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DOC)

合集下载

从电影_暮光之城_浅析吸血鬼文化内涵_胡可欣

从电影_暮光之城_浅析吸血鬼文化内涵_胡可欣

179影视天地一、关于吸血鬼故事的起源如果说14 世纪是吸血鬼故事的成型时期,其实真正有关吸血鬼的记载却已经流传了百年。

在《圣经》里就记载了该隐因为嫉妒而杀死自己的弟弟, 最终变成吸血鬼的故事, 同样也有犹大因钱财出卖上帝而变成吸血鬼的故事, 在这两个及和它们类似的故事里, 吸血鬼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 但并非每一个传说里吸血鬼都是不义的化身, 在《暮光之城》这部影片里, 吸血鬼兄弟与嗜血屠杀的本性抗争,以正义,充满人性的形象生活在普通人中,舍身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

正因为人们对吸血鬼有着复杂的想像, 所以和吸血鬼有关的艺术作品也是丰富多彩。

二、吸血鬼的特性在所有的吸血鬼文学中, 它们都被描绘有共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 它们是人死后复活变成的, 以嗜血为生, 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种族。

理论上它们没有生命和灵魂, 没有心跳和脉搏, 没有呼吸和体温, 但永生不老。

吸血鬼通过把自己的血液给予人类而发展后裔, 从而形成不同家族个体。

同时, 它们会有自己的思想, 能思考和交谈, 也能四处走动甚至瞬间移动, 但有时也会受伤和死亡。

它们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强大异能, 比如速度和力量(《暮光之城》中每位吸血鬼都有自己的专长, 如爱德华的能力是读心术) ; 它们拥有着强大魅力, 几乎没有人类能够抵挡; 又因为无限的生命使其拥有极丰富的文化知识; 它们拥有极快速的愈合能力, 所以一般很难受到伤害, 但为了维持这种生存状态, 它们必须吸食鲜血。

大部分吸血鬼会吸食人类的血液, 也有部分吸血鬼以吸食动物甚至其他吸血鬼血液为生。

吸血鬼的异能并非与生俱来, 年轻吸血鬼几乎和凡人相同, 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 它们会逐渐发掘自身的能力, 从而越来越强大。

由此来讲, 越年长的吸血鬼拥有的能力就越强。

有的吸血鬼能力甚至可以与神媲美。

三、吸血鬼的时代内涵吸血鬼虽然是欧洲中世纪的鬼怪传说,但人文主义者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吸血鬼作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环境里的产物,实际上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情感里的一种反叛的灵异,他们借吸血鬼外形的转变,表达出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变得更加强大,超越神明,拥有掌控一切的力量。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由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 梅尔(Stephanie Meyer)创作的畅销系列小说《暮光之城》共四部,《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在全球销量突破8 500万册,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破晓》将于2011年11月公映)也高居世界各大票房排行榜。

影片除了以缠绵唯美的爱情作为“最强烈的情绪”外,还“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①。

不夸张地讲,《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继《哈利• 波特》之后再次在全世界掀起一股魔幻狂潮。

影片的热映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原著的关注,他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后现代视阈下文化研究方法的杂糅性。

本文拟对《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进行解读,旨在挖掘“暮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一、影片内容介绍2008年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暮色》在全球热映,以相对较小的投入赚得了3.8亿美元票房的大收益,制片商欣喜若狂,在制作成本不断追加的同时也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相继推出了同名系列电影《新月》和《月食》,第四部《破晓》也将于2011年11月在北美公映。

由于原著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也部分地参与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使得该系列影片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风格。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伊莎贝拉•斯旺的普通高中女生与一个叫爱德华&bul;卡伦的吸血鬼相识、相爱并结合的故事。

天生运动神经差、皮肤苍白的17岁少女贝拉搬到福克斯这个偏僻且终年阴雨的小镇后,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同班同学爱德华•卡伦。

这位男同学来自一个“素食”的吸血鬼家族,贝拉身上特殊的香气时时引诱着他嗜血的本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爱德华深深地爱上了贝拉,为了爱情他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并且还要对抗其他同样想杀她的吸血鬼,想尽办法保护贝拉。

最终,两人的爱情修成正果――不仅如爱德华所愿地步入了婚礼的殿堂,贝拉还为爱德华产下一女。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暴力美学探析.docx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暴力美学探析.docx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暴力美学探析电影是联结女性主义与暴力美学两个概念的重要媒介,对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进行探析,并非简单生硬地对两个概念进行拼凑。

暴力美学的诞生与娱乐精神和大众文化息息相关,它本身是带着反道德劝诫、消除深度意义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然而在女性主义电影中,道德理性与社会批判又是必不可少的。

女性主义电影突出女性的困境,表达女性的欲望,唤醒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其叙事中是始终存在对道德、法律、秩序和责任等的考虑的。

因此这两者如何在电影中被整合、提炼最终实现共存,是值得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客观的评判的,而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则因其在质量与数量上的优势成为我们最先审视的对象。

一、男性对女性施加的暴力作为平权运动组成部分出现的女权主义运动,其根源就在于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女性主义是无法脱离两性关系这一语境存在的。

而女性主义电影几乎也都是将女性置于存在问题的两性关系之中,为观众指明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与她们所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角色。

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波伏娃也直言世界一直都是属于男性的,而女性则成为这个世界中缺少话语权的,被塑造、被封闭的“他者”。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被男性塑造与封闭的同时,她们也成为被男性施予暴力的对象。

现代艺术被认为是“形式的艺术”,暴力美学的诞生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塔伦蒂诺、吴宇森、袁和平等人在武打、枪战等方面的探索拓宽了电影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暴力美学电影也成为一道后现代典型的娱乐景观,而具有深度的思想内容一般在电影中是缺乏甚至是缺席的。

不难发现,这些热衷于在暴力美学方面进行尝试的导演也无一例外为男性。

而根据生物学家康纳德?洛伦茨的研究,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某种“尚武的激情”,他们体内的男性荷尔蒙使他们比女性更具备攻击性,而电影提供的激烈对抗场面则满足了男性这种攻击欲。

反之,女性不仅在体内化学物质上具备较少的暴力倾向,在力量、肺活量、骨骼、血液比重、血红蛋白合成能力等方面的先天弱势也注定了女性无法在暴力打斗上与男性相抗衡,这一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女性的情绪:“她们的脉搏更快,血管系统更加不稳定,她们容易脸红。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欧美人的僵尸片情结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欧美人的僵尸片情结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欧美⼈的僵⼫⽚情结2019-09-09[摘要] 美国⼈对僵⼫⽚的偏爱是有⽬共睹的,美国⼈不仅爱看僵⼫⽚,他们还对僵⼫有着特殊的情结。

世界上第⼀部僵⼫电影是1932年的《⽩僵⼫》(White Zombie),是由美国⼈拍摄的。

2010年,纽约州⽴⼤学的⼀群学⽣⾃拍了⼀部⼈类⼤战僵⼫的短⽚,并且制定了游戏规则,据说该游戏从2005年就有⼈发起了。

美国Baltimore⼤学以僵⼫为授课元素,开设了僵⼫课程。

由此可见美国⼈对僵⼫的喜爱。

[关键词] 僵⼫;电影;欧美⼈《暮光之城》系列影⽚⾃发⾏之⽇起⼀直受到众多影迷的追捧,连破世界各国的票房新⾼。

在北美,《暮光之城2:新⽉》三天就卖了14亿美元!这部吸⾎⿁青春⽚⾃登陆北美之后,⼀路刷新了各种票房纪录,现已成为2009年⾸周票房第⼀,史上⾸⽇票房第⼀,史上单⽇票房第⼀和史上最快达到1亿票房的电影。

本⽚在海外的票房⾸周也达到了118亿美元,《新⽉》公映三天便把259亿收⼊囊中。

《暮光之城3:⽉⾷》⼀经上映,就打破了由《暮光之城2:新⽉》2009年11⽉创下的2 630万美元的午夜场最⾼票房纪录,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系列再次创下票房奇迹。

另外近年,在美国出现多起⾷⼈事件,尤其是“啃脸男”的奇闻让不少欧美民众第⼀时间想起流⾏影视剧种常见的“僵⼫” 形象。

很多⼈把僵⼫当做⼀种有趣的流⾏⽂化,但现实中有些⼈却认为僵⼫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都折射出了欧美⼈的僵⼫⽚情节。

⼀、僵⼫⽚的发展通常来讲我们认为第⼀部僵⼫电影是1932年的《⽩僵⼫》(White Zombie)。

这部电影由当时的恐怖⽚巨擘贝拉·路⾼西(Bela Logosi)主演,电影的背景在海地,路⾼西扮演的巫师奴役着⼤批僵⼫在他的糖⼚⾥⼯作,来到岛上的⼈们都难逃这样的厄运……1968年是恐怖电影史上极其重要的⼀年,因为乔治·A·罗梅罗(George A.Romero)《活死⼈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在这⼀年横空出世,它不仅代表了从此之后僵⼫⽚成为⼀个恐怖电影类型,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恐怖电影”出现。

浅论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浅论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1 “暴力”与“美学”的碰撞 从人类文明开始,暴力便一直伴随 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更迭变迁。从微 小的个体到社会,从生物学的角度到社 会学的解释,暴力有它存在的理由。在 研究暴力美学之前,需要清楚的是“暴 力美学”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笔者 最终得出结论,“暴力美学”并没有一 个特定的概念,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将 电影中的暴力元素以“美”的方式呈现 出来,正如米歇尔·穆尔莱特所说,“暴 力是电影在美学上的一个主题”[1] 这种 “美”有可能是形式上的美感,抑或是 对“暴力”的娱乐,是导演对“暴力” 处理时形成的独特风格。 2 “戏谑”暴力之美 在昆汀的电影中,他更多的是在把玩 “暴力”,以一种黑色幽默或无厘头的形 式来展现“暴力”。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大 多是黑帮,贩毒分子。这不同于吴宇森电 影中的英雄形象,也不同于北野武电影中 沉默寡言的杀手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大 多是“恶”的成分。但是通过昆汀的把玩 和设计,这群“恶”势力的形象却鲜活起 来。在《落水狗》影片的一开始,一群即 将要抢银行的强盗在吃早饭,本来应该是 紧张的气氛,结果设计成强盗们一边吃早 饭一边讨论麦当娜的歌曲以及在给不给小 费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 让观众哭笑不得。 《低俗小说》中,在影片开始,两个黑帮 小弟在去往杀人的路上漫不经心地讨论着 欧洲“汉堡”的叫法,让杀人这个暴力看 起来那么随意自如。二人在处理车座背后 无意杀死的尸体时,还为谁处理头骨而争 吵。《无耻混蛋》中将希特勒的死亡设计
发着寒光的武士刀跟着背景音乐的节奏 切磋着,两位女性的一招一式在漫天的 雪地里体现了钢与柔的结合的美。 对于极致“暴力”的展现方式,昆 汀也非常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将暴 力展现得极致而逼真。满屏横飞的肢体, 突然喷出的脑浆,乱飞的子弹,割纳粹 头皮都是昆汀作品中的“暴力元素”。 昆汀对纯粹暴力的展现是直观的,毫无 掩饰的。正如郝建所评论“昆汀偏爱的 更多的是一种暴力情景以及残酷的情节, 意向。昆汀的暴力更富于黑色感觉和犬 儒主义的笑脸”[2]。 4 结语 昆汀·塔伦蒂诺被称为暴力美学的 “鬼才”导演。他将“暴力美学”风格化, 独有的对 “暴力” 的处理方式和展现方式, 或环形或倒叙的叙事方式是昆汀的叙事 标志 [3]。昆汀的暴力是能令引发观众思考 的暴力。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演用自己毕 生对电影的热爱,为“暴力美学”电影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英 ] 帕特里克·富尔赖 . 电影理 论新发展 [M]. 李二仕 , 译 . 北京 : 中国电 影出版社 ,2004:125. [2] 郝建 . 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 好莱坞怪才昆汀·塔伦蒂诺创作论 [J]. 当 代电影 ,2002(1). [3] 汪献平 . 暴力电影 : 表达与意义 [M]. 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张艺 (, 1994 年 12 月 -) , 女, 汉族, 山西临汾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从文学角度欣赏西方电影《暮光之城》的艺术效果

从文学角度欣赏西方电影《暮光之城》的艺术效果

42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电影《暮光之城4:破晓(下)》剧照2008年秋季,当大多数观众刚刚为《007大破量子危机》的票房作出贡献之后,业内预计紧接着的一周有可能迎来票房真空。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部由两个在当时还不够有名的青年演员混搭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暮色》,却吸引了大多数25岁以下的女性观众。

影片周五的首映收入高达700万美元,而正在热头上的《007大破量子危机》却只有260万,《欲望都市》只有250万;周五一天过后,《暮光之城》的票房急速飙升到3570万美元,要知道,这部电影的投资只有3700万美元,收回成本已经板上钉钉。

到双休日过去之后,《暮色》的周末票房已达到7060万美元,成为整个好莱坞电影史非暑期档首映周票房最高的电影第二名(仅次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因为这部戏让她成了1998年咪咪·莱德尔的《天地大冲撞》之后(4120万美元)首映票房最高的女性导演。

即便电影日后被褒贬不一,但作为一部被影迷施以“特殊保护”的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日后成为了一个被时代恩宠的票房奇迹。

一、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简介《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 )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的是高中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

小说一经出版,受到读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时代》周刊评价《暮光之城》是“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丁,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梅尔精致的写作手法使得《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超越了悬疑、魔幻、爱情题材类小说的框架,成为美国至今为止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小说之一。

今日美国评价小说《暮光之城》道:从文学角度欣赏西方电影《暮光之城》的艺术效果吕 梅 黄守磊【作者简介】吕 梅,女,山东高密人,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美国影视文化研究;黄守磊,男,山东郓城人,绥化学院科学技术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动漫文化研究。

浅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暴力美学

浅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暴力美学

浅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暴力美学作者:孙铭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与巧妙的叙事风格蜚声影坛。

本文通过对昆汀作品的文本分析,引发暴力美学的思考,发现其电影暴力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暴力美学;解构;后现代主意;传统叙事;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131-02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所导的电影叙事巧妙、风格独特,“暴力美学”是他电影的最重要的特点。

与吴宇森电影中冷色基调与诗意化表现不同①,昆汀擅长解构与拼贴,擅于颠覆常规,擅于利用玩笑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三个特点在《杀死比尔》、《低俗小说》和《无耻混蛋》中表现的格外明显。

一、多元素的拼贴,动作片的重建昆汀在《杀死比尔》系列电影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武士,中国武侠,动画打斗等格斗元素,并且采用了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结合方式,着重体现了“血腥却优美”、“拼贴与颠覆”的矛盾冲突。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矛盾既表现了传统的动作电影,又让观众从暴力中体会到别样的“美”。

“Kill”一词本就带有一定暴力与血腥的意味,他将暴力发挥到极致。

在影片开头,一排英文“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译为:复仇就要冷血)”出现在黑色的屏幕。

影片毫不掩饰的一开始就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复仇”的故事和“冷血”的基调,沉重的呼吸声、伤痕累累的人物出现无不加强着这种基调,更通过大量的暗示性镜头预示着杀戮与伤害。

(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穿插昆汀在这个系列电影中画面色彩的转换使用也是别有特点,很有深意的。

大量流血的头颅、身体固然很有画面的冲击力,但若仅用满地的鲜血与尸体来表达这个暴力复仇这一个故事过于苍白,所以导演就大量穿插使用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如被斩断后一直喷血的脖颈,枪弹射入脑袋以后留下的大洞,一只只被斩断的手脚,在暴力之下消解了原本的血腥。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

“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

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

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学生姓名周莹莹学号201020940130专业班级广告1001分院(系)人文科学分院指导教师(职称)季靖(副教授)2013年6月诚信承诺书本人谨此承诺,本人所写学年设计(论文)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无任何抄袭行为。

凡涉及他人的观点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分。

学生签名:年月日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摘要】“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中,比如说好莱坞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作品,对于西方的吸血鬼题材的电影。

本文主要是从暴力美学的定义,以及《暮色》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和让受众对暴力美学产生好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暮光之城》目录1 绪论 (1)2暴力美学概说 (1)2.1什么是暴力 (2)2.2什么是暴力美学 (2)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4)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 (4)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价值追求的娱乐化 (5)3.2叙事情节的喜剧化 (5)3.2表达方式的风格化 (5)4 影片中暴力美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64.1生理原因——暴力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 (6)4.2心理原因——英雄情结 (6)结论 (8)参考文献 (8)1 绪论当刀剑,枪炮,鲜血,尖叫,恐惧等词汇和惊人的画面以华丽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为它寻找了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电影“暴力美学”。

它带着一种邪恶的美丽冲进我们的视野,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暴力美学”一诃最初产生于香港80年代中后期,是香港影评界用于形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系列影片中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英雄风格。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中说:“最初,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

”1在2004年1月4日的《文汇报》一则关于”暴力美学”的采访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观点可以说是“暴力美学”概念的简要表述:“‘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2。

例如《暮色》中,爱德华为了就贝拉而杀掉了詹姆斯,并将他撕裂了,焚烧了,体现了一个血族在伴侣面对威胁时的凶恶本性,与此同时贝拉被詹姆斯咬了一口,为了不让贝拉转化,爱德华展现了身为贝拉的爱人的柔情面,他极力克制自己对贝拉的血的渴望,将贝拉身体中的毒液吸出来拯救了贝拉。

在我看来《暮光》中的“暴力美学”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爱人的攻击性本能的一种美学范畴。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以美国吸血鬼文化为背景的,吸血鬼从恐怖的对象到如今该影片中的多元形象,这部吸血鬼电影表达了人类关于永生,不死的向往与反思,而影片中所展示的人类与“异类”间超越了恐惧与仇恨的爱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2暴力电影概说2.1什么是暴力暴力是什么?暴力在汉语词典里的基本词义是“强制的力量,如政治,战争,打斗"。

暴力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violence;force;或者brute force。

自哲学的立场而言,暴力与自由处于人类行为的两端。

“自由”的核心涵义是“不受外力控制或威胁(而进行自认为合理的抉择>”。

而“暴力”的一种基本意义则是“以外在强力控制、伤害、乃至消灭生命主体(以达到暴力者的意志需要)”。

3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暴力是对外部事物中的自由的现有存在的剥夺”。

4著名的暴力问题研究专家格雷厄姆(Hugh Davis Graham)和古尔(Ted RobertGurr)在《美国暴力史》一书的导言中,曾将暴力界定为“某些被用来侵害他人身体或损害他人财产的行为”5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凡与强制和暴力有关的事情都是违反意志的”6克劳塞维茨也曾说:“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7这些关于暴力的界定说明了暴力是违反受者意志的行为,最不自由。

它代表着对他人意志自由或者人身自由的剥夺,是强加的,受者不愿承担的掠夺行为。

从人类社会学角度来说,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矛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当矛盾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会选择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事情。

回顾我国5000年的历史,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是因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然后进行暴力革命才产生了新的统治王朝。

总的来说用暴力进行的这种掠夺是对受暴方造成伤害以求利己的行为,实际上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体现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暴力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样,几乎从电影诞生开始,暴力电影一直伴随着电影的历史。

电影用一种不局限于单一文字或者图片的独特方式,用胶卷画面展现了人类的原始本能冲动。

2.2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电影领域内,但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美感形态早已存在于文艺和美术领。

暴力美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确认,是对自己力量的一种欣赏,这种力量体现在个体身上,是野性的动作和破坏力。

学者郝建认为,“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具体表现在徐克、吴宇森、林岭东等人的武打、动作片和警匪片的创作中,这一风格还波及美国,经过昆廷·塔伦蒂诺启发了奥利佛斯通等人的~些影片。

《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莱昂》、《变脸》、《天生杀人狂》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

”8“但是就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其美学思想和技法的远祖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森斯坦。

9暴力美学“是从杂耍蒙太奇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论的形式美学观念。

”10而从更加广义的方向来说,暴力美学是一种人攻击性本能的一种美学范畴。

这种暴力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如血腥场景经过特技加工处理之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另一种则比较直接的展现了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

这种倾向性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11以此可以看出,暴力美学的共同特点是创作者对暴力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探求。

在暴力美学影片中,暴力与美和谐共存。

暴力美学的本义是以形式的美化暴力,它的发展轨迹是由表现暴力出发的。

它的极至是美,完全纯粹的美,以至于让人忽视了暴力的存在。

暴力在美的羽翼下被彻底消除了,暴力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其中。

这是暴力美的发展方向,也是暴力美学的作用所在。

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追求视觉冲击式暴力美学的基本特征。

在试听语言上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一直是电影导演们处心积虑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如何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问题。

在动感与美感的营造方面,《暮色》中的暴力美学主要动用了两个表现手段。

首先,增加镜头数量,加快影片节奏。

《暮光》中吸血鬼攻击以及狼人与吸血鬼的对弈中的镜头数量多,而且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快节奏的影片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因为人们习惯了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而吸血鬼的快速移动也使得人们产生了对速度的渴望。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片的产生就借鉴了好莱坞这方面的经验。

当时张彻和胡金铨都认真研究过美国电影,他们发现当时美国影片的镜头数量达千个之多。

而华语影片一般只有三百个镜头左右。

他们发现了华语影节奏缓慢、不适应观众口味的主要原因。

12其次,在人物动作,造型和动作场面上进行创新设计。

《暮色》中的人物造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吸血鬼电影中的吸血鬼都是有锋利的獠牙,鲜红的赤眸,长相丑陋,残酷冷血的。

可是这部影片中吸血鬼爱德华给人的感觉却是高贵的,帅气的形象,他不像以往吸血鬼影片中的吸血鬼一样怕光,住在下水道或者黑暗的地方,而是像普通人类一样上学,这就给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人道主义色彩。

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诗意的浪漫是许多暴力美学导演着意在电影中表现的,一方面增加画面的绚美感,浪漫的镜头往往是绚美的。

另一方面激起观众心中的浪漫情怀,将暴力蒙上一层温情的面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将暴力引向浪漫。

《暮色》中的暴力动作不再是让人恶心的画面,特别是在维多利亚带领一群吸血鬼进攻的时候,扭断新生吸血鬼的头不再是血腥的了,更像是一个雕像的头掉下来了,被杀者的表情都没有什么改变,杀戮者也不再是满手鲜血,而是优雅的一个快步扭断了对方的脖子。

干净利落的镜头语言,加上吸血鬼们俊美的外表,精致的妆容,给人一种他们真的存在的错觉。

还有就是大量慢镜头的合理运用,它的作用在于制造浪漫的感觉,使动作具有舞蹈美感。

例如《暮色》一中,爱德华本来是站在自己车旁,距离贝拉有一段时间的,两人对视的时候一辆车向贝拉撞来,镜头将爱德华一手推开了车子一手护住贝拉,并将车子推得凹进去了的这一救美动作用了慢镜头,让人在前面紧张的感觉中舒缓过来,也加深了本片的英雄主义情节。

慢镜头既使观众看清了动作的发生过程,又使观众在极紧张的关头将情感节奏放慢,来欣赏动作的舞蹈般的美感:力的作用在慢镜中表现,观众心中早已预期到它的结果。

在缓慢中展开迅捷,这是导演对艺术辩证关系的巧妙运用。

3.3价值追求娱乐化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也体现了电影的娱乐精神。

奇观化的视觉冲击,令人呼吸急促,精神紧张,并为之热血沸腾的热烈对抗,动作场面,都是吸引观众的“观赏性卖点”。

不管是观众还是创作者,暴力美学都是为娱乐服务的一种形式。

暴力和幽默相结合,就形成了黑色幽默。

如《暮色》中,贝拉第一次到爱德华家,贾斯帕对贝拉说:“你真好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