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

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

《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

《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

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

《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

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

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如秦穆公骂蹇叔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史记》十分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记事上的最大特点,它的一些战争描写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在战争描写上,积极吸取《左传》的成功经验,广泛采用其手法,把战争写得完整、全面、深刻。

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

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次之多,其中较著名

的大规模战争有十几次。作者对这些战争的描写,真正写双方战场交锋的文字不多,而是把重点放在与战争相联的其它方面,诸如战前形势、君臣关系、战略战术的拟定、战争结果等。在《左传》作者看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与战争密切相联,是战争全部内容的不同组成部分,要写好战争,就应把这些写清楚。《左传》这种详于写战前、战后,略于写拼杀的方法,使人容易看清战争全貌,便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史记》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五百次之多,其中较大战役有七八十次。作者对许多大规模的战争描写,都采用了《左传》中的这种手法。如《周本纪》中对武王灭商牧野大战的描写,写了武王即位后“师修文王绪业”,盟津会师演习、纣王的昏乱暴虐、大战前的誓师动员、正面战场交锋、战争结果、武王分封等等。《项羽本纪》中对钜鹿之战的描写也是如此,写了反秦战争的总形势、项梁军的失败、章邯围赵、楚王遣将、宋义救赵、项羽夺权、秦楚军厮杀、章邯降楚等等。这些战前、战后方方面面之事,《史记》均把其写得淋漓尽致。

其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重写战略战术运用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鲁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秦晋淆之战,晋用的是伏击战术;晋楚城濮之站,晋战略上采用退避三舍,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战术上采用避强击弱的方法。对城濮之战晋方战术的运用,《左传》有一段相当精彩细致的描写:“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隙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两军交战,晋军先进攻楚方薄弱的右军陈国、蔡国联军,避开子玉中军,以佯败为掩护,集中力量夹击子西左军。楚左右两军被击溃,子玉的中军变得孤立,这样整个楚军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左传》这样写战争,不仅增强了战争本身的生动性,而且从中告诉人们,指挥者运用怎样的战略技术,决定着一场战争胜负的道理。《史记》中,像这样对战略战术的描写多处可见。《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先是老将廉颇用坚壁以待的战略战术,使强秦无机可乘,后赵括为将,一改廉颇的既定方略,采用以攻为主的战略方针,轻易出击,结果不仅使自己命丧疆场,而且造成了赵国45万大军覆灭的严重恶果。《淮阴侯列传》中所写的汉魏临晋之战,韩信取胜,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魏王盛兵薄板,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晋阳以木缶渡军,袭安邑”,“隧虏豹”。井陉之战,写韩信用背水阵的战术,使未经训练的士兵拼死作战,终于战胜强大的赵国军队。《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对刘邦军队所用战术的描写,更是极为简洁精当:“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楚汉两军决战,汉军先让韩信进攻,不利,乘败退却,引诱楚军追赶,这时汉军左右对楚军拦腰进攻,楚军不利,韩信又掉头反击楚军。楚军在汉军包围打击之下,最终彻底失败。明代的杨慎说:“叙高祖与项羽决胜垓下,仅六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柴将军在皇帝后’以上,阵法也;‘淮阴侯先合不利’以下,战法也。曰‘不利’用奇也。既却而左右兵纵,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战法奇正相生也。”(《史记评林》引)。

再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意对战争成败原因分析总结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对战争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多,像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中借曹刿之口,分析总结了齐败鲁胜的原因,说明战争的指挥者,一定要懂得作战的道理,

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给予了总结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总结分析极为中肯、深刻,指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认识人才,并能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这是他最终夺取胜利的根本原因。《淮阴侯列传》写韩信的精兵被刘邦收走后,刘邦又让其引兵击赵,当时韩信只有未经训练的士卒数万,赵有精兵二十几万,此战怎么打,对韩信来说却是一件难事。但韩信运用奇兵突袭赵营,拔赵旗,树汉帜,又在正面战场采用背水阵战术,一举打败赵军并擒获赵王。诸将对韩信的用兵、取胜大惑不解,韩信分析解释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活用兵法,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韩信取胜的主要原因。《史记》像《左传》一样,在战争描写中,往往通过书中人物,对战争胜败原因给予分析总结。这样用笔,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到,一场战争的胜者胜在哪里,败者败在何处,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

《史记》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不朽之作,不只是它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就战争描写而言,由于《史记》没有拘泥于《左传》的一些手法,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使《史记》的战争描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首先,注重具体战况描写。《左传》写战争,描写战前、战后诸事详,描写具体战况少。像晋楚城濮之战这样的大战,叙写具体战斗不过80字,秦晋淆之战,根本就没有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况描写。这样就使《左传》在战争描写上,完整有余,而生动不足。《史记》写战争,注重了对具体战况的描写,情节曲折生动。如《田单列传》中,对田单用“火牛阵”法打败燕军的战斗描写:“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更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之逐北。”在漆黑的夜晚,千余头牛,身披龙文绛衣,角束闪闪利刃,尾部炬火通明,这本已十分神奇;再加上五千壮士紧随其后,杀声震天,又有城中老弱击器为声,鼓噪呐喊,更增添了战斗的紧张激烈的气氛;这样使得本来疑神疑鬼的燕军,惊恐万分,纷纷抱头鼠窜。由于《史记》对田单“火牛阵”描写得具体、生动,使其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也被作者写得紧张激烈,精心动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

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里写了楚破釜沉舟的决心,写了楚军连战连捷的战况,写了诸侯将士的怯懦,写了楚军将士的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我们读此段文字,就好像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中,耳边一片兵器的撞击声和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钱钟书在评此段时说:“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管锥编》)日人有井范平评此段时说:“史公书至此,笔头恐生万丈杀气。”(《史记评林补标》)由于《史记》对此战的精彩描写,不仅使钜鹿之战成为古代著名的军事战例,而且其中的一些语言以成为流传人们口头上的成语。

其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一场战争的胜负,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条件。天时指的就是自然环境。《左传》描写战争,对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史记》注意对战争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李将军列传》中的右北平之战,就有战斗时刻的交待。《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击匈奴的战斗,文中也有“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环境描写。对战争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史记》要进行重点描写渲染。《项羽本纪》中的彭城大战,本来刘邦带领56万诸侯军民被项羽3千精兵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而刘邦又是怎样逃脱的呢?原来是“老天”的帮忙。作者对当时的自然环境作了这样出色的描写:“于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是作者对大风进行了夸张渲染的描述,“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本来千军万马的大战就够激烈的了,再加之大风相伴,不见天日的环境,这样就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战斗场面扣人心弦。《史记》对战争环境的描写渲染,不仅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增强了其变化莫测的一面,而且从中也告诉人们,自然环境虽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注重对战争中人物的刻画。《左传》以叙事为主,又是编年体史著,因此,尽管它写了许多战争,许多确实写得相当

不错,但却没有写出多少给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家形象。《史记》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写战争的着眼点是记写、刻画从事战争的不同人物,因此,《史记》刻画了一系列军事家形象。《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通过对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描写,表现了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的指挥者的英雄形象。“垓下之战”,通过对项羽“东城快战”的描写,表现了项羽的英勇无敌,末路英雄的本色。《淮阴侯列传》中的“井陉之战“,通过对汉军背水一战的描写,表现了韩信别出心裁,变化莫测的韬略,刻画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奇才形象。《李将军列传》中的“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右北平之战”,通过对李广带领的汉军与匈奴军一次次战斗的描写,刻画了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的李将军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用生花妙笔,刻画了一系列军事人物。如刻画了周武王姬发、晋公子重耳、陈涉、项羽、刘邦等最高军事统帅;刻画克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伍子胥、白起、五翦、乐毅、赵奢、赵括、李牧、

田单、蒙恬、韩信、彭越、周勃、樊哙、曹参、季布、栾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军事大将;还刻画了张良、范增、陈平等坐而运策的高级军事参谋。《史记》中不仅刻画的军事人物众多,而且皆具个性。同样是最高统帅,刘邦是机智果断,坚忍不拔,善于将将;项羽则是武艺高强,刚愎自用,暴躁鲁莽。同样是大将,赵括死背兵法,纸上谈兵,初战即亡;韩信是活用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同样是军事参谋,张良遇事沉稳,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范增容易急躁,一计不成就无计可施。之所以作者能把战争描写得活灵活现,又能把一些军事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主要原因就是《史记》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也不是孤立地去写人,而是结合战争来写人,结合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人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来刻画人

物。《史记》在写惊心动魄、千变万化的战争时,又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对《左传》战争描写的极大创新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军事文学的重大贡献。

伟大的作家司马迁,在《史记》的战争描写上,吸取了《左传》中的许多成功经验,但又不拘泥其已有手法,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发展,使《史记》的战争描写惊心动魄,变化莫测,精彩纷呈,别具特色。《史记》对前人优秀成果的成功继承与发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