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专业2016-杨韵
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

第23卷第6期 2016年11月 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23 No.6N o v .2016·探索与争鸣·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杨文轩(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情况,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了回顾与梳理。
研究认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经历了3个历史演进阶段,即从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到“准备打仗”的增强体质阶段;“从体质中心到三基”的知识、社会本位阶段;“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树立了风向标,“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实现了由单方面的“社会本位”或“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向多元的“社会、知识、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转换。
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应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来贯彻落实,实现共筑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国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01-06On the shifting of China’s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From fitness enhancement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YANG Wen-xua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Abstract: By basing the main research logic clue on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s, coupled with China’s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t various stages, the author correspondingly reviewed and collated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shifting of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went through 3 stag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otally, namely, a stage of fitness enhancement developing from “Sick Man of East Asia” to “ready to fight”, a stage of knowledge /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developing “from fitness center to three-basis”, and a stage of focusing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develop-ing “from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to core makings”; the putting forward of the concept of “core makings” set up a wind vane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while the putting forward of “sports core makings” realized the shift-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lateral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or “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inity of society, knowledge and individu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implemented closely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re makings”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beautiful blueprint of building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together.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core making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hina收稿日期:2016-10-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研究”(11&ZD150)。
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第一批拟录取名单公示(调剂考生普通计划)

总成绩 (加权) 195.90 187.00 198.55 206.95 202.98 200.33 224.45 221.47 215.03 213.90 212.44 209.02 208.49 194.17 194.10 186.51 185.15 206.85 201.00 198.51 195.09 194.37 188.65 188.23 183.95 180.97 209.35 214.65 212.78 211.85 201.43 195.13 186.80 186.58 183.45 178.80 224.12 211.70 198.93 194.08 194.70 179.20 175.45 171.05 152.90 219.65 219.50 216.95 212.40 236.85 221.25 215.90 191.20 188.90 225.60 225.43 216.70 205.93 227.00
拟录 取专 业代 码
030502 030502 030505 030108 030108 030108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1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5102 030301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40106 040106 078401 078401 040304 040304 040304 040304 040304 050101 050101 050101 050101 050105 050105 050105 050105 050105 050108 050108 050108 050108 040102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韩春利执笔人:曹莉周芳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体育史课程编号:142214, 142114, 142408,142502,142301英文名称:Sports Histo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0学分:2开设专业:体育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运动训练、休闲体育、舞蹈学(体育)先修课程: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1.通过系统介绍体育的运动形态、体育观念形态和体育组织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三者之间和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各个时代和民族体育文化形态的本质、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发生的历史过程,把握体育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体育发展规律,为更好发展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结合各个历史年代发生重大体育事件、人物和体育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在历史方面对体育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问题意识;学习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不同时期体育的不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体育养生体系的发展概况3.掌握现代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4.掌握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现代体育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原始体育第一节体育的起源与史前体育形态1.了解体育起源的社会历史背景2.了解体育起源的原因第二节原始体育的内容与特征1.掌握原始文化中的体育内容与形式2.了解原始体育的特征第二章不同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的形成第一节古代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社会的体育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体育的内容2了解古代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社会体育的共同特点第二节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体育1.了解古代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育的内容及特点第三节古代美洲体育1.了解古代美洲体育的内容及特点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第一节古代中国体育体系的形成(先秦两汉时期)1.了解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2.掌握内外兼修的体育方法3.了解礼法制度和宫廷体育4.了解诸子学说中的体育思想和重要的养生著作第二节和而不同、多族共荣的体育发展(魏晋隋唐时期)1. 理解晋唐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及特征2.掌握体育方法的发展和繁荣3.了解重要的养生代表人物与著作4.掌握武举制的创立和发展第三节体育的世俗化和休闲化(宋元明清时期)1.掌握武术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2.掌握武术理论包含的内容、武术流派的分类和特点、有代表性的武术派别3.掌握八段锦等养生术4.了解民族民间体育活动5.掌握重要任务与著作第四章古希腊罗马体育第一节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起于衰落1.了解古代奥林匹克竞技起源2.了解古代奥运会的起止时间及其遗产第二节古希腊城邦社会中的体育与竞技1. 理解斯巴达和雅典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第三节古代罗马体育1.了解古罗马体育的特点第四节古代希腊人的体育思想1.掌握有代表性的希腊体育思想家及其思想第五章古代阿拉伯与欧洲中世纪体育第一节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响1.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2.了解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第二节骑士教育中的体育1.了解骑士制度的兴起2.掌握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第三节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民间体育活动1.了解中世纪欧洲乡村的体育2.了解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的体育第四节阿拉伯帝国的体育1.了解伊斯兰教与体育2.了解伊本·西纳的主要贡献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形成与确立第一节欧洲三大文化运动与体育的教育化1.了解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背景2.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现代体育萌芽的关系3.了解宗教改革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兴起4.掌握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维多里诺及其贡献5.掌握“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作出的贡献6.理解洛克与绅士体育第二节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的确立1.掌握巴塞多与学校体育的初步课程化2.掌握古茨穆斯与体育课程的初步体系化3.掌握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化和体育的初步社会化4.掌握现代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七章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896-1945)第一节科学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发展1.了解现代体育科学的初期发展2.了解体育学科的初步形成第二节职业体育的形成与初期发展1.了解英国职业体育的形成2.了解美国职业体育的形成第三节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掌握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的三条途径。
当代秩序化生活与慢运动体育生活方式

当代秩序化生活与慢运动体育生活方式作者:王忠杰杨韵来源:《体育学刊》2012年第06期摘要:当代秩序化生活方式引发人类健康危机,慢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生活方式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慢运动是区别于竞技运动的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的体育生活方式。
慢运动体现在运动量的缓慢性和持续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参与者的广泛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大众体育;慢运动;体育生活方式;休闲体育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035-03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生产力的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在赋予人们日趋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构建着与其发展速度相一致的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
在秩序化又密集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生活也由此而变得愈发紧张,从而逐渐形成如今日趋稳定的、以快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为特征的秩序化生活状态。
然而,长期的秩序化生活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生活物质的同时,也在悄然滋生着人们日趋严重的身体惰性。
人的基本活动能力逐渐下降,体能与体质水平也迅速下滑,曾是人类生存根本的身体却日渐呈现出严峻的健康危机,甚至开始危及生命。
慢运动理念便是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之下应运而生,逐渐构建其特有的体育生活方式。
1 当代生活秩序的体育需求及发展困境1)当代生活秩序中人类健康的危机。
秩序化生活状态所带来的充裕物质条件,固然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在给予人们充足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间滋生着人的思维惰性与生存空虚感。
人们在物质社会的作为,更多的是对机械化生产形态的简单服从,对消费社会符码逻辑的逆来顺受,而不再需要过多的感性体验,抑或是对其自身生存价值的探寻”[1]。
加之科技社会知识至上的思想得以普遍共识,进一步使人的生存本身演化为一种工具化的知识存在。
“人生的目的被逐步淡化,人也在逐步地迷失自我”[2]。
然而,在人类精神世界的迷失困境之外,秩序生活所引发的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则体现在人类身体机能的退化与体质水平降低的问题上。
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

国\=:/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论文集3.2竞技体育的体能内涵包括以下三点:以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为基础;以各种运动素质为表现形式的能动、综合和特异地呈现出的运动能力;受到遗传、环境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外延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3.3体能概念内涵于外延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实践中的张力使专项体能的探讨显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体育运动名词辞典>编委会,体育运动名词辞典(台湾)【M〕.台北:名山出版社,1984〔3〕林正常.体能商〔N〕.运动生理通讯电子报(第86期).2001.16.(2)〔4〕<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3(1)〔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3(1)〔9〕孙学川.现代军事体能探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6(1)〔10〕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
2002〔11〕杨世勇等.体能训练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王兴等.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探索〔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1):8一lO〔t3〕何雪德等,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19作者简介刘浩(1979~)男,湖北襄樊人,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Tel:136****0271E—mail:liuhaobsu@yahoo.com.CEl单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杨小永1,2王健1(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前言科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性之光”,“文理交叉、多学科综合”是人性全面发展的高度体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论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

142体育风尚SPORT & STYLE作者简介:潘杨阳(1990.11-),女,汉,四川省泸州人,硕士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舞蹈方向。
论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潘杨阳 遵义医科大学体育学院摘要:由于体育舞蹈教学自身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篇文章主要从几个主要方面对体育舞蹈教学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
又于结语中对我国体育舞蹈教学的未来展开了美好的憧憬。
关键词:体育舞蹈;影响因素;内容方法;课时体育舞蹈是新时期兴起于高校之中的一种活动。
它将体育运动与舞蹈练习合二为一,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带给人们美学上的享受,使学习者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
因而,体育舞蹈的教学有着超乎体育和舞蹈各自本身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教学者应当从影响因素入手,有针对性的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正如我们刚才所讲,体育舞蹈是将体育运动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要兼顾美感与实用性。
即不仅使学习者获得身材上的塑造,也要使其能够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的效果。
就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授给学生适合他们的体育舞蹈动作及内容。
而不应当只追求表面上的华丽,教给学生华而不实的舞蹈动作。
而在教授难度系数较高的舞蹈动作时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了解基础的动作要领,进而在进行系统的学习。
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动作技巧。
在各类舞种当中,交谊舞的学习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兴趣,因为,交谊舞的动作比较简单,只要求身体的灵活性,并且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谐同学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可以从交谊舞入手。
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关键。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因材施教。
它适用于包括体育舞蹈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内容。
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相关舞蹈动作技巧的掌握能力都不尽相同。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论文篇目辑览

媒介融合 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 ( 董青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0 13 2 1(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与对策研究 ( 张伟) …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0 13 21( )
运动性低血色素形 成过程 中大 鼠肝脏 H V m N J R A表达及血清
优秀射箭运动员表象状态下脑 内特定功能 区 MR 表现 的研究 S ( 吕慧, 李建 ) ………………………… … 体 育科 学.0 15 2 1( ) 类比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 同组合 方式对不 同性 质网球技 能学
习 的影 响
比较体育学科性质流变 与发展研究
( 高飞) ………………………………… 体 育科学.0 14 21( )
( 赵子建) … ………………… 武汉体 育学院学报 .0 l 4 21() H t 瑜伽对非特异性下腰痛康复的影 响 aa h
( 高颖晖 等文)……………………… … 体 育科 学.0 1 5 21()
H pii 量 的变 化 ec n含 d
( 刘树欣 等文)………………… …… … 体 育科 学,0 1 3 2鼠腓肠肌线 粒体生物合成 的转 录调控作用 ( 陈英 杰 , 广 高 ) … … … … … … … … 体 育科 学.0 13 赵 … 2 1( )
的关 系
我 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苗治文 等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0 13 21( ) 自 、 我 体育与社会 : 论符号互动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 刘晖)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0 13 21( )
( 何伟 , 陈静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 15 2 1( ) A T 3基因 R 7 X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 : t 分析 CN 57 Me a ( 贤罡 等文)……………………… … 体 育科 学.0 13 杨 21()
5.《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杨韵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科学的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式的总称。
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设计、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研究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ports science is the general name of the means, ways, tools and methods that people use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and reveal the objective law of sports development. It is a basic ability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o master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ports science and have the ability of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topic selection,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plan,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 and arrangement of research materials, writ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2. 设计思路: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在对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积累后深入学习体育学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体育史课程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Sports)
【开课单位】体育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
【课程编号】040302211225【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一、课程描述
(一)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课程介绍
体育史指的是体育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本课程通过对体育活动历史的考察和研究,让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体育发展过程的主要脉络、标志性历史事件等史实,从而进一步认识体育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是体育学专业学生主要的选修课程之一,也是人文类课程在体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体现。
(三)先修课程:无
二、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变化、发展规律,掌握古今中外体育发展概况与基本史实知识,明确体育史知识的学习目标、意义与作用。
使学生逐渐学会用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体育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方式。
三、教学要求
1.教学依托主要参考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逐步展开教学过程。
2.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大量现实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避免基础理论课程易引起的学习倦怠感。
3.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体育理论问题。
四、考试形式和成绩构成
(一)考核依据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以平时作业、闭卷考试为主。
(二)考核内容及比例:
考勤占10%,作业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6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
1. 选用教材
《体育史》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参考书目
《体育史》郝勤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八、撰写小组成员:杨韵撰写时间:2016年12月1日
九、审核人:王伟
十、院(系)学术委员会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