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病症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那么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病症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1. 根据病史、病症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那么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 中毒病症严重者需加用激素治疗。
4. 脓性病灶切开排脓。
5. 免疫疗法。
6. 严重者转上级医院三、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病症。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

普外科10种常见病诊疗常规无治疗原则】一)观察治疗:对无症状、小于3cm的肝血管瘤,可采取观察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
二)手术治疗:对肝血管瘤直径大于4-5cm、有明显症状或有出血倾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三)介入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肝血管瘤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包括经股动脉插管栓塞和经肝动脉栓塞等。
四)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肝血管瘤的证据,但可采用药物控制出血等症状。
五)辅助治疗:对于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等辅助治疗。
1.病情稳定,手术伤口愈合良好;2.术后恢复良好,能够自理生活;3.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计划。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症状包括乳房肿块、溢液、皮肤脱屑等。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X线、B型超声、近红外线扫描等可以帮助确诊。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和术后的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包括治愈、好转和未愈。
出院标准是病情稳定、手术伤口愈合良好、能够自理生活并接受必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计划。
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删除了重复的段落。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常见于大隐静脉。
随着病程的进展,足踝部可出现轻度肿胀和皮肤营养性变化,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瘦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
这些变化往往发生在小腿下1/3内侧,因为该处压力最高,静脉淤血也最严重。
曲张的静脉可并发炎症和血栓形成,机化后可形成硬结节,甚至演变为静脉石。
在皮肤下面的曲张静脉,可因感染、搔抓、糜烂和外伤擦破而大量出血。
诊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可使用传统检查方法,如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必要时可以使用超声多普勒、容积描记、下肢静脉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检查等,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
治疗原则包括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静脉循环。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一. 常规处理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 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
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mmol/L;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 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
四. 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 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8 1 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a 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
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七. 预防继发性癫痫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1. 鼻窦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鼻部检查和鼻窦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鼻窦冲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2. 中耳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中耳压测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疼痛缓解药物和中耳穿刺排脓。
3. 咽喉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咳药物和漱口液漱口。
4. 鼾症(打鼾):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和睡眠监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减肥和使用口托或鼻腔扩张器。
5. 喉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6. 鼻咽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咽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7. 鼻窦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窦X光检查、MRI和鼻窦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8. 中耳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MRI。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
9. 外耳道感染: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外耳道检查和外耳道分泌物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外耳道冲洗。
10. 梅尼埃病: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眼震测试、听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平衡康复训练。
11. 鼻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过敏药物、鼻腔清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12. 喉咙疼痛: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药物、抗生素治疗和漱口液漱口。
13. 鼻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鼻窦冲洗。
14. 咽喉异物: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部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取出异物和局部止痛药物。
15. 鼻出血: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鼻腔填塞和局部止血药物。
16. 声带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声带镜检查。
心脏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心脏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心脏科是专门研究心脏疾病的医学领域。
以下是心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
冠心病
- 临床表现:心绞痛、胸闷、胸痛、气短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冠脉造影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冠脉血运重建术等。
心肌梗死
- 临床表现:剧烈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
- 治疗方法:快速介入治疗、血栓溶解治疗等。
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晕厥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高血压
-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 诊断方法: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心力衰竭
- 临床表现:气短、乏力、水肿等。
- 诊断方法:心脏超声波检查、心血管造影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脏移植等。
瓣膜病
-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心悸、浮肿等。
- 诊断方法:心脏听诊、超声心动图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瓣膜手术等。
以上是心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第一节内科普通感冒诊断要点符合普感标准与流感鉴别如症状典型,胸片非必须治疗原则一般治疗:休息、加强营养对症治疗:退热药、感冒药对因治疗:抗病毒药、清热解毒中成药确有并发细菌感染的:抗菌药注意事项尽量少用抗菌药注意并发心肌炎、肺炎原发性高血压诊断要点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确诊后评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危险程度:血糖、血脂肾功能、尿蛋白、心电图检查。
不能确诊的考虑CT等检查治疗原则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限盐、限酒、戒烟、减肥选取降压药:依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合理配伍用药:利尿剂+ACET;利尿剂+β-B;利尿剂+CCB;CCB+ACET;二氢吡氢类CCB+β-B;α-受体阻断剂+β-B 3、注意事项测压规范:被测者安静状态、坐位、至少在非同日三α次超过标准者方可诊断、注意鉴别“白大衣效应“单纯血压偏高不宜马上用降压药,如经非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可启用降压药避免用疗效不确药品、营养保健品α支气管哮喘诊断要点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对变异性哮喘等不典型哮喘,可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临床诊断证据充分的,一般不作胸部CT检查确有支气管哮喘史而再发的,可不作鉴别诊断检查重症哮喘发作,疑有呼吸衰竭时可行血气分析检查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1)首选短效β2受体阻断,常选气雾剂(2)抗胆碱药:与β2受体阻断剂合用有协同作用(3)茶碱类:口服,或慢静注后静滴维持(4)心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5)如无明显合并感染不必使用抗菌素(6)如咳嗽明显可用止咳化痰药非急性发作期原则上按阶梯疗法对症支持治疗:氧疗、补液、止咳化痰、抗感染3、、注意事项(1)尽可能去除诱因(2)防止呼吸衰竭(3)如合并呼吸衰竭,应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心要时转ICU治疗四、细菌性肺炎1、诊断要点(1)符合本病标准(2)需住院治疗的重症者,一般应行病原学检查(3)如胸片已确诊则不作CT检查(4)如疑有呼吸衰竭可能,可行血气分析检查(5)如为疑难病例,治疗效果不佳则行气管镜检查2、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①对症治疗:降温、止咳、止痛②卧床休息:③重症患者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2)抗菌治疗①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新喹诺酮等②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β酰胺酶抑制剂,或大环内酯类、新喹诺酮类③二、三线抗菌药物依据抗菌素指导原则使用(3)重症肺炎治疗①支持治疗:吸氧、静脉输液、适当保温②有休克的:在心功能可以承受的情况下补充晶体和胶体溶液③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以维持血压④积极控制感染⑤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⑥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⑦注意心、肾功能的保护与维持,避免用损害心、肾功能的药物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疗效,一般一周左右需复查胸片②及时作细菌学和药敏试验以调整药物。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遇到的、病程较短、无严重并发症、治疗较为简单的疾病。
常见病的治疗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因此,本文将从常见病的定义、分类、诊疗规范以及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常见病的定义和分类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发生,具有一定症状和体征表现,临床处理容易的疾病。
常见病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2.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腹泻等。
4.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
5.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6.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
7.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
以上疾病是常见病中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遇到的疾病。
二、常见病的诊疗规范1.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1)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症状是咳嗽、鼻塞、喉咙疼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保暖、多饮水、清淡饮食和口服解热镇痛药。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胃肠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腹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口服抗菌药物和补充必要的电解质。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皮肤感染:多见于皮肤破损部位,如创伤、烫伤、烧伤等。
治疗原则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口服或外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对于烧伤、烫伤等较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2.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1)高血压:是指持续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治疗原则是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压药物和监测血压。
对于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 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
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