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参考文献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正文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
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
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
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致力于对该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以高校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在研究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不过由于学术的不同派别与不同研究视角,有些问题还没能得到共识,亟待解决。
因此,笔者从“文献综述”这个角度对学界关于《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以下是关于《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综述。
(1)简单地介绍一下理论界关于文献整理、文献研究以及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并阐明理论研究与具体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说明。
理论界关于文献整理的概念主要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
其中前两种属于文献信息的整理,后两种则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版本学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考证学、史料学、辞书学、版本鉴定、版本比较等。
其中前四种属于文献信息的整理,而版本鉴定与版本比较则属于文献学的范畴。
至于考证学则属于史料学的范畴。
通过版本学,文献信息被整合为文本形态,又被还原为信息形态,也就是具有了意义,使信息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化、秩序化、条理化。
总的来说,版本学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恢复文献的本来面貌,揭示出文献的原始文字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使文献信息重新转变为可用的知识。
文献信息的整合和还原过程就是信息的解释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只能通过“破坏”和“建设”的辩证关系才能完成。
(二)许渊冲译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献研究指对文献本身进行研究;而广义的文献研究是指对有关文献进行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研究。
目前,国内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1、文献著作。
2、文献编纂。
3、文献档案。
4、文献期刊。
5、文献图书馆事业。
6、文献人物。
7、文献社会。
8、文献事件。
9、文献现象。
10、文献工程。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作品,作者是明代王实甫。
该剧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讲述了宫廷仕宦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经历。
西厢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戏曲艺术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西厢记以杨贵妃风月宫为背景,讲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开始,张生等待多时的李漫漫终于找到了他。
接着,张生通过千方百计与李漫漫私会,二人相识相爱。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未持久,张生因担任官职必须离开李漫漫,二人分离。
后来,张生被封为秀才,回到了杨贵妃的宫廷。
在宫中,张生偶遇了李漫漫,通过曲子和詞双方表白了相思,但是却无法再次私会。
最终,经过几番波折和阻挠,张生和李漫漫在蓬莱阁上重逢,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圆满。
整个剧情刻画了张生和李漫漫爱情的曲折与坎坷,也揭示了宫廷中贵妃与普通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戏曲艺术西厢记在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它采用了对白与唱词的结合,以及以白描代白写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西厢记有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其次,西厢记采用了唱词折子选取的方式,使得唱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可作为独立的诗词欣赏。
此外,该剧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和音律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主题思想西厢记主要刻画了爱情与宫廷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张生和李漫漫的爱情因为宫廷的限制而备受阻挠,无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杨贵妃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张生和李漫漫之间的差距变得无法逾越,这使得爱情的美丽与残酷在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此外,西厢记还揭示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
张生在蓬莱阁上面临着离开宫廷与李漫漫私奔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维护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这一选择,西厢记表达了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与思考。
总结西厢记是一部深情描绘了爱情和宫廷之间纷繁复杂的作品。
它通过唯美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和宫廷世界的冲突与矛盾。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作者:黄启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王实甫元杂剧

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背景材料(仅供参考)一、《西厢记》作品年代概况: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最早成于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于元代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
如按最晚的时间算,2007年是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诞生700年。
(王季思、黄天骥《四大名剧》岳麓出版社)二、王实甫生平概况:《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
(钟嗣成《录鬼簿》)王实甫准确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于关汉卿的观点得到史学界承认。
三、《西厢记》的演变:《西厢记》的文学源头为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形成最早为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约1200年。
《莺莺传》并不是唐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
有“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之说。
《莺莺传》中的基本矛盾是张生与莺莺的矛盾,是爱情与负心的矛盾,结局是悲剧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
在“董西厢”中,人物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与礼教的矛盾,结局是喜剧性的,“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
到了元代,《西厢记》终于定型,主题逐渐从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发展成“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从说唱文学过渡到元杂剧。
王实甫的《西厢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个性化;艺术上更加精美成熟,;结构严谨完整,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紧密相关;语言华美、富有个性化。
王实甫以赞扬的笔调,细腻的笔触,充分描写了莺莺和张生作为初恋的少男少女的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而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罪过,也不再考虑是否会误国误身。
简而言之,杂剧中的莺莺,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寻求爱情幸福的纯情少女。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赏析《西厢记》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关键字:起源爱情现实主义反封建有情人终成眷属文辞华美杰出的戏曲《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②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说明:本文有关崔张故事文献原文引用,凡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此书,。
③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21—178页。
④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⑤转引自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⑥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l期,第54—60页。
⑦段启明:《西厢沦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⑧转引自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⑨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⑩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98页。
⑩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禁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⑩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页。
⑩隗芾、吴敏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
⑩《成始宫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前贤评语》引,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第342页。
⑩乇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⑩⑩⑩参见郭英德著《元明清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216.
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