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人物形象
由《项羽之死》看项羽

由《项羽之死》看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身围垓下,英雄末路,退至乌江,然思江东子弟三千所剩无几,终不肯渡江独存,自刎而亡。
真乃大丈夫,真英雄,吾钦之,佩之,服之,赞之。
重信守诺美君子。
项羽一诺千金,鸿门宴上应允项伯,给刘邦以解释之机会,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然项羽岿然不动。
两军阵前,项王以三箭约刘邦,三箭过后,刘邦假他人之力而不倒,项王亦践诺纵之。
如此信诺之人,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美君子。
率性惜才伟豪杰。
项羽乃性情中人,惜才爱才,英雄惺惺相惜。
面对樊哙无礼闯帐,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当面指责项羽虎狼之心,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如此放肆,项羽如何能容忍,皆因樊哙亦真英雄,真豪杰,项羽惜之爱之也。
如此真性情,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伟豪杰。
有情有义大丈夫。
项羽情到真处慷慨悲歌,泣数行下,虽为末路悲歌,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今仍吟唱耳畔。
虽身陷险境,心中仍牵挂一人一马,何其率真,何其坦荡,何其多情。
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伟丈夫。
知廉明耻真英雄。
退至乌江,乌江亭长檥船以待,好语相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然项羽念及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心有愧,便婉言相拒,大战汉军,身被十余创,终自刎而死。
从不苟且,亦不偷安,敢作敢当,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何等英雄,何等豪气。
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真英雄。
世人于项羽毁之,谤之,笑之,讥之,然吾愿钦之,佩之,服之,赞之。
因其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可感,坦荡率真。
虽不能终成霸业,却留下一段悲壮豪情,死亦何悔,死亦无忧。
命运悲剧的性格诱因——《鸿门宴》项羽形象深层分析(网友来稿)

命运悲剧的性格诱因——《鸿门宴》项羽形象深层分析(网友来稿)湖北黄梅第一中学黄智平“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一曲悲壮缠绵的《霸王别姬》唱出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无奈和悲哀——残阳如血,凄风阵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英雄美人,喋血乌江。
玉人窈窕已成灰,逝水滔滔叹乌骓;征西万里等闲过,江东咫尺势难归。
项羽把自己的生命捐弃给了乌江,逝水悠悠千载,巨浪却淘不走他的英魂。
项羽留给历史的是一个悲剧的背影,让后人生出几多的感慨,出发几多的评述:说项羽、颂项羽、评项羽,或为他的重义尚勇的豪侠之气而击节赞赏,为或他兵败乌江的穷途末路而扼腕叹息,或为他生死不渝的恋情而潸然泪下……末路英雄经过后世艺术家的渲染而变得可爱、可亲、可敬。
然而历史需要真实,历史需要辨证,千秋功罪自有公断评说。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情感的重重迷雾,用一双慧眼去寻觅、去审视项羽的悲剧命运的性格诱因。
“义”铸就了项羽的“不忍”之心。
楚汉之争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是人们还是受到“礼”、“义”的约束。
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唐人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义从本质上是一种伦理观念,一种道义,一种责任。
历史上不乏“义”的佳话,如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义释曹操等。
因一个“义”字,人们撇开了敌我的界限;因一个“义”字,人情由冷漠而变得温暖。
《鸿门宴》里,在项伯为刘邦求情的说词中,打动项王并最终让项羽放虎归山的只有一句话,就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这里的“义”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普遍的伦理原则,那就是“义”。
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崇尚武力而不讲究斯文,但在骨子里虽是个虔诚于义气的豪侠。
按照项羽的逻辑而推之,曹无伤背叛刘邦向自己告密,是“不义”的,因此一旦刘邦试探问起,他立马交出这个“不义”的“叛徒”:“此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自己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而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啥闯帐护主等等,却是有“义”之举。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篇: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报告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鸿门宴中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中项羽人物形象分析千秋功过我来说——解读《鸿门宴》中项羽的人物形象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故事情节发展及相关矛盾冲突,参考自己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项羽)分析。
活动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三、活动过程:(一)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悲剧的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被他的英勇善战、霸气之气折服,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鸿门宴》中的项羽人物形象。
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写手法、典型环境、故事情节。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
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薄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
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
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之前,项羽在垓下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大战。
战前,项羽与刘邦议和于鸿沟,约定彼此退兵,结束争端。
此时,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双方都心力交瘁,所以,议和的时候刘邦是认真的,项羽也是认真的。
然而,就在项羽领兵返回大本营的路上,经过张良的撺掇,刘邦反悔了,意识到此时议和,得到的并不是长久的和平,而是长时间的休战,一旦项羽喘过气来,战争必然会从头开始。
于是,刘邦单方面撕毁议和条约,咬住项羽的尾巴,尾随而上。
项羽暴怒,掉过头来杀了个回马枪,刘邦大败,逃回固陵,深沟高垒,避战不出,项羽则将固陵围起来,猛攻猛打。
为了解围,经由张良提议,刘邦命令韩信、彭越、英布迅速赶往主战场会和,对项羽形成夹击之势。
在固陵多逗留一天,被夹击的危险就大一分。
项羽久经阵仗,当然知道这一点。
本来,他可以在刘邦的援军赶来之前撤回彭城,补充军用物资,以备再战。
但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与在固陵与刘邦僵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希望在韩信、彭越和英布赶来之前击溃刘邦。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击溃刘邦,前来援助刘邦的各路援军就成了一盘散沙。
项羽擅长猛攻,被项羽打怕了的刘邦擅长防守。
最终,项羽的如意打算落空了,在固陵僵持许久,他意识击破固陵无望,于是决定撤退。
然而,这时候他已无法撤往彭城,只能撤往根据地江东,因为南下的韩信太猛,就在他与刘邦对峙于固陵的时候,彭城被韩信攻占了。
在项羽撤往江东的路上,前来营救刘邦的各路大军对他形成了合围之势。
不过所谓的合围只是一种宏观的地理概念,并不是说各路汉军与楚军近在咫尺。
在韩信抵达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像韩信那么猛,比如北上的英布就很难说是项羽的对手。
所以,这时候的项羽只要加快南下的速度,击破英布,仍然有突围的机会。
然而,到垓下的时候,他停住了。
项羽一生当中,有两次战役尤其值得一说,即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
在巨鹿,他率领5万人打败了章邯的40万秦军;在彭城,他率领3万人击败了刘邦的60万人。
此时,他的兵力还有差不多10万,前来围困他的敌军为60万。
仅兵力对比而言,与前两次大战相比,这时候他的兵力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前两次分别为1:8、1:20,这一次是1:6。
项羽擅长在开阔地带打利害的野战、遭遇战,垓下恰恰是一马平川之地,视野开阔。
他想在这里做最后的努力,发动一次豪赌,就像在巨鹿和彭城那样,以少胜多,一举扭转乾坤。
然而,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他得手的前提都是敌军防备松驰,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论军事能力,章邯和刘邦都不是他的对手。
而这一次,他的对手是韩信,而且刘邦的各路援军都是有备而来,气势汹汹。
因为与刘邦对峙于固陵,项羽丧失了一次卷土重来的机会;因为打算在垓下豪赌,一举扭转乾坤,他又一次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垓下之战,项羽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
如果他没有在固陵和垓下错失良机,而是加快撤退速度,把剩余的有生力量带回江东,稍微缓一口气再战,那么历史就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然而,在垓下,项羽彻底丧失了卷土重来的筹码。
垓下战败之后,项羽率领残部800多人突围,抵达乌江的时候,只剩下了20多人。
当时,乌江边上有一个老艄公,是他的老乡,希望带他过河。
项羽拒
绝了,他只是让老艄公带着追随他多年的乌骓马回家乡,之后带着20多个随从掉头杀回追兵当中力战,力竭之际拔剑自刎。
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经由垓下一战,刘邦已经把项羽打得一败涂地,自然不会给项羽喘息之机。
可以想象:即使项羽乘船回江东,刘邦也必定会迅速发动渡江战役南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东。
项羽的10万精锐已经在垓下被剿灭,短时间内几乎没有重组大军的可能。
即使江东能给他提供一些支持,但是这些支持与刘邦的势力相比,无异于以卵击石。
简单地说,回江东,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垂死挣扎而已。
当然,项羽可以投降,可以卑躬屈膝地求刘邦放他一条生路,但是刘邦终究有一天会找个借口弄死他。
所以,项羽自刎乌江并不是心理薄弱,不敢面对失败。
相反,恰恰是他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健,敢于面对最终的失败,认识到结局终究是失败,自己终究是一死。
自刎不是懦夫所为,而是英雄气的表现,是他衡量形势之后做出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