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美学

合集下载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Social Sciences E dition)2008年第3期N O.3.2008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人类自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彰显者,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研究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相比,需要抓住文化的特性,把一些适宜于产业发展的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文化创造者创意的感性显现,因此文化产业又可以称之为创意产业。

在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时,我们必须把文化产业纳入社会发展进步的轨道上加以考察,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化、文化化、审美化和休闲化。

关键词:文化形态;间性存在;人文化;审美化;休闲化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35X(2008)03 0023 06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浓缩和彰显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为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和谐发展,蕴含出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必须有文化理论做坚实的支撑,本文对文化产业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一、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即首先必须研究文化问题。

但是,人们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又通常主要是研究精神文化,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对人的文化研究。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常说!文化人∀或者!文明人∀等,但是尚未把人自身当作文化形态加以研究。

实际上,文化固然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但文化最主要的形态决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是人类自身。

人类自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承传者,是文化的积淀者和彰显者,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

(一)人类是最重要的物质文化形态首先,人类是宇宙间最高级的物质形态。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文化产业管理 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文化产业管理 博士)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J1培养方案负责人薛永武联系电话66787008电子邮件xyw989@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2013年5月18 日二级学科:_______文化产业管理_ ___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代码:__________99J1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文化产业管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展开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如文化产业的形态、结构、组织、产业链、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从管理学角度对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源开发、策划、生产、营销、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文化”这一元素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管理又具有突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属性,体现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征。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展文化产业教学和研究的高校,设有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机构,建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现有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均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市政府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显著地位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同时又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与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展开深入研究和思考,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宣传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项目策划、文化资源开发等高层管理、策划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创新育人模式 完善文化创意机制

创新育人模式 完善文化创意机制

创新育人模式完善文化创意机制作者:张园李凯波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6期编者按:作为学者,他谦逊好学,严谨专注,墨挥巨浪,涉猎领域广泛;作为师者,他擅长人才开发、文化创意和企业策划,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教30年如一日,既教书又育人,他曾掷地有声地提出“为师当如火炬”,并以满腔的热情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不断地增添荣耀。

他遵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厚德载物,容纳百川。

他就是本期的封面人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薛永武教授。

薛永武,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人才学家、人才美学的重要开创者。

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先后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师从文艺理论家杜书瀛和金元浦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现代语文》杂志主编。

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著10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及全国200多家网站转载或评价、介绍其科研成果。

1999年获国家人事部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荣获中国人才学三十年贡献奖。

兼任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薛院长,您好!很荣幸采访您。

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综合大学,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文艺气息,请您谈谈学院的教学模式与学科优势。

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7年,由文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合并而成。

学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校园曾有过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陆侃如、冯沅君等著名学者、作家云集的人文学科的两度辉煌。

以西方理论之眼看中国美学

以西方理论之眼看中国美学

的精深 及其 与现代 美学 思想的 契合 性 和互
乐 记 》提 出 的经 典 艺术 命 题 中交 互 感
补性 。作者 旁征博 引 、纵 横捭 阖于 中西学 通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从 而将 “ 寓教 海 ,文艺心理 学 、艺术发 生学 、格 式塔 心 干乐 、 以美导善 、师法 自然” 等千古论 题 理 学、动力心 理学 、接 受美学 等等 ,被 作 阐述得有理有据,博大而精 深。 者信 手拈来 ,在横 向比较和纵 向掘进 中极 大地 凸显 了 乐记 》思想 的精蕴及 其现代 转化价 值。 的 心 现代 美学架构 下对 显赫 美学话 语 的纵
深 开 掘
乐 记) )始于 “ 乐本篇 ” ,终于 “ 师
《 乐记》 阐释 ” 一节 ,作者运用 了格 式塔 乙篇 ”,凡 十 一文。如果 沿着 其本身 的 内 心理 学的异质 同构 原理 来阐释 ( ( 乐记 》 中 在逻 辑逐 一进行论 述 ,虽条理 明晰却 失之
的重要 纲领 性 文献 ”。在其 后 的论 证 中, 可 以看 到 ,薛著一 直沿着 阐释 学的 “ 理 前
综观 全 书, 西方 阐释 学构成 了 对 乐 解 ”思 维,深 入探 讨 了 ( 《 乐记 中大量 美 记》 研 究 的 一个 重 要 切 入 视 角 和理 论 生 学命题 的理论 渊源 。譬 如, “ 乐为天地 之 长 点。 究其根 由 ,对这 样 一部近 乎元典地 和 ,实质上就是 对 《 周易 》和其 它经典 和
关键词出发 ,既宏观统摄,又微观解析,
天人相谐、生命本体论 、文艺创作论、创
美主体论 等重要 美学论题 的意义序 列。
多德 、贺拉 斯 、 朗吉努 斯 、托 马斯 ・ 阿奎
作 者牢 牢扎根 于本 土经 典的 意义开掘 那 、康德 、黑格尔 、瓦格 纳、狄德 罗 、阿

人才开发视域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人才开发视域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人才开发视域中的审美教育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郑 鑫摘 要:审美教育在人才开发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文章主要结合审美教育的代表性观点分 析了审美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对审美教育促进人才开发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在以人才开发为视 角的审美教育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人才开发 审美教育 人才 美育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1-0064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大众文化的繁荣,美学日益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美教育对人才开发的重要作用也得到日益重视。

人才学专家薛永武教授认为:“人才学与美学之间不但存在着交叉渗透的关系,而且人才与审美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如何充分发挥美学的理论成果,将审美有机融入教育中,促进人才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审美教育对于人才开发的作用1.审美教育能有效培育人的性情我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

“乐”即为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尚书》第一篇《尧典》中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当时,音乐和诗歌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塑造个体性情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如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主张对身体进行体育教育,对精神和灵魂进行音乐教育。

席勒认为,只通过审美教育达到教育的目标,丰富一个人,培养和发展一个真正的人。

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可以调和“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当今时代,物质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的贫乏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和异化,对人才开发提出挑战。

审美教育能调和感性和理性,培育健全的人格,对于健全个体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论文艺审美关系的特点和本质

论文艺审美关系的特点和本质

论文艺审美关系的特点和本质
薛永武
【期刊名称】《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文艺审美关系既涉及文艺审美主体,也涉及审美客体。

深入探讨文艺审美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审美主体的特点和本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作品的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文艺作品所形成的审美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和审美性三个特点。

文艺审美关系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本质的实践确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共生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薛永武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2
【相关文献】
1.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文艺本质问题的人本生态观审视
2.本体论
自由观上文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文艺多重本质之构造式关系(三)3."思无邪":文学对真理的审美关系——文艺多重本质之构造式关系研究(四)4.从文艺深层本质看中西方古代文艺思想的特点5.论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关于文艺本质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摘要】: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几篇奥古斯丁相关文章的研读,阐述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要旨以及其对中世纪美学发展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奥古斯丁综述美学思想神学奥古斯丁,也叫圣·奥古斯丁,由于其在基督神学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所以被冠以“圣”字。

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

对奥古斯丁的评价,我最喜欢这样一说,“由于他具有把握各种美学难题的非凡能力和更为独特的兴趣,他建立了希腊教父们所难以企及的、更加完备的基督教美学”①。

一、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的微述评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其著作研究所体现出来的。

根据相关论文成果展示,在国外研究最多的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约占研究总数的15%;其次是对于《布道集》和《书信集》的研究,占了7%;而对《论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以及《约翰福音评注》和《诗篇评注》的研究,约占了8%之多②。

而奥古斯丁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则是穿插在各大著作之中。

国内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研究虽比国外,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启发。

主要的研究著作如下(本人能说所到并阅读过的):(1)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刘彦顺,《论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三期。

(3)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郭玉生,薛永武,《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二期。

(5)李卫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文化》,2011.04.49。

(6)乔焕江,《奥古斯丁神学美学思想刍议》,《北方论丛》,2006.5。

(7)马新龙,《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中外文艺》(文学漫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该课程是中文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理论课,是研究一般审美特点和审美基本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This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for Chinese majors. It is also a humanities science to study the gener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aesthetic law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中文系长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要讲授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标准、审美价值、艺术创作、艺术评论与审美教育等。

通过系统讲授与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方面依托各类文学课程和文学概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对加深文学课程和文学理论学习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有助于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三、学习要求
- 1 -
要求学生在学习《美学》以前,应该具备阅读文学名著的文学基础,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文艺素养。

要求在学习《美学》的同时,结合学习进度,及时阅读一些美学著作的原著;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学会欣赏文学艺术的美;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 1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杜书瀛:《美学十日谈;以“审美与价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金元浦:文学•走向文化的变革》,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金开诚等主编:《现代美育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1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 1 -
16.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8.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9.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20.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21.克罗奇:《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论文
(三)评分标准:
2.课堂讨论、平常表现评分标准
- 1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