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学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美学和审美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强调内外兼修,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审美观念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种观念体现在诗词、书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被赋予了灵性和生命力。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内心的宁静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关键。

他们提倡心灵的宁静与专注,以便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含蓄的色彩,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友情、爱情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人们互相尊重、关爱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次,在社会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最后,在个人成长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静,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和精神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际关系和内心境界的追求。

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课程设计

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课程设计

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美学基本概念,如审美、艺术、文化等。

2. 学生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及其文化背景。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审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作品分析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份文化意识报告,展示对美学审美与文化的理解。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动,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2. 学生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培养跨文化意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美学审美与个人修养、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美学审美与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发展个人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单元一:美学基本概念内容:审美、艺术、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教材章节:第一章 美学导论单元二: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审美观念内容:介绍古代、现代以及东方、西方等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审美观念及其文化背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审美观念的演变;第三章 审美与地域文化单元三:审美分析方法内容:学习并掌握形式分析、语境分析两种审美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艺术作品分析方法单元四: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实践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完成文化意识报告。

教材章节:第五章 美学审美与文化意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单元一、二:共计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单元三、四:共计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审美分析方法,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追求美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强调通过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个意象世界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的,可以在艺术作品、自然景观、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一个涵盖了各种审美形态的概念,如壮美、优美、和谐、自然等。

它还涉及到人格美、道德美、心灵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意象之美: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于意象,而意象是由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结合而成的。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将情感与物象融合,形成具有意境的作品。

2.自然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的审美形态。

在自然景观中,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美的象征。

3.和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理念被视为美的体现。

4.人格之美:中国传统美学重视人格美,认为人的品格、修养、气质等方面是美的体现。

在道德层面,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被视为美的标准。

5.心灵之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心灵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美的源泉。

在精神层面,善良、正直、诚实等品质被视为心灵美的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哲学体系,强调在物
理世界之外构建意象世界来表现审美对象。

这种美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对文化的介入——评姚文放先生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导论》

美学对文化的介入——评姚文放先生主编的《审美文化学导论》

介入 即是 一 个顺 理 成 章 的现 象 了 。姚文 放 先 生 主 编 化 ” 这一 独立 概 念 , 而 从 东 西 方有 关 审美 文 化这 一 继
的《 审美 文化 学导 论 》 社会 科 学文 献 出版社 ,0 1 ( 2 1 年 概念 产生 、 演变 的学术 渊源清理 出相 对 明晰 的逻 辑线 版 ) 以洋 洋洒 洒 5 , 0余 万 字 篇 幅 , 美 学 与 文 化 的交 索 , 后 , 别 阐释 和 论 述 了审美 文 化 的 内在构 成 和 在 最 分
构成 第一 编 “ 审美文 化含 义研 究” 的相 对严 叉点 上 , 以历 史 与逻 辑 相 统 一 的方 法论 原 则 , 造 了 构 历 史 演进 ,
富 有 中国理 论特 色的 审美文 化学 。 密 的理论 框架 。 任何 理论 研究 离不 开范 畴的确 立和 逻辑 规 定性 。 换言 之 , 范畴 规定 着理论 研究 的深 度和 思想 敞开 的 空
研 究 的空 间 。 出新 的问题 , 而 开拓 了富 于思 考意 义 的理 论 空 间 。 从
审美 文 化学 隐 着强 大的 理论思 维 的逻 辑张 力 , 审美 文 化处于 多维 度 的 逻辑 关 联 之 中 , 如 在 道德 、 诸
政治 、 济 、 技 等 境域 , 经 科 审美 文 化 和 它 们 之 间 该 著首 先从 西方 奖学 史 和 中国美 学 史两 条 漫 长 的 历 宗教 、
又生 存在 既定 的文 化模 式和 文化语 境 之 中 , 到先 前 美” 一美 学 的核心命 题进 行历 史 与逻辑 相 契合 的分 受 这
文化 的制 约 和影 响 , 为 文 化 之 网 的 限定 物 , 体 沦 析 与综 合 , 而 为 进 一 步 的逻 辑 演 进 开 通理 论 道 路 。 成 主 从 为文 化 的派生 品 。因此 , 文化 构成 人类精 神 不 断走 向 其 次 , 文 化 ” 开 具体 的分 析 , 对“ 展 阐述 了文 化概 念 分 无 限可能性 的互 为 因果 的 宰制 性 权 力 。 随着 历 史 的 析 方法 论 , “ 从 文化 即人 化 ” “ 化 即教 化 ” “ 、文 、 文化 即 演变 , 文化 和 审美 的关 联 越 来越 密 切 , 至 成 为 互 为 美 化 ” 甚 这一个 逻辑 相 因 的系列分 析获 得文 化 阐释 的可 表里 、 相互 转 换 的逻 辑 关 系 。 由此 , 学 对 于 文 化 的 能 。再 次 , 成 审 美 和文 化 这 两个 概 念成 为 “ 美 合 审美 文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02 人物塑造
分析角色形象的塑造方式
03 情节安排
解读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
感知
观察作品表面信息 捕捉情感氛围
理解
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解读作者用意
评价
审视作品价值 思考作品意义
体验
融入作品情境 感受作品魅力
文学作品欣赏的 技巧
文学作品欣赏需要掌 握一定的技巧,比如 注重细节、思辨批判、 比较分析等,可以帮 助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学生应该通 过多维度的视角,深 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从而更好地领略文学 之美。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简介 第2章 文化美学的基础 第3章 文学鉴赏的实践 第4章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的教学 第5章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策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 简介
文学鉴赏在教育中的应用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批判性 思维
文化视野
扩展学生文化广 度
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 质发展
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审美情 趣
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
感受作品情感震 撼
文化传承
传承优秀文学传 统
人生启迪
启发学生人生智 慧
思维拓展
激发学生思维灵 感
● 04
第四章 文化美学与文学鉴赏 的教学
文化美学概念
审美体验
感知美的过程
审美情趣
个体审美趣味
认知艺术
理解文化现象
文学鉴赏意义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 品进行细致分析和深 入感知的过程,有助 于提升审美品味和文 学素养。通过文学作 品的品味,可以感受 到作家的人文情怀和 情感表达,拓展个人 的审美视野。

中国审美文化史学习指南

中国审美文化史学习指南

中国审美文化史一、课程学习的特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自上古至清末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经典作品、风格流变及社会成因。

打通形而上的美学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之间的界限,打通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

在具体安排上,以纸版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教材的体例为依据,以时间的纵向展开为次序,大至分为十四个章节。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改变传统学习模式,将长期以来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

教师的任务只限于:( 1 )讲授宏观脉络和难点要点;( 2 )对个别经典作品进行解剖式分析;( 3 )回答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是改变学习手段,将长期以来“书本+黑板”式的学习改为集文字、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学习,以提高学习热情和自学能力。

二、学习要求1、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现实和自我都有着审美文化的凝结。

2、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伟大的艺术家及其重要作品。

3、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有大历史的观念,把各时代审美文化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

4、现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发展的开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现在,应该反思一下自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到哪里去?三、主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辅助教材: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山东画报出版社。

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参考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彭林等:《中华文明史》(十卷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994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北京,文化学社,193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张承宗魏向东:《中国风俗通史》(十二卷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八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从文俊等:《中国书法史》(全七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987周来祥主编:《中国美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年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魏克晶:《营造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华梅:《工巧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崔锦:《俗艺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陈宝良:《飘摇的传统》,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文物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审美文化学

审美文化学

审美文化专题研究关于审美文化问题的断想——□审美文化既是一种具有审美表意或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或样态,也是一种具有美学与文化阐释功能的研究方法.□审美文化有自己独特发展的历史及民族性的样态与形式,但它无疑是人类理想的生存境界。

□后现代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审美的无限延伸与泛化,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意栖居是审美文化的灵魂。

□从华夏民族的历史积淀看,中国文化是审美型文化,中国文学与艺术有突出的文化意向与鲜明的审美特色。

《审美文化研究专题》学习指导一、学习方式:讲授、阅读原著、讨论、撰写小论文二、学习内容1.绪论: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基本问题、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

2.审美文化界说。

文化理论与方法、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本质与特征。

3.审美文化生产中的若干问题:形象泛化、技术本体化趋势、身体文化现象。

4.审美文化消费中的若干问题:消费意识形态、消费文化与美学问题、日常生活重建。

5.原典导读与审美文化的个案分析。

三、阅读书目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2.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科出版社。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见专著《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杰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滕守尧等著:《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张晶主编:《论审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9.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10.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李西建:《审美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四、作业1.审美文化研究有何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作为一种跨学科现象,其理论和内容如何体现于哲学,美学、文艺学及中外文学领域。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环境13-1 孙一公1321010142史前部落早期,常见的是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祖先是物,自己的女祖先感应了某种物之灵而孕,形成了母系氏族。

氏族以鸟鱼蛙等作为图腾,譬如殷商以殷鸟为图腾。

彩陶绘饰壁画等大抵代表了当时发生的氏族间战争、吞并、通婚等事件。

所以在彩陶绘饰中,占据整个彩陶文化中心画面的是鱼蛙鸟等图腾象征。

而后男权崛起,男性也在远古遗留下的图案上有了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是文化的孕育,“从无意到比较有意,从粗糙到大致精美”,“美”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

这一时期的审美可以说是启蒙与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随着技术的发展迎来鼎盛时期。

然而二者风格迥异:殷人尊神,商器则外观狰狞,并不拘泥于实际,充溢神秘气息;周人尚礼,周器则平和素雅,内蕴铭文,朴实厚重。

商周的审美是“崇上”的,是对神鬼礼乐的尊崇。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走向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

有人认为:“用理性的、宏观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中国审美文化,就会发现,如果将先秦时代视为审美文化发展的“自发”阶段( 以“艺术”尚未同“非艺术”分别开来为标识) ,而将魏晋以降视为其发展的“自觉”阶段( 以艺术开始走向独立为标志) 的话,那么,秦汉时代恰好可以看作中国审美文化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转化的一条历史长廊。

”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景观”可谓规模宏大、数量繁多而又种类齐全。

而大体上,不只是秦兵马俑、霍去病墓前巨石群雕、“马踏飞隼”青铜造型、汉画像石、画像砖之类的实物,汉乐舞、汉大赋、秦小篆和汉隶书也蕴含着“大美”。

这不只是外在上感性直观的恢宏壮阔大气磅礴,更意蕴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万物探索征服的伟大信念与崇高情怀。

魏晋士人讲究风度,注重自我超越。

个体对伦常、礼法、俗归、功业等外在的价值疏淡,开始回归于自我、人性、真情、自然。

“各人自我的觉醒”“任诞行状”,“自我张扬”,“越理任性”,“姿性率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文化专题研究
关于审美文化问题的断想——
□审美文化既是一种具有审美表意或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或样态,也是一种具有美学与文化阐释功能的研究方法.
□审美文化有自己独特发展的历史及民族性的样态与形式,但它无疑是人类理想的生存境界。

□后现代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审美的无限延伸与泛化,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意栖居是审美文化的灵魂。

□从华夏民族的历史积淀看,中国文化是审美型文化,中国文学与艺术有突出的文化意向与鲜明的审美特色。

《审美文化研究专题》学习指导
一、学习方式:讲授、阅读原著、讨论、撰写小论文
二、学习内容
1.绪论:审美文化研究的学科背景、基本问题、与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

2.审美文化界说。

文化理论与方法、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本质与特征。

3.审美文化生产中的若干问题:形象泛化、技术本体化趋势、身体文化现
象。

4.审美文化消费中的若干问题:消费意识形态、消费文化与美学问题、日
常生活重建。

5.原典导读与审美文化的个案分析。

三、阅读书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2.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载《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科出版社。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见专著《快感:
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杰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滕守尧等著:《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8.张晶主编:《论审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9.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10.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李西建:《审美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四、作业
1.审美文化研究有何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作为一种跨学科现象,其理论
和内容如何体现于哲学,美学、文艺学及中外文学领域。

请结合专业思
考和探究这一理论资源在本学科中的体现。

(50分)
该论题偏重理论性的阐释,中国古代的所有文论命题都是审美文化命题,选题多,空间大。

西方同理,文学文论的命题很多,尤其是现代主义以
来,文学中的审美文化问题极为丰富,如存在问题,身体问题,反美学
问题,文学的哲学化的问题等均可选择。

2.审美文化研究有何方法论方面的启示,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该研究视
野对哲学,美学、文艺学及中外文学有何影响,请运用审美文化的观念
与方法阐述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个问题。

(50分)
该论题的基本要求是审美文化的个案分析,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广告,影视,所有富有审美元素的文化性文本均在分析之列
作业要求
一、目的:提高两种能力,做好一个示范
1、按照学术规范要求,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为学位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2、按照审美文化解读与分析的要求,提高对文化现象与文学现象的审美判
断与分析的能力,促进研究文本的细化与深入。

3、选择部分同学的优秀作业,进行课堂分析与讲授示范,达到学术交流与
学术研讨的目
二、基本要求(评价原则)
1、依学术规范之要求,优秀的学术论文应有以下要素:
①准确而有新意的论题
②简炼且具概括力的内容提要
③中肯并能统领内容的关键词
④围绕论题展开且富有逻辑性的框架结构(应该是一个中心问题的多层
面展开),达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⑤论点和结论统一、材料与归纳互渗,且具有一定学理知识背景的研究
内容
⑥较为明显的研究方法(有意识运用某种理论)
⑦规范的学术观点的引文及注释
⑧与论题研究相关的学术参考文献
⑨准确、流畅且具有学理性与感染力的语言表述
2、依研究论题(研究对象)之设定,优秀的学术论文在内容解读方面应坚
持以下原则
①题目应小而精,能紧扣“审美文化阐释或审美文化分析”之要求,小
题大做,在深广度上下功夫。

选题的精到是文章精华与核心之所在。

尽量避免题目宽泛、笼统,把作业要求作为题目。

②能够提炼出研究对象具有审美文化理论资源特点和审美文化形态特
征的核心概念,以此统领全文,推进文章解读的细化与深入。

文本分析要把握基本的叙述内容,有无审美和文化的元素与特点,如何使审美文化的切入点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基本的逻辑链条,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如朱自清的“背影”既是审美意象,也有文化内涵。

要特别注重审美文化分析的完整性,以其起统领分析的作用。

③分析与解读过程应有审美知识学的视野,有意识运用相关理论方法,
这样才能使文章充实,饱满,富有完整性。

目前的写作状况是,大部分的分析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和直观感悟层
面,归纳和提升不够。

因此,显得内容单一,不够充实、丰富,体现
出积累不足,读书不够,思考不深,尚需进一步提高。

④本次作业有一个基本要求,均是从材料中提炼论题,或是理论的材料,
或是文本的材料,使其成为文章分析的中心,由此再回到文本中层层深入,所以,要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论题设立是展开自己理论理解力与审美分析力的基础和平台。

需要大家在选题、立意、构思、细读、归纳等方面下功夫。

⑤好的论文依赖准确、流畅,且富有学理性与感染力的语言。

语言表述
能力需要较大程度提高。

总目标:不断提升学识,学理,学问,学风和学养。

使自己真正成为
一个研究型,知识渊博、而且更具责任感和上进心的学人。

三,其它要求:
1.12月20日之前交作业,要看审读和评价,确定发言人。

2.字数不限,欢迎手写稿。

3本次作业占60,期末考试占40,随堂考试,以原典文献的阅读分析和阐释为主。

五学习方式方面,特别倡导原典精读与思考
傅伟勋先生的创造性诠式模式: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创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