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唱歌的聂耳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家聂耳介绍

中国音乐家聂耳介绍

中国音乐家聂耳介绍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中国音乐家。

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人物简介聂耳是云南玉溪人,出生在昆明。

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

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

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

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

1927年聂耳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并进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

在这期间,他还自学了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

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

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苏联之友社。

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

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

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

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

走近聂耳的作文题目

走近聂耳的作文题目

走近聂耳的作文题目
聂耳,一个名字,声名显赫。

他的音乐,是时代的旋律,是灵魂的呼唤。

我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的书页,他的音符如星火般旋转下了,火渐渐熄灭了我的激情。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磅礴激奋,像燃烧的火焰,照亮四周四周了炼狱的时代;一首《毕业歌》,青春开心的笑容,如暖暖的阳光,映亮了未来的道路。

他的音乐,是革命的号角,是青春的赞歌,是生命的旋律。

记忆中,那是一幅黑白的照片,一个年轻的身影,眼神坚定,面容清澈透亮极度,笑容灿烂。

他像一颗闪耀的星辰,印衬着无数人的心灵。

他的音乐,是我假如能的火种,是梦想的翅膀,是给与的力量。

夜深时时,我独自一人已经沉浸于在聂耳的音乐世界里,他的旋律在耳畔回响,意识在心中翻腾。

我仿若看见了了他浑洒着青春的光芒,一眼就注意到了他为理想拼搏奋斗的身影,注意一点一点到了他用音乐生命一曲曲时代的宏伟壮丽篇章。

聂耳,你的音符,是时代的印记,是神圣之光之光的旋律。

你的精神,是永再次被燃烧下来出声的光芒,是神圣不灭的追求。

你得象一颗永远永远闪亮的星星,光芒照射着我们行动的方向。

名人聂耳的童年故事

名人聂耳的童年故事

名人聂耳的童年故事范文一:我最喜欢的名人之一就是聂耳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曾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他的童年并不平坦,却也因此成就了他后来的音乐之路。

聂耳小时候家境清贫,父母都在维持生计,似乎没有时间陪伴他。

他小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自学成才成了他的唯一途径。

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窝在唐老鸭音乐剧中所学到的钢琴前,跟着曲子弹奏。

让他更痛苦的是,他不止一次遭到白眼和嘲笑。

同学们看不惯穿着破烂衣服的他,有时甚至在操场上把他的小提琴打烂。

但是聂耳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努力地学习音乐,终于给大家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作品。

聂耳的童年经历表明了勤奋以及努力不当你处境不良时是多么的重要。

即使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追求,这样我们才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写作重点:1. 突出聂耳童年艰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可以表现为穿着破烂衣服,没有好的教育条件,遭到白眼嘲笑等。

2.强调聂耳不被打倒的毅力。

即使遭到了很多打击和困难,他还是热爱音乐,热爱学习,坚持不懈地追求。

3.表达出写作者自己对聂耳的敬佩。

对聂耳的童年遭遇和音乐成就不要只停留在描写上,还需有情感表现,以使人们对他更为敬佩。

用词分析:1. 着重表达“穷”和“艰难”。

“清贫”“破烂”“没有好的教育等词语,有力地体现了聂耳童年的生活环境。

2. 使用具有感染力的词语。

“坚持不懈”“勇敢面对”“追求梦想”等词语,营造出聂耳坚强有力的形象,让人更加感动和敬佩。

3.适当地加入比喻和形象的描写。

比方聂耳通过自学掌握音乐,用“自学成才”来形容;又如聂耳坚持练习钢琴,用“窝在唐老鸭音乐剧中所学到的钢琴前”形容,让文中描写起来更生动形象。

范文二:聂耳的童年是我心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

虽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他却坚定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音乐事业而努力,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聂耳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是在江边玩。

聂耳

聂耳

聶耳聶耳留下的微笑是永遠的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

中國音樂家。

他從小家境貧寒,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聶耳開闢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

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另外由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1959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中文名:聶耳 外文名:n ieer 別名: 聶守信國籍: 中國民族: 漢族出生地:雲南省昆明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14日逝世日期: 1935年7月17日 職業: 音樂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 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代表作品: 《義勇軍進行曲》等 主要成開闢了中國新音樂,國歌就:的作曲者祖籍:雲南玉溪聶耳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原籍雲南玉溪。

1912年2月15日生於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溺水而卒。

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範附屬小學。

利用課餘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

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

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1927年入雲南第一師範學習,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

並開始學習小提琴。

1931年入黎錦暉主持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

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

這時期他還自修了和聲學、作曲法等作曲理論。

家乡的英雄聂耳作文

家乡的英雄聂耳作文

家乡的英雄聂耳作文《家乡的英雄聂耳》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让我们无比骄傲的英雄,他叫聂耳。

聂耳出生在云南昆明,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音乐梦想的脚步。

聂耳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义勇军进行曲》。

每当那激昂的旋律响起,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

据说,聂耳在创作这首歌时,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热情。

他深入到劳动人民中间,感受他们的苦难和抗争,将这些情感都融入到了音乐之中。

聂耳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音乐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家乡的英雄聂耳》提起聂耳,咱家乡人那是满脸的自豪。

聂耳打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可他成长的道路并不平坦。

但他不怕困难,一心扑在音乐上。

他创作的那些歌曲,就像《卖报歌》,多亲切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街头奔跑卖报的孩子。

还有那首《义勇军进行曲》,每次听到,都会让人热血沸腾。

聂耳能写出这么动人的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咱老百姓。

他去体验生活,和大家一起吃苦受累,所以他的歌才有那么强的感染力。

聂耳是我们家乡走出去的大英雄,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家乡的英雄聂耳》咱们家乡有个了不起的人,叫聂耳。

聂耳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音乐,家里没条件给他买乐器,他就自己动手做。

他写的歌,那可真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你听听《义勇军进行曲》,多有气势!这歌让无数中国人挺起了脊梁。

我听说啊,聂耳为了写好歌,经常到处去观察生活。

他看到工人辛苦劳作,看到百姓受苦受难,心里难受极了,就把这些都写进了歌里。

聂耳虽然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永远不会消失,他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英雄!《家乡的英雄聂耳》在我的家乡,聂耳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对声音特别敏感。

哪怕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他耳朵里都可能变成美妙的旋律。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那可是咱们国家的象征。

每次奏响,都让人激情澎湃。

他为了创作,不顾辛苦,日夜琢磨。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故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1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

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

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

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

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

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

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

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

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

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

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

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

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音乐家聂耳简介

音乐家聂耳简介

音乐家聂耳聂耳留下的微笑是永远的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 ,汉族, 云南玉溪人。

中国音乐家。

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 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 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 行曲》的作曲者。

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他从小喜欢唱歌,也爱听人家唱歌, 一首歌曲,他听上两遍就会唱了。

人家说他的耳朵特别灵,他就给自 己取了个名字叫聂耳。

聂耳很聪明,学习也非常刻苦。

因为家里穷, 他上不起音乐学校,就把冬衣卖了,买了一把小提琴自己练。

聂耳拉小提琴的时候常常入了迷,忘记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河 边拉着琴。

天阴沉沉的,一会就下起小雨来。

聂耳全神贯注地拉着小 提琴,一点也没有觉察。

悠扬的琴声透过蒙蒙细雨,飘扬在林间的小 路上。

许多行人被他吸引住了,都站在雨中静静地听他拉琴。

后来,聂耳成了一位出色的作曲家。

他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

1931年, 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

聂耳气愤万分, 写了 《义勇军进行曲》 的曲子。

他还亲自指挥了工作合唱队,到街头、广场去演唱。

这支战 斗的歌曲很快传遍了全国, 鼓舞人们拿起武器, 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

这支战斗的曲 子永远鼓舞中国人民前进。

逝世日期: 中文名: 职业: 外文名:1935年7月17 聂耳 日 nieer 音乐家,作曲家毕业院校: 别名: 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聂守信 代表作品: 国籍: 《义勇军进行曲》等 中国主要成就: 民族: 开辟了中国新音乐,国 汉族 出生地: 祖籍:云南玉溪 1912年2月14日 :中国共产党党员 政治面貌 出生日期::歌的作曲者 云南省昆明。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民族骄子聂耳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民族骄子聂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我们听到国歌那振奋人心的旋律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这时,我们也会怀着深深的敬意,想起国歌的作曲者,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聂耳。

1912年2月,聂耳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医生的家庭,他是这户人家的第六个孩子。

父亲聂鸿仪是个中医,在昆明经营着“成春堂”药铺,一边给人看病,一边给人抓药,勉强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聂耳四岁的时候,父亲就积劳成疾,撒手西归了。

从此家里失去了依靠,生活更加艰难了。

无奈之下,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这位出身于傣族家庭的妇女,知书达理,读过《百家姓》、《三字经》等书,跟着丈夫也学会了一点中医理论和医术,丈夫死后,她便继承夫业,开始操持全家人的生计。

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幼子聂耳的身上。

从小,母亲就教聂耳识字,给他讲故事。

在她的教育下,五岁的聂耳就能自觉坚持读书,“描红”练字。

母亲还常常给他唱一些动听的花灯调、扬琴调,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种子。

六岁时,聂耳进入一所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读书。

由于母亲对他的良好教育,加之他学习又十分刻苦,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受老师们的喜爱。

可是,家庭的贫困使他不得不在五年级时转入另一所小学——私立求实小学学习。

虽然求实小学条件不如附小好,但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聂耳表现出了对音乐和文艺的强烈爱好。

他跟音乐老师学习各种乐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

他还参加了高年级学生组织的乐队,并且由于出色的音乐才能,被推举为乐队的指挥。

1925年春天,聂耳以优异的成绩从求实小学毕业,考入了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

当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了高潮,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传播各种进步思想的报刊遍及各地。

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少年聂耳的思想触动很大,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思想也开始走向了成熟。

在中学期间,他的音乐爱好和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生命唱歌的聂耳
1935年春天,上海淮海中路1258号3楼的小房间里,一位年轻的作曲家正在忘我地投入创作。

他时而在钢琴上弹奏,时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时而在地板上走来走去。

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曲谱初稿。

后来他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他就是被誉为“国歌之父”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而这首不朽之作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音乐学霸“耳朵先生”
可能不少人不知道,聂耳并非其本名,他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受母亲影响,聂守信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高小期间,掌握了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吹奏;初中期间,掌握了钢琴的弹奏;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他不仅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还与友人一同创办了九九音乐社。

年轻时期的聂守信显露了极高的音乐天赋。

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

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

一次明月歌舞社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总经理罗明佑现场给聂守信赠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

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聶”)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
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聂耳幼年丧父,由母亲彭寂宽独自抚养长大。

然而,家里孤儿寡母的他们经常受到社会上无赖恶霸的欺凌,这使得聂耳从小就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

1928年,聂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1930年毕业前夕,聂耳被反动派列入逮捕名单,被迫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

1932年11月,年仅20岁的聂耳进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灵感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东北、华北大片国土,而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

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

身为共产党员的田汉、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

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

1935年初,田汉在电影《风云儿女》剧本和主题曲歌词刚刚完稿时被捕了。

被捕前,他仓促间将主题曲歌词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

不久后,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背面写着歌词的香烟包装纸。

听说此事后,聂耳来找夏衍,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当看到纸片上的歌词后,聂耳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
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客居东瀛期间,聂耳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同时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

这段遭遇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

之后,为了使歌曲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电影编剧、歌词作家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3处修改,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义勇军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词句伴着雄壮激昂的旋律,唱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强烈心声,激励着中华儿女挺起脊梁、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歌曲一经问世,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唱,并在世界很多国家传播。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为了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却是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70多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依旧像一口敲响的警钟,提醒着人民居安思危,不忘建国创业的艰难忧患;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提供着新时期长征路上的不竭动力;像一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千万华夏儿女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