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知识点笔记(明代篇下.
七年级下历史明朝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带来巨大的影响。
七年级下历史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明朝的知识点,包括它的开国和兴衰过程、经济文化发展、外交政策等。
接下来,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明代的开国和兴起明朝的开国者是朱元璋,他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富家子弟,通过农民起义和武力征服的方式,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开国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开始展开,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如改革考试制度、颁布永乐大典等。
在这些事件中,明朝逐渐稳固了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阶级斗争和开拓新纪元的代表性朝代。
二、明代政治制度及治理明朝的政治制度继承了唐宋的三省六部制度,然而,他们加强了地方行政制度和官员轮流任职制度,这使得统治者得以实现稳定和权力集中,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在明朝时期,行政系统的管理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使得政府之间的沟通得以更加顺畅。
三、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他们鼓励商业的发展,宣传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这使得整个社会逐渐得到了改善。
同时,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如宣扬儒家学说,兴起小说文学等。
四、明朝的外交政策及其之后的影响明朝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的外交平衡策略使得他们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
与此同时,明朝还通过航海探险、丝绸之路等方式向海外输出了自己的文化和商品,为海外贸易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明朝是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王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诗文
评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2、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3、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
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七年级下册明朝所有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明朝所有知识点———作为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明朝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许多学生都需要掌握明朝的历史知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下册明朝所有知识点。
明朝的成立明朝是在1368年,朱元璋在起义成功后,经过土木堡之变,成功登上了大宝皇帝的宝座,从而开创了明朝的历史。
该朝代延续了约27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采取了一定的中央集权制度,重视官僚考试制度,设置了五等官职制度,设立六部和三司等部门,较为规范地进行国家政治管理。
明朝的科技成就在科技方面,明朝的成就较为显著,该朝代出现了多种科技成果,如明代的江南丝绸、瓷器、海上航海等,以及陆上农业、淡水渔业等。
同时,明朝还有众多著名科学家和文化名人,如郑和、徐霞客等人。
明朝的文化特色在文化方面,明朝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特色,如其戏曲、小说、诗歌等。
其中,明代的戏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熟体系,有昆曲、京剧、豫剧等,而小说则产生了《西游记》、《红楼梦》等著名文学作品。
明朝的外交政策在外交政策方面,明朝与其周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交流和联合,如与蒙古进行的和平交流,与日本、朝鲜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等,这对于明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着双重的积极意义。
明朝的灭亡尽管明朝有着较为显著的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成就,但是由于其内部矛盾较为复杂,加上农民起义、外族侵略等因素,该朝政权最终在1644年被清朝所代替,结束了其长达276年的历史。
总结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明朝所有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在了解明朝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更能够启迪我们的历史思考,增强我们的历史学习热情。
七年级下册明朝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从1368年到1644年共存在了276年。
在这个时期,明朝发生了非常多的事件和变化,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册明朝历史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事件之一。
1368年,朱元璋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消灭元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明朝。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一个新的起点。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前朝存在明显的区别。
明朝以皇帝为中心,由六部分别管理国家的政治、军事、民生、文化、监察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设有科举制度,让人们通过考试评定功底,得到升迁机会。
这种制度在当时极为先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明朝的疆域扩张明朝在对外政策上,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不断扩张疆土,如镇守边境的万历皇帝通过屈辱性的朝贡外交方式,展示了对国际地位的一定追求,也开启了那个时期的近代外交。
四、明朝的文化发展明朝在文化方面也非常繁荣,诗词歌赋、戏曲、绘画、雕塑、景观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
瓷器的生产、木版年画与雕版印刷术的开创则开创了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五、明朝的社会生活明朝的社会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以晚明为中心的500年时期形成了中国人的三大嗜好--游览山水、品茶、烟草,如明朝的司礼监马继承的《太和正音谱》对中后期音乐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六、明朝的衰落明朝在其后期渐渐的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由于官僚阶层堕落、统治政策失误、社会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陷北京,终结了明朝的统治。
其间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嘉靖年间的海瑞事件。
七、结语明朝是一个非常有特点和有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疆域扩展、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简单介绍了七年级下册明朝历史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明朝的建立与洪武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朝。
明朝的建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完成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自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将都城定在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削藩息兵、设立行省、整顿官制、推行农田水利和积极发展生产等。
洪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边防建设。
二、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领地关系,地主对农民有相对的支配权。
在明朝时期,政治上实行集权制,皇帝权力至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官制是采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官员层层推卸责任、欺压百姓的现象。
另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户口制度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对于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明朝的军事战争明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重重的困难,不仅需要巩固国内的统一,还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做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明朝历史上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争有崖山海战、国门战役、捉虏渡、土木围城等。
其中,崖山海战是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与倭寇有着长期的矛盾,最终在崖山战役中明朝取得了胜利。
而国门战役则是明朝与北方胡人的战争,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胜利。
这些战争都体现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
四、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政治上: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三司,将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的利弊得失: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正农夫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
4.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造成的危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同时许多读书人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
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利于选贤任能。
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明朝知识点

明1、“三司”是指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掌一省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地方军政)。
作为皇帝“喉舌之司”的是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管奏章出纳和封驳)。
裁撤中书省后,相权分归六部。
明成祖时正式有“内阁”之称。
“票拟”:宣宗时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
英宗即位年幼,内阁票拟制度化。
号称“代天子巡狩”的官职监察御史(属于都察院)。
负责稽查各部的制度六科给事中制。
仅管理军籍和军政的机构五军都督府。
明军在编制上采取了卫所制度。
“京军三大营”是指“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皇帝亲军系统主要有金吾诸卫、羽林诸卫、府军诸卫、锦衣卫。
明太祖时期的法律《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
乡试(考点在省会,过关者为举人)、会试(考点在京师)、廷试(殿试,过关者为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胡蓝之狱”中“胡”指胡惟庸,“蓝”指蓝玉。
燕王夺取帝位的事件靖难之役。
明成祖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轮班是指地方工匠轮流到京师服役。
住坐(永乐时产生)是指从民间征集,在京师居住,隶属于工部,主要替皇族生产。
“屯田子粒”“屯粮”是指军士屯田以分计,按分纳税。
“开中”商屯:政府允许商人运粮到指定地点用米换取盐引,凭盐引到两淮转运盐使司所属盐场领取盐,再到指定地点贩卖。
商人为节省运费,于纳仓附近就地开荒种粮,输纳开中。
2、明初田赋分夏秋两次缴纳。
夏交米麦,称“夏税”;秋交米,称“秋粮”。
纳粮的称为“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等缴纳的称为“折色”。
3、粮长制:太祖时,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任粮长,负责一区的税粮征收,并督运到京。
4、黄册(赋役黄册)是户口总册,鳏寡孤独者附在册后,不派徭役,称为畸零户。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明代文学史知识点明代文学史是指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的文学发展史。
明代文学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趋势和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下面就明代文学史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文学思潮的转变1. 明代初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初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平实真实的风格,以“家庭民情”为主要题材,强调人民生活的真实性。
明代初期文学作品以小说《西游记》、戏剧《汉宫秋》等为代表。
2. 明代中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中叶以后,文学思潮逐渐从以民间为主转向以社会为主。
明中叶以来的文学作品以明清小说、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如《红楼梦》、《西厢记》等。
3. 明代晚期文学思潮的转变:明晚期文学思潮转向追求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明晚期的代表作有戏曲《长生殿》、《桃花扇》等。
二、明代戏曲的发展1. 明代传统戏曲的发展:明代戏曲逐渐形成了五种流派,即元曲、南曲、北曲、西曲和杂剧。
明初的戏曲以元曲和南曲为主,元曲以元朝戏曲为基础,南曲以南方的音乐风格为主。
2. 明代杂剧的发展:明代杂剧是一种综合性戏曲形式,吸收了元曲、南曲、西曲等戏曲元素。
杂剧以剧情丰富、角色多样、音乐丰富多样、表演技巧精湛为特点,代表作有《汉宫秋》、《虬髯公》等。
3. 明代戏曲的改革创新:明代戏曲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如增加了音乐元素、增强了舞蹈演出的实力、注重剧本的创新等。
三、明代小说的发展1. 明代传统小说的发展:明代小说以神魔小说和志怪小说为主要创作方向。
其中,神魔小说以《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志怪小说以《聊斋志异》为代表,这些作品在后世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明清小说的发展:明代晚期至清初,明清小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
《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明代散文的发展1. 明初散文的发展:明初散文以杂剧、小说等戏曲形式为主要创作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明代戏剧家的杰出代表是汤显祖,他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与佛学大师达观的深刻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其文艺思想与当时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潮是一致的。
他认为“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主张“以情格理”的“情至”观,强调“性无善无恶,情有之”。
2.《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成为明代戏曲最杰出的代表。
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称:“《牡丹亭梦》一出,家传呼送,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以及《法苑珠林》李仲文、冯孝将儿女事,搜神记》、《列异传》谈生事。
3.临川四梦:汤显祖的《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以及《牡丹亭》,都有梦境的描写,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4.《紫钗记》是根据作者早年写作的《紫箫记》改编而成,约写于万历十五年。
《紫箫记》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
5.《邯郸记》和《南柯记》是汤显祖晚年写作的传奇。
《南柯记》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
《邯郸记》以唐沈既济《枕中记》为依据,但也吸取了元马致远《黄粱梦》杂剧的某些情节。
王骥德评此二剧“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两出剧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
从“以梦写爱情”到“以梦写政治”,这是作者在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唐代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于文字的最早雏形。
取经故事的基本定型是在元代,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形象。
7.《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西游记》最早的完整刻本是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
《西游记》可分三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和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到结束写取经的全过程及东返成正果。
8.明嘉靖至崇祯间,白话小说就题材而言可以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等类别,《金瓶梅》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
9.《金瓶梅》如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标志着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10.《金瓶梅》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序的《金瓶梅词话》,清康熙间又有张竹坡评点的《第一奇书金瓶梅》。
11.《金瓶梅》是从《水浒传》“武松杀嫂”一段推演而成的,表面上所叙的内容是北宋末年的事,实际上却是明中叶以后社会生活的写照。
12.《金瓶梅》以后有影响的同类作品有《玉娇丽》。
13.神魔小说在《西游记》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仿《西游记》的,如《四游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吴元泰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即《南游记》,余象斗编;《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传》,即《北游记》余象斗编;《西游记传》,杨志和编)、《西游补》(董说著)、《三宝太监西洋记》(罗懋登著);二是别叙故事讲神魔之争的,如《封神演义》(许仲琳著)。
14.历史演义小说中较著名的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这部作品是除《三国演义》外流传最广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修订润色,并加上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于乾隆年间刊行,其他如写明代的《英烈传》、《承运传》、《于少保萃忠全传》、《梼杌闲评》等。
15.英雄传奇小说中代表作是《北宋志传》,公案小说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等。
16.中国的白话小说是由说话衍变而来的,据宋人笔记《都城纪胜》、《梦梁录》记载,当时说话伎艺分为讲史、小说、讲经、合声四科。
讲史话本成为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先驱,小说话本则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远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明后期专门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家的作品称为“拟话本”。
17.话本在宋元至明代时期,都是以单篇的形式流传的,明嘉靖年间洪●(木加便)编刊的《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
原书分为六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
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篇,共六十篇,现存二十七篇。
《京本通俗小说》是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
18.明后期拟话本小说最著名的集子是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
此外,有凌濛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19.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墨憨子。
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被合称为“吴下三冯”。
他对李贽推崇备至,奉为“蓍蔡”。
在审美理想上,他主张“情真”,作品内容要“理真”。
20.冯梦龙在文学上的成就,以“三言”的编著最为世人称誉,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言”中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刊于天启四年,《醒世恒言》刊于天启七年,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21.“三言”中反映社会现实的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滕大尹鬼断家私》、《汪大尹火焚宝莲寺》;爱情家庭方面的作品有《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人伦道德的作品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市民生活及商业活动,如《施润泽滩阙遇友》、《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22.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又名凌波,别号即空观主人,他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是在冯梦龙“三言”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拍”共收七十八篇作品,大多是凌濛初据“古今来杂碎事”创作而成的。
23.“二拍”中嘲讽程学理学的有《硬勘案大儒争闲气》,描写商人活动的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描写社会生活的有《青楼市探人踪》、《迟取卷毛烈赖原线》、《宣徽院仕女秋千会》、《进香客莽看金刚经》、《赵司户千里遗言》。
24.在“三言”、“二拍”之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陆人龙的《型世言》,此外,还有席浪仙的《石点头》,古狂生的《醉醒石》,周清原的《西湖二集》等。
明末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的选取四十篇故事,编成一部《今古奇观》小说选集。
25.“后七子”是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而以李、王为首。
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复古主义主张,相互标榜,在当时文坛上影响极大。
26.李攀龙,号沧溟,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论诗文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的诗文以模拟为能事,诗歌长于近体,少数忧时和抒怀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27.王世贞,号弇州山人,他對戲曲多有精辟之見,後人將其議論輯為《曲藻》,著名傳奇《鳴鳯記》,一說為他所作。
28.谢榛,著有《四溟集》,他是后七子初期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论诗的主张。
他在理论上认为“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
他擅长近体,五律尤见功力。
他曾言:“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29.宗臣,在后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代表作《报刘一丈书》。
30.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31.王慎中,号遵岩居士,散文代表作《游清源山记》、《海上平寇记》、《金溪游记》。
32.唐顺之,著有《荆川先生文集》,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又要求诗文写作应“直据胸臆,信笔写出,”师法前人而“卒归于自为其言。
”散文代表作《竹溪记》、《信陵君救赵论》、《西峪堂草堂记》,《明史》评其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
33.茅坤,别号鹿门,所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很大。
34.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通俗畅达,如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反映社会现实的《备寇事略》、《书张贞女死事》、《壬戌纪行》、《送县大夫杨侯序》。
35.李贽,号卓吾,他提倡“童心”(真心),他反对复古,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有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并大力提倡通俗文学,评点过《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琵琶记》等。
李贽的文学思想,集中代表了明后期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事实上成为明后期新的文学思潮的纲领,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
36.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著有《袁中郎全集》;袁宗道,字伯修,著有《白苏斋集》;袁中道,字小修,著有《珂雪斋集》。
37.公安派:由于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世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将。
在思想上,公安派受到李贽的影响,在文学理论上更是如此。
他们认为文学应与时俱进,更激烈地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把文学创作看作是性灵的表现。
“性灵说”有利地批判了复古主义的文学理论,强调“性灵”,注意到作家的个性,具有反对假道学的意义,这与李贽的“童心”是相通的。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突出表现了他们的创作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是具有革新意义和个性的作品,对明以后的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直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学运动,还隐约可见公安派的影响。
美中不足的是,公安派的作家过于偏重抒发个人情趣,未能做到广泛描写社会生活。
袁宏道的散文是公安派的文学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满井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他的传记文最著名的是《徐文长传》。
38.竟陵派:由于这一文学流派的两个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之为“竟陵派”。
他们也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有明显不同。
他们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
39.明中期散曲代表作家有陈铎、王磐等。
陈铎,号秋碧,教坊子弟称之为“乐王”。
有《滑稽余韵》、《月香亭稿》、《秋碧轩稿》;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有《王西楼乐府》散曲代表作《朝天子·咏喇叭》。
40.明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冯惟敏,号海浮山人,有《海浮山堂词稿》他继承了元代豪放派曲家的传统。
代表作归田小令《玉江引·农家苦》、《胡十八·刈麦有感》、《玉芙蓉·喜雨》等;薛论道,字谈道,别号莲溪居士,著有散曲集《林石逸兴》代表作《黄莺儿·塞上重阳》;朱载堉,号句曲山人,并自称“狂生”,他专心研究乐律和历学,写成《乐律全书》,完成七音的学说。
散曲代表作《山坡羊·钱是好汉》、《山坡羊·十不足》、《黄莺儿·骂钱》;薛绍莘,号峰柳浪仙,著有散曲集《花影集》,代表作《琐南枝·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