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点汇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点汇总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整体上远落后于黄河流域。
但从魏晉南北朝开给,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
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1)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城。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业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产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移历程: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7超过: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的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着名的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着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8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兴修水利;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一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经济方面①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广告、交子、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重要商业城市:大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中等城市——苏州、泉州社会生活与文化1、社会阶层的变化、①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
宋代恩荫入官人数最多,但高级官僚绝大多数为科举出身。
②、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有所提高,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以往工商业者子孙不得为官,宋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
商人还与官员、皇亲等家族联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
“榜下捉婿”盛行。
瓦子: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叫做“瓦子”瓦子出现的原因: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及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②经济的繁荣③科举制度的完善④印刷术的改进⑵宋代文人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宋元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世俗气息活字印刷术⑴、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受印章的启示)缺点:费工费时,不易修改,不易保存⑵.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优点:省时省力,经济又易修改、易保存。
影响:降低书籍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⑶.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优点: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欧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国要晚了四百多年。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定并且经济发展较快。
南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商业。
在这个时期,南方地区的稻米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幅改善,种植产量大大增加,使得南方成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
同时,南方的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逐渐南移。
南京和北方的洛阳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两大都城,但是南京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南方的经济重心,所以南京成为了南方的政治中心。
与此同时,南方也成为了文化中心,南方的文人墨客纷纷涌现,南朝文化也开始对北方产生影响。
随着隋唐王朝的建立,南方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唐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首先,南方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成为养蚕和丝织业的主要区域。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成为南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此外,南方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陶瓷、漆器等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
南方的城市也逐渐发展壮大。
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和福建地区的福州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商业和手工业在这些城市中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些城市成为贸易中心,也是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
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缺乏灌溉条件,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地区也无法大规模发展种植业。
同时,北方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也使得北方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北方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商人和手工业者都选择迁往南方,导致北方地区的经济更加衰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这一过程是由南方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北方地区经济的相对衰退所致。
南方的稻米种植技术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南部城市的繁荣都使得南方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南移。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农耕文明南迁、商业繁盛的江南和藏南经济的崛起。
一、农耕文明南迁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就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然而,由于黄河的频繁洪水和水患,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南迁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人口日益增长,土地逐渐不足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于是农耕文明开始向南迁移。
在这个阶段,长江流域成为了新的农耕重心。
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更加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耕种。
农民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大规模种植水稻,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长江流域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水路交通给南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商业繁盛的江南随着农耕文明的南移,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心也逐渐向南方迁移。
江南地区作为南迁后的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商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作物生长,农产品产量丰富。
丰富的农产品为商业提供了充足的供应,吸引了大量商贩和商人前来交易。
另外,江南地区的水网纵横,水陆交通发达,使得江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枢纽。
南方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商人,它们的繁荣壮丽成为当时商业繁盛的明证。
江南地区的繁荣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商业交流,江南地区与外部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藏南经济的崛起除了农耕文明的南迁和江南商业繁盛外,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还有一个重要阶段,即藏南经济的崛起。
藏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烟稀少,地形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边陲地区。
然而,在唐宋以后,随着中原地区政治中心的南迁,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藏南地区掌握了青稞和藏毯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农牧业生产。
另外,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南地区还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僧。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南北分裂期(420-589年):随着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和契丹族、突厥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南方地区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心。
南朝宋、齐、梁等南方王朝先后兴起,南方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发展起粮食种植、丝绸、造船等产业,并与东南亚、印度等地进行贸易。
2. 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朝时,中央政权重新统一,
经济中心又向北方转移,唐朝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北方辽、金、蒙古等族群的入侵,宋朝建立后,南方地区又再次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3. 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朝时,中央政权再次南移
至南京,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再次发展。
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经济仍然较为繁荣,特别是清朝时期,南方的江浙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中心,横跨海洋贸易和内陆贸易,成为了中国最为富庶和发达的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受到政治因素、外族入侵和贸易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南北分裂和战乱时期,南方地区因为地理优势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了经济重心,而在中央政权统一较为稳定的时期,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不
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整个古代的时期中一直很强大,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东汉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后期,中国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到了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1、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经济重心在北方。
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自此后,因蜀汉和东吴的开发,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2、经济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经济重心快速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南方地区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移动,这一现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东汉时期的转折、唐宋时期的巩固和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南移。
第一阶段:东汉时期的转折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最初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然而,在东汉时期,南方逐渐开始崛起。
这一转折主要受到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治上的动荡导致了南方经济的兴盛。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南方地区得到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南方的地理优势也为经济转移提供了机会。
南方地区拥有广阔的江河网络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水运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也是南移的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其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从而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同时,南方地区还富含铜、铁等矿产资源,这为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巩固经过东汉时期的南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稳定在了南方地区。
在唐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中心。
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的盛产丝绸、茶叶和盐等商品,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品种。
同时,钱塘江和汴河等水运通道的畅通,也为南方商品的输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唐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巩固还体现在手工业和农业方面。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制造业发达,如织造业、陶瓷业等。
此外,南方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南移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
明清时期的南移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南方的重视程度增加。
南方地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中央政权开始更加注重对南方的统治和管理。
同时,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也为中央政府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移历程:
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的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
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
(8)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兴修水利;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
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
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
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
开垦出大片良田。
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
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
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