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人文解读-- 古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观
中国古典诗词女性审美意象的文化意蕴

中国古典诗词女性审美意象的文化意蕴前言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文人士子反复吟唱、咏叹的抒情意象,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文学传统长盛不衰,而审美意象便是沟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桥梁,要体味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就要通过对诗词中审美意象的解读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审美意境中。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从把握诗词中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开始。
中国女性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说,《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开启了中国文学璀璨的画卷,它的诗篇中与女性相关的一些意象原型逐渐变成了民族女性审美文化意象,与女性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情结。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歌颂女性的意象,而用得最多的是花、月、水和玉,这些意象,集中体现着中国女性文化的特征,因此,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貌美如花:展现女性特有的娇好容貌大量用花比喻女性的色美,用极富生命力的娇艳鲜花为喻象,美女如花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经典,是《诗经》这部经典著作的一大特色。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之如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苒。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陈风·泽陂》)篇中反复不断变幻的花草展示出了诗人的关注点:这里有一个如荷花一样清爽、兰花一样芬芳、菡萏般闪耀着青春光润的姑娘。
还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桃夭》),夭夭,花婀娜多姿状,暗喻新嫁娘容颜明艳娇美,极具神韵,我们看到《诗经》里赞誉女子颜色美就说她像三月的桃花一样,或鲜艳夺目,或典雅大方,或清丽俊秀。
那艳丽的桃花,喻象着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
清代诗经学者姚际恒对此有过评价,其《诗经通论》说:“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且自《桃天》诗后,桃花与美女、婚爱已结成不解之缘。
可以这样说,《桃夭》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桃花比作少女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才的比喻。
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观与诗词文化

中国古代的女性审美观与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但并不代表她们没有审美观。
在古代诗词文化中,女性审美观被充分表达,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女子的外貌和气质古代女子的美,首先取决于她们的外貌。
在晋唐时期的《长恨歌》中,描述了杨贵妃的婉约之美:“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里的“云鬓花颜”、“芙蓉帐暖”描绘了杨贵妃的红颜之美。
而在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描述了女子深深的内心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的女子过得酒逢知己千杯少,卷帘人是她唯一的知己,而海棠是女子深爱之物。
她把海棠与自己的相思相连,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女性的情感表达古代女子的审美观与情感息息相关。
在唐代,女诗人的诗歌经常表达她们的爱情、离愁别绪和对生活的感悟。
唐代女诗人望海潮曾写下著名的《钗头凤·世情薄》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成眠。
”这里描述了女子在一个道德沦丧、人际冷漠的环境中,面对自己的心事只能独自埋在心底,感受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又如唐代女诗人柳氏的《浣溪沙·荷叶杯中酒》词:“荷叶杯中酒,粉蝶纱间舞。
翠蛾眉上愁,盼别却相随。
山水画屏空,阶柳堤溪暮。
”这首词通过描写酒、舞和愁,表现了女子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三、女子的人生尊严在古代中国,女性往往被贴上“柔弱、娇美”等标签,但采用诗词文化审美观之后,女子的人生尊严得到了充分保护。
唐代女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曾表现出对女子的尊敬:“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女子不再只是陪衬男子的美丽背景,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结论: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不受男权社会的压制,以婉约、秀丽、清新、纤巧而别样迷人的形式表达出来。
她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寻求心理寄托,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展现了女性的人生尊严和独特的审美品味。
唐宋词鉴赏与古代文学女性形象

唐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意蕴,成为中 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唐 诗的豪放壮美,还是宋词的婉约柔情,都在丰富 着中国文学的瑰宝。
● 02
第2章 女性形象在唐宋词中 的表现
唐词中的女性形 象
唐代词人在作品中表 现出女性的美丽、聪 慧和坚强,有的被崇 拜如神明,有的被视 作悲苦可怜的存在。 例如,《长恨歌》中 的杨贵妃形象尤为突 出,展现出唐代对女 性的多重角度观察和 描绘。
唐宋词特点
写景
唐词
意境
唐词
情感
宋词
抒情
宋词
唐宋词家代表作品
01 李白
唐代
02 苏轼
宋代
03 杜甫
唐代
唐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位置
唐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
影响
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有着长久的艺术价值
传统
唐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优 秀传统 被后人高度推崇
对于未来的展望
01 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宋词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02 当代影响
在当代文学场景中的重要影响
03 继续研究
应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唐宋词的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THANKS
02 文学影响
唐宋词对当代文学仍有深远的影响
03 情感表达
唐宋词激发了当代作家对情感表达的探索
结语
唐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虽然经过千年沧桑, 但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学创作、 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唐宋词的价值依然闪耀着 光芒。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唐宋词的魅力与 价值
唐宋词作为中国文学 的瑰宝,具有独特的 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情感深沉、意境丰 富,感染力极强,对 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 承具有重要意义。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从古代文学中解读女性的地位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引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入人心的情感和精致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宋词中,女性形象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主题,通过对这些形象进行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洞察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与认知。
1.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宋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期待。
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
她们通常被期待成为温柔贤淑的贤妻良母,在传统观念中具备勤俭持家、持守妇道等美德。
这种观念在宋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由杨洪基演唱过,在其中描绘了一位思念丈夫归来之妇人动人之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典型写照,她们以无私的深情和忍辱负重的勇气,默默地为家庭付出。
2. 女性在社交中展现的智慧与能力尽管女性在宋代具有明确的家庭角色,但她们并不仅限于此。
女性在社交中也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能力。
宋词作者通过描绘女性形象来表达对于女子才华和智慧的赞赏。
例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描绘了一个聪明且独立自主的女子形象:“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个女子通过将自己与男子隔开而表达了自己主动掌握感情命运、清净淡泊生活方式等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3. 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爱情是宋词中另一重要主题,女性形象往往是善于表达感情和追求真挚爱情的代表。
无论是婉转含蓄还是直接坦诚,女性在宋词中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她们对于与心爱之人相聚的期待。
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通过表达内心深处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结论通过对宋词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社会对女性地位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期待。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与文化意义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与文化意义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也是词的黄金时代。
在宋词中,女性形象被广泛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1. 女性美和仕女文化宋代社会高度重视礼教与审美观念,因此对女性美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描述。
宋词中经常出现婉约、秀丽、柔媚等词语来描绘女子的容貌特征,以及纤纤玉手、踏歌轻舞等动作形态来塑造她们优雅自如的姿态。
同时,宋代还兴起了仕女画风潮,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仕女文化。
这种文化倾注了人们对于女性魅力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认知。
2. 千金小姐与贤淑妇人在宋词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鲜活而多样。
千金小姐是其中一类常见形象,她们出身贵族,通常与清丽动人、聪慧伶俐等特质相结合。
这种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富家女性的期待和塑造。
另一类女性形象则是贤淑妇人,她们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婚姻和家庭观念,并被赞扬为勤俭持家、孝顺尊长。
这种形象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良好婚姻关系及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推崇。
3. 文化意义:表达情感与维护社会秩序宋词不仅通过描绘女性形象来展示美学追求,还以此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倾诉。
在冷峻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形象成为歌颂爱情、寄托思乡之情、抒发个人情愫的重要载体。
同时,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品行和行为准则,宋词表达了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关注。
这既是对传统礼教的延续,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塑造道德模范。
4. 女性形象与文学创作女性形象在宋词中不仅是一种表述对象,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男性词人通过描绘女性来呈现自己的情感、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探索美与爱的深层含义。
女性形象为词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同时也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结论宋词中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美和品行的追求,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通过描绘女性形象,宋词既传递了爱情之美,又强化了家庭伦理观念,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 前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品丰富而多样。
本文将进行对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的深入探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意义、特点和影响。
2. 女性形象在唐诗中的描绘2.1 纤纤玉手:唐代女性形象常以白皙纤细的玉手为特征,体现了她们温柔、娇美的一面。
2.2 轻罗小扇:许多作品中描述了女性手持轻罗扇子的情景,凸显了她们端庄、优雅的姿态。
2.3 春山如画:唐代女性常被比喻为春山连绵不绝,展现了她们清新俊美、婉约秀丽的气质。
3. 女性形象在宋词中的描绘3.1 清丽脱俗:宋代女性形象通常被赞美为清丽脱俗,带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
3.2 怜香惜玉:宋词中常以女性娇小玲珑的身形和芳香的气质为特点,表达了对女性的怜爱和呵护之情。
3.3 婉约柔情:许多宋词描绘了女性心灵柔软、感情细腻的一面,展现了她们深沉隽永、内敛含蓄的品质。
4. 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影响4.1 影响文人墨客:唐宋时期,在女性形象的启发下,许多文人墨客创作出了众多名篇佳作,丰富了中国文学。
4.2 提高文化地位:唐宋时期,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文化领域有所涉猎,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4.3 留下历史痕迹:许多唐诗宋词中描绘的女性形象被后世铭记,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和足迹。
5. 结论通过对唐诗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深入探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拥有美丽、纯洁、聪慧等多种特质,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女性形象在唐宋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展现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的内容。
通过深入剖析其描绘方式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伟大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美与意义。
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

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它以细腻、含蓄的文字表现手法,描绘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宋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对女子之美的描绘,使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具备了独特而动人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宋词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探讨宋代女子之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一、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宋词中最为人熟知的女性形象就是温柔婉约的仕女。
她们外表秀美,内敛温柔。
例如,《东篱乐府》中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院落溶溶月”,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婉约而温馨的仕女画面。
她们纤手如葱,眉目如画,体态娇柔,散发出一种恬静的美感。
细腻含蓄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并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美的无限遐想。
二、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除了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之外,宋词中也有一些塑造了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外貌英勇威武,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的坚毅与智慧。
例如,南宋女将杨门孤女杨修枳,她勇猛善战,以一己之力守卫了丈夫的家族,并在丈夫遇难后,继续与敌方抗争。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在历史与现实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宋代儒家思想十分盛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
她们是充满智慧、聪慧贤良、善于经营家庭的女性。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李时中》中的女主角,她能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夫妻之间的爱情与默契,她温顺贤惠,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对女性贤淑持家的价值观,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温馨和谐的向往。
四、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宋代对女性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
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有卓越的才智和学识。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女主角,她在文章中通过一番细腻而独特的描写,展现了她深厚的诗词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五千年流传的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深受读者喜爱与欢迎。
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以婉约柔美、欣欣向荣的形式出现,体现出女性快乐幸福的感受,塑造女性强大的
精神力量与意志。
首先,唐宋时期的女性主义形象大多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社会地位
的推崇和认同,在诗中更多的是将女性呈现为一种优雅洒脱、自由任
性的象征,而那种“懦弱”的负面形象却变得绝少,表现出女性的自信
心与沉着控制。
其次,唐宋诗人体现出了对女性爱情的深情和浪漫韵味,在宋代乐府
中让读者有一种唯美而清新的视觉感受,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把一种深情的离别状况表现得
明媚动人。
再者,很多唐宋诗词里也描写了女性的家务活动,充分证明了当时女
性在家庭经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描写不但传递出强烈的家庭
温情,又能够激发读者对对爱的热情,表达出唐宋诗人对当时文化改
革的支持和认可。
最后,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多少还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一些女性神
仙和经典形象如君后娥仙、墨妃仙子、太真仙子等等,都体现出一种
古典景仰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唐宋诗词的神奇色彩,作品中这些女性
形象的塑造也让文学作品越来越地贴近生活并体现出古老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唐宋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审美、宗教等多种价值取向,
表达出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对当代文学创作也有积极的借鉴和
探索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美——从中国古诗词中看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审美变迁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唐诗、宋词、古往今来,描写女子容颜体态的诗词歌赋从来就不曾在历史长河中缺席过,最早的诗经卫风中就已经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记载,再到宋词中“腰肢只怕风吹倒”,从这些对女子赞美的词句中,不难看出古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审美偏好在不断改变,而本文则旨在探讨在从先秦到宋代,在中国古诗词中展现出的对女子相貌的偏好和其或多或少折射出的古代文人如此审美背后一些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诗经若说《诗经》中展现出来的女性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第二高的,那再没有什么第一名了。
从西周到春秋,《诗经》刻画的是华夏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的重要阶段。
彼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极高,无论男女都唯有足够强壮健康才能从猛兽之口存活、生产更多的粮食、哺育更多的后代。
因此这一时期《诗经》中的女性之美,精髓在一“硕”字。
《唐风·椒聊》中这样写道:“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椒聊且,远条且。
”虽说后代学者有人认为这是赞美男子的诗,但也有许多学者如闻一多倾向于这是一首赞扬妇人硕大丰腴、健康多子的诗歌。
而《国风·卫风·硕人》中这样开篇就这样描写在当时看来高贵美丽的卫庄公之妻庄姜夫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她们的高大不是男性化的粗糙刚猛,而是富于女性特点,如初春的木棉花硕大鲜艳。
她们的丰满也不是杨玉环式的体胖无力,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健美。
1此外,《诗经》还更强调女子的自然美。
《硕人》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
”仅仅两句便赋予了庄姜夫人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
可谓“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
”。
《周南·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以鲜艳的桃花来比喻美人的容颜。
这样的美是不施粉黛之美,天然去雕饰之美2,与当时崇尚健康、开放的社会背景不谋而合。
楚辞在诗经成型后不久,战国时期的南方则兴起了一种以清丽、华美为为特点1马凤华. 女性文学话语的自述——论《诗经》女性审美特色[J]. 江西社会科学,2003,(02):86-892李春梅. 浅谈《诗经》与《楚辞》中女性形象之差异[J]. 南方论刊,2013,(02):97-98+90的审美取向,在时人的笔下,这些美丽的女子,不仅有姣好的容貌、婀娜的体态,也有华丽的服饰,明艳的色彩,亦或是有让人惊艳的奇妆异饰的野性美3。
《战国策·楚策》便记有鼎鼎有名的“楚王好细腰”的史实。
楚辞第一人屈原在他的《大招》中这样描写美丽的女子:“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意指楚国的女子体态轻盈而腰肢纤细、脖颈纤秀。
《山鬼》中有“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这种美丽轻盈同时又兼具野性和神性的女性形象没有诞生于《诗经》中,而是在楚辞中绽放光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仪平策先生曾这样分析楚文化的特点:“作为南方文化之主体的荆楚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较少礼教法制的濡染,显出鲜明的蛮野剿悍、狂放不拘、酣畅自由之情采。
二是‘信鬼神,重淫祀’,巫风盛行,故表现出浓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
三是由于和吴越文化相毗近,因而其狂放自由的‘前文化’形态同吴越间`阴柔'型文化风尚揉合起来,就使荆楚文化在蛮野剿悍之外,又具有了舒展流畅的优美格调。
”4此外楚辞创作时间在战国时期,当时由于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飞跃,生活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而有了最基本保障,这使得人们对于生殖的崇拜开始从文化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出于纯粹审美的需要。
同时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社会分工的一次剧变,女性开始被迫踏上了成为男性附庸的漫漫长路。
汉乐府唐诗唐诗中描写女子体态的,最出名的不过就是白居易的《长歌行》了吧。
“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如面柳如眉”“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丰肉微骨、肌理细腻,白净细腻,光滑滋润,媚态横生,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勾人心弦。
李白《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将杨贵妃比作牡丹,雍容华贵,娇艳欲滴。
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性女子,杨贵妃丰腴腻脂、风姿绰约的特3逄金一. 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4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D].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9一10点跃然纸上。
我曾经去往龙门石窟,其中一尊卢舍那大佛据传是由女皇武则天为原型打造的,同史书上记载的一样“方额、广颐、凤颈“,面容丰润而富态,望之便令人心生好感。
上述两位女子都曾得到来自帝王的厚爱,力压后宫三千粉黛,而统治者的审美往往会成为全社会的风向标,因此从中不难看出盛唐之时以胖为美的风潮,与“一搦掌中腰”的审美截然不同。
历史总有相似,在中世纪的欧洲,肥胖意味着健康、富有和权力,是一时的风潮。
而两者原因却有所不同。
欧洲以胖为美是因为粮食贫乏,肥胖是上层阶级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为时人狂热追捧。
但在大唐,生产力发达,食物充足,并不存在丰腴代表权力或财富的情况,以肥为美不如说纯粹是一种审美,一种由于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风气所致的审美。
在儒家已非一家独大,佛教道教逐渐崛起的情况下,传统的对女性的礼教束缚得到一定解放,女子不再需要足不出户蜗居于家整日琴棋书画。
再加上李氏王朝血脉中流传的“鲜卑血液”中流淌的对于健美身材的偏爱、盛唐时期空前绝后的繁荣昌盛,使得热烈放恣、丰肥浓丽更符合那个大气开阔的时代的特征,从而彻底区别于前朝对于女子含蓄内敛细腰金莲的偏爱,这不仅是审美的变迁,更是那个时代得以自豪的一个符号,对于女性的宽容,对于健美身材的偏爱恰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气与安定,和那个时代男性的阳刚与开阔。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好景不长,就像盛唐的恢弘一样,以胖为美的审美没能持续多久就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中唐时,文人重又欣赏起纤瘦的身材来,白居易曾写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传唱至今,元稹也曾写过“腰身瘦小歌圆紧”。
然而与其说是人们对于丰润腻脂的厌倦,不如说是时代所迫的原因。
那一场安史之乱带来的分离、衰败和死亡,是笼罩在所有人心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帝王在马嵬坡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妃子,普通的农妇更是在一场场战乱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在这样的乱世中,又哪里还能保持《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姿态与气度呢,粮食的减少,安逸生活的失去,过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使纤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这种趋势促成了审美观的深刻转变。
到了晚唐,这种纤瘦之势愈演愈烈,晚唐国运衰弱,失去了盛唐的蓬勃,失去了中唐的求新,最后只剩下不胜罗绮,盈盈不堪一握的杨柳腰,仿佛在预示大唐王朝的最后一点气数将尽。
士大夫们不再有驾驭盛唐时期热烈放恣媚态横生的女子的能力,面对将尽的王朝,面对无力回天的局势,他们能做的只有将对女子的审美不断推向柔弱、纤细的方向,仿佛这样,才能彻底控制住女子,才能给自己一点雄风依旧在,世间依旧太平,李氏王朝依旧鼎盛的错觉。
宋词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赵匡胤一举黄袍加身,重又开启一段太平盛世,可女性反而受到了更多枷锁的限制。
理学的兴盛彻底打压了宋初较为蓬勃宽容的环境,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使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的顾虑所取代。
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开始渐渐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男性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直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阴柔病态的审美之韵5。
辛弃疾《菩萨蛮》中“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蓦地管弦吹,一团红雪飞。
”将当时女性跳舞时弱不禁风的姿态描写的入骨三分,苏轼“冰肌自是生来瘦“都表现出当时男性对女性娇弱形象的审美追求。
缠足的出现则展现了女性与男权对抗战地的又一步沦陷,展现了男性对于女性更强的控制欲望,展现了使得妇女成为男子玩弄、禁锢的对象。
时至南宋,缠足几乎成为习俗,从宫廷贵妃到乡间农妇,“三寸金莲”比比皆是,如欧阳修《南乡子》“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
”陈亮《浣溪沙》“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笋露纤纤,此时谁不醉厌厌。
“从中可一窥男子对于三寸金莲之喜爱之情。
那些一味对小脚青睐的男性,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是逼着女性去践踏自己,用自己模糊的血肉来满足他们下作的欲望。
于是在此不禁臆测,男子通常偏好比他们柔弱的女子的审美恰恰来源于男性对于现世无能为力的挫败与自卑,尤其到了南宋,偏安一隅的他们只敢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空间里把玩素肌纤弱时女子,将这种情感最终宣泄在被层层礼教束缚无力反抗的女子身上,指望涂抹出一派盛世太平。
鲁迅先生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至此,先前唐代女性服饰体现出的欣欣向荣、雍容华美之气象,开始被保守拘谨和对人性的压抑所代替。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6。
从对“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云雨枉断肠”的欣赏到对“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纤腰婉约步金莲”的偏好,从丰肥5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8. 6唐永霞.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意识对妇女服饰的影响[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78-81.浓丽热烈放恣到弱不禁风不胜罗绮,这与其说是审美的改变,不如说是逐渐弱化的女性形象所对的阳刚之气沦丧的符号,是一场精神上的阉割。
事实上,即便今天,乡村也更偏爱丰满健壮的女子。
而高大要比纤小更符合生命规律,我们惊诧于《诗经》中的高女人惊讶于唐诗中的丰满女子,只因为我们久已沉埋在一种被男性对象化了的审美标准里。
我们不应该感到《诗经》怪异,而应该问后代女人竟会以柔弱为美,她们究竟怎么了?7潘绥铭先生有一个论断:“农业社会使女性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性权利,但同时使她获得了丈夫保护与供养、直到仅仅由男性来承担发展性技巧与性活动质量的全部责任与工作。
唯有近现代以来,女性才认为这一变化得不偿失,宁愿付出以往既得利益—被供养与`性懒惰'来重新获取性权利。
”②潘绥铭著:《神秘的圣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20一121页。
7马凤华. 女性文学话语的自述——论《诗经》女性审美特色[J]. 江西社会科学,2003,(0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