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史记》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合集下载

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特点:自信,志向远大

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特点:自信,志向远大

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特点:自信,志向远大第一个:自信,志向远大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自我膨胀,有锋芒的矛,却没能有自我保护的盾,这无疑是致命的伤害。

为什么说项羽自信,志向远大,史书中也有记载。

学习的时候就半途而废,学武的时候也一样,最后总结,要学就学万人敌,这充分说明了项羽的自信。

回首现在的我们,不同样带着这种傲娇的自信吗?有的可能还不如项羽的基础,就想东一个西一个,最后碌碌无为的过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个:果断大胆为什么说项羽果断大胆那,在一次执行斩首行动中,项羽仅靠项梁的一个眼色,就快准狠的拔剑斩下了郡守的头颅,而且杀得干净利索,想想,把郡守的脑袋砍下来了,又怎么能轻易逃出郡守府那,这时候项羽独自一人面对着百十号的守兵,当时,都杀红了眼,一个个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而这也是项羽生平第一次执行的斩首行动。

坚定的想要改变心,即使面对杀戮,死亡,也绝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ps: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是否也能有这种果断的性格那,利用这果断的性格,帮我们趋利避害,犹犹豫豫非大丈夫所为。

第三个:有主见当项羽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学过写字,但是没学几天就不学了,他的叔叔就让他在学习剑术,但是,没过几天,他就又不学了,他的叔叔非常生气,这时候,项羽却说,写字,只能用来记住别人的名字,而剑术也只能敌一人,这些都不是我想学习的,我要学就学,可以敌万人的本事。

无论项羽对学术或者剑术学得怎么样,通过历史的各个战役,我们也可以说项羽还是很厉害的奇才了。

作为有主见,是作为领导者的必备属性,项羽也许就是天生自带气场的那种领导者或者说是领袖。

第四:坦率一个能把个人英雄主义能够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没那么多的虚伪偏护。

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第五:缺乏耐心这个从前面的几个性格里可以看出来,虽是有主见,不爱踏实死记书本内容,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浮躁,缺乏耐心定性做事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形象丰富饱满的悲剧英雄,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鉴古方能知今,项羽功败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给后人许多思考。

古往今来,研究成果斐然。

拟总结综述1989-2014年期间项羽悲剧性格的观点,力求将学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项羽;政治才干;眼光;不善用人司马迁刻画的项羽形象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然而,自古人们对项羽的理解和认同却也是千差万别。

杜牧曾感叹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来抒发对项羽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摆脱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项羽进行多角度立体的探讨和品评,以求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项羽。

项羽之所以从反秦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仅过了四年就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有若干客观原因及其项羽本人失误之外,项羽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对项羽性格悲剧进行思考和探讨的文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对项羽有勇无谋的性格悲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许多史家评论项羽最终之所以兵败国灭,自刎乌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才干与眼光。

学者针对项羽缺乏开创一个盛世王朝应有的政治才干与眼光进行了探讨和解读。

马学云在《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年1期)认为项羽性格中有在政治方面缺乏远见的因子,项羽在灭秦之后缺乏政治远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说道:“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敌人的将军、都尉,率领部下突围而去。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摘要:楚国灭亡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项羽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

厌倦了书法诗歌和武艺的项羽,因一句“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便开始了他习兵法之路。

项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年青时便有凌云之志。

在一次秦始皇于渡浙江出巡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随叔父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后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于此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魂不散。

关键词:项羽性格项羽本纪正文:鲁迅曾这样称赞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后,开始写《史记》,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共历十余年。

朝代更替,历史兴衰都通过不同的人物事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司马迁的笔触,让这些英雄变得有血有肉,支撑着历史的骨架,还原给我们一个最真实的历史。

这其间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在秦汉之际为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项羽虽说最终归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是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历史的成败决定于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项羽其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就奠定了他注定不凡的基础。

心怀大志却浮躁粗疏。

项羽曾这样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年少时便有如此凌云之志,却单单止于浅尝辄止、略知其义,又不肯继续学下去。

对一件事没有足够的专注力,使得他不能成为一个军事家或者文学家。

他虽粗疏浮躁,但这种性格却使得他豪迈不群、富有野心,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颇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豪言壮志,也使得他在巨鹿之战中初露头角。

勇武善战却谋略不足。

巨鹿之战、东城快战中都对项羽进行了泼墨。

他审时度势、果敢坚毅,善于决策的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东城快战中,他仅持二十八名骑兵,便杀出数千层敌兵的层层包围之圈。

项羽本纪分析其性格与命运

项羽本纪分析其性格与命运
性格与命运的对话
---性格决定命运
从项羽的品质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世的君王皆有
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项羽却不具备。 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 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项羽此人性 情太质直,为人轻率,遇事思考不同。
Hale Waihona Puke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
项羽是否应该自刎?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乌江亭
[宋]王安石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你认为呢? 你认为呢 ?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 土重来”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 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 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史记》选读之 《项羽本纪》
传记的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 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 人物; 2、 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作者选取哪些材料以表现、突出项羽少时
胸怀大志? 文段中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项王的叱咤 风云? 作者用什么艺术手法刻画了项王的英雄形 象 根据文中的内容,你怎样理解“悲歌”?
回顾课文主要情节及人物主要性格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期。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项羽,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西楚霸王的一生。

以下是我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读书报告。

一、背景介绍《史记项羽本纪》主要描绘了秦朝末年,楚汉争霸的历史时期。

项羽,字西楚,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勇猛善战,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然而,由于他的性格、政策和战略决策的失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

二、深入分析1.英勇无畏的战士: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详细描述了项羽的勇敢和武艺。

他是一位无畏的战士,无论是面对强大的秦军还是汉军,他都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的战斗力和威武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士兵和民众,使他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追随者。

2.战略家与策划者:《项羽本纪》也展示了项羽作为一位战略家和策划者的才能。

他策划了许多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这些战役都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机智。

然而,在垓下之战中,他的战术过于冒险,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3.政治与治理:《项羽本纪》还描绘了他在政治和治理方面的表现。

虽然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有效的治理策略,但他深得民心,得到了江东父老的拥戴。

然而,他的残暴、任性和独裁作风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展示了项羽作为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战略家和策划者的形象。

虽然项羽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他在政治和治理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他的任性和残暴使得他失去了人心,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四、对比与参照与刘邦相比,项羽虽然在勇猛和军事才能上占据优势,但在治理国家和收揽人心方面却远不如刘邦。

刘邦虽然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聚集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朝。

这显示了刘邦在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上的优势。

五、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史记项羽本纪》是一部深入描绘项羽一生的作品,展现了他在各个方面的才能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

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

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
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