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到了空前的发展,词这种文艺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外来音乐的融入为前提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及西域音乐的融入丰富了中原音乐的表现力,促进了宴乐的产生,而宴乐的产生是丰富词的音乐体系的重要因素。在秦观(1049~1100)和毛滂(1055?~1120?)的笔下,都用《调笑转踏》对崔莺莺进行了吟咏;赵令(创作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算是词中的“鸿篇巨制”了。同时,西厢记故事在说话艺术中也得到讲述,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中著录有《张公子遇崔莺莺》,其故事梗概与元稹的小说内容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与南方文学发生分化。女真族南下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传统汉文化相融合。北方民族乐舞和讲唱文学结合中原地区的诗词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产生了新的文艺形式———院本和说唱诸宫调。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成为西厢记故事世代传承的里程碑。《董西厢》不仅将西厢记故事搬上了说唱艺术的舞台,而且丰富了原有的情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使多年以来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遗憾得到了抚慰。

第三阶段:金元统治时期,以女真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南方地区处于南宋政权的统治之下,儒家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得相对较好。金时的南北隔离使南北方文艺的发展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王世贞在《曲藻》序言中谈到了南北曲的差异及元代北方民族音乐对北曲的影响:“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但大江以北,渐染胡语,时时采入,而沈约四声遂阙其一。”①元代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蒙古游牧文化的大融合。元杂剧就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兴盛起来。剧作家王实甫将西厢记故事搬上了舞台,从此,元杂剧的不朽之作《西厢记》诞生了。但南方与北方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差异却一时难以消除,因而

在宋、金、元时期,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体系。正如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言:“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很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②南戏的源头不一定如徐渭所言,但徐渭的话却很恰当地点明了南北戏曲的不同源流,以及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民间文艺的影响。

第四阶段:明朝建立,南方的文化北上,使原本盛行于南方的南戏(后来发展为明传奇)也移居北方,成为戏剧舞台的新盟主。正如王骥德《曲律》中所言:“唐之绝句,唐之曲也,而其法宋人不传。宋之词,宋之曲也,而其法元人不传。以至金、元人之北词也,而其法今复不能悉传。是何以故哉?国家经一番变迁,则兵燹流离,性命之不保,遑习此太平娱乐事哉。今日之南曲,他日其法之传否,又不知作何底止也!为慨,且惧。”③戏剧形式的变革促成了西厢记故事的又一次重生———《南调西厢记》诞生。此后出于不同作者的审美和欣赏者的需求,在明代又出现了诸多的《西厢记》改本和续本。由于南戏声腔体系的差异,在明代甚至出现了传奇改本的改本。

明朝的建立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回归,蒙古族多年的统治早已使中原儒士大感“礼崩乐坏”。因此,革除蒙元遗风是当务之急。开国之初,朱元璋曾对侍臣说:“礼以道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迭和,又使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祗,饰为舞队,谐戏殿廷,殊非所以道中和崇治体也,今所制乐章,颇和音律,有和平广大之意。自今一切流俗喧

39

郝青云 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①②③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第240页。

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第155页。

譊淫亵之乐悉屏去之。”①在中原传统文化中,以“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乐”来陶冶人的性情,礼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淫词艳曲更唱迭和,胡虏之声与正音相杂”也就是指北方民族的音乐打破了以往中原的音乐体系,并与中原传统音乐相融合而建立起来的元曲音乐。

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来看,伴随文化的变迁,文艺形式不断的建构与解构,伴随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西厢记故事始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二、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进

西厢记故事内容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发生的。从《莺莺传》到《南西厢》的演进,历经了几个朝代、几种文化语境,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的变化无不与时代文化精神紧密相关。无论哪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演义西厢记故事,都对其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一)从《莺莺传》到宋词及说话的演进

这个时期的变化有以下特点:艺术形式的变化较大,但思想内容相对稳定。秦观的《调笑转踏?莺莺》写道:

诗曰: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

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树动。

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词曰: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树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亸钗横金凤。②

毛滂也呼应秦观写下《调笑转踏?莺莺》:

诗曰: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

白玉郎君恃恩力,尊前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蒙花雾,落霞零乱墙东树。

此夜云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词曰: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去。③

这两首诗词都以咏物、咏史的方式,咏叹了崔莺莺的不幸,同时也对张生的薄情予以了指责。从《莺莺传》诞生之日起,就以传奇小说的形式把玩于文人墨客的股掌之间,在《莺莺传》中就多次提到友人的评价及赋诗。宋代词人们所咏所赋依然不超脱元稹的本传,秦观、毛滂与元稹同为士大夫文人,他们所代表的是同一种文化形态下的同一个社会阶层,因而,他们无法超越元稹的立场。对于他们而言,崔莺莺只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素材,是文人的一个“尤物”,与功名仕途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南宋时期赵令(的《蝶恋花鼓子词》共十二首,其序中写到:

“……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惜乎不比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今于暇日,详观其文(指《莺莺传》),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序全篇之意。”④

这段序表明了当时西厢记故事还没有乐人吟唱,作者试图填补这个空白,并没有改编故事结局的意思。赵令(乃宋朝皇室后裔,他与儒家的正统思想应当是一致的,时值北宋末南宋初,正当大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此时《董西厢》还没有诞生),因而他也不大可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宋代的说话艺术中,虽没有相关的话本传世,但在宋人笔记《绿窗新话》中著录了一个

4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明太祖实录》卷66,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

第6页,总第1245页。

《全宋词》(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66页。

《全宋词》(二),第690页。

《全宋词》(一),第491页。

题为《张公子遇莺莺》的故事,略述其事,但无孙飞虎逼亲、郑氏赖婚之事,虽未详说结局,但提到“数夕,忽红娘敛衾携枕,引崔氏至。斜月晶莹,疑若仙降。自是欢好几一月。”基本与唐传奇《莺莺传》是一脉相承的。

(二)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蜕变

《董西厢》是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关键,从西厢记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来看,《董西厢》的贡献和作用超越了任何一个西厢记故事改本。在内容上它把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说,改编成情节丰富、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佳话;在形式上又把一个文人手头把玩的传奇小说改编成大众娱乐的讲唱故事,为后代戏剧的再加工打下了声腔、音韵及篇章结构的基础。并且为西厢记故事的普及推广及后来的戏剧改编打下了群众基础。《董西厢》的改编不仅使这个故事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为以后的改编提供了基本框架。然而《董西厢》的诞生不偶然的,它的问世要得益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及文学的影响。

11《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

《董西厢》中大量引用了“莺莺本传”、“正传”等《莺莺传》的原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董西厢》直接取材于《莺莺传》。但作者并未局限于《莺莺传》的情节和主题,而是在原有内容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对情节、人物和结局都进行了改造。

第一,人物的变化。在《董西厢》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较原来都有提高,人物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张生由一个普通书生跃为已故礼部尚书之子;而莺莺由普通的富家之女变成了相国千金,从待字闺中变成表兄郑恒的未婚妻;老夫人也由一个有钱的寡妇变成了相国遗孀,而且治家严谨,原是张生的远房姨母,这里变成了萍水相逢的陌路人;另外又增加了郑恒、孙飞虎、法本、法聪等几个人物。

第二,情节和结局的变化。《董西厢》的情节更加复杂:张生在普救寺对莺莺一见钟情,寻机接近。遇孙飞虎逼亲,张生搬兵救援,退兵后老夫人悔亲,张生不满,在后花园对莺莺

弹琴和诗,后相思成病,莺莺感动,以身相许。红娘劝老夫人息事宁人,莺莺孝服未满,不能完婚。试期临近,张生赴考,次年得中进士第三名,待御笔除授之后,告假完婚。郑恒先至,诈言张生已娶卫吏部之女为妻。老夫人恼怒,令郑恒择日与莺莺成婚。张生至,欲与莺莺殉情,众人劝,于是连夜携往杜确处求助。真相大白,郑恒坠阶而死。杜确主婚,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21《董西厢》发生转变的时代因素

《董西厢》中人物身份地位的提升,虽然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增加了难度,但作品能够大胆地为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婚姻做主,说明时代的文化精神已经今是而昨非了。

在唐宋时代,张生与莺莺是没有获得团圆的可能的。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①用儒家礼教来衡量,张生与莺莺的行为是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的,元稹所描写情节,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礼教的立场,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和价值判断的。

《董西厢》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北方地区长期处于女真人的统治之下。女真北方游牧狩猎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婚姻关系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待婚姻问题,北方游牧民族并没有像中原那样严格的礼教思想,男女青年享有一定的婚姻自由。在金代历史上,曾多次鼓励女真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通婚。金章宗时就有两次下令允许通婚。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②又泰和六年十一月(公元1206年)“诏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③虽说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但从另一侧面体现出女真人对待婚姻的自由思想观念。民族杂居

59

郝青云 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①②③

刘方元:《孟子今译?滕文公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脱脱:《金史一?纪九?章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金史一?纪十二?章宗四》,第278页。

通婚再加上朝廷的鼓励,金代的各民族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通婚是加快民族文化交融最快捷的方式。与中原汉族相比,金代女真人的贞节观念比较淡泊。在与北方汉族通婚以及交往中,女真人的婚姻思想观念对中原的婚姻观念产生影响是必然的,而这种影响正是崔莺莺个性解放,并敢于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生活基础。但在作品中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也体现了出来,莺莺自身的矛盾斗争、张生表现出来的懦弱,以及最终团圆时对家长及封建权势的依赖等等。《董西厢》不可能做到彻底反抗封建的婚姻制度,它能在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使青年男女觉醒,去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这已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了。

(三)从《董西厢》到《王西厢》的升华

《王西厢》在内容上对《董西厢》继承较多,但在形式变换和细节处理上要更加工巧。《王西厢》将诸宫调这种一人表演的讲唱文本改造成多角色扮演和演唱的戏剧,建立了一个立体化的舞台表演体系,五本二十一折连演,多角色同台演唱,打破了元杂剧传统的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的结构模式,使《王西厢》在元代就是一部鸿篇巨制和演出特例。在西厢记故事演变史上,《王西厢》通过对《董西厢》的改写,把西厢记故事推到了颠峰。

《王西厢》在情节上进行了完善,心理刻画更加细腻,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故事发展更富有逻辑性。因此《王西厢》较《董西厢》前进了一大步,西厢记故事由此也基本定型,尽管后代又出现诸多改本和续本,但《王西厢》始终占居首位。

(四)宋元南戏中的西厢记故事

据文献记载,宋元时期,在南戏中还有《崔莺莺西厢记》传演,①但剧本现已失传,只留下残曲28支,与《北西厢》及各《南西厢》戏文均不相同。因而,可以得知宋元南戏《西厢记》与《北西厢》及其他明传奇改本属不同体系,因此孙崇涛先生说:“元代‘南’、‘北’《西厢》并行”。②但在南戏《西厢记》的残曲内容中,出现了下面一些唱词:“乱军中许亲。当

时救活你一家命,很宁静。你娘行反目不记恩,他失信,我们心下须准。……宽心待,不久时,定有个好消息。……方叹近来音信稀,长安此去千余里。你道成名,谁知是非嗏,今番好个风流壻(婿)。”③可见在内容上已出现了孙飞虎逼婚、老夫人悔亲之事,显然已挣脱唐传奇的范围,与《董西厢》和《王西厢》接近。

(五)《北西厢》在明代的改编

明代出于戏剧形式发展的需要,《北西厢》由崔时佩、李日华改写为《南西厢》。之后,有文人不满其多袭用《北西厢》的词句,于是又出现了陆采的《南西厢》(以下简称《陆西厢》),《陆西厢》在情节上没有太大改变,但在语言上却是独辟蹊径。明代道学者对《西厢记》将崔莺莺嫁给张生的结局不满。如研雪子在《翻西厢》中,将张生刻画成无赖之徒,最后让崔莺莺嫁给了有情有义的郑恒,而且二人婚前也没有发生出轨行为。因为一直有《北西厢》是王作关续之说,所以明代还出现了几种续西厢剧本。现存的有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和周公鲁的《锦西厢》。无论怎样,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明代刊刻最多的一部戏剧作品,可证实的就有68次,④可见其影响之大。

《南西厢》的出现,使西厢记故事又得以在舞台上传演,并延续到当代的戏曲演出。《南西厢》在情节和文词上很大程度地继承了《王西厢》。但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也留下了明代文化与元代文化差异的蛛丝马迹。

(六)南北西厢的文化差异

《南西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文艺形式发展和大众娱乐的需求,同时作家个人审美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也融入其中。从元杂剧《北西厢》

6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南词叙录》中称宋元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系元人李景云

著。

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1页。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12卷《宋元戏文辑佚》,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日]传田章(1933~):《增订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

汲古书院1979年版;转引自么书仪《〈西厢记〉在明朝的

“发现”》,《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到明传奇《南西厢》,是西厢记故事发展中变动最小的一次。但仔细推敲这些细节的增加、删减和改动,就能发现《南西厢》在一定程度上删改了《北西厢》中不符合中原传统审美的内容,同时向儒家传统文化回归。

在思想内容方面,《南西厢》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在情与礼方面的冲突,加强了崔莺莺以身相许之前的矛盾心理。并且着力挖掘了崔张爱情的合理因素,对郑恒这一形象进一步丑化,以此证明郑恒与莺莺的不配;同时又对人物进行了符合儒家传统礼教的人格重塑,突出了老夫人治家有方、重义守节的一面,也加重了崔莺莺的礼教修养和张生的儒生品质;在人物关系上,也更加突出了红娘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金代到元代,北方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游牧文化渗透,导致了这个时期北方地区儒家礼教的松弛,元代社会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发生偏离。从《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编上就能够看到游牧文化精神对文学的影响。而《北西厢》对《董西厢》内容的延续也说明北方文化精神从金到元的传承。明朝建立,南方文化也随之北移,中原文化又回归传统,儒家的思想道德又重新得以伸张。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指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朕即位以来,夙夜不忘,思有以振举之,以洗污染之习。”①明太祖为恢复儒家的传统礼教,洗除胡俗“污染”是当务之急。“恢复礼教”的活动也渗透到了明代的文化艺术领域。明代戏曲对元代戏曲“移宫换调”的同时,也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改造,由此也就形成了《南西厢》与《北西厢》之间的文化差异。

从西厢记故事在宋、金、元、明不同时代的演变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变,都是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的,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是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的。第二,情节在演变中逐步完善,并基本定型。第三,每一次演变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第四,西厢记故事始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显示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本文作者:郝青云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王清学是燕山大

学文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 光

① 《明太祖实录》卷80,第2页,总第1449页。

Multicultural Interpret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Xixia ng j iπs Plot

H ao Qi ng y un W ang Qi n g x ue

Abstract:Since t he B iog ra p hy of Yi ng y i ng had born in Tang dynasty,t he story was de2 veloped f urt her in Song,Jin,Yuan and Ming dynasty,and t he develop ment of X i x i ang j i passed t hro ugh a few nationalities reign1The plot of X i x i ang j i was developed in bot h art form and content under t he multicult ural background,and every develop ment in content de2 pended on t he develop ment of art form,while t he develop ment of art form depended on t he cult ural t ransformation1

K ey w ords:X i n x i ang j i;develop ment;multi2cult ure

79郝青云 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不但名留青史被后人敬仰,其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下面就来说说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后,因为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杀害伍奢,还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全力缉捕伍子胥。 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伍子胥又奔吴国。但是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是楚国到吴国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有重兵把守,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伍子胥一直头疼如何安全通过韶关。 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危难之际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他从悬赏

令上的画像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和遭遇,于是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丝毫不谈过韶关的事情。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心中忧虑,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可又怕过不了韶关。如果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东皋公见了后,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发现果然一夜白头,不由暗暗叫苦。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东皋公把皇甫讷打扮成伍子胥的模样,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 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 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 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 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 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 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 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 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 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 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 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 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在郑国广收门客,结交郑国的一些大臣。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Now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north is the custom of eating the dumplings, wearing Sachet, dragon boat racing in the south as well, such as drinking realgar wine. B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many people will think of the great poet Qu Yuan. However, the Suzhou people say, in fa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first memorial of Wu. Minister Wu Wu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members of the word Zixu, turned out to be the state of Chu. His father, the Prince of Chu Wu She is the Grand Tutor. 522 BC, king Ping of Chu construction is about to marry Prince spotted the Qinmu Gong's daughter, and a traitor Fei Wuji conspiracy, robbery scene staged farce son's wife. Finally, the king Ping of Chu reconvened the Prince built, and the instigation of the Fei Wuji, Wu She killed and Wu's brother Wu and the Wu family is still more than 100 ports. Country full of open-minded hatred of hate at home, Wu may not want to sit still. He fled in panic, all the way Elegy. "Wuyuechunqiu" records, an arrest warrant was issued to arrest Chu Wu, also sent troops to catch up. Wu Tai-line the river, going to Heaven and crying, legends are all white hair overnight.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

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

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着名的人物,他曾经追随当时正在郑国避难的楚国太子建,太子建与晋国密谋灭郑,结果被郑君知道了,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建的儿子公子胜连夜逃跑,出奔 吴国。 伍子胥一行人逃到昭关的时候,先住在附近一个朋友东皋公家里,商量过关的对策。原来当时郑君紧急追捕伍子胥和公子胜,全国各个关口盘查得非常严密,关口上画着伍子胥的的画像,再加上伍子胥身材高大威猛,站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来,因此,想要蒙混过关非常困难。伍子胥愁得夜不能寐,干脆起一床一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绞 尽脑汁苦思冥想,可是他把所有能想的方法都在心里细细思量了一遍,总觉得不妥。不知不觉天已破晓,伍子胥愁眉苦脸走出门来,哪知道东皋公一见他,吓了一跳,原来昨天还只有三十出头的伍子胥,竟

然一一夜之间头发全白,看上去几乎有五六十岁了,只要再稍作化妆,无论谁都认不出来了。就这样,伍子胥顺利蒙混过关了。民谚有“伍子胥过昭关,一一夜白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伍子胥混出昭关以后没多久,就发现有兵追来了,好不容易逃出险境,竟然被一条大一江一挡住了去路。幸亏有个很仗义的渔夫,认出了伍子胥,助他过了一江一。伍子胥临走前,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相赠,以表谢意,渔夫说:“如果我把你的头献给楚王,就能封官进爵,享不尽荣华富贵。我连这些都不贪图,难道会希罕你这把剑吗?你还是自己留着防身吧。”伍子胥见他坚决不肯收剑,只得作罢。临走又嘱咐说:“如果有追兵询问,千万保守秘密。”渔夫很生气,责怪伍子胥不信任他。伍子胥只好上路,可是走了一会,还是不放心,又跑回来叮嘱渔夫不要泄漏他的行踪。渔夫叹息说:“你如此不相信我,万一追兵从别的地方渡河追上了你,我又如何为自己辩白呢?”于是便投一江一自一杀了。伍子胥大吃一惊,又悔又恨,又没有办法挽救,只好长叹一声,继续赶路。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

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 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

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

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 人物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 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 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在楚平王的时候,出了个聪明能干的宰相叫伍奢。楚平王是个昏君,他听信奸巨的谗言,阴谋要杀害伍奢。趁一次上朝的机会,他找借口把伍宰相关押起来,楚平王心狠手辣,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又派差人到伍奢家里,要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去保释。要是不去,就要杀掉伍奢。伍员就是伍子胥,和伍奢一样聪明,他一跟看穿了楚平王的阴谋,力劝他的哥哥不要去,伍尚不听,就随差人走了,伍子胥随即化装逃出了楚国郧都。 楚平王见伍尚来了,伍子胥没有来。就问差人是怎么回事。两个当差的把他们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楚平王。当差的说,只听见伍尚和伍员吵了一场嘴,伍员就不见了。 楚平王转脸又问伍尚:“伍子胥到哪里去了?”伍尚说:“伍子胥逃走了!”奸臣说:“天下是楚国的。伍员逃得出伍家,逃不出楚国。”楚平王随即下令杀了伍奢和伍尚,同时下令在楚国的交通要道,设置

关卡,张贴告示,画了伍员的像,挂图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逃出郧都。经过宋国、郑国后,又向吴国逃去。 伍子胥日夜赶路,一逃逃到了和吴国交界的昭关。这地方就是现在安徽省合山县北的小舰山,离漂阳县的平桥不远。过一条河就出楚国了。这时候已近黄昏,伍子胥急匆匆地赶到河边,高喊船家摆渡,喊了一阵,摇来一只摆渡船。伍子胥连人带马上了船,还没站稳就催船家开船。 摆船的是一个老艄公,凭他多年摆渡的经验。心急的人必定是有急事。老艄公抬头一打量,吃了一惊,这过河的不是别人,正是昭关城门上布告里要捉拿的伍子胥。心想:这是伍宰相的后代,不能把他往虎口里送。 伍子胥催得越急,老艄公把船摇得越慢,为啥?他心里在想办法,他看伍子胥急得不行,只好说了句安慰话:“你不要急,我保你平平安安过关。”可是,老艄公摇着船,在河里转了一夜,还没想出一条好计策。东方发白的时候,老艄公朝伍子胥一看,眉开眼笑地说:“好

《西厢记》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 《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 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结合全剧来看,这段唱词更是整出戏的心理、情感基础,主人公的寻爱行动将以此为起点伸发开去。

尔雅 西厢记赏析 期末考试答案

尔雅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1莺莺唱到“吓得我荆棘剌怎动那”是中明确提到的。分? ? ? ? A、王季思本B、刘龙田本C、张深之本D、金圣叹本我的答案:B 2“调笑转踏”是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种。分? ?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我的答案:B 3下列不属于“五便三计”的“三计”是。分? ? ? ? A、献与贼人B、削发为尼C、自杀D、许配给退兵之人我的答案:B 4下列关于元杂剧兴盛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分? A、社会生活安定? ? ? B、大批的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C、元朝统治者的重视D、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我的答案:A 5莺莺通过红娘给张生回简,目的是。分? ? ? ? A、试探红娘B、警告张生C、约会张生D、与红娘赌气我

的答案:C 6元杂剧每本戏的主唱是角。分? ? ? ? A、旦和末B、旦和生C、旦、生和末D、旦或末我的答案:D 7《西厢记》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悬念情节是。分? ? ? ? A、《寺警》 B、《许婚》 C、《赖婚》 D、《闹简》我的答案:C 8元杂剧流行的宫调是。分? ? ? ? A、六宫十一调 B、十七宫调 C、五宫四调 D、四宫五调我的答案:C 9现存最早的《西厢记》刊本是。分? ? ? ? A、大德本B、闵齐伋本C、弘治本D、万历本我的答案:C 10《董西厢》中孙飞虎抢夺崔莺莺是为了。分? ? ? ? A、占为己有 B、报复张生 C、送与郑恒 D、献给上司我的答案:D 11被看作中国戏曲史上的雏形是组合而成的宋杂剧。分? A、滑稽表演和歌舞? ? ? B、歌舞和杂戏C、滑稽表演和杂戏D、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我的答案:C 12《董西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