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羽性格分析

合集下载

项羽的性格总结

项羽的性格总结

项羽的性格总结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展现了许多独特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本文将探讨项羽的性格,并总结他的关键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表现出强烈决断力的人。

他在军事上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根据局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果断和决断力为他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统治者。

项羽的这种特点在他领导起义军抗击秦朝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能够迅速做出决定来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然而,除了果断和决断力,项羽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自负。

他有时会过于自信,并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导致了他在战略上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他在与刘邦的争夺中失败。

项羽的自负也体现在他对权力的渴望上。

他渴望成为真正的君主,统治全中国,这种渴望最终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项羽还展现出了一种豪放的个性。

他热爱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他在军事胜利之后,总是会举办盛大的庆典,尽情地享受他的胜利果实。

这种豪放的个性也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形象上,他时常身披豹皮,手持巨剑,给人一种英勇无畏的感觉。

然而,就在他勇敢豪放的外表之下,项羽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他曾对自己的妻子信任有加,宠爱有加,与其相依为命。

他还对部下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保护他们,甚至不惜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

这种温情的一面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他人爱戴的领导者。

最后,项羽也是一个重视民众的人。

他在制定政策时总是着重考虑人民的利益,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注重实行减税、降低赋役等措施,以减轻平民百姓的负担。

这种为民请命的一面使他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一个有悲悯之心的统治者。

总结起来,项羽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人物。

他展现出了果断和决断力、自负、豪放、温情以及重视民众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统治者和军事家。

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之处,这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

无论如何,正是他的性格特点使得项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

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篇1《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1、特点
①自满。

②暴烈。

③优柔寡断。

④多疑。

2、人物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
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
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
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3、人物评价
有以一挡百之能,力大无穷,相传单手扯自己的头发能把自己扯过河,战
场上的不败之将,出道以来从未尝一败,唯一一次退避是以几千兵马对章邯几
十万的那次,一生光明磊落,非不懂计谋实乃不屑用之,有人认为他不懂用人,不听谋士意见,其实是他有自己的意思,考虑过谋士的意见和自己的意思后得
出的结论乃自己的较好,有时则因谋士的意见不够光明而否决,后世常评论其
为有勇无谋,事实上他只是因太过勇武,加上成王败寇,才却人冠上无谋勇者
之称。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

项羽性格分析范文项羽,字羽,世称项籍,项羽者也。

项羽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

对于项羽的性格分析,则需要从他的勇猛、深思熟虑和自负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项羽勇猛的性格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项羽生性勇猛,有勇有谋,对战场上的搏杀极为擅长。

在他的征战生涯中,他率军打破孙膑的华山阵,攻破张良的阴阳洞,击败韩信、王离等一众战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项羽的勇武之道,源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血统。

据记载,项羽的曾祖父曾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的镇守之臣。

这使得他有了弘赫的家族底蕴。

此外,项羽在少年时就练就了过人的武功,并在割席断粮之时,上山劫粮,劫取后牟、钟离之人的粮食,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

然而,项羽的勇猛却常常掩盖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他勇而过于鲁莽,缺少细致入微的谋略,导致了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频频受到汉军的打击。

相对于项羽,有才智的刘邦选择了以阵地战为主,并采取缓兵之计,消耗项羽的力量,最终扭转了战局。

从这一点看来,项羽的性格也暴露出了他思考问题的浅薄和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项羽的深思熟虑又是对其性格的补充和扬弃。

项羽并不是纯粹的武夫,他是一个懂得冷静思考和分析形势的将领。

项羽在与刘邦争霸时,多次使用谋略,诱使敌人上当,并对刘邦的部队进行穷追猛打。

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赤壁之战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之一的战役。

项羽的深思熟虑可以从他的自我批评中看出。

项羽曾在刘邦的两个岛屿之间呆了数日,大臣们劝他速战,以免被追兵困住。

但项羽却回答道:“我待之可以得一大战。

”可见项羽很明确地知道刘邦的深思熟虑,但他更加重视自己对战争的决策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然而,项羽的自负也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项羽自负而好大喜功,缺乏危机意识,满腔豪情使得他无法细致思考问题,从而在战局中处处吃亏。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他的部队被困于垓下,由于对战局的判断错误,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以及项羽的败亡。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性格探究

项羽性格探究

每读项羽,多少次扼腕长叹,多少次起坐彷徨,“喑牾 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下的是殷殷不绝的回响长 鸣于历史的群山万壑。多少次夜读《本纪第七》,乌江口献 头不倒率性长呼的身影徘徊于心头,久久不去。 项羽死了,死于横刀自刎的剑下,死于歌哭言笑的率性 里,死于至死不悔的长呼中,死于乌江亭口的最后寒秋中。 项羽死了,死在江畔慷慨激昂的陈辞里。 项羽死了,死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征战后。 项羽死了,死在一个义气汉子的纯洁真情里。 项羽死了,汉王朝则象一座战争的墓冢,英雄庙堂,在他 倒下之际轰然站起,独霸历史五百年的空间。
……项羽不杀刘邦是基于他的英雄心理,或者说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勇气 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确实,项羽从会稽起事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 从来就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怕”字,诚如他在垓下之围后对他的手下所言,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即使他只剩下二十八员 骑兵,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入无人之境。这种 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足可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 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那么,这种勇气是否如人们所评论的那样是盲目的、 逞匹夫之勇呢?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韩 信也认为刘邦善用人但不善打仗,没有多少军事才能。事实上,楚汉战争爆 发后,项羽仍有多次消灭刘邦的机会。一次是在彭城之战中,汉军大败,逃 至灵璧东睢水上,结果不是被楚军所杀,就是跌落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楚 军将刘邦团团围住,眼看刘邦插翅难逃,谁知“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 扬砂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 去”。这一役刘邦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差点儿女不保,而太公、吕后则被楚 军生擒。第二次是项羽为救彭城,追刘邦至荥阳,并夺取汉军供粮通道。虽 然刘邦用陈平计离间了项羽与范增,但楚军仍将刘邦死死围住,最后刘邦只 有通过牺牲城内两千女子及将军纪信,带数十骑从城西门悄悄出逃。由此可 见,当时的项羽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暗杀的手段来消灭刘邦。如果不是他在其 他方面的失策,如焚烧阿王宫,动辄屠城,所过无不残民,放弃关中四塞之 地而东归彭城等,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刘邦。因此,他的英雄心理是有相当基 础的,并非妄自尊大。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性格特点在历史上也备受争议。

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英勇果敢的战士,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

在历史上,项羽以其勇猛无畏的形象著称。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敢于冲锋陷阵,不畏艰险。

他率领秦军在垓下大败秦军,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果敢。

这种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战场上有着非凡的表现,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

其次,项羽是一个自信自负的人物。

在历史上,项羽的自信和自负也是备受争
议的。

他自信满满,自负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他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了一些盲目自信的一面,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常常显得有些盲目和鲁莽。

此外,项羽还是一个热情豪爽的人。

在历史上,项羽的热情豪爽也是他的性格
特点之一。

他对待部下和士兵都非常热情,善于结交朋友,对待朋友也非常豪爽。

他的豪爽和热情使得他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多方面的。

他的勇猛果敢、自信自负、热情豪爽
等特点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形象。

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无论如何,项羽的性格特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展开全文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的悲剧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人都认为项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然而,项羽虽然伟大,他的胆略和骁勇中却夹杂着粗俗与盲目,在经历楚汉之争后,项羽竟败给了曾经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的刘邦,而落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终成一个悲剧人物。

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使项羽一步步由强变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和悲剧的命运。

其一,胸怀大志但目光短浅。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

早年的项羽就胸怀宏图:对“足以记名姓”和“一人敌”的书剑一学便觉“不足学”,而渴望学“万人敌”的兵法;观秦始皇游会稽,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不能不让项梁为之惊奇。

正是凭着这样的志向和愿望,他和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项羽又表现出鼠目寸光。

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

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

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都咸阳”。

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

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

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的迫切需要了。

其二,智勇双全但政谋不足。

项羽由于天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当时军属宋义,宋义消极怠战、贻误战机,在有利于义军的形势下,项羽果断地杀掉了宋义,掌握了大部分的楚国兵权,从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为以后他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羽性格分析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

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

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

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最为明显的,如果他排开这点不说的话,是比刘邦更有资格做枭雄的.主要体现在他对虞姬的恋恋不舍.但不能说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虞姬无错,她并未想牵绊项羽,只可惜是项羽性情太善,放不下历史而已.虽然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多.1.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例巨鹿之战,以5万人击败久经沙场的章邯的20万秦军。

而称霸王后,就把都城迁入毫无险要可守的彭城。

2.政治谋略欠缺.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可看出,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最终失败。

3.小民思想.大争之时,道义摆两旁,没有纯洁的仁义,讲求权谋.鸿门宴中,刘邦三言两语,觉得自己理亏,面子挂不住,给予刘邦放生的机会.(如他是一般人,他肯定是讲义气的,但他的高位决定了他不能以一般小民的思维来指导自己)4.妇人之仁,吝啬土地项羽经常去探部下的家属,以表示自己的仁义。

却吝啬土地爵位,不肯分封给部下。

部下跟随他出生如死,无非是求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看来在项羽手下不好求得了。

5.虚荣不务实迁都彭城,项羽是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影响,故放弃关中,回带老家江东。

把关中的险要让于刘邦,居于毫无利处的彭城。

“沐猴而冠”既是这样来的。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