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学时:36 学分:2适用专业:三年制美术教育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本课程是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研究并应用艺术理论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各个时代风格、审美风潮基本的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并对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艺术理论有一定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与技法教学相互参证,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2、记忆中国各个时期美术发展的各种主要流派,其流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3 理解并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美术的绘画成就以及对其后期美术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原始美术1、熟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纹样2、了解不同类型之间的风格特征二、先秦美术1、了解先秦青铜艺术及其美的特质2、了解先秦绘画的概况三、秦汉美术1、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2、熟悉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四、魏晋南北朝美术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及理论2、了解佛教美术的特点3、了解南朝的石刻艺术成就五、隋唐美术1、了解隋唐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成就2、了解隋唐山水画的发展3、了解鞍马画的主要作品六、五代、宋元美术1、了解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主要的画家和作品2、了解五代、宋元花鸟画的主要风格3、了解五代、宋元人物画的主要风格七、明清美术1、了解明清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及主要的流派2、了解明清花鸟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3、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八、近现代美术1、了解近代中国画的主要成就2、了解近代外来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成就四、教学实施和建议1课时安排2 练习和作业要求在每节课后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考核标准良好(85分以上):学生能熟练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71515 学时数:36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学习美术现象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掌握中国美术观念发展的历史及中国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

增强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 4学时)第一节中国美术的起源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美术一、仰韶、马家窑文化彩陶二、龙山文化黑陶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美术( 4学时)第一节青铜工艺一、青铜器的种类第二节青铜器的发展和演变第三章秦汉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壁画二、画像石和画像砖三、西汉帛画第二节雕塑一、宫苑雕塑二、陵墓雕塑第三节俑一、秦代兵马俑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三国两晋时期绘画二、顾恺之第二节南朝绘画一、陆探微和张僧繇的人物画二、宗炳和王微与早期山水画的发展三、谢赫《画品》第三节敦煌莫高窟第五章隋唐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人物画第二节山水、花鸟和鞍马画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绘画(4学时)第一节五代两宋时期绘画概述第二节五代绘画一、五代人物画二、荆、关、董、巨和五代山水画三、徐熙、黄筌和五代花鸟画第三节北宋绘画一、李成、范宽和北宋前期山水画二、郭熙的山水画和《林泉高致集》三、《清明上河图》第四节南宋绘画一、南宋四家二、梁楷的减笔写意画第七章元代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一、元初绘画二、元四家第八章明清时期美术(8学时)第一节明代绘画一、明四家二、明代后期绘画第二节清代绘画一、清初绘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穿插对中国绘画作品的欣赏,交互进行作品欣赏、研讨,以巩固和加强学习效果。

四、成绩评价方法闭卷考试平时分:按照平时考勤,上课发言和讨论情况综合评分(占30%)。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07071]《中国美术史(二)》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二OO四年十二月自学用书:《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赵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美术史》是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

本指定教材分共8部分8章:①石器时代的美术;②夏商周美术;③秦汉美术;④三国魏晋南北朝美术;⑤隋唐五代美术;⑥宋辽金元美术;⑦明清美术;⑧近代美术。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在学习、命题、考试过程中,对目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争论或有不同表述方式的问题,将一律以本指定教材的论述为准,同时也不超出其论述范围。

题中如涉及时间要素,均只要求回答到年份。

二、考核目标第一章石器时代的美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主要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的美术2、新石器时代的雕塑3、新石器时代的绘画4、新石器时代的工艺与建筑(三)考核要求1、旧石器时代的美术识记:美术的早期形态。

领会:美术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的雕塑识记:陶塑、泥塑、石雕、玉雕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领会:陶塑、泥塑、石雕、玉雕的产生与发展。

3、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识记:各文化时期彩陶造型、纹饰的特征及代表作品;壁画、地画与岩画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领会:彩陶、壁画、地画、岩画的产生与发展。

4、新石器时代的工艺与建筑识记:工艺与建筑的特征领会:工艺与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夏商周美术(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从中国文明历史开端的角度,主要了解夏商周青铜艺术造型和纹饰的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它门类美术的状况。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秦汉雕塑兴盛的社会背景及汉代厚葬的习俗与陵墓雕刻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国美术史教学提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提纲

第一章战国秦汉时代中国美术战国美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绘画、雕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青铜画像、漆画、帛画-壁画-俑)秦代美术:建筑(秦都咸阳与阿房前殿、秦瓦当)-工艺性绘画(湖北江陵漆器)-壁画(咸阳秦宫遗址壁画)-秦兵马俑雕塑汉代美术:建筑(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壁画(西汉宫殿壁画、两汉墓室壁画)-画像石(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河南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四川画像砖)-帛画(长沙马王堆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工艺绘画(漆画、青铜画像)-雕塑(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东汉雕塑)-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论述《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1949年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陈家大山楚国墓葬中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

图画用丝织品帛绘制,绘出一位穿着华美衣裙的女子,侧身而立,双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动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故定名为《人物龙凤帛画》。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子弹库楚墓出土了另外一幅战国帛画,画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长袍、腰佩宝剑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条弯曲成舟状的龙身上,头上端有华盖遮护,龙下面有游鱼,龙尾上立着一只白鹤,华盖的穗带和人物结系高冠的系带都向后飘动,表现出乘龙遨游飞驰前进之疾速。

在原始和商周时代,龙凤都是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是巫师活动中巫师得以凭借其沟通天地人神的助手,战国帛画中的龙凤是导引灵魂升天的灵物。

《人物龙凤帛画》表现死者祈求在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人物御龙帛画》表现死者驾驭神力巨大的巨龙升天。

两幅帛画分别出土于埋葬男女死者的坟墓里,画中人物可能为死者的肖像。

帛画上缘有一根细竹竿,当中系绳,可能作悬挂之用。

《御龙人物帛画》出土时置放在棺郭盖板下的隔板之上,当为古代丧葬仪式使用的铭旌,后世招魂出丧的“引路幡”。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当时工匠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

《人物龙凤帛画》画风较为古拙,装饰意味还比较浓厚;《人物御龙帛画》的技巧已较成熟,人物形象准确,表情生动,不仅要求形貌肖似,还能注重通过外貌的描绘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陶器艺术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
3.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十五、教学持续改进
1.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3.收集学生、同行及社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春秋战国美术:分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演变,了解诸侯争霸时期美术的发展。
4.秦汉美术:重点介绍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作品,展现大一统时期的美术风貌。
5.魏晋南北朝美术:讲解佛教艺术、士人绘画等,探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美术发展。
6.隋唐美术:分析壁画、山水画等艺术成就,了解繁荣时期的美术特点。
7.五代两宋美术:着重介绍文人画、民间画等,探讨世俗美术的兴起。
2.开展学习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提供学术咨询,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明确学习目标。
4.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
二十二、教学成果展示与推广
1.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知名度。
2.将学生优秀作品推荐至校内外美术刊物发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元明清美术:讲解宫廷绘画、民间绘画等,分析封建社会晚期美术的发展趋势。
9.近现代美术:介绍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探讨民族美术的转型与创新。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时期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3.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官方网站,获取更多美术作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71515 学时数:3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学习美术现象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掌握中国美术观念发展的历史及中国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

增强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 4学时)
第一节中国美术的起源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美术
一、仰韶、马家窑文化彩陶
二、龙山文化黑陶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美术( 4学时)
第一节青铜工艺
一、青铜器的种类
第二节青铜器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章秦汉时期美术(4学时)
第一节绘画
一、壁画
二、画像石和画像砖
三、西汉帛画
第二节雕塑
一、宫苑雕塑
二、陵墓雕塑
第三节俑
一、秦代兵马俑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4学时)第一节绘画
一、三国两晋时期绘画
二、顾恺之
第二节南朝绘画
一、陆探微和张僧繇的人物画
二、宗炳和王微与早期山水画的发展
三、谢赫《画品》
第三节敦煌莫高窟
第五章隋唐时期美术(4学时)
第一节绘画
一、人物画
第二节山水、花鸟和鞍马画
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绘画(4学时)第一节五代两宋时期绘画概述
第二节五代绘画
一、五代人物画
二、荆、关、董、巨和五代山水画
三、徐熙、黄筌和五代花鸟画
第三节北宋绘画
一、李成、范宽和北宋前期山水画
二、郭熙的山水画和《林泉高致集》
三、《清明上河图》
第四节南宋绘画
一、南宋四家
二、梁楷的减笔写意画
第七章元代美术(4学时)
第一节绘画
一、元初绘画
二、元四家
第八章明清时期美术(8学时)
第一节明代绘画
一、明四家
二、明代后期绘画
第二节清代绘画
一、清初绘画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穿插对中国绘画作品的欣赏,交互进行作品欣赏、研讨,以巩固和加强学习效果。

四、成绩评价方法
闭卷考试
平时分:按照平时考勤,上课发言和讨论情况综合评分(占30%)。

考卷分:依照教学内容,出一套理论考卷考试,严格按照考卷成绩评分(占7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
第1版。

2、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中国美术史》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 课程代码:271515予修课程:素描、色彩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学习美术现象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掌握中国美术观念发展的历史及中国美术技法发展的历史。

增强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评价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