,尽管 创造性叛逆具体体现在读者的接受上,但 其根源在于环境。
例如,(英)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是一部字字隐藏讥讽的政治讽刺小说,但 当这部小说被译介到其他国家之后,人们 感兴趣的仅是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描 绘出来的充满怪诞异趣的大人国、小人国 的故事,于是,《格列佛游记》在译入国 就变成了一本轻松有趣的儿童读物了。 再如,(英) 伏尼契《牛虻》在中国文革期 间的解读和被禁。(见刘心武《班主任》)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5、转译 转译指的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 的文学作品。例如,中文版的荷马史诗大 多是从英文版中翻译过来的。 我国在“五四”前后直至上个世纪的三四 十年代,日语曾经是我国翻译文学中极主 要的媒介语,到了50年代以后,日语的媒 介作用即让位于英语和俄语。
四、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木兰形象代言人
美国:西部牛仔形象,个人主义英雄
父亲不许木兰替父从军,木兰离家出走。参军的 动机是对父亲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荣誉 的渴望。 “要她遵守某种规定就是对她的侮辱与挑战”。 好莱坞西部片的惯用套路:拯救世界,赢得美人。
06年关颖珊就任美国公共外交大使
赖斯:“关颖珊代表着美国梦的实现。她 是美国移民的女儿,凭着自律、干劲和决 心,在艺术和体育上攀登顶峰”。
例如: She is a cat (她是一只猫) 英文中含有某女人“居心叵测、包藏祸心” 的意思。(含有贬义)
You are lucky dog (你是一条幸运狗) 中文读者听到肯定会勃然大怒,但在英语 文化中则是毫无贬义的。
三、传统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 翻译研究之区别
3、研究目的不同 传统的翻译研究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 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翻译看做是 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如何一个翻译 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 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 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归化”现象: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 例如,严复的《天演论》,桐城派古文的 影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异化”现象: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 化。 例如,(美)庞德译唐诗。 “荒城空大漠” (李白《古风》): 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