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 初一地理上册 聚落6.1聚落与环境

合集下载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聚落与环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掌握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分类,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图片。

3.准备纸质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集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聚落为什么会形成在这些地方?”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

如水源、地形、交通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件为什么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然后各组汇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4.巩固(10分钟)通过纸质地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分布,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影响?”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晋教版地理七上6.1《聚落与环境》ppt课件3

晋教版地理七上6.1《聚落与环境》ppt课件3

C 就地取材,用木材搭建房子;修建木栅栏, 防止野兽进入
D 散布在竹林、稻田、鱼塘间
01.11.2019
8
平原——村庄的住宅聚集、轮廓整齐 黄土高原——黄土坡上开凿窑洞 江南水乡——聚落散布在竹林、稻田、鱼塘间 热带丛林翠竹——竹楼
01.11.2019
9
湿热
干热
01.11.2019
10
0
24
01.11.2019
25
3、冰天雪地,寒冷
1、窑洞 2、就地取材,开挖、开凿黄土层,门面有 较大面积的门窗
3、堆积厚的黄土层、气候较干燥
01.11.2019
20
01.11.2019
21
01.11.2019
22
01.11.2019
23
阅读《地理图册》P32~33,然 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房屋建筑, 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下节课向同 学介绍。
01.11.2019
1
01.11.2019
2
01.11.2019
3
01.11.2019
4
01.11.2019
5
01.11.2019
6
关聚 注落 各具 种有 环哪 境些 下特 的点

01.11.2019
7
林区的村落
A 放牧逐水草而居,用动物皮毛搭建,并且便 于拆迁
B 以捕鱼为主要生产劳动,居住在避风港湾
11
D

A
C B
01.11.2019
12
01.11.2019
13
01.11.2019
14
01.11.2019
15
01.11.2019
16
01.11.2019

晋教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与环境()

晋教七年级上册地理聚落与环境()

A、墙壁较厚、窗户较小的民居
A① B ②
C ③ D④
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定居?为什么?
3、下面是中纬度的某地区图,仅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要求:实用,美观,尽量就地取材,节能环保。
()
(下白想白(请下1A、列、一、同列农蓝民 彝 想 彝 学 民村蓝))居、:、们居的中藏假藏任中B天,各如各选,上牧属民你民以属白村于族生族下于云炎精活精的炎飘热华在华任热C,干,人,一干渔白燥并类并组燥村云气且社且图气下候具会具片候D面条有的有,条马林件纳早纳在件儿场下西期西相下跑形族,族应形,成独你独的成挥的特会特环的动是风选风境是鞭采择采下((儿。什。设响么计四样出))方的一,自套百然民鸟环居儿境。齐定飞居翔?,为这什首么歌?描述的乡村聚落是(
请同学们任选以下的任一组图片,在相应的环境下设计出一套民居。
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定居?为什么?
A① B ②
C ③ D④
3、下面是中纬度的某地区图,仅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不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定居?为什么? 请同学们任选以下的任一组图片,在相应的环境下设计出一套民居。
么? A、墙壁较厚、窗户较小的民居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 要求:实用,美观,尽量就地取材,节能环保。 要求:实用,美观,尽量就地取材,节能环保。 请同学们任选以下的任一组图片,在相应的环境下设计出一套民居。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是( ) A 农村 B 牧村 C 渔村 D 林场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6.1聚落与环境一、单选题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平源和高原B.气温和降水C.乡村和城市D.工人和农民【答案】C【解析】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C.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牢记即可.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荒漠地区B.高原、山区C.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内陆地区【答案】C【解析】解:河流中下游沿岸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而高山地区地形崎岖,是人口稀疏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太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崎岖山地,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的条件.3.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平遥古城B.丽江古城C.桂林山水D.皖南古村落【答案】C【解析】解:C桂林山水是著名的自然风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列.故选:C.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理解解答即可.4.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A.人口多少的差异B.从事的生产劳动方式C.交通方式不同D.面积大小的差异【答案】B【解析】解: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从事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本题考查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牢记即可.5.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B.C.D.【答案】A【解析】解:读图可知,A图所示的是蒙古包,B图所示的是冰屋,C 图所示的是窑洞,D图所示的是高脚屋;蒙古包呈圆形,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选:A.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6.下列不是条带状聚落分布地区的是()A.平原B.沿河C.山麓地带D.谷地【答案】A【解析】解:聚落的形态因自然环境而异,沿河流、山麓、谷地等的聚落延伸呈条带状;故A符合题意.故选:A.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沙漠干旱、绿洲有水,说明水源影响聚落分布;石油丰富带动聚落发展,说明矿产资源影响聚落发展;紧邻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经济发展,说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影响聚落发展;山区城市呈条带状分布是受地形因素的制约.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7.下图邮票中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读图解答即可。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6.1 聚落与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讲述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聚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等。

2.案例资料:准备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城市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聚落__人类的聚居地第1节聚落与环境课件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聚落__人类的聚居地第1节聚落与环境课件晋教版

【中考•福建】图6-1-6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 居民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图,回答7~8题。
7.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C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从事非农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该聚落最可能位于( C ) A.宁夏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9. 【中考•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 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形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 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 A.防御风沙 B.防御台风 C.防御风雪 D.防御地震
【点拨】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人将粗大笔直 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 泥巴黏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窗户的开口较小, 以便于防御风雪。
3. 【中考•济南】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 是( ) A.地形平坦 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水源短缺
【点拨】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 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短 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等,不利于聚落 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4.造成图6-1-3城市沿东西向带状分布的主要影响 因素是( A ) A.河流 B.人口 C.气候 D.工业
北欧的房 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 雨雪天气
屋 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较多
聚落名称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北极地区因 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 气候严寒,
纽特人的冰 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 冰天雪地,
屋 小门,防风保暖
人烟稀少
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 热带沙漠气
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 候,昼夜温 西亚的房屋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6.1 聚落与环境》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对于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聚落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各地的典型聚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并分析家乡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聚落的定义及其分类•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聚落对环境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典型聚落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践环节:观察分析家乡的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程度。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A、B、C三个聚落的区位选择。

【答案】河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都是沿河流分布,这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聚落的区位;【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理由是什么?【答案】B,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中,B聚落处地形平坦,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属于物资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腹地,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更为突出更可能发展为城市,因此更可能发展为城市。

2.【答题】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

【解答】聚落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而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口分布较少,也就很难形成聚落,选B.3.【答题】下列民居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四合院B.土楼C.高脚屋D.茅草棚【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答】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四合院是极具北京特色的民居建筑,属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高脚楼是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茅草棚是用稻草或者用麦秆做挡雨的瓦建成的屋子,主要是南方地区农村的民居,故本题选A。

4.【答题】图中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B.终年严寒C.高温多雨D.地势高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特色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指导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读图例,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 不同海拔高度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图中黑白相 间的线条为铁路线,蓝色线条为河流。 (3)图中有两种不同的行政中心。 (4)依据图例找出行政中心的分布位置, 观察聚落分布疏密状况,并分析聚落分布与地 形、河流、气候及交通线的关系。
知识点小结
分布:聚落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气候适宜的地区。 聚 落 与 自 然 环 境 形态 条带状:受河流影响 团块状:受地形影响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 因纽特人的冰屋——挖在地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北欧的房屋——尖顶,易于雨水的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下层放东西 或饲养牲畜。屋顶较尖,通风、散热、排水、 防潮。
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2.由 B图可以判断,聚落形 态受 河流 的影响。 黄土窑洞
中国南方乡村 A
B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拓展探究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
最大的盆地,盆地四周
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 旱。盆地中部有大片沙
漠。请分析:塔里木盆
地中的城市分布有什么 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地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因为这里地形
二、简答题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聚落稀疏,人口稀少,请分析原因。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所以聚落分布稀少。
三、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黄土窑洞的建筑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黄土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 性建成,就地取材,冬暖夏凉。 当地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 热多雨。所以窑洞作为传统民居,
C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D 西亚的房屋 A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B 北欧的房屋
图6.4 房屋与自然环境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作探究展示交流


房 屋 特 点
环 境 特 点
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下层放
A
东西或饲养牲畜。屋顶较尖,具有通风、散 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热、排水、防潮的特点。
B C
尖顶且坡度较大,易于雨水的流泻,防 止积雪压塌屋顶。 冰块砌房,拱型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 小门。 平顶、墙厚、小窗。墙厚防止热量的传 导,小窗减少热风。
地 理
Geography
指导老师:李纪霞
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 聚
——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北京市
6.1
聚落与环境
中 国 北 方 乡 村
港口城市
中 国 南 方 乡 村
6.1 聚落与环境
1
2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聚落与自然环境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学习目标
运用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城市景观 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教学建议
境的关系。 1.填空题 地形 平坦、水源充足的 汾河 。 谷地,城市比较密集; 汾河谷地 。 两侧的丘陵山区,城市相对比较稀疏。 2.简答题 我的家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 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山区海拔高,河流少,自然条件 差,交通不便。
图6.2 汾河谷地的城市分 布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86页的文字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理解聚落的含义。
2.知道聚落的类型。
3.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区别。 4.比较乡村聚落之间的差异。 5.说出城市的主要职能。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活动指导
读图6.1,认识 聚落的差异。
山区村落
平原村落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等方面的差异。
沿河分布的城市 被水体分割的城市 河谷地带的村落 环山傍海的城市
图6.3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作探究展示交流
合作学习二
读图6.4,理解房屋特点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明确图中房屋所在地区的自 然环境特点。 3.观察房屋的用材、房顶坡度、 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等特点。 4.分析房屋建筑结构特点与当 地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关系。
农业生产 非农业生产
自然景观 改变程度
小 大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二、读图分析:这四幅图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聚落?它们 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这四幅图都属于乡村聚落。最大的差别是人们的生产劳动方式不同。
农耕 村庄
打渔行船 渔村
扬鞭牧马 牧村
伐木展探究
我国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乡
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
谢谢观看
山西教育出版社
指导老师:李纪霞
城市往往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职能。 目前,居住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人口大约各占世界总人口的 一半。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达标检测
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 述“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 A B
1.填空:A描述的是
乡村
聚落,B为
城市
聚落。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达标检测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 述“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 A B
2.填表比较:
聚落
A B
建筑特点
低、稀疏、规模小 高、密集、规模大
人口分布
稀疏 密集
交通特点
交通网稀疏且落后 交通网密集且发达
生产活动
城市近景
城市远景
图6.1 乡村与城市景观
(2)观察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在建筑物高度、密集度、公共设施的数量和类型
(3)观察山区村落和平原村落之间的差异;观察城市近景和远景的区别。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问题解答】 城市和乡村聚落在建 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特
点、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
怎样的差异? 建筑物城市多于乡村, 人口密度城市大于乡村,交 通网密度城市高于乡村且发 达。而且,城市对自然环境 的改变比较大,乡村对自然
山区村落
平原村落
城市近景
城市远景
环境的改变比较小。
图6.1 乡村与城市景观
【概括总结】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本质差异:人们从事的劳动生产不同,城市 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知识点小结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类 型
乡村聚落:农村、牧村、渔村、山寨等 城市聚落:文化、商贸、政治等
图6.2 汾河谷地的城市分布
【概括总结】 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自主学习一
读图6.3,归纳聚落形态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观察聚落的类型。 (3)观察聚落的形态。 (4)分析聚落分布区的自 然环境(地形、河流)条件。 (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 概括总结】 聚落的形态往往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雨雪天气较多。
气候严寒,风大。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 差大,降水稀少。
D
【 概括总结】房屋的用材、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等与当地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有着密切关系。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作探究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二
读教材第90页的“信息传递”,了解聚落分布、形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知识链接】
政策支持 经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概括总结】 聚落分布、形态以及建筑特点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等 因素的影响。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镇工业红火,老百姓收入高,家家都 能住上有车库的别墅,每户百姓都有
小汽车,村上道路纵横,每年来参观
访问的人络绎不绝。华西村属于什么 类型的聚落?
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聚落的分布、形态和建筑特 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教学建议 1.填空题 合作学习一
阅读教材第87页图文资料,以汾 河谷地为例,分析聚落分布与自然环
房屋建 筑特点
聚落分布、形态以及建筑特点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等 因素的影响。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达标检测
一、读图填空
A
B
C 形态 的影响,图C则反映
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如上图A表示聚落的 形态 受 河流的影响,图B表示地形对聚落 了 自然环境 对房屋特点的影响。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