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内部信息-考研状元笔记
14年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内部消息-内部资料分享

第四节对民族主义国家反侵略斗争的支持和加强援助一、支持巴基斯抗印斗争1、印巴分治的由来1930年,著名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主张。
1942年,英国教授科帕兰在《印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对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纲。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提出“克里普斯提案” 。
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
1946年2月18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
到2月21日,印度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
蒙巴顿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
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
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
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克什米尔地区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2、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1)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的喜马拉雅南麓,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1946年,占领了克什米尔的英国殖民者将这一地区卖给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谟土邦大公。
穆斯林人口占整个土邦的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从而形成了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土邦王公为印度教徒的局面。
印巴分治时,巴方以土邦多数居民是穆斯林为由,主张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47年8月,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土邦蓬齐发生起义,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查谟王公随即对蓬齐采取高压政策,致使50万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
1947年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尔”义军逼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向印度政府求援,并于10月26日宣布加入印度并要求印方派军队进入。
外交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外交学考研知识点归纳外交学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关系、国际组织、外交政策以及外交行为的学科。
考研外交学需要掌握一系列基础知识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国际关系理论-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政治,代表性理论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政治学。
- 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和民主和平论,代表性理论有康多莉扎·赖斯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和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代表性人物有亚历山大·温特。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包括政策议程设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 外交政策影响因素: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环境等。
国际组织与多边外交- 联合国:了解其结构、功能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 区域性国际组织:如欧盟、东盟、非盟等,了解其成立背景、宗旨和作用。
- 多边外交的特点和实践。
外交行为与外交礼仪- 外交行为的类型:包括正式外交、非正式外交、公共外交等。
- 外交礼仪:包括外交官的着装、行为规范、礼宾程序等。
国际法基础- 国际法的来源和基本原则。
-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 主权、领土、人权等国际法概念。
外交谈判与冲突解决- 外交谈判的策略和技巧。
- 国际争端的解决机制,如国际法院、仲裁等。
案例研究- 分析历史上的外交事件,如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海湾战争等。
- 当代外交实践,如中美贸易战、气候变化谈判等。
结束语掌握上述外交学的基础知识点是考研外交学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入理解、外交政策的分析能力、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外交行为与礼仪的规范、国际法的应用以及外交谈判技巧的掌握,考生可以更好地准备考研外交学,并在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专业课高分一本通资料-育明教育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免费下载】外交学院外交学概论考研资料

外交学概论名词解释1.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原则。
主权这一概念是16世纪末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在《论共和国》中提出的。
从国际法的实践看,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力。
主权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主权平等原则是主权原则的自然延长。
《联合国宪章》对主权平等原则做了较完整的说明:国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各国拥有对内的主权权力;国家的人格和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均应受到尊重;国家必须在国际法方面忠实的履行其国际义务。
以上四条是相辅相成的。
一国有权维护自己的主权,同时也必须尊重别国主权,不应将自己的主权意志强加于另一国,否则就是违背了主权平等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国际公认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一原则分别列在《联合国宪章》第2条中的第3和第4款。
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宗旨,这一原则就是为这一宗旨服务的。
其包含着互不侵犯及和平相处的思想。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传统方法有谈判、斡旋、调停和仲裁四种。
前三者是外交方法或政治解决,后者为法律方法即司法解决,但须通过外交途径经当事国同意。
安理会对争端的和平解决负有特殊任务。
3.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国际公认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一原则反映在《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
是指联合国虽是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世界组织,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但无权干涉会员国内部事务。
当然各会员国之间更不能相互干涉内政。
仍是主权原则的自然延伸。
不干涉原则最早源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法,后来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4..外交承认:外交承认也叫国际承认。
有两种含义:1.指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一般指新建立的国家,也包括更改政体或国名的国家)2.指承认一个主权国家的新政权(一般是指政权更迭后的新政权)为该国的合法政府。
两国互不承认,或只有单方面承认,是无从建立外交关系的。
所以互相承认是两个主权国家建交的前提。
具体方式:有关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互相承认,或单方面由一国领导人、外交部或外交代表发电报、发表声明或谈话等宣布承认。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重点-笔记

1948年4月,苏联以柏林属于苏占区为由开始对进入柏林的人员和物资进行检查,此举引起了美军的强烈反应。
6月,美英法在德国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随后不久苏联也在苏占区和柏林实施货币改革,并全面切断了柏林和西区的水陆交通,使柏林局势骤然升级。
但美苏双方行动均有所克制,后经双方秘密协商,苏联于1949年5月取消了柏林与德国东西占领区间的一切限制,柏林危机方告结束。
此次危机是美苏在中欧地区的一次较量,对德国的分裂起了推动作用,危机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出现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约: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意、挪、丹、冰、葡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采取共同防务政策,加强各国军事政治合作与协调以对抗苏联的威胁,同年8月北约组织正式成立。
北约的实质是美国在军事政治上控制西欧各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巴黎协定》:1954年九月到十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西德、意大利在伦敦召开会议,就欧洲防务问题达成协议并通过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但美英法部队继续留驻;接纳西德加入北约;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更名为西欧联盟,删除原条约中有关“防止德国侵略复活”的条款并接纳西德和意大利参加;西欧联盟在军事上纳入北约体系。
美国通过该协定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而且也使西欧联盟在军事上完全成为北约的附庸,达到了控制其西欧盟国的目的。
华约:冷战开始后,为了对抗美国和西欧各国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确保自身国家利益,苏联与于1955年5月联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合作关系和联系,其实质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内部复习资料-报录比

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复习指导(1)——考试内容、参考书本文目录一、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招生统计二、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分析三、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一本通资料目录四、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资料整理——《政治学十五讲》状元复习笔记正文部分一、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考试内容招生统计(育明小陈老师)育明教育小陈老师总结解析:总成绩=〔(笔试成绩+外语口试成绩+专业面试成绩)÷2.5〕×30%+(初试总分÷5)×70% 1、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报录比:2011-2013年报录比一般在5:1-7:1,2014-2015年平均在8:1-9:1(有竞争,但性价比超高)2、初试成绩排名靠前的这部分考生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能否顺利进入复试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课的分数高低决定的。
参加考试的大部分考生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的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平均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3、复试中笔试和公共外语口试一般年份不会太难,重点在专业面试环节。
二、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参考书分析(育明教育小陈老师分析)三、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复习一本通资料目录(育明独家)一本通资料由本专业博士领衔组织编写,整合了育明教育授课资料以及历届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并对出题导师的研究领域、新近论文以及惯常的出题方式考察倾向进行了总结。
本资料涵盖了专业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做到了“一本在手,考研无忧”,历年的版本也都受到了广大考生的推崇。
育明教育“一本通资料+高分辅导课程”的备考方式也成为育明学员成功的基础保证。
(外交学院考研资料经验获取、课程咨询可联系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
八六贰)资料具体目录如下:(一)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基本信息1、专业概述2、毕业生去向及就业情况3、考试内容解析4、招生人数、报录比数据统计5、专业课出题趋势及命题规律分析(二)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和复习方法讲解1、复习规划的设定2、专业课参考书解析3、专业课复习注意事项(三)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各阶段笔记整理1、基础版笔记(知识内容填充)2、框架版笔记(体系脉络建立)3、背诵版笔记(重要考点记忆)4、状元版笔记(冲刺高分拓展)(四)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题源论文和导师讲义课件讲解1、外交学专业课出题老师分析2、外交学导师重点课件讲义(五)2010-2015外交学院外交学考研专业课真题及解析1、2010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2、2011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3、2012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4、2013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5、2014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6、2015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解析(六)2016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专题整理及热点整合专业一“政治学综合二”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政治权利,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比较专题二:两党制与多党制专题三: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来源的论述专题四: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历程与当代特点专题五: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专题六:文官制度的优缺点专题七: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与当代政治专题八: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与政治影响专题九:主权理论的缘起与演变专题十:社会契约论专题十一:现代国际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专题十二:现代国际体系与中国传统封贡体系的比较专题十三: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政治影响专题十四:政治伊斯兰运动与政治世俗化专题十五:全球化的政治影响专题十六:国际关系三大理论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优缺点专题十七:国际关系理论的几个重点学派关于国际问题的分析范式专题十八: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分权制衡理论专题十九:自然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专题二十:民主与民本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一:无为而治与小政府专题二十二:法家思想与西方法治思想比较专题二十三:中西封建社会比较专业二“外交学”重点专题整理解析专题一:中国近代外交重要人物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的几个重要条约专题三:民国外交政策与贡献专题四:评析弱国无外交专题五: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专题六:中国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主张专题七: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专题八:南海外交争端专题(由来、争议体现、处理方针)专题九: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下我国外交策略的影响以及需要做出的调整专题十:亲诚惠容的外交思想(七)复试流程及常见问题讲解(八)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模拟押题试卷及解析1、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一2、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二3、2017年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三育明教育的专业课辅导课程由外交学院各专业博士领衔,能够全面系统的搭建知识体系,深度的挖掘出题导师相关信息,精确掌握考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为学员的考研成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信息基础。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参考书分析考试复习经验真题讲解-育明教育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参考书分析-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参考书讲解考试分析学长笔记复习经验-育明教育

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参考书讲解考试分析-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陈老师独家解析)专业一“712政治学综合二”①《政治科学基础》,唐晓、杨帆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②《政治学十五讲》,燕继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育明教育陈老师解析:《政治科学基础》这本书是专业一复习的重中之重,每年的试题都会考到大量书中的知识点。
建议考生要把这本书研读4-5遍,千万不要因为知识点比较琐碎而产生复习的死角,像15年的考试中出现了“政府四职能说”相关的命题,很多考生在复习中就并没有作为重点。
另外“全读”的同时还应当“精读”对于书中的重要知识内容需要还要做到熟练背诵。
对于笔记整理,按照“类型”和“方法”的主线来进行,一看到标题就能够想到有几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包含几点、没一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唐晓老师和杨帆老师都是我们外交学院的老师,其中唐晓老师更是我们外教系的系主任,虽然专业课的命题基本是众多硕士生导师轮流出题,但这本书每位老师在出题是都会重点参照。
(更多外交学院考研参考书解析、资料经验获取、课程咨询可联系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捌六贰)。
《政治学十五讲》这本书几乎是所有学政治学、考政治学的人都会认真研读的一本书。
书的写作脉络以及框架是非常清晰的,阅读起来也并没有大的难度。
从2009年《政治学十五讲》这本书成为指定参考书之后,每年考试中能够从书中找到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
但这本书在复习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确实不容忽视的,建议考生要把书中专属性的知识点记忆清楚最好有一本优秀的笔记来协助。
专业二“806外交学”①《外交学概论》,鲁毅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②《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二版)》,熊志勇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③《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④《外交决策》,张历历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恳)二、印度挑起边界流血事件
1、根本分歧
中方(1)整个中印边界从未划定,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划定边界的协议、条约等文件;(2)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长约2000公里的传统习惯线;(3)这条线的西段沿着喀拉昆仑山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脉,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南麓。
印方(1)中印边界的大部分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就已经划定(2) 印度方面主张的这条习惯线,与中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有着12.5万平方公里的差异。
2、三段争议地区
三段:1东段,印度以所谓《西姆拉条约》为依据,坚持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东段边界,这条线把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印度境内。
2中段:不但包括英国过去占领后来印度继承的中国领土,1954年中印协定签署后,印度又占了7处地方。
3西段:印度方面主张的西段分界线跨过了喀拉昆仑山,深入到中国境内,将属于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和西藏的阿里部分地区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印度。
印度的依据是1842年中国西藏地方当局曾与克什米尔地方当局换文三、印度的边界政策和中印边界流血冲突
1、印度的边界政策
印度方面先是悄悄蚕食中国的领土,同时尼赫鲁希望通过对中国采取一种比较亲善、同情、合作和友好的政策来使中国对印度的领土野心不提异议;后来又采取单方面的武力推进政策,企
图造成既成事实。
1951年2月1日,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反对美国提出的宣布中国是侵略者的决议。
1954年底主动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协定的正式文本。
2、边界流血冲突
1959年8月25日,印度政府派出武装部队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企图侵占朗久时,中印之间发生了第一次边界冲突。
11月7日,印度又派军队企图越过西段传统习惯线的空喀山口,发生了双方的第二次武装冲突。
3、印度实行单方面武力推进政策的原因
(1) 国际体系:印度处于有利的地位。
“根据不同的情报和外交报告,他(尼赫鲁)使自己相信,中国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张,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局面,这些因素使中国不能对印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
白鹤 at 2007-11-17 15:44:35
——Harish Kapur, India’s Foreign Policy, 1947-92:Shadows and Substance, New Delhi: Saye Publication, 1994, pp.25-26 “尼赫鲁完全知道苏联在向中国施加压力,要中国按照印度的条件解决问题,并且相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最终会使中国屈服,因为中国经不起与苏联彻底决裂。
”
——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节——中印关系研究》第281页
(2) 印度的国内情况:经济形势很糟糕,需要借边界问题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土地改革和乡村发展计划未取得成效。
1958年印度出现了经济危机。
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土地斗争和抗税斗争屡屡发生,尼赫鲁政府的威信下降,尼赫鲁本人也受到议会中反对党和国大党内部反对派的指责。
由于国内形势,尼赫鲁在边界问题上的回旋余地是越来越小。
长期以来印度官方所做的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错误宣传激发起印度民众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也不允许尼赫鲁在边界问题上改变立场。
——“尼赫鲁现在已经把话说死。
”“这样的时候到了:继续提出愤怒的抗议而不采取军事行动被认为是不体面的。
”英国《卫报》社论 (3)尼赫鲁本人:误解了周恩来总理及中国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和平政策和克制态度被尼赫鲁误解为中国不会在边界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的。
“中国同12个国家接壤,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边界尚未划定。
……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方法。
……” ——周恩来总理1955年4月关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立场的说明
毛主席于1959年5月16日加在中国大使潘自力向印度外交部秘书杜德递交了一份书面谈话稿中的一段话
“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四、中国政府提出谈判建议 1、建议双方的武装部队各自后撤20公里,形成一个40公里宽的非军事区
2、建议立即进行谈判,周恩来可以亲自到印度寻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3、在印度拒绝后撤的情况下,单方面停止巡逻并后撤20公里。
中国后撤前的巡逻线,后来在中印交涉中被称为1959年11月7日线。
4、周恩来只好在离开印度之前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中方经过与印度方面的广泛接触发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
1、双方边界存在着争议;
2、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各自行政管辖所及的实际控制线;
3、在确定两国边界时,某些地理原则,如分水岭、河谷、山口等应该同样适用于各段边界;
4、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应该照顾到两国人民对喜马拉雅山和喀拉昆仑山的感情;
5、在两国边界问
题经过谈判得到解决之前,双方应该守实际控制线,不提出领土要求作为先决条件,但可以进行个别调整;6、为了保证边界的安宁,便于商谈的进行,双方在边界各段应该继续停止巡逻。
周总理谈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在印度看来,已经被它占领的中国领土是它的,还未被它占领的中国领土也是它的。
这是耀武扬威的英帝国主义都没有敢向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提出过的要求。
新独立的印度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是完全出乎中国的意料之外的。
”五、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政府决定:
——反击作战全部在中国领土上进行;
——东段打到喜马拉雅山脚下便停下,不越过传统习惯线,中段和西段部队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反击作战完成后主动撤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主动交还俘虏和枪械。
10月20日自卫作战开始
24日中国政府再次提出和平谈判的建议,被印度拒绝。
11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22日零时起在中印边界全境停火并主动后撤。
1963年2月,中国军队主动完成了后撤,脱离接触的计划;4月,主动释放了被俘获的印军人员,发还了缴获的军用物资。
六、冲突之后的的外交斗争 1、周恩来给关心中印边界局势的亚非各国领导人写信,全面阐述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的立场。
2、1962年科伦坡召开六国会议。
3 、贺电、特使
4、建议偏袒印度
5、中国表示欢迎该建议,但做了两点保留。
七、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影响 1、边界线相对平静
2、两国关系严重恶化第五节中苏大辩论和中苏国家关系的恶化
一、50年代上半叶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1、50年代上半叶,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新民主国家展开的。
2、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中苏双方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相互配合和支持。
3、1954年9月-10月,赫鲁晓夫率领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决定
——于1955年5月31日将旅顺口及该地区的设备移交给中国;
——从1955年1月1日起,归还在中国境内的中苏合营的股份公司,苏联原有的股份在几年内分批还给中国;
——定给中国5.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以及帮助中国新建15项工程和扩建141项工程。
4、苏联还向中国派遣了大批专家,并接受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给中国培养了大批干部和科技人员二、苏联的外交新战略和中苏战略利益的分歧
1、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
(1)苏联外交新战略的总构想:通过采取一系列主动的外交行动,逐步解决造成东西方尖锐对立的战后遗留问题,争取使西方承认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获得的既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缓和东西方关系。
——1955年7月、1955年9月、1956年2月
(2)根据和平共处总路线,赫鲁晓夫把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放在苏联外交政策的首位 2、中苏战略利益的分歧
苏联1要创造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苏合作)共同维护欧洲安全的缓和气氛,需要中国配合。
2希望中国裁军,由苏联通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华沙条约》向中国提供保护伞。
中国1要解放台湾,不能对美国及蒋介石集在东南沿海的挑衅置之不理;中国认为美国是中国安全的最大敌人。
2为了对付美国的威胁,中国希望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力量。
主要事件:
1955年赫鲁晓夫与中国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进行了两次会谈
1958年823炮击,苏联十分不满。
1959年8月第一次中印边界武装冲突,苏联的国家通讯社塔斯社表示出偏袒印度的立场。
国庆10周年庆典期间中苏的争论。
1960年5月U-2侦察机事件上中苏的不同态度。
1959年赫鲁晓夫撕毁了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签定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
1963年,苏联与美英确定了部分核禁试条约。
三、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分歧和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