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成书过程
王实甫与《西厢记》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 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 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 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西厢记》的成书》 第一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 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 文化心理不同: 董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 王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戏剧结构不同: 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 王西厢"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 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混江龙] 混江龙]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记成书过程

• 一、《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 的联系与区别
•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 3 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 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 彻底和深刻。 • 4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与“王 西厢”塑造的人物,虽然都很显明,但 “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 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
• 二、《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 结构体制。 •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 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 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 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 《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 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克服 “四折一楔子”的形式,采取五本二 十折的长篇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 使人物丰满。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 艺术体。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 两部分组成,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三 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采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等多种方法进行烘托渲染。同 时赋予人物喜剧色彩。
《西厢记》书籍导读

《西厢记》导读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二、王实甫生平及著作三、《西厢记》与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四、《西厢记》故事的源流和故事梗概•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中国戏曲发展概况及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一)中国戏曲发展概况1、原始时期巫术活动——巫觋“灵保”“尸”“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
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
”2、春秋时期:俳优晋之优施(晋献公时代)、楚之优孟(楚庄王时代)——《史记·滑稽列传》)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主,优以男为主。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3、汉代角抵戏: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史记·乐书》秦汉间冀州有乐,名“蚩尤戏”。
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梁任昉《述异记》4、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和参军戏歌舞戏: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
——《通典》卷一四六滑稽戏:《李可及戏三教》参军戏5、宋代的戏曲宋代傀儡戏宋代杂剧6、金代院本院本者,行院之本也。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记载六百九十种院本。
7、元杂剧广胜寺明应王殿(南壁东侧)元代杂剧壁画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高4.11米、宽3.11米元代戏曲的几个概念1.元曲:元代的流行歌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
2.散曲: (诗歌)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3.杂剧:(戏曲)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4.小令:“叶儿”,独立的只曲,调短字少。
“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
”——王骥德《曲律》5.带过曲(双调):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
由同一宫调的两只或三只不同曲牌组成,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
【雁儿落】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得胜令】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张养浩(退隐)6.套数:又称“套曲”、“散套”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而且一韵到底。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三章 第三节 西厢记 教案

第三章节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部杰作,明人称:“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西厢记》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之一,金圣叹将此书与屈赋、《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意谓这六部书代表着六种体裁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一、《西厢记》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一)作者王实甫生平:说法较多,如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而后人加工等等。
大约和关汉卿是同一时期人。
根据已有的材料推测,王实甫做过官,不得意而归隐了。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他至少活了六十岁,晚景不错;很可能在江南生活过。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
”明初贾仲明则给他写过一首挽词[凌波仙]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天一阁本《录鬼簿》创作情况: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保存全本到现在的,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残本各一折。
所作散曲现存的也只有[中吕ㆍ十二月过尧民歌]、[中吕ㆍ山坡羊]等几首。
(二)成书过程(崔张故事的演变)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2、宋金时期:歌舞曲: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莺莺》说唱文学: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董《西厢》和《会真记》的不同:形式上,把崔张故事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规模宏伟的讲唱文学巨著。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王实甫和西厢记●西厢记故事演变 5本20折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主题思想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 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红娘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其形象的特征在于: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面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对待张生不公平;“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总之,在红娘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红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影响答:1.西厢记艺术上的第一大特色,是运用“寓庄于谐”的手法,刻画各个面目不相同的喜剧是典型,如莺莺的“假意儿”需要借助红娘的帮助,又假装斥责;主动约会张生,见面却又要怒斥一番;、张生的以丑显美爱情热情大胆,近于痴狂;长期书斋禁锢,相当迂腐,关键时期,依靠红娘从中帮助、红娘的机智幽默月下烧香,看出莺莺对张生的心意;拷红,假装帮老夫人出谋献策,反拷取胜;老夫人看似满口仁义,实质虚伪、狡诈;动机与效果背离;内外矛盾、因果相违;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大型结构紧凑,波澜起伏,百转千回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孙飞虎事件”—婚事在望—老夫人懒婚—“赖简”—“拷红”—“逼试”—郑恒—大团圆3.文辞优美,诗意浓郁;如开篇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种以景传情,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佳句比比皆是;a、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炼的语言与民间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b、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c、个性化的特点很突出,人物语言都切合身份和性格;如张生的语言坦直而含稚气,常带夸张,显出痴狂的个性;莺莺的语言含蓄而矜持,常带感伤情调;红娘的语言则俚俗率直,爽朗泼辣,妙语连珠,俏皮可爱:老夫人的口吻则常露冷酷专横;补充两点4.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a.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b.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5.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元代文学之西厢记

元代文学之西厢记✧✧✧✧✧第三章王实甫《西厢记》✧✧✧✧✧王世贞《曲藻》:“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贾仲明补《录鬼簿》:“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一、《西厢记》的作者✧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后人加工✧✧✧✧✧王实甫作,据天一阁本、曹楝亭本《录鬼簿》。
✧✧✧✧✧二、王实甫生平与创作✧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王实甫应与关汉卿同时而略小,约生于1230,卒于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序》的泰定元年(1324),创作杂剧的活动时期,主要在元成宗的元贞(1295-1297)、大德(1297-1308)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补《录鬼簿》吊曲✧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有微资堪赡赒,有亭园堪纵游。
✧——王实甫【商调·集贤宾】《退隐》✧✧✧✧作品✧曹楝亭本《录鬼簿》:著录杂剧名目共14种。
✧天一阁本《录鬼簿》:著录杂剧名目共12种。
✧今仅存✧《西厢记》、《丽堂春》、《破窑记》三种。
✧《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散曲存一支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第二节《西厢记》的成书过程✧✧✧✧✧一、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者,即叙述崔张故事,亦名《会真记》者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lù侮辱)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元稹《莺莺传》✧✧✧✧宋人王性之《传奇辨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考证,小说乃是作者元稹的真实经历。
✧元稹以张生自寓,述自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坠恶趣。
王实甫的《西厢记》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 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呐喊。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 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三、 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
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终 于结合了。但全剧的基本冲突并未解决。因此,发生了 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正面冲突,就是“拷红”,红娘抓 住老夫人维护相国门风名誉的弱点,从被审者转而成为 审判者,“战胜”了老夫人。
四、 戏剧冲突的延伸和妥协
老夫人“认可”了张生和莺莺的关系,但又提出了让 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的要求,实际上是立即拆散 莺莺与张生。张生、莺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并未解决。
莺莺、张生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追求婚姻婚 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阀利益 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1、崔莺莺与老夫人的潜在的矛盾 2、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3、“寺警”——戏剧冲突的激化 4、赖婚——戏剧冲突的高潮
二 、崔莺莺与红娘、张生的冲突
(一)莺莺与红娘的矛盾 (二)莺莺与张生的矛盾
二、成书过程
(一)元稹的《莺莺传》 《莺莺传》实乃文言短篇小说,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造了崔张两 个文学形象,描写了他们真挚的爱情,故而“实有情致”。后张生背叛 了莺莺,“始乱终弃”,而作品却以封建说教为之文过,“遂堕恶趣”。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虽然采用了《莺莺传》的故事题材,但在主题思想、艺术 形式、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改造”,成为一部具 有独创性的新作。 (三)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的产生与发展

西厢记的产生与发展浅析《西厢记》的流变内容提要:《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
本文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关键词:《西厢记》流变人们对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的关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始终如一。
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一、“西厢”的源头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
故事主要写的是唐贞元中期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
张生对他绝情的解释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撑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
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 宣扬女子是祸水的陈词滥调。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这个故事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但是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
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
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
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
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首次展示私情、礼教冲突,以私情的胜 利而告终 • 2、努力于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刻划,突破了 叙事文学重情节的传统,为元代戏剧开启 了先河 • 3、第一次注重人物性格发展过程的较完整 的揭示
“西厢”故事的演变(4)
•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 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的成书
4、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 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 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 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 达了亟盼与莺莺 月下相会之意。莺 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5、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 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 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 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 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 宵端的云雨来。” 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 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 3 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 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 彻底和深刻。 • 4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与“王 西厢”塑造的人物,虽然都很显明,但 “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 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
• 二、《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 结构体制。 •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 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 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 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 《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 唱。
《西厢记》成书过程分析
主讲人:魏燕 班级:11级小学教育(综合)班 学号:1104015079
《西厢记》成书过程
“西厢”故事的演变(1)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 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 君终之,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 其身,必妖于人。”
• • • • • • 1、董西厢的不足: 情节不紧凑,枝节铺衍过甚;人物形象时 有暧昧之处。 2、王西厢的修改: 删减枝叶和臃肿部分,结构更完整,情节 更集中 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 语言更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
• 一、《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 的联系与区别
•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 3、《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 写了以老夫人 为一方,和以 莺莺、张生和 红娘为一方的 矛盾,亦即封 建势力和礼教 叛逆者的矛盾。
•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 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 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 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 动着情节的发展。
• 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 “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 简”,“拷红”造成泰山压及之势,红娘 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 《西厢亿》给到好个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 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克服 “四折一楔子”的形式,采取五本二 十折的长篇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 使人物丰满。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 艺术体。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 两部分组成,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三 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采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等多种方法进行烘托渲染。同 时赋予人物喜剧色彩。
•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 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 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 诸如,设在秋 深长亭景色; 离别的场景安 排,落日疏林 的描写等等, 这些场景的安 排设置,更好 地表现人物内 心活动,情景 的表达起到了 很好的辅助作 用。
“西厢”故事的演变(2)
•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 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 词》都曾歌咏崔、张恋•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 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 厢》,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 体小说。 •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 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 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西厢记》主题及故事梗概
• • • • • 第一本 第二本 第三本 第四本 第五本 《惊艳》《借厢》《酬韵》《闹斋》 《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前侯》《闹简》《赖简》《后候》 《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捷报》《猜寄》《争艳》《团圆》
(一)重要关目
1、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 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 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 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 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 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4、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它吸收古典诗词和人民口语,并加以提 炼加工,使语言更富于艺术魅力。语言 风格优美、华丽、委婉、细腻,音节铿 锵,意境深远。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 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 朱权《太和正音谱》
《西厢记》的影响 •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新杂剧, 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序》: “实甫斟酌才情,缘饰藻艳,极其致 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令前无作者, 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
金圣叹的评价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谢谢观赏!
2、月下联吟: 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 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 临皓魂,不见月中人。” 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闺久寂寞,无 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3、月夜听琴: •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 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 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 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 情难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