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例如:“小明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0分、92分和88分,问他这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思考,尝试解决导入问题,并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示范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平均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练习题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解答,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八、教学拓展教师提供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主题:求平均数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求和的方式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1.物资准备:小黑板,白板笔,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数学练习题、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1.复习:复习之前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回顾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2.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实际例子说明平均数的概念。

Step 2: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1.出示一个绘制有苹果个数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的“典型值”。

3.引导学生计算图表中苹果个数的平均数。

Step 3: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1.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相加,然后除以数的个数。

2.示范计算平均数的过程:教师将几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计算其平均数。

3.学生练习:教师出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Step 4: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小明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学,他一周骑自行车上学的时间分别是30分钟、25分钟、35分钟、40分钟、45分钟、20分钟和50分钟,请计算他一周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时间。

2.学生思考并计算,然后与同桌讨论结果。

3.学生展示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p 5:巩固练习(15分钟)1.学生单独完成一些练习题,练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出示一些挑战性问题,要求学生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向全班展示解决思路。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Step 8: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并解答一个实际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共有30名学生,每人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5、90、95、80……求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精讲精练,巩固提高
-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通过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体验共同解决问题的喜悦。
3.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习题,要求学生在练习中注意以下两点:
-理解题目要求,准确计算平均数。
-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班级成绩、运动员得分等。
2.收集生活中的一组数据,例如家庭一周的用电量、一个月的购物开销等,计算其平均数,并思考以下问题:
-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是如何体现集中趋势的?
-这组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值,它们对平均数有何影响?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如学生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出平均数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计算平均数,增强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求平均数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50+40+60+20+30)÷5=(60+45+35+20)÷4=(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某市举办小学生篮球友谊赛,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部分队员的体重和身高如下:红星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立平47153李斌35138王晓光45153张强54163李云州53165马岩松51158刘劲松56166胡东风56168赵亮53158银河小学队姓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王希钟48152张春光58172李来群40140张哲42140马鹏飞50154王建安56160朱文亮52167宋丹晨50161李帅45167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先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计算的结果一样吗?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队:3.计算一下两队的平均体重?红星小学队:银河小学队:课上尝试小研究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2、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吗?3.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4.两支球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什么关系吗?【设计意图:课上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和除法求解平均数。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黑板、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小明有10本书,小红有8本书,请问他们两个人共有几本书?2.让学生利用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是183.继续问:如果小华、小刚和小明的书也都算进去,他们五个人共有几本书?4.让学生通过加法操作,计算出总数。

5.引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每个人平均拥有多少本书,我们该怎么办呢?二、展示(10分钟)1.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若干数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2.通过例题进行示范:a.例题1:小华家昨天挣了10元钱,小红家挣了8元钱,小明家挣了12元钱,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收入?b.例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的身高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和140厘米,我们该如何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3.强调求平均数的步骤:先求总数,再求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三、实践(25分钟)1.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组队完成以下问题。

a.问题1:小明上个月华达天气预报统计了每天的温度,结果如下:18℃、23℃、20℃、19℃、22℃。

请你们计算出上个月的平均温度。

b.问题2:在次实验中,小红、小华和小明分别测量了三个物体的质量,结果如下:30克、25克、35克。

请你们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平均质量。

2.让学生针对问题1和问题2,分别给出解法。

a.问题1的解法:先计算温度的总数,然后计算温度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b.问题2的解法:先计算质量的总数,然后计算质量个数,最后将总数除以个数。

3.遍历每个小组,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完成练习。

a.问题1:小华昨天跑步的时间分别是8分钟、10分钟和12分钟,请你们计算出小华的平均跑步时间。

b.问题2:小明、小红和小华做了一道题,小明答对了8道题,小红答对了10道题,小华答对了9道题,请你们计算出他们的平均答对题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求平均数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verag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
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