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
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
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
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
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
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
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
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
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
’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
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
论张生形象的演化

论张生形象的演化[作者简介]王庆珍(1975—),女,黑龙江伊春人。
讲师,主研中国古代文学。
《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是鲜活的,深入人心的,但却是历经三个阶段才最后定型为今天我们认同的可敬可爱的形象,他在三部作品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愈发丰满。
标签:张生;《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戏剧形象,他既是迂讷笨拙的书生、率真坦白的情种,又是挚诚热忱的青年,他追求爱情的种种行为令人捧腹,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又让人肃然起敬。
实际上,张生的原型远非这般模样,源于作者所处时代和审美理想的不同,他历经了艰难的蜕变才演化为我们今天认同的可笑又可敬可爱的男子形象。
张生名君瑞,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的敷演,逐渐丰富,直到王实甫笔下的杂剧《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几乎臻于完美。
在流传过程中,三个形象有着共性的特征,其外在形容皆是美男子形象,风流倜傥,或简曰“美风容”,或大肆铺张“西洛张生多俊雅”、“有宋玉十分美貌”、“如潘岳掷果之容”,或于红娘口中夸赞其“衣冠济楚庞儿整”。
从其个性差异看,他们又是三个不同的张生,是三个艺术形象,同时他们又不可否认地有着很深的血缘,代表了一个艺术形象在三位作家笔下的嬗变和刷新。
学界更多从三位作者的社会阅历和他们生活的不同时代人手,探询三位张生出现的深层社会根源,但这也恰恰忽略了文本本身对张生形象的刻画进程。
笔者尝试在三个层面上比较其个性特征,进而勾勒张生形象不断演进的轨迹。
一、从落第士子到状元郎张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子文人,他所处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的出处行止断然离不开科举功名。
在三部作品中,科举的问题都或多或少的穿插在情节发展中,或是主人公离别的缘由;或给私奔的情侣得以名正言顺的出路;或把其作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砝码,让美满的爱情缀以锦绣的前程,美人功名双丰收。
我们在三部作品的比较中看到,科举都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作者对主人公在科举上命运的处理有差异,造就了张生这一形象在三部作品中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也让我们看到了三个张生不同的人生追求。
从薄情郎到至诚种——论张生形象的演变

、
《 莺莺传》 中的始乱终弃
《 莺 莺传 》 故 事 发 生 在 唐 德 宗 贞 元 年 间。男 主
人公张 生 , 名君瑞 , 温 良朴实 , 至诚 至情 , 行事 非礼 不
为。夜宿古刹 , 偶遇佳人 , 相伴遥夜 , 缠绵缱绻 , 天明 而别。在流传过程中, 人物形象有着共性的特征 , 其 外在形 容 皆是美男 子形 象 。 或简 约 日“ 美 风容 ” , 或
! 墨
2 : 鱼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2 0 1 3年 第 1 4卷 第 3期
J . C h a n g e h u n I n s t . T e c h . ( S o e . S c i . E d i . ) , 2 0 1 3 , V o 1 . 1 4 , N o . 3
大肆铺 张 “ 西洛 张生 多俊雅 ” “ 有宋 玉 十分美 貌 ” “ 如
潘岳掷 果 之容 ” , 或于 红娘 口中夸 赞 其 “ 衣 冠 济楚 庞
儿整 ” …。
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的令人 回味的形象。
二、 《 董西厢》 中的刚毅执着
《 董西厢》 中的张生, 虽然从小 习儒读经 , 但并 不是 “ 书虫 ” 。他爱 上莺莺 以后 , 就“ 不 以进 取为 荣 ,
者就是 以此“ 四不 ” 改造《 莺莺传》 中“ 非礼不可入” 的张生形 象 的。
在庄严 的普 救寺 , 他 偶然见 到 眼含秋水 、 容貌 清
雅的莺莺 , 不禁“ 胆狂心醉” , 竟然忘形失态 , 不顾寺 僧法聪的劝阻 , 意欲造访莺莺居所 , 还说 : “ 便死也 须索看。 ” 更为突出的是 , 当他爱上莺莺 以后 , “ 不以 进取为荣 , 不以干禄为用 , 不 以廉耻为心 , 不 以是非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
’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
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
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
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
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
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
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
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
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 ,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 《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 《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爱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
虽然焦仲卿也跪在母亲面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但是他的顺从和幼稚的性格,还是无法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张生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生命,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以至红娘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可称之为“志诚种" 。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张生本来无望的爱情一个转机。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而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因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落空.张生并没有退缩,在极度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帮助:
2.志诚种.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允许这种爱情婚姻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仅此而言,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 在普救寺遇见莺莺,他便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的请求,以便近水楼台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口中得知“老夫人治家严肃” ,自知“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 ,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这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不同,焦仲卿虽然深爱已是他妻子的刘兰芝,但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是把刘兰芝送回了娘家,软弱使悲剧发生,他没有张生对爱情的执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唐代的一段爱情故事。
其中,张生作为男主角,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首先,张生的出身地和身份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普通的书生进入官场,是靠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官职,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在《西厢记》中,他的正直、聪明和勇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他都表现出了真正的领导力。
其次,张生的性格也是他形象的重要因素。
他为人善良,待人真诚,尊重他人,感情深厚。
他不仅爱自己的妻子杜丽娘,也爱护自己的朋友靳东山,对待周围的人都是一视同仁。
他的品质和性格吸引了很多女孩子的注意,因为他们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再次,张生的笃定与忠诚是他形象中最值得赞扬的特点之一。
在整个故事中,张生被不少人以各种方式试探,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他眼中,真爱是应该经受考验的,这是一个人终身荣誉的体现。
他的忠诚与勇气得到了杜丽娘的认可,让他成为《西厢记》中最闪耀的人物之一。
最后,张生的形象也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密切相关。
在《西厢记》中,作者强调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同时表达了对婚姻制度及道德观念的批判。
在这种情况下,张生的形象成为作者的一个反面教材,他的诚实和真情让他成为一个强大而真诚的形象,也成为了对传统礼教制度的一种挑战和推翻。
总之,《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就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真诚善良的绅士,他的形象在漫长的文化历程中仍然经久不衰。
他为爱情、友情和公正而战,成为我们追求真理的榜样,同时也成为我们思考社会批判的重要对象,并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张生人物形象分析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较之前的张生形象,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至诚、略带傻气的书生形象。
张生是一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他是红娘眼中“风魔汉”、“傻角”,在爱情的发展中表现得热情大胆,近乎痴狂,他是莺莺眼中的"志诚种"。
他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着莺莺,并且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不屈不挠、毫不退缩。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吸引住莺莺。
他出场时唱的一曲《油葫芦》,描述"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黄河景色,充分表现出他的风流文采。
与崔莺莺在佛殿初逢时,张生的英俊潇洒便给莺莺留下好感。
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在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既是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又是在试探莺莺。
莺莺也由此对他念念不忘。
尤为重要的是,张生并非是一般书生一样的懦弱无能。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之时,众人慌乱无计。
张生在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出谋划策,将才学用于危难之时。
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紧接着就修书一封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求其领兵相救。
“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
这一波折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令其倾心相许。
张生亦是多才多艺,以琴音诉心曲。
他凭借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
更是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青睐。
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更是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
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
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着力表现坠入了情网的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而且对爱情的追求有着无法撼动的韧劲。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

西厢记张生形象分析《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
《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是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
(一)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
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
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
(第二本第一折)张生不仅仅空有才华,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
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
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
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
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
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
除此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
《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
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
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
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
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
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
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
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
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
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
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
”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学名儒”,却也是“藏身荒圃、寄口髯奴”的穷秀才,他一出场就抒发了“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言怀》)的怀抱,在他身上带着士人追求功名思想的烙印。
在《谒遇》一出戏里,柳梦梅感叹:“宝物蠢而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而他自己“满腹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2](P118),宝物虽好,但“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只有他自己才是个“真正献世宝”。
这段话虽是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但确实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因此,柳梦梅显得缺乏光彩,远没有张生可爱。
2.志诚种。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允许这种爱情婚姻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仅此而言,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困难重重。
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
在普救寺遇见莺莺,他便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的请求,以便近水楼台探听莺莺的行踪。
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口中得知“老夫人治家严肃”,自知“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
这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不同,焦仲卿虽然深爱已是他妻子的刘兰芝,但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是把刘兰芝送回了娘家,软弱使悲剧发生,他没有张生对爱情的执着。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张生本来无望的爱情一个转机。
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而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
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因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落空。
张生并没有退缩,在极度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帮助:[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
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爱无限之苦楚。
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
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第二本第三折)虽然焦仲卿也跪在母亲面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是他的顺从和幼稚的性格,还是无法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张生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生命,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以至红娘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
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可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后,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
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夺得状元,得了功名后的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思恋,并及时赶回来。
与此相对照,《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是个令人深恶痛绝的角色,他终究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断绝了与霍小玉的联系,连见一面的勇气都没有,辜负了霍小玉,致使霍小玉身亡,他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又如《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当看到投奔自己的心上人时,除了吃惊外,居然说了一番迂腐愚蠢的话:“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堂堂男子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时,第一反应并不是由衷的惊喜而是担心“有玷风化”,不是关心爱人一路疲惫、一路风尘,而是多加责难,这种男子有何魅力可言,如何对得起倩女不顾一切的追随呢?当莺莺在长亭送别流露出担忧之意时,张生安慰莺莺:“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新?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内心的痛苦不在莺莺之下,“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旅途中景色再美也无法消减他的相思之愁、之苦、之痛。
在梦中梦见莺莺私奔与自己团聚时他欣喜若狂,醒来时他唏嘘感叹道:“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呜咽。
斜月残灯,半明不灭。
常道是旧恨连绵,新愁郁结;别恨离愁,满脐腑难淘泻。
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对谁说。
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正因为他对爱情赤诚,所以这一艺术形象才能深入人心。
3.叛逆精神。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张生大胆地追求爱情,不顾忌道学和礼教的拘束。
红娘出主意让他跳花墙,他没考虑过文人的身份,他就敢跳,以至红娘讽刺他“不去跳龙门,学骗马(一种熟练的上马动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偶尔还唱出“有朝货与帝王家,金豹玉佩出无价”之类的文人滥调,张生就没有这样的文人滥调和讲究门第的世俗观念,莺莺占据了他的整个灵魂。
在解除了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居然食言赖婚,这对于一片痴情的张解元,不啻于晴天霹雳,一向对老夫人敬而远之的书生,蒙受如此羞辱,再也无法保持温文尔雅的秀才风范,断然拒绝“兄妹之礼”,以退为进,慷慨陈词,斥责老夫人,且语含讥讽,一说“小生非图哺啜而来”,二说“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弄得相国老夫人理屈词穷,十分尴尬。
他敢向封建礼教的代表者提出质疑,也没有向封建思想低头。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也具有叛逆精神,他不顾《大明律》开棺处斩的法律严刑,使杜丽娘死而复生,他还在金銮殿上嘲笑位高权重的岳父杜宝。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实现夫贵妻荣,是柳梦梅、杜丽娘他们的生活理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超出封建婚姻的范围,这是顽固派杜宝可以甚至是乐于接受的。
而张生与莺莺的结合,是对封建礼教、门第婚姻观念的反叛,“以情抗礼”,丝毫不向封建思想妥协。
二“张生”以独特的且带有戏剧性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
张生的形象最早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将“张生”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得不到莺莺宁可自杀的痴情男子,到了元代“天下夺魁”的杂剧大家王实甫手里,“张生”的形象才丰满起来。
“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因此,在《莺莺传》中读书人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在宋代,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态势,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处处受制。
到了王实甫所处的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由于游牧民族自身的特点,统治者在利用正统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较为宽容的局面,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信仰出现了多元化。
同时,市民阶层空前壮大,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这势必削弱儒家思想的群众影响力和辐射面。
由于作者王实甫身处市民阶层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所以在《西厢记》中,地位不高的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
综观“张生”其人,清醒中含有朴厚,怀才不遇却开朗乐观,品格高尚、不慕荣利却又幽默风趣,蔑视礼教却不故做姿态,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表现了张生性格的复杂性与立体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生虽然处于“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穷困之境,从身份上来看,用莺莺母亲崔老夫人的话来说他还是个“白衣”秀士,但他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追求莺莺最终得以成功。
其原因在于张生对爱情的执着,在于他的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性格,在于他的不离不弃的勇气。
“张生”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影响了当时和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
如同一时期《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稍后的《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后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他们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