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创作。
张名章,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传媒。
一、《英雄》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体现所谓“暴力美学”就是指区别于传统暴力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不再侧重于表现暴力内容的本身,而是将暴力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只是侧重形式感,追求形式的美感。
它是将暴力血腥的镜头画面进行艺术化的转换,所以人们把追求暴力形式美感称为“暴力美学”。
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被许多导演广泛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影视的表现手法。
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转型之后的第一部新作,制作精良的画面,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他取得了巨额的票房。
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心就是围绕着“刺秦”展开的,因此有许多杀戮的场面,但是张艺谋在表达这些场面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杀戮打斗的场景真实地刻画出来,而是把这些血腥的、残忍的画面转化为非常柔美的、隐喻的镜头来表现,使观众没有对这些本来血腥的场面嗤之以鼻,而是多了更多的可观赏性。
在电影中选取了两段经典的打斗场景来进行分析:(一)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无名在第一次上殿向大王讲述战胜的第一人就是长空,长空也是一名高手,但是在两个高手中一决胜负无疑是悲壮的激烈的厮杀,但是影片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进行抚琴,琴弦断,宝剑断,长空倒地而亡。
随着老人奏出变化莫测的琴声,两人开始在雨中交战,在交战之中两人眼神对望,进入到了意念的战斗,虚实合一,展现出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斗争,最后长空倒地,没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倒在血泊中,这本来是一场生死对决,注定充满血腥和痛苦,可是最后随着长空的宝剑断落在地上,隐喻长空牺牲,这一场悲壮的战斗结束了。
观众看到的只是战斗形式的美感,高手之间灵魂的对决,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场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二)飞雪与如月对决无名向秦王讲的第二个故事,飞雪因为爱情杀死了残剑,残剑身边的如月为了给残剑报仇准备杀害飞雪。
大学美育——浅谈电影中的美

大学美育——浅谈电影中的美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建筑、或者是艺术,它们都属于美的范畴。
在人类对美好事物追寻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更是其他外界因素无法阻挡的。
美存在于生活,在于人们不断去寻找、去发现,一个很细微的画面也许就存在着美。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面临的压力也成倍增长,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美活动也随之减少了。
时间、地域、经济能力的限制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很少能够深入自然,寻求那原始的美丽,只能将自身对美的追求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
在科技进步巨大的今天,电脑特技与数字技术日渐成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放松,还可以在其中需找到别样的美丽。
我们可以坐在家中、电影院里就可以欣赏的那些人迹罕至却异常秀丽的风景、建筑,甚至不毛之地的别样景致。
下面我就例举自己看过的电影,和大家共同分享那不同的美丽绚烂。
一风光之美1998年由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将观众带入了中国江南的烟雨之中,用镜头将那里的柔丽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被这份产于中国的美所深深折服。
青翠的山川之间飘荡着乳白色的淡淡薄雾,只闻小河涓涓流淌,却不见其全貌。
碧绿色的细竹在微风中慢慢地飘,连绵成一片波动的海洋,片中主角身穿白衣在竹梢上飞舞打斗,仿佛仙子下到人间曼舞。
整个画面美不胜收,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2003年拍摄的《天地英雄》把我国的喀纳斯景区与新疆的异域风光搬上荧幕,片中不同地域、不同色彩的风景使观众领略到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奇特之美。
怪石嶙峋的山石与沙漠交织成一幅红黄色的画卷,一队骑兵行于其中,大漠孤烟的背景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铁马金戈的时代,不禁心中凛然。
山上翠绿依旧,但山下黄叶飘飞,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岸上马队的身影,远处连绵的群山在雾气中展示着它们雄壮的身影,景色美得让人心驰神往。
二建筑之美1999年拍摄的《角斗士》带我们重新回到了古罗马时代,见到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雄伟建筑,不禁让人感叹一千多年前那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力。
《英雄》影评

电影《英雄》的画面内涵赏析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代帝王,其身上的是是非非为当今的电影人提供了无尽的话题。
《秦颂》,《英雄》算是秦史系列影片中十分优秀的作品。
而其中的《英雄》从画面内涵上讲算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了。
拿《荆轲刺秦王》与《秦颂》相比,本人不喜欢秦颂的画面感觉,电影终归是电影,要和现实生活不一样,而秦颂的画面太过写实,制作粗糙,毫无美感可言。
而《英雄》则不同,张艺谋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写意”笔法,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等诸多元素浓缩在如此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却又藏而不露。
一:哲学意境中的暴力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
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
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
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
查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论著,正有《说剑》、《天下》二篇。
几乎与《英雄》的主要情节,思想脉络完全一致。
原来,张艺谋深悟庄子学说的精髓,借助于他的“天下”学说演绎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观念!这里不得不复叙一下庄子的故事: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剑客三千,每日对击,死伤无数。
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
赵王兴奋,挑出剑客与他比试。
庄子不动,却说自己有“三种剑”,一种是“天子剑”,一种是“诸侯剑”,一种是“庶人剑”,他分别论述三种剑的不同制造和用法,说服了赵王以“天下”为重,不再玩剑,不再杀生。
而《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境界就是自然生态,就是天下和平!这是真正的侠情义胆,他是要展示庄子哲学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是要将庄子的“无为”变成影片中的“不杀”,将三种剑变成剑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结合《英雄》浅析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走向

结合《英雄》浅析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走向作者:谢玎珂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9期摘要:电影通过满足观众的窥视与自恋心理诉求的满足促使受众产生快感,穆尔维以后,奇观电影的发展越发明显地呈现出来成为主流电影。
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等已变得远不如奇观场景重要。
关键词:奇观电影;叙事电影;电影分析《英雄》的问世似乎在向我们传达出:在后消费主义时代电影艺术正经历由叙事向奇观电影、观众审美需求由话语中心模式向时空模式、理性文化向快餐文化的转变。
有人认为《英雄》即没有深刻的主题思想也没有逻辑缜密的故事情节以及叙事上的安排,但是张艺谋说过“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
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
传达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奇观电影似乎有取代叙事电影成为主导的倾向。
1 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形式,语言与画面是其主要的表达载体,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要通过蒙太奇处理的叙事艺术。
通过美学法则把电影素材与画面有机的融合成一个合乎规则的整体,进而表达出多重的社会意义与属性价值。
电影通过满足观众的窥视与自恋心理诉求的满足促使受众产生快感,穆尔维以后,奇观电影的发展越发明显地呈现出来,成为主流电影。
有人发现,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等已变得远不如奇观场景重要。
传统印刷媒介向现代电子媒介的转变和传统叙事电影向现代奇观电影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一方面给消费时代的受众群体以极大的视觉满足;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传统电影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思想深度!所谓奇观,就是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主要包括动作、身体、速度、场面四种类型。
《英雄》中民族元素视觉应用符号化表达论文

浅析《英雄》中民族元素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摘要】《英雄》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展示与讴歌这种东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在“生与死”,“个人仇恨与天下和平”之间如何进行抉择的浪漫主义影片。
而为了表现高度隐喻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体系,张艺谋运用了“中国红”、“剑”、“古琴”、“书法”等中国视觉元素来把这个深刻晦涩的思想体系具体化。
【关键词】张艺谋英雄民族元素符号化表达语言画面与声音,是电影传递信息的载体。
然而,将画面与声音完美结合,以求如实传递导演的意图的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俘虏观众,却并非易事,这需要导演有深厚的表达技巧与功底。
张艺谋是我国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与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因其作品在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觉应用与作为具象符号表达传统文化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而享誉海内外。
本文以张艺谋《英雄》为例,分析民族元素在其中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
一、书法元素与舞蹈相融合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习惯于运用图片或者文字本身,来表现书法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因为正常的思维下,书法是一种呈现在纸上的,静止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电影愿意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行表达的原因。
而对于热爱中国文化,号称“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不拍”的张艺谋,发现了书法与舞蹈都有表现形态美与韵律美的这一契合点,他认为可以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书法在书写过程中所蕴含的美。
张艺谋在《英雄》中,把这种理解变为了现实,向观众展示了全新的表达书法这一中国元素的方式。
书法同舞蹈一样,都同时具有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特征,因此我国自古就有书法和舞蹈各从对方的美姿中汲取灵感的传统。
据说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后,深得其神,把他对舞蹈的领悟渗透到书法中,造就他奇幻杂出,节奏分明的个人风格。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需要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同时腰部、腿部也需要配合发力。
并且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同舞蹈在节奏和力度上的变化十分相似。
浅析《英雄》中所体现的哲学意蕴

作者: 柳兰芳
作者机构: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038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0-10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英雄》;说剑;天下
摘要:�英雄》是张艺谋于2002年倾力打造的作品,他在传统的“荆轲刺秦”的故事线索之下,讲述了从英雄的“个人小利”到天下苍生的“集体大义”。
影片是一部历史剧却不止于历史剧,巧妙地借中国古代的传统英雄之“义”,蕴含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从美学角度看《英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英雄》——从“说剑”到“天下”,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看《英雄》——从“英雄造时势”到“时势造英雄”。
影片《英雄》中道家无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论文

影片《英雄》中道家无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论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首次在国内外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10多年。
这部电影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xx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位,提名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正确外语片,《英雄》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开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这部展示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刺客刺杀秦王的大型历史故事片,由国内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该影片的拍摄和制作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摄影师、服装设计师,在视觉、听觉以及故事情节多方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影片的成功,除了上述巨资投入、著名演员、导演、国内外艺术界名人的参与等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它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思想精华。
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总是一方面被英雄的气概所震撼,一方面又在感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的深邃思想境界。
两千多年前,是中国的战国时代。
当时中国分为七个诸侯国:秦、赵、韩、魏、燕、齐、楚。
七国为争夺霸主地位,连年征战,百姓备受煎熬。
七国之中,秦最强。
秦王赢政,意欲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被六国视为最大敌人。
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刺杀秦王的故事。
影片的情节是通过“无名”(李连杰饰)与秦王(陈道明饰)在秦国王宫大殿里的对话引出并贯穿全片。
“无名”对秦王的陈述,后来被秦王识破,再到后来“无名”坦率地向秦王表达了事情的真相,使得一系列的刺杀秦王故事(即“无名”、“长空”、“残剑”、“飞雪”、“如月”的刺杀秦王的故事)浮出水面。
影片展示给观众一个个离奇的刺杀秦王的故事,引领观众步步深入到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层层提醒了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故事情节有些类似于侦探类电影,凭借不同人物的表达来演绎不同版本的故事情节来慢慢接近事实的真相。
只不过这次只有两人:“无名”和秦王。
他们互相表达推断,就像是下棋对垒一样,表现了两个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比赛与斗争。
“无名”已经靠打败另外三个刺客的功绩获得了接近秦王上殿10步的资格,可是他苦练10年的“十步一杀”的绝技却没有刺杀秦王,因为他听从了“残剑”的劝说,在最后的时刻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论文
——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用色方面让人目不暇接,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的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沉默,静止,优雅之美加入其中。
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是中国文化中无私、伟大、不羁的象征,侠之大者以天下先正是说明这点。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色调的色彩:红,这种颜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怒火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如月心中的愤怒与嫉妒,还有赵国破城不降的惨烈。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
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中的对打,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苍老的琴声,鼓童的声响,还有女高音抒情的咏叹,三种声音交融荡气回肠,流泻出爱的柔情、怨的委婉及恨的感伤。
那低咽的琴音把人带进了历史的梦乡,对国家、大地、民族的怀想,诉说着英雄念天地之悠悠的无尽衷肠!
第二种色调的色彩:蓝,蓝色一直是忧郁的代名词。
片中,梁朝伟饰演的残剑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翠绿色的山峦作底衬,乳白色的淡淡薄雾随风飘荡,在淡蓝色的湖面之上,无名与残剑决斗,两人以轻功踏水而行飘飘欲仙,剑光纵横激斗不休,湖面波纹轻荡,如同轻灵的蝴蝶在巨大宝石之上翩翩起舞。
打斗正酣时,一滴飞射的水珠落到了残剑死去爱人的尸体上,正在决斗的残剑立即转身去擦,对身后利剑来袭毫不在意。
而将要得胜的无名看到此处更是强转其剑也不伤人。
这正显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爱情与道义。
让观众在蓝色中了解属于中国人平静、爱情、牺牲,和英雄惜英雄时所表现出的无私品质。
第三种色调的色彩:绿,这种色彩给人以生机、博爱、超脱、浪漫之感。
在影片中导演用这种颜色阐述中国式的大爱无疆。
残剑与飞雪冲破三千铁甲围困杀入秦宫,二人怀着对秦国破赵的国恨家仇刺杀秦王,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残剑却在即将手刃仇人时放弃了。
我们在此时可以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挣扎,因为在他心中,国破家亡的仇恨比不上天下的归一与百姓的安生。
这是一个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宁愿自己去独自承担那份失败和质疑。
一袭绿衣的残剑与秦王在绿幔间仗剑飞翔,生死相搏,天下的命运,国家的恨仇,都在这绿色迷宫中团团转转,纠缠不清。
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残剑收剑而立,剑上还带着一丝亲王的鲜血,在这一刻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更为他这一刻的放弃添上一些祥和,与宁静。
但白色和黑色呢,这分明也出现在影片里。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故事,也这是张艺谋给我们讲的故事:整个影片。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而秦军百万雄师的盔甲也是黑色,这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张艺谋这样设定是将黑色当成了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黑甲的秦军很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虽然在这过程之中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我想这是片中无名、残剑、飞雪三个赵国刺客心中矛盾的写照。
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但天下分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中国需要统一,需要一个贤主治理破碎的山河,所以三人选择了以死的方式报效祖国,并给予天下苍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机会。
这是一种放弃,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是中国侠客以天下为先道义的抒发,更是中华对侠客正义行为审美意境的最深诠释。
记得《英雄》首映式上,台下记者问影片主演们一个问题:“《英雄》
“我之中谁才是真的英雄?”主演们回答的各不相同。
最后导演张艺谋说:
所导演的这部电影之中没有固定的“英雄”,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我所认为的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片中所展现的精神。
”
我认为张艺谋导演说的对,因为中华民族千年间所崇尚的:“仁、和、孝、宁静、高远、谦逊、平和”等意境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以一种唯美的风格把一部《英雄》的传奇演绎得绚丽缤纷,揭示出侠之大义、侠之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将中国审美之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