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合集下载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南移动,最终定居在长江流域。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而长江流域的土地肥沃,因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商业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政治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政治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政治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政治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政治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农业、商业和政治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它们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现象,指的是自秦汉以来,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这一转移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这为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而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和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经济落后。

因此,南方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得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地区转移。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长期存在,这导致了北方地区政治资源的集中和发展。

然而,北方政治中心的长期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等,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反,南方地区比较稳定,政治治理较为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因此,南方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理想地区,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也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对多样化,包括农业、渔业、手工业等,而北方地区则主要以农业为主。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和经济产出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南方地区流动。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交通网络也更加发达。

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

对于这一现象,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改变,经济重心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例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南方地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也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温州外国语学校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温州外国语学校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读书札记温州外国语学校社会组彭凌芳经济重心难题一直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所在。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仔细阅读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并以此札记留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在书中的前言部分不难得出,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形成了经济中心。

由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中国古代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地理、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也成为史学界,尤其是古代经济史方面,所探究的一大课题。

这一问题,同时也是史学界所争议不休的问题。

在该书的正文部分,主要陈述了各史家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所提出的不同的看法:一、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1、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2、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判断一个经济重心,应注意农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的综合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在史学界主要有以下说法:六朝南移说、隋朝南移说、隋唐南移完成说、唐代南移说、唐后期南移说、隋唐五代南移说、北宋南移说、宋代南移说、南宋南移完成说等。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持无南移之说。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上文所陈述的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看,我们不难得出,不论那一种观点,引起经济重心南移的表面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主要以下几种观点:1、这纯然是受我国南北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

2、北方不断受到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威胁、长期陷于战乱所致。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一.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1.唐代进士较多的省区是河南(184人)、河北(160)、陕西(149)、江苏(115)、福建(56)、浙江(50)、江西(35),进士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

2.北宋进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分别是河南(196人)、福建(138人)、浙江(112)、江苏(104)、山东(99)、江西(91)、河北(88)、四川(84)、安徽(53)、陕西(49),总体上看南方地区的进士数开始上升,已经超过北方,但是河南作为政治中心仍是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3.北宋时期,南方籍的状元为44名,占全国39%;北方籍的为68,占61%。

总体上讲,北方的文化教育比南方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浙江(160)、福建(99)、江西(89)、四川(53)、安徽(26)成为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南方出了74名状元,而北方的辽、金共出了20名。

表明南宋是我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一个转折时期。

4.元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72)、江西(68)、河北(51)、河南(49)、山西(40)、山东(33)、江苏(26)、福建(21)、湖南(19)、湖北(18),北方地区进士比例有明显回升,南北人才的分布区域差异不太明显。

5.明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江苏地区,浙江为文化教育核心区,江苏则成为文化教育次核心区。

6.清代以江苏为主,浙江为次,但中心仍在江浙地区。

(二)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1.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关中地区,东南地区由于少儒学而多文学,故沛国、会稽一带仍有较多的文学家分布。

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的格局与两汉差别不大。

2.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南北比例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是北方的文学家多于南方。

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了160个文学家,而南方地区出了386个文学家,南北比例发生了变化。

3.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相应北方地区的文化也有恢复。

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格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早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

当时的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农业发达,是国家的重要粮仓。

而南方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这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农耕经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南方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南方的农业逐渐赶上北方。

到了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南方的物产能够更加便捷地运往北方。

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成为国家粮食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此外,南方的手工业,如丝织业、制瓷业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渐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出现了许多新农具和新的种植方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也非常繁荣。

商业城市众多,如临安、泉州、广州等,海外贸易发达,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

在手工业方面,造船业、印刷业、造纸业等行业的技术和规模都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方频繁的战乱是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环境,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中心_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中国文化中心_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中国文化中心_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摘要:作化教育重要体国古代私学不代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程因而从方面印证了化重心南移,从籍贯上看这9人主要分布今天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3省市,这是因长江下游地区对化教育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日化重心南移、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摘要国社会发展程曾发生化重心由北向南迁移作化教育重要体国古代私学不代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程因而从方面印证了化重心南移私学对国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传承作用关键词国古代;私学变迁;化重心国社会发展程曾发生重要历史化现象这就是化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这迁移程曾伴随着种种社会化、教育、济等方面变化并由形成了国社会新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影响学术界分析国历史上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迁移原因等方面有着不角而从国古代私学发展变迁这独特视角观察这现象具有特殊义、国古代私学诞生和复兴期国化重心处北方()国古代私学诞生期私学主要分布北方华化原始心是以汉族化主体黄河下游地区这已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考古发掘所证实到秦汉期处这区域北方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优南方如当关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原始开发阶段据《汉地理志》统计西汉人口约有六千万其约四千万分布黄河下游地区北方长江以南人口仅二多万;当全国万人口以上郡有3其分布北方长江以南仅有因从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下面我们从先秦期著名私学孔墨私学情况看当化教育发展态势春秋战国期是私学诞生和发展初期争鸣促成了众多学派以及私学出现其儒私学和墨私学著名基上代表了这期化教育发展水平这两私学几乎都分布北方地区据史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影响私学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弟子记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孔子较有名77位学生北方达73人占98%;南方仅3人还是处湖北、江苏两地长江流域地区因孔子儒私学分布和影响主要北方地区而且集山东地区这说明当国化教育重心主要位北方墨私学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位北方鲁国地区墨子与公输盘辩论攻宋战术曾说臣弟子禽滑厘等三人已持臣守国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可见墨子学生也多达几人众以孔、墨私学代表春秋战国期影响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围、培养人才主要分布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北方全国化重心地位(二)国古代私学复兴期私学活动主要北方开展两汉期私学历了秦停滞得到了空前兴盛发展这期学术化都通私学途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教政策汉代教育出现了儒教育私学化倾向因分析两汉期开办私学者教育教学活动区域分布情况有助我们了当化重心居北方事实据《汉》和《汉》记两汉期有据可从事私学活动人士有38人其籍贯可确切考者有9人从籍贯上看这9人主要分布今天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3省市其北方占7省有0人;南方占6省有7人具体分布如表从表可以看出两汉期北方私学发展盛这期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北方人数达到了0人占总数739%北方又以山东多人;河南次37人;再次是陕西6人这三省都处黄河下游带从这些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当私学发展事实山东孔子儒私学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渊薮所以涌现私学开办者人数多;河南原化发祥地、华夏明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地区西安西汉京师所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据《汉》和《汉》记当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私学开办者北方有5人他们主要集河南和山东两省其河南有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9人其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学生也达万人以上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和宋登人甘肃有张奂人山西有郭太人与北方相比这期南方私学发展则十分有限据表统计南方私学开办者仅有7人占总数96%其几乎半分布四川地区有3人这与当成都平原济富庶和西汉期翁治蜀、重视教育教育得到较发展有很关系除外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济较发达长江流域带这也说明当南方地区化教育发展主要处这些区域从招生上千人私学开办者数量情况看据《汉》和《汉》记南方仅有3人人数少北方这3人处当济较发达地区即四川杜抚和杨厚以及江苏姜肱总私学复兴期通考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分布情况、收授学生规模比较私学开办者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事实两汉期国化重心北方尤其是黄河下游及关地区而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南方地区当则属化教育次发达地区二、汉至宋私学正规化和制化发展历程国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种教育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期诞生随着社会济发展、朝代更迭它也不断地发展着春秋战国期私学主要体现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特征汉代私学历了秦代衰微开始恢复并有了进步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面向童蒙馆又有较高层次、面向青少年成人馆唐宋及以期私学发展到制化、正规化院阶段达到了私学高级形态这期私学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表现出很多重要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化、拥有专门教育费、形成了独具特色讲会制等等从历史地理发展看由山高水长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社会动荡发生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农作物生长等良然条件旦拥有较高化士人量迁居加以开发利用济便开始增长随着济发展国化重心也就这程逐渐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私学仍以北方盛化重心南移序幕拉开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造成量人口向南方逃散北方人口这样恶劣环境下减少南方吴、蜀两鼎立政权了维持军队及生产单位量收容南逃人士史青州、徐州流徙入幽州者有万余口;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当吴、蜀两国开办私学许多就是从北方逃到南方学者不从总体上看北方曹魏政权仍是当社会心其政治、济、化都比南方吴、蜀政权强盛从《三国志》《魏》、《吴》、《蜀》记可以看出当较有影响私学开办者有0名其蜀国仅占名(向朗)吴国也只占3名其他6名全魏国可见这期北方仍是人才济济地(二)西晋期私学南方开始发展化重心南移条件得到增强西晋期永嘉乱对北方造成极破坏北方姓纷纷南渡躲避战乱如徐邈属永嘉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南渡江京口洛阳倾覆州士民避江左者十六七战乱打击下西晋王朝部分贵族官僚地主也纷纷携带财物、属及部属逃到江南他们江则侨姓王、谢、袁、萧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岑、丘、何、胡是也这些族握有特权江南拥护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些以族众迁移江南而居者据《晋地理志》多分布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这将南方地区独特私学族私学繁盛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期由官学兴废化教育发展都仰仗私学据《晋》记两晋期较有影响私学开办者有3人除人无籍可考外其余人士籍贯分布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北京、安徽、河北、四川、浙江等0省区具体分布如表3北方是两晋期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地区其人数达6人占总数8%占位仍是山东有8人;其次河南有5人;再次甘肃与山西人;而陕西却落五位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两现象北方几省人数两晋期差距不太与两汉相比(见表)数量却幅下降这是由社会动荡北方化教育受到较摧残原不发达地区战乱接纳了发达地区逃难士使得地区化水平有所提高这样地区私学开办者这种外力驱动下迅速崛起从而使得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达到种动态平衡是出现了北方各省化差距趋缩现象这从甘肃地区情况可以说明两晋甘肃私学开办者数占总数5%处三位这与战乱期知识分子迁居该地有关史永嘉乱州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多士这些人士甘肃地区化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史学陈寅恪对评价道河陇隅所以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乱世而能保存汉代原学术者不外前所言世与地域二易言即公立学校沦废学术心移族太学博士传授变人父子世业所谓南北朝学者是也又学术传授既移族则京邑与学术关系不似前重要当原扰乱京洛丘墟苟边隅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族学术亦得以遗传不坠刘石纷乱原地悉战区独河西隅前凉张氏以尚称治安故其土世学术既可保存外避乱儒英亦得就传授历既久其化学术遂渐具区域性性质他分析了甘肃不发达地区由战乱私学反而得到发展情况也说明了国化重心南移社会历史原因这期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仅有四位占总数5%与北方甘肃或山西数额相当而且这私学开办者也比两汉减少了许多围上仅限浙江、四川、安徽三省数目也差距不对照表3和表可以看到四川和安徽私学开办者数两晋减少很多这是因四川北部与安徽西部临近原、受战乱影响较缘故而长江以南浙江所受到影响微乎其微从两汉到两晋私学开办者数量几乎没有变化都是名这是因长江下游地区对化教育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日化重心南移、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不总说虽然由战乱因素济化已被动南移且南方得到了较开发但化教育总量仍不如北方这期化重心仍旧处北方(三)唐代南方私学发展开始超北方国化北盛南衰局面发生了变化历九年安史乱使得唐朝国破民衰北方地区残破不堪其藩镇割据与混战使得北方人口量向南逃迁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长安所京兆府开元共有36万户元和只恢复到万户减少了近三分;洛阳所河南府开元有万户到元和仅有8万户减少了七分六。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是指在历史上,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集聚的重心。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中心多次东移南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新的迁移。

先秦时期,古代科技文化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有高度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发展,并形成汉字文化和兵器冶铸等特色产业。

同时,中原地区与周边文明相接,实现了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此期间,诸如鲁班、墨子、孔子等巨匠都在中原地区创造了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发明和技术。

随着秦朝的崛起,中国科技文化中心开始向西迁移。

秦朝统一六国后,不再重视文化,而是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和工程项目来支持国族建设。

这期间经历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发明,如工人们的制作精良的兵器和铁路,然而这些发明并未成为建立科技文化中心所需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重新回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期间,汉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和工程项目,并重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也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渗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匠们出现在中原地区,如张衡、董仲舒等。

他们的成就让中原地区重新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中心。

随着唐朝的崛起,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又一次向南迁移。

唐朝位于黄河流域西侧的长安,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

唐朝不仅致力于科技的研究和发展,还开展了诸如大运河、洛阳白马寺等重大工程。

此外,唐朝的国土广阔,亦涉及西域文化交流和渗透的较多,使得南方地区也有机会成为科技文化的重心。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心再次回到了中原地区,在经历了唐宋蜀汉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后,中原地区逐渐在科技创新,农业、冶金、炼铁、制瓷、造纸等方面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产业。

同时,与境外的巨大贸易活动及海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呼应,这促进了南方地区和海外国家发展科技和商业。

如南宋时期,世界上巨孝道、刘桢、钱学森等诸多著名科学家都出生在南方地区,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从古代私学的开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摘要:在中国社会的开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开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开展兴盛到南方开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变迁;文化重心在中国社会的开展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曾经伴随着种种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一迁移的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角度,而从中国古代私学开展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和复兴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处于北方〔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时期:私学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华文化的原始中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已为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的考古开掘所证实。

到秦汉时期,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方,在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南方,如当时的关中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时的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于原始开发阶段。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人口约有六千万,其中约四千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长江以南的人口仅为二百多万;当时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郡有13个,其中12个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仅有1个。

因此,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开展等方面来看,北方都比南方开展繁盛。

下面我们从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私学——孔墨私学的情况来看当时文化教育的开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的诞生和开展初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众多的学派以及私学的出现,其中,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最为著名,根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开展的水平。

这两家私学几乎都分布在北方地区。

据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吴 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88)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变迁;文化重心中图分类号:G64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468(2005)03 0026 07The Southward Moving of Chinese Culture Center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Private School in Ancient ChinaW U Ni(De p a rtment o f Educa 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hina Nationa l I 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C hina,Chinese culture center has mov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As an education body to inherit culture,private school in anci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flourishing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which verified the transition of culture center.Private school is important for the transferring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ancient China;evolution of private school;culture center收稿日期:2005 04 15作者简介:吴霓(1965 ),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这里所指的南方和北方的界定,以长江为标准。

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为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为南方。

本文有关中国省区以现今划分为准。

!∀ #史记∃货殖列传%。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曾经伴随着种种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一迁移的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角度,而从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和复兴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处于北方(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时期:私学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华文化的原始中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已为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到秦汉时期,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方,在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南方,如当时的关中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时的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于原始开发阶段。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人口约有六千万,其中约四千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长江以南的人口仅为二百多万;当时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郡有13个,其中12个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仅有1个。

因此,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

下面我们从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私学 孔墨私学的情况来看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初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众多的学派以及私学的出现,其中,儒家私学第3卷第3期2005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Vol.3,No.3July 2005和墨家私学最为著名,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

这两家私学几乎都分布在北方地区。

据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的弟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表1 孔子的儒家私学学生籍贯分布籍贯人数百分比北方(73)人南方(3)人不详总计山东(曲阜、临淄、泗水)5571.4河南(上蔡、商邱、淮阳)79.1河北(濮阳)67.8陕西(凤翔)3 3.9山西(曲沃、芮城)2 2.6湖北(江陵)2 2.6江苏(苏州)1 1.31 1.37794.83.91.3100孔子较有名的77位学生在北方的达73人,占94.8%;在南方的仅3人,还是处于湖北、江苏两地的长江流域地区。

因此,孔子儒家私学的分布和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而且集中在山东地区,这说明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重心主要位于北方。

墨家私学的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在位于北方的鲁国地区[1]。

墨子在与公输盘辩论攻宋的战术时,曾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国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见墨子的学生也多达几百人之众。

以孔、墨私学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范围、培养的人才均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时北方在全国的文化重心地位。

(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复兴时期:私学活动主要在北方开展两汉时期,私学经历了秦时的停滞后得到了空前兴盛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大都通过私学的途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汉代教育出现了儒家教育私学化的倾向。

因此,分析两汉时期开办私学者教育教学活动的区域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文化重心居于北方的事实。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两汉时期有据可查的从事私学活动的人士有138人。

其中,籍贯可确切查考者有129人。

从籍贯上看,这129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13个省市。

其中北方占7个省,有102人;南方占6个省,有27人。

具体分布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北方私学发展最盛,这一时期的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在北方,人数达到了102人,占总数的73.9%。

北方又以山东最多,为41人;河南次之,为37人;再次是陕西,为16人。

这三个省都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从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当时私学发展的事实:山东为孔子儒家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文渊薮,所以涌现的私学开办者人数最多;河南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中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西安,为西汉时的京师所在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当时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的私学开办者在北方有25人,他们主要集中于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中河南有12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的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9人,其中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的学生也达万人以上。

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的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章和宋登2人,甘肃有张奂1人,山西有郭太1人。

与北方相比,这一时期南方的私学发展则十分有限。

据表2统计,南方的私学开办者仅有27人,占总数的19.6%。

其中几乎一半分布在四川地区,有13人,这与当时成都平原经济富庶和西汉时期文翁治蜀、重视教育,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流域一带。

这也说明当时的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主要处在这些区域。

27这里以籍贯来分析私学发展的情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士人们大都在本籍生活,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基本局限在本籍。

同时,根据每一位私学开办者的传记史料,如无明显迁居活动的记载,亦将其划入本籍活动范围。

以下分析俱同此。

第3期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表2 两汉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省区人数百分比北方102人南方27人不详总计山东4129.7河南3726.8陕西1611.6河北3 2.2山西2 1.4甘肃2 1.4北京10.7四川139.4安徽5 3.6江苏4 2.9浙江2 1.5江西2 1.5湖北10.79 6.513873.919.66.5100 从招生上千人的私学开办者的数量情况来看,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南方仅有3人,人数大大少于北方。

这3人均处于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即四川的杜抚和杨厚以及江苏的姜肱。

总之,在私学的复兴时期,通过考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收授学生规模比较大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两汉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地区,而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南方地区在当时则属于文化教育次发达地区。

二、汉至宋私学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为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的特征。

汉代私学在经历了秦代的衰微后,开始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的、面向童蒙的&书馆∋,又有较高层次的、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经馆∋。

唐宋及以后时期,私学发展到制度化、正规化的书院阶段,达到了私学的高级形态。

这一时期的私学,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同时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特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的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范化、拥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会∋制度等等。

从历史地理的发展来看,由于山高水长的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大的社会动荡发生后,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的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旦拥有较高文化的士人大量迁居于此,加以开发利用,经济便开始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南方迁移。

(一)东汉末年私学仍以北方为盛:文化重心南移的序幕拉开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造成大量的人口向南方逃散,北方人口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大大减少。

南方的吴、蜀两个鼎立政权,为了维持军队及生产单位,大量收容南逃人士。

史载,青州、徐州流徙入幽州者有百万余口 ;&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当时在吴、蜀两国开办私学的,许多就是从北方逃到南方来的学者。

不过,从总体上看,北方的曹魏政权仍是当时的社会中心,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南方的吴、蜀政权强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