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状填料改性PP/IIR共混体系研究
3聚合物共混的应用

3.2.4.1 PS/聚烯烃共混体系
3.2.4.2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的制备
(1)机械共混法 (2)接枝共聚-共混法
3.2.4.3 HIPS的共混改性
吸水率高,低温冲击性能差,耐热性不足
• 3.3.1 聚酰胺PA的共混改性
PA/聚烯烃弹性体 PA/PS PA/PET PA/PBT PA/PPO
• 在工业应用领域,PSF可以制造各种化工加工设备,有泵外罩, 塔外保护层,食品加工设备,污染控制设备,奶制品加工设备 及工程,建筑,化工用管道等.
• 3.3.6.6 聚醚醚酮(PEEK)共混物
• 是一种线性芳香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主链上含有大量的芳环和极 性酮基,赋予聚合物以耐热性和力学强度;另外,大分子中含有大量的醚 键,又赋予聚合物以韧性,醚键越多,其韧性越好。它具有以下性能特征: ①耐高温,其负载热变型温度高达316 ℃(30 %GF 或CF 增强牌号) ,连 续使用温度为260 ℃; ②优良的耐疲劳性,可与合金材料媲美; ③耐化学 药品性,它的耐腐蚀性与镍钢相近; ④自润滑性; ⑤阻燃性,不加任何阻燃 剂就可达到最高阻燃标准; ⑥易加工性,由于它具有高温流动性好和热 分解温度很高等特点,可采用注射、挤出、模压和吹塑成型,及熔融纺丝、 旋转成型、粉末喷涂;⑦耐水解性; ⑧耐磨性; ⑨耐疲劳性; ⑩耐辐照性; 耐剥离性; 良好的电绝缘性能。
HDPE/LDPE(互补) PE/EVA(印刷性,粘结性好,柔韧,加工性好) PE/CPE(提高印刷性) PE/弹性体(SBS,SIS,IIB)(柔韧,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加工性能) PE/PA(提高阻隔性) LLDPE/LDPE(改善加工流动性,改善LLDPE在挤出机中易产生高背压,
高负荷,高剪切发热,易于发生熔体破裂等缺点)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当加入PP-g-MAH后,PP/PA6共混 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提 高。这是因为两者共混时相互排 斥,难以互容。加入PP-g-MAH使 得两个不相容聚合物通过亲和力 取得协同效应,增加了相容性, 所以混合的更均匀,从而改善共 混物各方面的性能。
PP/LDPE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与LDPE含量的关系
12
10
熔体流动速率(g/10min)
8
6
210℃
4
230℃
2
0 0
20
40
60
80
100
LDPE含量/%
的PP/PE共混物中,TAIC主要分布在PP/PE 共混物的相界面。由辐射引发的TAIC参与的界面反应 ,增强了不相容共混物的相间粘接,改善了共混物的相容 性,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通过改性,可以使PP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聚丙烯的改性方法
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 表面改性
共混改性 复合材料
增强填充改性 共聚改性 接枝改性 交联PP
这里主要讲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PP共混改性是物理改性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它是指用其他塑料、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混入PP中较大的 晶球内,以此改善PP的韧性和低温脆性。按共混物组成可 分为塑一塑共混及橡一塑共混体系,其中较常见的是PP/ 高密度聚乙烯(HDPE)、PP/低密度聚乙烯LDPE)、PP/尼 龙等体系。常用的橡胶增韧PP体系有PP/EPR(乙丙橡胶)、 PP/EPDM(一元乙丙橡胶)、PP/SBS(苯乙烯一丁二烯.苯 乙烯热塑性弹性体)、PP/BR(顺丁橡胶)和PP/POE等。PP 还可采用三元共混体系,此时某些共混改性剂对改善PP的 脆化温度有协同效应,即三元共混体系的抗冲击性能及其 他各项力学性能均优于二元体系。
高密度聚乙烯对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d) 将制得的复合 PP 粒料在 (100 ±2) ℃下干燥 12~15 h 。
e) 在 L S 80塑料注塑成型机和 CJ 80MZ NC
收稿日期 :2005 12 07 作者简介 :曹新鑫 (1979 - ) ,男 ,山西侯马人 ,硕士 ,讲师 ,现主 要从事聚合物改性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 E2mail : caoxinxin @hpu. edu. cn
曹新鑫等
高密度聚乙烯对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
Ⅱ双螺杆塑料注射机上注塑成哑铃型测试样条及 Charp y 冲击用样条 ; 注塑温度第一段205 ℃,第二 段215 ℃, 第三段 185 ℃; 注射时间 4 s , 冷却时间 15 s。 1. 4 性能测试 1. 4. 1 机械力学性能测试
第 27 卷第 3 期 2006 年 6 月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J ou rnal of Chemical I n d ust ry & En gi neeri n g
Vol1 27 No . 3 J un. , 2006
高密度聚乙烯对改性聚丙烯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曹新鑫1 ,何小芳1 ,张建新1 ,陈晓浪2 ,卫太成3
2006 年第 27 卷第 3 期
4 # PE 对共混体系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图 2 1915 ℃时 ,不同 HDPE 用量对共混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2. 1 不同 HDPE 用量对共混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 ,随着 HD P E 的加入 ,各种
缺口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强度都有很大幅度的提
3 结 语
HDPE 能够打碎 PP 晶粒 ,提高材料的缺口冲 击强度 。研究发现 ,5 000S 和 5 200B 2 种 HDP E ,其 加入量都有一“饱和”区域 ,即 10 %~20 % (此时 ,由 于 5 000S 的熔融指数大于 5 200B ,意味着前者相对 分子质量低于后者 ,故在上述“平台”范围内 5 200B
聚烯烃共混改性

聚烯烃共混改性张伟(12高材2班,学号120309210)摘要: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PP 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酯PP和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别就蒙脱土(MMT)、纳米二氧化硅(SiO2)、β晶型成核剂、尼龙6(PA6)和聚氨酯(PU)对PP与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选用几种不同型号MMT(未经处理的M-5和经有机化处理的DK4,DK1N)分别与PP进行熔融共混,制得PP/MMT 复合材料。
讨论了共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及流动性,同时考察了PP-g-MAH的不同含量对复合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关键词:聚烯烃,共混,改性。
正文:一、共混改性的目的与作用:1、对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使用性能,改善加工性能,制备新材料满足特定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综合均匀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取长补短,消除各单一聚合物组分性能上得弱点,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聚合物材料。
二、研究进展:1 接枝改性PE和PP均为部分结晶的非极性聚合物,表面能低,印刷性、染色性及与极性高聚物(如尼龙6、聚碳酸酯(PC)等)、无机填料或金属的相容性较差,很难进行复合或黏接。
通过含有碳碳不饱和双键极性功能单体与聚烯烃进行接枝改性可增加聚烯烃的极性和反应性,实现功能化。
一般认为,功能基团趋向于在聚烯烃基质的表面排列,这样更有利于增强聚烯烃与其他基质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相容性。
马来酸酐(MAH)、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类、丙烯腈、苯乙烯及其同系物和富马酸等作为聚烯烃的接枝单体均有研究,接枝物的黏接性、亲水性及其与极性高分子的相容性显著提高。
PP共混改性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改性原理及技术论文论文题目:PP共混改性的概述提交论文时间:2018年 12月5日目录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 (4)1.改进PP耐低温冲击性 (4)1.1 PP/EPR、PP/EPDM (5)1.2 PP/SBS (5)1.3 PP/POE (6)1.4 PP/POE/PE (7)2.改进PP透明性 (9)2.1基体树脂的选用 (9)2.2成核剂的选用 (10)2.3成核剂用量的确定 (10)2.4其他助剂对透明性的影响 (11)2.5挤出工艺温度的影响 (11)2.6聚丙烯透明改性后的典型性能分析 (12)3. 改进PP着色性 (12)3.1工艺路线确定 (12)3.2结果与讨论 (13)4. 改进PP亲水性 (13)4.1 亲水助剂 (14)4.2 共混体系相容性 (14)4.3 其它工艺条件 (15)4.4 共混对聚丙烯其它性能的影响 (15)5. 改进PP抗静电性 (15)5.1实验试剂 (16)5.2核一壳结构聚苯胺粉末的制备 (16)5.3聚丙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 (16)5.4测试 (16)5.5 结果与讨论 (16)参考文献 (17)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聚丙烯 ( PP)是由丙烯聚合而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
由于其原料丰富, 合成工艺比较简单, 与其他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 PP 具有相对密度小、价格低, 并有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 近年来发展迅速。
它是通用热塑性塑料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但聚丙烯也存在低温脆性、机械强度和硬度较低、成型收缩率大、易老化、耐温性差等缺点。
为了长期使用并扩大应用范围, 需对聚丙烯塑料进行改性。
PP改性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法(共聚、交联、接枝)和物理法(填充和共混)。
国外对接枝等化学改性法研究较多,而且总的来说,化学改性法难度大,对经济技术等要求较高,所生产的树脂牌号较少,满足不了工业上对材料的高抗冲需求,而共混法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PP-EPR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PP/EPR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摘要:利用橡胶类聚合物二元乙丙(EPR)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是PP常用的增韧改性手段。
共混体系中PP连续相与EPR橡胶相分散成具有良好相界面作用的“海-岛”结构,EPR对PP的增韧机理主要是“银纹-剪切带屈服”理论。
虽然EPR与PP都含有丙基,根据相似相容性原理,它们之间应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但是在实际的共混中,EPR在基体PP中的分散状态还要取决于共混的工艺条件。
在相同的共混组成条件下,当PP与EPR 具有相近的熔融粘度时,所制得共混物的形态结构较均匀。
在PP/EPR共混体系中,加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后,部分DOP分散在PP/EPR两相界面上,可以降低两相界面的结合强度,而使共混物的强度降低;另外加入第三组份PE后的三元共混物,可以通过控制PP、EPR、PE的含量,使EPR起到PP和PE的相容剂的作用,使体系形成一种特殊的“核-壳”结构。
关键词:聚丙烯二元乙丙橡胶共混增韧相容性聚丙烯(PP)是产量仅次于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的通用塑料。
与其他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PP 具有密度小、力学性能优良、且易于加工,热变形温度高,价格低等优点,但纯PP脆性比较高,且韧性差,限制了PP的在某些方面的应用。
因此,为了满足使用要求,提高PP的韧性成为必要。
PP的增韧改性主要有共聚改性[1]、共混改性[2]及添加成核剂[3]等方法。
其中共混改性是PP常用的增韧改性手段。
按共混物组成可分为塑-塑共混及塑-橡[4]共混体系,塑-塑共混体系中较常见的是PP/ HDPE(高密度聚乙烯)、PP/ LDPE(低密度聚乙烯)[5]、PP/ PA (尼龙)等体系,塑-橡共混体系有PP/EPR(乙丙橡胶)、PP/EPDM(三元乙丙橡胶)、PP/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6]、PP/BR(顺丁橡胶)和PP/IBR(聚异丁烯)等。
PP还可以形成PP/EPR/PE三元共混体系[7],体系中某些共混改性剂对改善PP的脆化温度有协同效应,因而表现为三元共混体系的抗冲击性能及其他各项力学性能均优于二元体系。
橡胶材料第7章橡胶的共混与改性

17
除了上述无规共聚物以外,某些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也是常用的非 反应型相容剂。
✓ 聚乙烯与聚异戊二烯的嵌段共聚物(PE-b-PI)是NR/PE共混体系的相容剂; ✓ 聚丁二烯与聚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PB-g-PS)是BR/PS共混体系的相容剂; ✓ 三元乙丙橡胶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共聚物(EPDM-g-MMA)则是EPDM/ PVC共混体系的相容剂。
相容体系。
14
改善不相容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有两种: • 一是向共混体系中添加相容剂(均匀剂、增容剂)一起共混; • 二是预先对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在分子链中引入能发生相互作用或反 应性基团,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前法。
相容剂(均匀剂)有脂肪烃树脂、环烷烃树脂和芳香烃树脂等不同极性的 低分子树脂的混合物,还有嵌段或接枝聚合物及某些无规共聚物。它们兼有 共混物两组分的结构特征或者和其中的一个组分能产生特殊的相互作用。 相容剂在共混过程中会富集在两相界面处,通过与两聚合物组分产生物理或 化学的作用,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界面粘合力,从而起到改善两组分 相容性的作用。
3
二、橡胶共混理论的发展 橡胶共混改性技术的成功开发,不仅有重大的实用意义,也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概括说来这些理论有: ①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②橡胶共混物的结构形态理论; ③橡胶共混物中各组分的共交联理论; ④橡塑共混型TPE的理论。 三、橡胶共混的实施方法和共混改性的进展 按照共混时橡胶和合成树脂所处的状态,有下述三种共混方法:熔融共
当聚合物A、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Wab大于聚合物组分自身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能Wa或Wb时,混合时发生放热效应, Wa或Wb <0则ΔGm <0,说 明两种聚合物是完全热力学相容的。此种情况只发生在少数强极性的、形 成氢键或有电子交换效应(广义的酸、碱作用)的聚合物之间。反之,Wab < Wa或Wb ,两种聚合物不能实现热力学相容,共混体系只有从外部吸收能量 (ΔHm >0)才能发生相容。事实上绝大多数聚合物彼此不能实现热力学相 容,而只有有限的相容性,因此共混物在宏观上是均相的,微观上是非均 相的。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作者:赵艳张滨茹杨伟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7年第29期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中应用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塑料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PP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强度,也应该有良好的韧性。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前言众所周知,PP和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聚丙烯(PP)与聚乙烯(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1 聚烯烃概述1.1 聚丙烯聚丙烯(即)是非常重要的廉价通用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用于薄膜、管材、板材、注射产品及中空制品中。
聚丙烯相对低的价格和适宜的特性提高了它的市场效能,不仅用做其他材料的替代物,而且也不断地开发出一些新的应用[1]。
1.2 聚乙烯聚乙烯工艺化已有60多年的历史,聚乙烯现在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繁多的最重要的合成树脂之一。
其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现在已能生产各种类型和品级的聚乙烯树脂,可以做成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系列制品。
在满足最终用途的前提下,与其他聚合物和非聚合物材料相比,聚乙烯树脂以其价廉质优而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已发展成生产量大、用途宽广的最重要的一类通用树脂。
2 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方法2.1 塑料增韧PP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改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低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i h n r a i g o l s o ie h e sl t e g h o h l n si c e s d a d t e e t t e i c e sn fwo l t n t -t e t n i s r n t ft e b e d n r a e n h n d — h a e ce s d r a e -b t t e t n e c e u to s n t o vo s Th p i lt c n c lr a e t o o u h e d n y d d c i n wa o b i u . e o tma e h ia e g n f p — t s i m i n t ik r wa i n n t o t n s 1 5 . Th mp c t e g h o h a su tt a e Wh s e s sl e a d i c n e t wa . a a s e i a t s r n t ft e b e d s a f c e r b i u l y p t s i m ia a e wh s e n h u r m e a u t l n s wa fe t d mo e o v o s y b o a su tt n t ik ra d t e s p e mo n
w s2 . J m。 t1 whs e.T etn i t n t f h ln sice sda dd cesd a 1 4k / a 0 ik r h e s esr gho ebe d rae n erae l e t n
a t r r s a d c me t u f e wa d n o o s mm i a . wh s e . t t7 5 ik r
Ch n Xu u n e h a g Li u q n Ch n i g
( c o l f h mi l n n i n n a E gn eig S h o e c dE vr me tl n ier - oC aa o n
Hu e P ltc ncUnvri , u a , bi4 0 6 ) b i oy eh i iest W h n Hu e,3 0 8 y A s at E fc f P IR o o i d e wi p tsim i n t whs e a d bt c : fet o P /I cmp s e a d d r t t oa s t a ae h u t i r n k
大, 当晶须用量在 1 时 , o 冲击强度达最大值 2 . Jm 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 , 14k / I 晶须 用量 5 时达到最大值 。
关 键 词 : 丁 基 橡 胶 聚 丙 烯 六 钛 畦钾 晶 须 针 状 硅 灰 石 增 韧
Su yo df dP / I ln swi i-h p dFl r td nMo i e P IR Be d t P nS a e i e i h l
维普资讯
现 代 塑 料 加 工 应 用
20 06年 第 1 8卷 第 3期
M ODERN PIASTI CS PROCESS NG I AND APPLI CATI ONS
针 状填 料 改 性 P /I 混体 系研 究 PI R共
tnt sse r c n ・so t l o tn a ( s fat n . h atsrn t o i wa tai ai a d i p i n e tw s2 mas rci ) T ei c t g h e c d t ma c o mp e o P IR icesd a d a ra e n fewad erae n a o s mmi a . l so i . P t t7 5, wol tnt 9 6 a e
*
陈绪煌 李纯清
( 北 工 业 大 学化 学 与 环境 工程 学 院 , 北 武 汉 , 3 0 8 湖 湖 406 )
摘 要 : 究 了 六 钛 酸钾 晶须 、 状 硅 灰 石 对 P /I 聚丙 烯 / 基 橡 胶 ) 合体 系力 学 性 能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脂 酸 处 研 针 P IR( 丁 复 硬 理 针 状 硅 灰 石效 果 最好 , 脂 酸的 最 佳 用 量 为 2 0 ( 量分 数 , 同) 右 。对 P /I 质 量 比 7 /0 体 系 。 系 冲击 强 度 硬 . 质 下 左 PI R( 0 3) 体 出 现 先 升 后 降 的情 况 , 而且 在 针 状 硅 灰 石 加 入 量 为 7 5 时 达 到 最 大 值 1. Jm . 7 5k/ 。随 针 状 硅 灰 石 的 加 入 , 系 的 拉 伸 强 体 度 先 稍 升 后 下 降 , 是 下 降 的趋 势 并 不 明 显 硅 烷 处 理 的 六钛 酸 钾 晶 须 用 量 对 共 混 体 系 冲 击 强 度 有 较 大 影 响 , 韧 作 用 较 但 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