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

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 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篇章。
文章通过描述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紧张局势和双方人物的智谋与性格。
鸿门宴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智取胜的典范。
二、人物分析1. 刘邦性格特点:机智灵活、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冷静。
面对项羽的强大势力,他能够冷静分析形势,通过张良的谋划,成功化解危机。
2. 项羽性格特点:勇猛果敢、刚愎自用、缺乏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羽在鸿门宴中表现出勇猛但缺乏谋略的一面。
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3. 张良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冷静沉着、忠诚可靠。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谋划,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
4. 项伯性格特点:重情重义、缺乏政治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伯因与张良的旧交情,暗中帮助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谋,最终影响了鸿门宴的结局。
5. 樊哙性格特点: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樊哙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他闯入宴会,保护刘邦,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三、情节梳理1. 宴会前的形势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侯。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激战之际,率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
项羽得知刘邦占据关中,心生不满,决定进攻刘邦。
2. 宴会中的较量项羽设宴鸿门,邀请刘邦赴宴,意在趁机除掉刘邦。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冒险赴宴。
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危急。
张良召樊哙闯入宴会,樊哙的勇猛和忠诚震慑了项羽。
刘邦借机离开宴会,返回军中。
3. 宴会后的影响鸿门宴后,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序幕。
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色,赢得了人心,为其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四、重点段落解析1. 刘邦赴宴前的准备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谈谈《鸿门宴》中精明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42学习版《鸿门宴》中刘邦的精明首先体现在项伯告密的相关故事情节中,当刘邦惊闻项羽要灭掉自己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
从最初的“为之奈何?”到紧接着的“且为之奈何?”这就是主帅刘邦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刘邦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自高自大。
这就和后文中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反衬出刘邦的礼贤下士,也反衬出刘邦集团的和谐团结、同心同德。
因此,张良给刘邦定下了化解此次危机的大政方针,对外一致说“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精明还和他的用人不疑有关,当项伯劝张良与自己一道逃走,不要留下来和刘邦一道送死时,刘邦并未怀疑张良似乎对己不忠,只是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仿佛也谈不上是怀疑张良,即便有,也恐怕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罢了,“现正是要通过张良结识拉拢项伯为己解除危局的关键时候,哪里容许自己有那么多的怀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
”从后文刘邦对张良的倚重来看,也表现出了刘邦对张良是充分地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
在这一部分故事情节当中,除了刘邦的礼贤下士、主动问计以及与张良之间的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之外,还叙写到了刘邦对项伯这个人物的拉拢和利用。
项伯者谁?项羽季父也!“季父”何意?也就是项羽的叔父。
在项羽决定出兵灭掉刘邦的前夜,项伯的出现,无异于是刘邦的救命菩萨。
刘邦清醒地知道,现在自己和项羽实力相差悬殊,文中也交代了,“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现在自己在项羽面前不能摊牌决战,只能示弱搞好关系。
刘邦意识到,抓住了项伯这一关键人物,就能让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
用好了项伯这颗棋子,就会盘活整个棋局,使整个不利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刘邦主动地邀请项伯见面,并对项伯以兄长相称,更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这一方面体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与机动灵活,一方面也体现出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通过统一战线的手段让敌方的人甚至是敌方主帅身边的人为己所用。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忠诚勇敢
对刘邦忠诚
张良始终忠诚于刘邦,为其出谋划策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勇敢担当
在危机时刻,张良敢于担当,为刘邦 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精神。
善于谋划
战略眼光
张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 为刘邦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布局。
谋略策划
在关键时刻,张良能够精心策划谋略, 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他意识到刘邦是项羽未来称霸的潜在 对手,因此极力主张消除后患,以确 保项羽的霸权地位。
果断狠辣
在鸿门宴中,范增展 现出了果断狠辣的一 面。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行 动都非常果敢,不拖 泥带水,不留后患。
当机会出现时,他毫 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试图一举消除刘邦的 威胁。
谢谢观看
善于激励
刘邦懂得如何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他们在工作中 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宽容大度
对于有才能的人,刘邦总是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 和尊重,不轻易怀疑和猜忌。
02项羽的人物形象 Nhomakorabea英勇善战
总结词
项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 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详细描述
项羽勇猛果敢,擅长运用骑兵突袭和快速机动战术,使他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 利。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形象使他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尊敬与拥戴。
冷静沉着
01
02
03
面对危机不慌
在鸿门宴危机中,刘邦表 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善于控制情绪
无论在胜利还是失败的时 刻,刘邦都能保持冷静, 不轻易表露情绪。
深思熟虑
刘邦在做决策时总是经过 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的 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一、刘邦刘邦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胸怀大志,能屈能伸的人。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定不移,放弃了财务与美色。
鸿门宴上,一般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坐,而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隐忍不发。
其次他又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有勇有谋。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刘邦还是个遇事冷静,当机立断的人,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
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二、项羽首先项羽是一个头脑简单,不讲义气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在樊哙闯帐义责项羽情节时, 樊哙是突然出现的,且在鸿门宴中起的作用也很大。刘邦所带的一百 多人中很少,但是作用大,亲自点兵,自然经过一番考量。知道樊哙 对他忠心耿耿,且有勇有谋,能忠心护主,在形势危急时会挺身而出 。于是把他留在帐外,一旦形势有变,就叫他出来撑场面,这又表现 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 刘邦杀奸 从这些事都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 • 项羽: • 张良谢罪 • 张良献礼,项羽对此有什么反应?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思考题: 1、在《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 何”,从他的这一再三重复的语言中,可以看 到什么样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从这里表现出刘邦虚心求教的性格,也显示他善于拉拢人 ,为己所用。
•宴会中的刘邦和项羽:
•项羽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 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 经过策划。
• 范增举玦。 • 在这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遗憾的是,项羽置
• 刘邦集团: • 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
用人,善于应变。 • 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 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 曹无伤:不忠不义 • 集团特点:内部团结,善于用人,从善如流,能屈能伸,
机智果敢,相机而动,狡诈多端。 • 项羽集团: • 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
自用,自矜功伐 • 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
尊大,急躁易怒。 • 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 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 集团特点:内部不团结,领导者缺乏清醒的头脑,自矜功
伐,骄傲自大,犹豫不决,不善处理内部矛盾,以至互相 牵制,坐失良机。
• 下面我们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 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在获悉刘邦 籍吏民,封府库 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 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 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 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为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
鸿门宴
• 教学目标: • 1、概述故事情节。 •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概述本文情节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 宴会前的刘邦和项羽: • 项羽: • “曹无伤告密” 决定进攻当即“大怒”。
•“范增劝羽”
•“急击勿失”
这些表明项羽:做事武断,容易生气,不认真准备,很是 自负。
项羽:樊哙闯帐而未有以应
•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 赐彘、赐坐,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 ,•宴伤后其:“刘信邦”逃。脱
•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 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1、留下张良代为辞谢,2、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 四个亲信随从 3、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 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 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 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 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
• 写作训练:
• 以《我想对项羽或者刘邦说句话》为题,写一段话,要求 字数在100字左右。
A、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 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 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 这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 性格。
• B、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 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 ,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 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 题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 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的确反映了 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 中无智、缺乏谋略。 C、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第三次说“为之奈何”。
之不理。 • 项庄舞剑 • 项伯出面保护,因击杀刘邦不成。
可以看出项羽: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优柔寡 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 不表态);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 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 ,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 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 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 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 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下定决心逃走。刘邦是贪 生怕死之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为逃跑竟将 儿女推下车三次,当听说项羽要进攻他时,吓得大惊失色 ;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他看在眼中,项庄舞剑他惊在心里 。如此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岂能坐以待毙而不趁早逃脱? 他趁樊哙闯帐项羽发愣时假装“如厕”,且“因招樊哙出 ”,趁机悄悄招出猛将护卫,可见他已想好要离席出逃。 他说“今者出,未辞也”,显然他已决意逃离。而且,他 对如何逃离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张良留谢,且吩咐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带四个随从“道芷阳间行” 。他早有逃走的打算,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 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 由此,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刘邦:
•“项伯访良” “张良 献•在策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
不提议备战,又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 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 何?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可 以看出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刘邦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 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 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 蔽。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 ,却极为传神。
• 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 上稍有变化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 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 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 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 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 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 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 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从人策”略,上实看为,“二者亡区秦别之也续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
2、如何理解项羽的“义”?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 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 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 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 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 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 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 ,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 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 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