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s e ta ob o tt ersa c r O a l k u h ee rh wo k wo lwie ap c dt o s h ee rh wo k S st n p t ersa c r rd d . n o i
Ke r s y wo d :La d u iz t n;1 d c v r h n e n ti i la o n a o e ;c a g
看到的地球表面》表述 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的关系。但在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对于土地利用/ = , 0 0 5 地覆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 气候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的 E t 趋激化 , 全球变化的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adU e dL n oe C ag简称为 L ) L n s adC vr h , n a n U1 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 c 十年代初开始 , B ( I P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 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G 和 Ⅻ) ( 积极筹划全球综合研究计划 , 在其推动下于 1 9 年发表 了《 9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计划》 将 L C , U C列为 核心项 目之一 , 使得 L C U C研究成为 自然及社会科学共同深感兴趣 的热点和前沿内容。土地利用是指对 土地的使用状况 , 是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 的经济、 社会 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L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 的植被, 1 j 也包括地表 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 , 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的关系密不可分 L。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 2 j 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 的方式 , 两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精选全文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不均,东西部各类土地利用比例差 距很大。东部地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居住地 及交通用地比例大,而西部地区多草场、荒漠、戈壁、 冰川等难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 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 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1.1 背景及意义
• 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 会科学联合会”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 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4)日本 • 日本国立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
地利用研究”,该项目着眼于亚太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第一 阶段主要目标 是预测2025年和205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状况(包括耕地、林地、城市用地及荒漠化土地)及土地第一性生产 力的时空变化。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自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以后,一些积极参与全 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跟进,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 (1)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
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的3年期项目。旨在分析1900年到199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 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 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1)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2)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3)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驱动力以往的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前者是对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性描述,它是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基础;后者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在持续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概念、影响、原因以及改善方向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矿业、城市建设等。
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被植被、建筑、水域等物质所覆盖的现象。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直接影响,包括造林、采矿、城镇扩展、工业用地、土地荒漠化、城市化等,它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复合性影响,不同类型土地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在林地覆盖度下降的情况下,林业资源利用量增加,导致森林资源破坏持续加剧,同时会失去一部分空气净化、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生态环境就会跟着受影响;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往往会带来大量粗放的人力资本和资源的流向,逐步造成环境生态系统的恶化,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污染、水源受损、土地沙化等,这无疑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原因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原因极其复杂多样,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活动、动态地质作用等;人类因素则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对于中国来说,土地资源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不善、土地重心偏移和土地容积率过高是导致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四、改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想改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调整土地资源的结构和管理模式。
首先要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维护,着力推进土地整理、沙荒地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1)

3)成功的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
应用卫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检测目前在两种区域尺度的范 围展开。一是全球和洲际尺度,二 是区域尺度。
2.LUCC信息的处理——土地利用/覆盖变 化制图与土地覆盖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制图
2)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覆盖数据库的建设 与应用
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机制对解释土地覆盖的 空间变化和建立土地覆盖变化的预测模型起关键 作用,是整个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对土地利用/覆盖 变化项目要求,因而是LUCC研究的焦点。但在 进行区域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时,由于驱 动力因子——土地利用覆盖系统变化机制是极为 复杂的,因而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难以把握, 是研究遇到困难,因而结合土地利用的地面调查, 建立区域性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诊 断模型。
5.结论与讨论
1)LUCC计划提出后,得到许多国家和科研组织的积极响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LUCC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进展,但由于LUCC本身的复杂性,对于全球与区域综 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仍需巨大的努力。 2)要解决LUCC研究中的尺度和数据问题,应该结合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3)LUCC计划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地相互作用机 制的认识,对地理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体系的 建立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4)LUCC计划的进行,使得地理学的“二元论”受到冲击。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整合,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理论发展 中的一大挑战,对当前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开 展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全力推进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化进程。
土地利用/覆盖变 化
主讲人:斯琴朝克图
第一章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土地利用类型
和覆盖范围发生的变化。
它描述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和土地覆盖
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业用地、林木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水域、草地、荒漠等,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覆盖
的情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指这些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范围在时
间上发生的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森林开发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范围
会发生改变,例如农田被城市用地取代,森林被伐木用地替代等。
同时,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条件、水资源等也会对土地利用
产生影响,例如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为荒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合理的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土
壤侵蚀、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
理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和评估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可以获取土地利用覆被
变化的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和趋势预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工作。
总而言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指特定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覆
盖范围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化。
它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需要科学监测和合理
管理。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一直是环境学、地理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土地利用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同类型陆地的状态。
这两者之间的时空变化相互作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田向城市扩展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这对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蔓延也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湿地的消失和森林的砍伐,打破了生态平衡。
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废水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耕种会导致土壤的脱水和退化,从而影响降水模式和水循环系统。
此外,城市的热岛效应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结果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建筑物和道路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导致了城市气温的升高,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气候和空气品质。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生态系统是维系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会破坏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湿地的消失会导致湿地植物和动物的灭绝,破坏了湿地的自净能力和水资源调节能力。
森林的破坏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还失去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能。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来讨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关系,可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同时,通过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标准,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全球变化因素之一,是全球变化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成为生态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对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各类土地的时空变化取得新的认识。
现对其中的草地、沙地和盐碱地的变化分析如下。
(1) 草地10年间,新疆草地面积减少67.29万公顷,年均减少6.73万公顷,各类草地减少情况:高覆盖度草地 2.64万公顷中覆盖度草地 16.94万公顷低覆盖度草地 47.71万公顷草地变化是新疆各类土地中最大的,成为其他所有各类土地增加的重要来源。
其中最重大的一项是转变为旱地,达35.59万公顷,占草地减少面积的52.89%,其次依序是转变为盐碱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沙地。
草地向盐碱地、沙地的转化,表明是新疆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根源。
草地转变为其它土地类型均表现为净减少,但草地内部却存在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的转变,特别是低、中覆盖度转变为高覆盖度草地,分别达2.95万公顷和1.39万公顷,反映了新疆草地对新疆近10年气候趋暖、湿趋势的响应。
草地面积减少最大的5个县市均在南疆,依序为阿克苏、尉犁、若羌、巴楚和阿瓦提。
(2) 沙地10年间,新疆沙地面积净增加8.45万公顷,年均扩展84.5平方公里,相比历史时期平均每年扩大17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
沙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低覆盖度草地、盐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旱地,占新增沙地近96%,而前两类即占到89%。
沙地转变为其他类型面积不大,最大为湖泊,仅1300余公顷。
沙地面积扩大量的顺序为尉犁—若羌—阿克苏—精河—民丰—其它县市。
沙地面积减少的县市数量不多面积也不大,最大的博湖县仅有500余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目录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1 背景及意义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
IGBP: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HD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1.1 背景及意义
• 原因: • 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 地位。人类通过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改变地球陆地表 面的覆被状况,其环境影响不只局限于当地,而远至于全球。而土地覆 被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和适应能力的影响则更为深刻。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 20 世纪末 10 年与 21 世纪初 10 年相比,中国土 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 主要表现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 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 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 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 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自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以后,一些积极参与全 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跟进,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 (1)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
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的3年期项目。旨在分析1900年到199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 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 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
目录
1 通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 中国的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LUCC的环境影响
2.3 LUCC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3) 近 20 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 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 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 年后的第一个 10年,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 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个例比较研究 (利用土地的原因、利用土地的目标、利用对覆被的影响) 土地覆被变化机制的直接观测与诊断模型 (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建立模型) 区域和全球综合模型 (建立宏观尺度的动力学模型,推测土地覆被变化趋势)
CONTENTS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3)美国 •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委员会(USOC,RP)将土地覆被变化与气候变 化、臭氧层的损耗一起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与欧洲空 间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高分辨率雷达监测土地覆被变化和季 节性植被状况项目。1996年重点开展北美洲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 利用遥感方法分析北美自1970年以来的土地覆被空间变化。
2.3 LUCC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① 土地资源的短缺和退化。 ② 土地资源多功能性的特点。 ③ 土地利用与其它自然资源利用的密切关系。 ④ 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丧失。 这些因素决定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LUCC仍将是可持 续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3) 近 20 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 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 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 年后的第一个 10年,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 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2.3 LUCC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不均,东西部各类土地利用比例差 距很大。东部地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居住地 及交通用地比例大,而西部地区多草场、荒漠、戈壁、 冰川等难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确定的研究重点:
① 土地覆盖变化状况的评估 ②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建模与预测
③ 全球、区域和局地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不 同驱动力之间的联系 ④ 数据开发活动与数据信息系统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计划》提出了三个重点领域, 同时又是LUCC的三个主要研究途径:
目录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 基本概念
•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与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活动。 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包含 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是一种人类活动。 •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 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水体、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 房屋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 尺度上变化。是一种覆盖状况。 • 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盖侧重与土地的自 然属性。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2)联合国环境署(UNEP) • UNEP亚太地区环境评价计划于1994年启动了土地覆被评价和模 拟”(LCAM)项目,旨在调查东南亚地区土地覆被的现状和变化, 确定这种变化的热点地区。该项目采用美国宇航局高分辨率雷达 影像进行区域土地覆被制图和监测,目前已完成了对孟加拉、柬 埔寨、老挝、缅甸、尼泊尔和越南等国两个时段(1985—1986和 1992—1993)的土地覆被调查工作,下一步工作将拓展到斯里兰卡、 巴基斯坦、中国、印度及伊朗等国。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 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 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1.1 背景及意义
• 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 会科学联合会‖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 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 1995年共同拟定发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 化科学研究计划》,并将其列为核心项目之一。 掀起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不同尺度专题研 究的序幕。
1.4 LUCC的环境影响
(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① 全球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已经被人类活 动所改变 ② 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变成斑块,有的实际上已经消失 ③ 大量遗传学上的独立种群已经消失
CONTENTS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LUCC的环境影响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1.4 LUCC的环境影响
1.4 LUCC的环境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地表及其覆盖的植被决定着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配.土地表面性质发生 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等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温 室气体(CO2、CH4等)的含量增多,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而 且变幅加大。 二是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即由于地表反射率、粗糙度、植被叶面积以及植被 覆盖比例的变化引起温度、湿度、风速以及降水发生变化,由此引利用方式向另一种利用方式转变;
利用范围、强度的变化。
• 土地覆被变化
– 质变:覆被类型转换(毁林开荒、毁田筑路) – 量变:覆盖类型内在属性的渐变过程(土地质量退化、土 地生产潜力降低)
1.2 基本概念
目录
第一节
1.1 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比例
• 中国长期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特点,这是由我国的自然条件、经济、 历史状况所决定的,也是人类活动影响及人类生存需要的反映。中国主要的 土地利用类型包括: ① 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 ② 园地,包括茶园、果园、热带作物种植地 ③ 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和薪炭林等 ④ 草场,包括草原和草山草坡,草原又分为草甸草原、干旱草原及荒漠草原 ⑤ 水体和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滩涂和沼泽 ⑥ 未利用土地,包括沙漠、冰川与 永久积雪、戈壁、盐壳和裸地
1.4 LUCC的环境影响
(2)土壤环境效应
LUCC对土壤的环境效应累积为土壤质量、土壤 生产力的下降,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土壤退化,主 要包括土壤侵蚀(水蚀、风蚀)、土壤化学退化(土 壤污染、盐碱化、水浸、酸化等)、土壤物理退化 如土壤紧实等。
1.4 LUCC的环境影响
1土壤环境。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砍伐、 矿区开采、陡坡开垦以及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侵 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 失) 2土壤养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养分的滞留和 转化的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土地空间组合,进 而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 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地表植被群 落的生产力和多样性呈正相关,并随着植被群落 存在的年限而增加。
1.4 LUCC的环境影响
(3)水环境效应
LUCC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质、水量以及区域水循环的影 响上: 水体污染。城镇化、工业和农业发展改变地表和地下径流,水环境 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90年代来,黄河年年断流,而且断流时间增长,地下水 的开采造成山东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 水循环影响。不同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对降水的截留、阻挡、 蒸腾及下渗作用不同,进而改变区域水循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