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击毙。张 发现其意图, 令樊哙对付 项庄 , 最后刘邦顺利 出逃 , 张 良留下 善后。范不拘小节, 情 况紧 急的时候不能按常理行事。 这几 句话不是一个头脑 简单的护卫 能说 出 来的, 说明樊哙有着一定的智慧。 在武学方面, 樊哙更是凭一 己 之力把 群卫士撞翻。 习武 出身的项羽虽

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 你的土地财 产, 按 照威尼斯的法律 , 就要全部 充 公——你夏洛克毫无退路地最后 陷 入到绝境之中落得人财两空、 一败涂


偷偷溜走感到愧疚。樊哙当机应 断,
这也是鸿 门宴的 主 要矛盾。 范增看出
刘邦的野心 请求项羽急击勿失, 马上
杀掉刘邦。张良则是收买了项伯 , 上 演了 一 出负 荆请 罪, 消除 了 项羽的戒 心。范增见项羽不忍杀死刘邦 , 随后
◎ 浅 江 析 苏 / 翁 李 艳 秋 门 黔一 中 的
1 . 刘 邦 与 项 羽
刘邦和项羽这两人有个共同点 , 都是优柔寡断, 范增曾经多次对项羽 使眼 色, 意图除掉 刘邦, 可项羽 只顾 喝酒, 对范增的眼色不闻不 问。刘邦 比项羽也强不到哪里去 , 文中这样写 道, ‘ 冷者 出未辞地. , 为之奈巾r ?” 项羽
命项庄舞剑, 欲找准机会一举将刘邦


鸿 门宴既是历 史实录也是楚汉
相争的 艺g , - q 4 -  ̄,如同一部 多幕剧 , 故事情节曲折且引^入胜。同时, 矛 盾冲突尖锐 , 人物形象鲜明。 在《 项羽 本纪》 中鸿 门宴这一节 , 作者形象地 诠释 了以弱胜强的过程 , 事件结果与 人物关系紧密相联。 只有让学生们充 分 了解 人物形 象,才能真正读懂全

人物 .
然对樊哙擅 闯宴席怀有警惕 , 但也对 他有 陉匿相惜之意 。 因 此预 羽没有杀 樊哙。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

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

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将帅之比:上驷对上驷项羽其性格可用三个字概括:傲、直、仁。

其傲表现有四:一是接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之密报,立即决定进攻,深层原因是他曾击败秦的主力,各路诸侯都已默认其“霸主”地位,而刘邦称王之举触犯了他的尊严;二是从宴饮坐向可明显看出其傲慢自大;三是席间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亦不表态,也是因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等语维护了他的尊严,深层原因是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四是对樊哙闯宴、斥责格外宽容,原因之一也是樊哙将他看得比怀王还高,有求赏之意,这也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骄兵易败,有此四者,其决策失误之大,自不待言。

其直表现有三:一是一接到左司马密报即大怒,立即下令飨卒攻刘,对此举之得失毫不考虑;二是刘邦军门自谢,并言有小人离间,沛公话还未完,项羽已截口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便断送了功臣性命;三是沛公不辞而别,项王知后坦然受璧,置之坐上,丝毫不觉沛公离因,憨直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无怪亚父要剑撞玉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其仁表现亦有三:一是宴中范增数次举?i提醒,击刘于座,项王默然不应;二是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后进言于项羽,要善遇刘邦,项羽即许诺;三是沛公离去后项羽并未下令追击。

此举除无机心外,也与其天性中之“仁”有关。

刘邦其性格亦可用三字来概括:狠、变、谋。

坚决果断,冷峻狠毒,是刘邦的第一个特点。

沛公宴赴鸿门,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回营后即诛杀曹无伤,此狠之小者;此外,明时王象春诗《书项王庙壁》中有“鼎上杯羹弃翁姥”句,言项羽曾以烹刘父以挟,刘邦竟言要分一杯肉羹,此狠之大者。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史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

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

它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人物形象。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鸿门宴》这篇文章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其一,文章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比较得当,选择了富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作者为了揭示刘、项那十分鲜明、互不雷同的性格特点,并没有正面展示楚汉战争中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加以再现。

而“鸿门宴”上的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楚汉相争,项、刘图霸的第一回合。

项、刘都想独吞农名起义的胜利果实,然而项强刘弱,各不相让,于是演出了一出出你死我活、明争暗斗的活剧。

因此“鸿门宴”这场争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并不压于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刺激。

同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把项羽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委屈求全、狡猾多变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来。

其二,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

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

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特点。

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一、刘邦刘邦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胸怀大志,能屈能伸的人。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定不移,放弃了财务与美色。

鸿门宴上,一般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坐,而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隐忍不发。

其次他又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有勇有谋。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刘邦还是个遇事冷静,当机立断的人,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

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二、项羽首先项羽是一个头脑简单,不讲义气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

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

到了项羽面前。

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

司马迁本着
“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2、坚决果断,有奸必肃。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发现曹无伤为内奸,立即诛杀,毫不手软。

3、知人善用。

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对谋臣张良献策,言听计从,及时采纳。

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三、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动员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

③陈平——当时已有心投奔刘邦(奉召而放行)。

四、项刘性格简要对比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