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

合集下载

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

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

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审美、文化三题问题:进行《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梳理有什么作用?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1、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体力、脑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力。

三种功能能力的逻辑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

(1)前工业时代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因而人的体能收到了高度的重视。

(2)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机械文明的使用不是依据原始的肉体力量,而是依靠科学发明与技术的创造。

人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主张。

(3)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人们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精神的价值和成分,因而劳动者除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能力也具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艺术作为生产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地位。

创意产业——英国——文化的、艺术的、娱乐的眼球经济——广告2、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艺术的多重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于认识内容的多少;艺术价值不在于伦理成分的强弱;艺术的根本价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初级关怀与终极关怀:初级关怀: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终极关怀: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求,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宽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锅碗瓢盆进行曲》重新闯入了艺术的殿堂,柴米油盐酱醋茶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

中国传统美学结课作业

中国传统美学结课作业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

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

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

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

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

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

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

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一美的起源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

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

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

中国审美文化第一次作业

中国审美文化第一次作业

题目:周代青铜纹饰较之商器有何变化?由此折射出怎样的审美文化精神?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由蛮荒时代跨入文明的时代门槛。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商朝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

运用青铜这一材料,在青铜器纹饰中大量采用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凤纹、云雷纹等纹饰。

这些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青铜器上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

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头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

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

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

商代晚期前段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

后段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

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

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铸工精细。

而西周时期青铜器技术成熟,数量有所增大,但纹饰退化。

中国审美文化史1

中国审美文化史1

1、请谈谈学习“中国审美文化史”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审美文化,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书法……衣食住行,艺术人生,中国人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

蒋勋曾说,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毕生努力,成就艺术人生,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

中国审美文化史便是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美的信仰”。

135审美文化史是对“形而上”的“审美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的超越和统一,逻辑上介于二者之间,对象上包容二者的内容,操作上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推理,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实证分析,而是一种建立在思辨成果和实证材料基础上的解释和描述。

117首先,从形而下的层面上讲,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前工业时代,人的体能受到高度重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工业时代,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多诉诸人们的精神需求,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创造力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艺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地位,时装、广告、电影、电视等,“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其次,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一切文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疾患,追求物质的满足,也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273在对<<中国审美文化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审美文化简史》、《中国审美文化史》等,注意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重要的时代风尚、伟大的艺术家及其重要作品;理解中国审美文化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前因后果,有大历史的观念,把各时代审美文化理解为一个有机整体;现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发展的开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现在,同时反思自我,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到哪里去? 现实和自我都有着审美文化的凝结,这么课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受、品味和思考生活,。

235可以说,文化也是一种资源。

中国审美文化史2

中国审美文化史2

2、联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原始信仰,谈谈原始思维对后世审美文化的影响。

9、结合文学作品对武则天、杨贵妃形象的塑造,谈谈世人心目中的宫廷妃子之美。

11、宋代的审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独特时代风尚的原因。

1书院出现,四大书院2服装学子直裰,女士裙子加长衫都体现出文雅的气质3五大民谣:定窑(白瓷)、龙泉窑(青瓷)、哥窑(碎瓷)、汝窑(青)、钧窑(绚丽)4绘画:题材多样,不再以人物为主。

有意蕴,充满诗意。

5宋词:派别众多,李清照的婉约和辛弃疾的豪放等。

宋代是一个强势和弱势非常明显的时代。

弱在军事,科技、文化发达。

印刷私学以及大量的书院的出现,四大书院各有名师。

书法方面:文人的创作实践对书法艺术层面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书画方面:真宗以前宋代画院审美以西蜀画家黄筌、黄居寀父子绘画为审美标准,其特色是勾勒遒劲,设色浓厚,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

双重结构模态审美文化与政治机制。

政治与审美的密切联系作为偏重伦理的中国美学的一大传统,在宋代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审美文化与阶级结构。

审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总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某一具体的阶级力量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哲学思潮。

宋代的佛教与道教哲学自唐以后渐趋衰微,其新兴哲学是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简称“程朱理学”12、谈谈宋代的教育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宋代教育是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的需要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私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从而带来了科技,手工艺、商业等整体的发展。

15、为什么说明代的审美风气既有保守复古的一面,也有趋新和叛逆的一面?明代社会处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状态,一方面封建制度、统治思想走向僵化、保守,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高度繁荣。

这两方面的原因互相交织,导致了既有保守复古的一面,也有趋新、叛逆的一面。

后期追求奢华、时尚成为主潮流,对文化的嬗变起到开启性的作用。

16、阐释明代后期的奢华、时尚对文化的嬗变起到的开启性作用。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题型及分值选择(1*20)填空(1*20)名词解释(3*5)简答(5*5)论述(10*2)1.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关照的艺术承诺。

(P7)2.中国审美文化史的价值与意义:一部中国文化史,恰恰浓缩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从这里,我们可以开掘出新的生产力要素;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终极关怀的滋养;从这里,我们可以产生对民族传统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这里,我们可以立足东方,走向世界。

(P11)3.人面鱼纹图(名词解释):人面鱼纹图发现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画在彩陶盆内壁上,人面呈圆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

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人面鱼纹图曾是仰韶文化绘画中普遍流行的一个母题,从绘画线条、统一的形制看,似乎已经带有更多的图案化、符号化意味。

(P15)4.仰韶文化(名词解释):又名“彩陶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至衰落期的文化面貌。

陶器主要以手工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以黑彩环绕外壁绘出图案,主要器类有盆、钵、平底碗、小口尖底瓶等。

(P15)5.(选择)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一种画在彩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

无独有偶,在临潼姜寨遗址的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人面鱼纹图曾是仰韶文化绘画中普遍流行的一个母题。

从绘画线条、统一的形制来看,似乎已经带有更多的图案化、符号化意味,应该寄托着时人的某种心愿或意念。

(P15)6.图腾(名词解释或简答):源自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

清华大学《审美的历程》结课作业

清华大学《审美的历程》结课作业

2012年《审美的历程》结课作业选择题:(全选10分)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是——乔尔乔尼、提香被誉为“画圣”的中国古代画家是——吴道子被打入大牢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的提出者是——克拉姆斯柯依论述题一(论述文字不低于1000字,70分)一、谈谈你对“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论断的认识。

旺盛的生命力万岁忘不了审美课上一首首充满激情的歌曲,忘不了讲台上先生慷慨激昂的陈词,忘不了上课时同学们专心致志的眼神,忘不了世间震撼人心的大美——旺盛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存在的唯一动力就是民族的精神,帅先生无可置疑的是民族的脊梁,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是一个以民族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个捍卫真理的勇士,是一位对美的本质充满了探索精神的前辈,是我们清华学子的指路明灯。

感谢您,先生!让我明白了美的真谛,我不禁要高呼:旺盛的生命力万岁!感谢您,先生,让我明白了生么叫做自然界的美!当我看到沙漠中的小花在极其干旱的环境中绽放,当我看到球果草在水的滋润下热情盛开,当我看到山野由东的死寂到春的山花烂漫,当我体会到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腐铮铮铁骨,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被自然界的大美——旺盛的生命力深深折服。

我不禁高呼:旺盛的生命力万岁!您循循善诱,接着便引出了艺术中的美。

我明白了以真善美为核心价值的精神生产,势必以充满着积极向上、光明进步并以颂扬人的旺盛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艺形式,成为进步阶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食粮。

我也体会到以假丑恶为特征的恶俗文化,势必以荒诞、色情、血腥并不惜以残害人的生命为特征的的伪艺术,成为一切旧统治阶级阻止人类进步的反自然、反社会、反人性的精神鸦片。

感谢您,先生,让我明白了生么叫做美艺术的美!您说过的话一直回响在我耳畔:“艺术的功能就是表现美,美是艺术的本质!”雕塑《大卫》、《维纳斯》中,我领略了到了人类身体的健硕;帕瓦罗蒂演唱会、雅尼雅典音乐会上,让我感受到了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艺术瑰宝水墨画里,我明白了古人非淡薄无以明德的理想追求;《伏尔加河畔的纤夫》内,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不禁高呼:颂扬人的旺盛生命力的文艺形式万岁!《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歌曲响起时,我的内心产生了深深地忧患。

中国古代美术史课上的 美术鉴赏作业

中国古代美术史课上的 美术鉴赏作业

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

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

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

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

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铜奔马,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殉葬品,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曾经供奉过的“马神”。

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种发现它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永恒的艺术主题又是佛教种无比高尚的艺术象征因而此莲花碗的艺术造型与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从该器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所谓“秘色” 具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 如赵麟在《侯鲭录》中说:“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庶民用之故谓之秘色” 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 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业
你认为“审美”有无功利性?“真”“善”能否成为“美”的基础?
关于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的争论,至今仍未得出结论。

一派美学家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套那、康德、叔本华等;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审美的功利性,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休漠、席勒、尼采等等。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美是非功利的。

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严格区分了美与善,他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美是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这就把美与功利性割裂开来,是审美的超功利性的最早的断言。

康德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性的。

他认为,审美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纯粹的美感只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愉悦,而形式是不能满足欲望无实用目的的”。

在对形式的审美中,是排除欲望和利害计较的。

审美的超功利性意味着真善不能成为美的基础,美就是美,与真善无关。

从我国的历史或者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诸多所谓“红颜祸水”都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美女,如明皇宠爱杨贵妃,不爱江山爱美人,引来安史之乱;貂蝉成功离间董卓和吕布,导致董卓被杀,而后朝野动荡,东汉皇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国破。

这些貌美的女子虽然没有贤良的辅佐自己的夫君治国安邦,而多是只顾自己和君王的享乐生活,最终“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使国破家亡,但这并不影响她们
的美,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她们这种祸国殃民的巨大“能量”凸显了他们的美,可见,真善并不是美的基础。

反观丑女,如嫫母,品德贤淑,详情温柔,发明了养蚕缫丝,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无盐,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在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时,为了拯救国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谏齐宣王;黄月英,博学多识,能诗善文,教给诸葛亮木牛流马,连弩等科技发明,用自己的才智辅助诸葛亮成就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千秋大业。

她们都是丑女之中贤良有才的代表,她们的功绩也被后人称赞和歌颂,但是终究,不美就是不美,即使在“真”“善”方面做得至纯至尽,我们也只能说她们是贤良的,是有功绩的,却不能说她们是美的。

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虽然齐宣王的态度常被后人指责为薄情寡义,但是也反映了了人最真实的审美态度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