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

合集下载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讲述故事的媒介,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各种手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美学元素的复杂融合和暴力的视觉表现方式。

而在众多手法中,杂耍蒙太奇则是一个具有强烈特色的元素,它将不同视角的影像以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营造出独特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特别是涉及到暴力的表达,其呈现方式和情感传递更为丰富多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这一独特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在电影艺术中,并非单纯的描绘血腥、暴力的场面,而是通过影像、音效、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表现暴力的情感、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种暴力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发观众对暴力行为的反思和思考。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往往通过复杂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呈现,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则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美学风格。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将暴力的过程、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因素与艺术手法相融合,从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场面不再是简单的打斗和厮杀,而是融入了象征、隐喻、荒诞等元素,从而展现出深层次的思考和艺术性。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剪辑手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快速且复杂的节奏交替展现不同的影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涉及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电影中,杂耍蒙太奇手法常常被用来加强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

通过这种手法,电影能够将暴力的场面以更复杂、更多元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

五、杂耍蒙太奇新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杂耍蒙太奇的应用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杂耍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电影所表达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创作。

张名章,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传媒。

一、《英雄》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体现所谓“暴力美学”就是指区别于传统暴力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不再侧重于表现暴力内容的本身,而是将暴力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只是侧重形式感,追求形式的美感。

它是将暴力血腥的镜头画面进行艺术化的转换,所以人们把追求暴力形式美感称为“暴力美学”。

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被许多导演广泛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影视的表现手法。

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转型之后的第一部新作,制作精良的画面,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他取得了巨额的票房。

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心就是围绕着“刺秦”展开的,因此有许多杀戮的场面,但是张艺谋在表达这些场面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杀戮打斗的场景真实地刻画出来,而是把这些血腥的、残忍的画面转化为非常柔美的、隐喻的镜头来表现,使观众没有对这些本来血腥的场面嗤之以鼻,而是多了更多的可观赏性。

在电影中选取了两段经典的打斗场景来进行分析:(一)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无名在第一次上殿向大王讲述战胜的第一人就是长空,长空也是一名高手,但是在两个高手中一决胜负无疑是悲壮的激烈的厮杀,但是影片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进行抚琴,琴弦断,宝剑断,长空倒地而亡。

随着老人奏出变化莫测的琴声,两人开始在雨中交战,在交战之中两人眼神对望,进入到了意念的战斗,虚实合一,展现出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斗争,最后长空倒地,没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倒在血泊中,这本来是一场生死对决,注定充满血腥和痛苦,可是最后随着长空的宝剑断落在地上,隐喻长空牺牲,这一场悲壮的战斗结束了。

观众看到的只是战斗形式的美感,高手之间灵魂的对决,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场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二)飞雪与如月对决无名向秦王讲的第二个故事,飞雪因为爱情杀死了残剑,残剑身边的如月为了给残剑报仇准备杀害飞雪。

符号学视角下的暴力美学电影研究

符号学视角下的暴力美学电影研究

贡献 最大的两位导演 , 吴 宇森 和 昆延 ・ 塔 伦 蒂诺 各 自以 不 同的 言 语 方 式 来表 达 暴 力 美 学 的 内 涵 , 于此 同 时 也 在 深 刻 影 响 着 人 们 头 脑
中 的 暴 力 美 学 语 言 体 系。 关键词 : 暴 力美学; 语言体 系; 言语 方式 中图分类号 : J 9 O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1 1 5 ( 2 o 1 4 ) 1 1 / 1 2 —6 4 —1
备 。《 喋血 双 雄 》 中的小庄 虽是 杀手 , 也有 其 正义 的一 面; 《 英 雄 本色》 中 的小 马是 黑 社 会 人 物 , 却 有情 有义 ; 《 纵横 四海 》 中 的 两
个 盗 贼 以盗 画为 职 业 , 但 他 们 的 身 世 却 又 令 人 同 情 。这 些 表 面 看起来有负面性 的人物 , 总有 一套 属于 1 9 身 同 时 又 严 格 遵 守 的 做人准则和游戏规则 。 因此 , 从题 材选 取 的角 度来 讲 , 吴 宇 森 的 暴 力 语 言 是 豪 迈 的、 大情大 义的。 而昆廷 ・ 塔 伦 蒂 诺 对 于 电影 人 物 题 材 的 选 取 却 是 另 一 番 特
对于暴力 , 人 们 在 头 脑 中早 已 形 成 了 固 有 的 程 式 : 枪战、 武 打动作 、 杀戮 、 鲜 血 … … 这 些 暴 力 的 视 觉 化 符 号 已 经 形 成 了 一 套 暴 力 电 影 特 有 的 语 言 体 系 。但 在 这 同 一 个 语 言 体 系 内 , 不 同 的 人又有着不相同的表达方式 。
片在 各 自比 较 成 熟 的 体 系 基 础 卜 又 呈 现 出交 相 互 融 的态 势 。 其 间有 两 位 导 演 的 风 格 及 创 作 历 程 很 好 地 体 现 了 上 述 特 点 , 一 位 是香港导演吴字森 , 一位是美 国导演昆廷 ・ 塔伦蒂诺 。

论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

论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

文艺天地ISHUTIANDIY40 Jun. 2016 June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

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等。

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

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

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的原则和方法。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必然要运用视觉语言符号传达信息内容。

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造型、动作、经后期剪辑制作,把暴力和美相结合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视觉语言符号在暴力美学中的具体表现手法要想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暴力的美,而不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就要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表现暴力的视觉语言符号,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暴力美决定着暴力美的表现质量。

暴力类商业影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必不可少。

本文将从人物造型、动作、镜头设计三个方面.来探究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造型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暴力类电影非常强调人物的造型特点尤其主角的造型特点。

《英雄本色》中,小马哥有一个经典的造型。

他戴着墨镜、穿着黑色风衣,这是典型的黑社会大哥的造型。

他在假币工厂嬉皮笑脸的用新造的纸币点烟,这样的造型和动作能够体现出小马哥虽然身处黑社会,但是他对黑社会的所谓事业毫不在乎。

他只是为了一个义字想和狄龙饰演的大哥在一起。

这一造型被无数的暴力类影片模仿,堪称经典。

而好莱坞电影大多用英雄和科幻来表现暴力美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终结者,他们的造型更加夸张,她点更加突出,如变形金刚,是用金属的质感和色彩的鲜明感来突出主角的特点。

(二)动作场面暴力类电影就是讲究对观众的视觉的冲击,导演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用视觉语言符号对观众进行冲击,从而表现出暴力的美,让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在运用暴力视觉符号对观众产生冲击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暴力的美,运用夸张的动作场面来吸引观众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随着电影市场受众品位的增高,给电影制作者的情节设计带来了难度。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摘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中暴力美学理论的阐释,分析并总结产生暴力美学的心理来源,梳理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历程,挖掘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意涵,进而讨论暴力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關键词:暴力美学;暴力电影;审美心理一、绪论近年来,“暴力美学”常常作为影视、游戏的热门标签,这一词汇频繁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于暴力的审美意涵从何而来?暴力美学又是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影响着我们的观赏体验的?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与目的。

二、暴力的美学(一)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为迎合感官体验而将暴力以美学方式呈现的表现手法,常用在影视艺术表现中。

与传统美学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不同,暴力美学是一种来源于暴力文化的“审丑”视角。

暴力美学作品会以夸张的刻画手法、韵味深厚的画面和奇思妙想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但多数观赏者不会对不适而是得到满足的观赏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美感来源对暴力产生舒适满足感的心理源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我们人格中包含的“阴影原型”标志了人最基本的动物属性。

暴力是动物必要的生存手段,是生物进化的要求。

荣格认为暴力倾向会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压抑,但始终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本能。

这解释了我们看到电影暴力场景会感到爽快的原因,它是对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进行一种宣泄。

经过艺术化加工,暴力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既满足潜意识中的阴暗释放,又引发观者对暴力和人性的思考。

三、暴力美学电影(一)暴力美学电影发展历程暴力美学的本质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趣味和电影形式的探索。

这种电影风格起源于好莱坞,在香港走向成熟,又转回西方电影学界。

总体看来,暴力美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暴力美学的萌芽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年轻人带动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情绪及文艺浪潮。

此阶段内的新一代独立电影人引发了“新好莱坞式”风潮,对暴力元素的运用愈加大胆,并逐渐赋予艺术化加工,夸张的刻画、慢镜头拍摄手法也在此阶段内探索而来。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感知化的黑暗———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徐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日本电影《告白》通过导演中岛哲也的视觉化呈现,沿用小说的“告白体”叙事,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本文以“感知化的黑暗”为切入点,从视觉符号的暴力美学、视听艺术的导演风格与叙事结构的上帝视角等方面,进行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关键词:《告白》;视听符号;导演风格;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11-02日本电影《告白》通过导演中岛哲也的视觉化呈现,沿用小说的“告白体”叙事,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也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的殊荣。

本文以“感知化的黑暗”为切入点,从视觉符号、导演风格与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电影《告白》的视听叙事分析。

一、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的符号化影视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复杂多样,既有真善美组成的肯定形象,也有假恶丑形成的否定形象。

文学家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艺术中的丑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激发接受者的审美情感。

电影《告白》的创作者抓住化丑为美这一核心要素,将带有明显不适、恶心的暴力元素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以期通过血腥的视觉抓住观赏者的注意力,将生活中丑陋的内容暴露出来进行否定评价引起净化的快感。

自吴宇森的“英雄系列”电影诞生后,“暴力美学”这一名词便悄然登上各类文章。

电影的暴力美学是指将暴力的内容呈现为纯粹的形式快感,从低级的感官刺激阶段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衡量,通过塑造这种美丽炫目的杀戮、血腥场景冲击观众视觉与想象的方式,营造一种令人刺激的接受效果。

这种暴力美学植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始欲望的死本能,即使有机生命退回到无机生命的状态。

这种死本能演化为对于生活的破坏性与攻击倾向,不仅使对血腥的观赏需求成为人类在艺术活动中超越死亡恐惧的方法,也使得艺术创作中将其外化为暴力凶杀等血腥场面。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

解读电影的视觉符号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通过影像的展现和声音的引导,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视觉符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导演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视觉符号,并解读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一、颜色颜色是电影中常用的视觉符号之一。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达截然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危险或权力等相关联。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红色被用来代表自由、希望和重生。

电影中的逐渐变红的天空和红色的海滩,象征主人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迎接新生活。

二、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符号,通过镜头的运动、角度和构图等手法,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例如,快速的剪辑和抖动的镜头可以传达紧张和动感,而缓慢的剪辑和稳定的镜头则可以传达冷静和平静。

在电影《速度与激情》系列中,快速的镜头运动和剪辑传达出激烈的竞速和紧张的氛围,使观众更加融入故事情节。

三、符号化的物品电影中经常使用符号化的物品来表达特定的意义。

这些物品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也可能是导演特意设计的道具。

例如,在电影《指环王》系列中,魔戒就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化物品。

它不仅象征着权力的腐化和诱惑,还代表了世界的平衡和拯救。

通过魔戒的呈现和变化,导演成功地传达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四、图像主题图像主题是电影中常见的视觉符号,通过特定的图像或场景反复出现,传达出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在电影《狮子王》中,太阳的形象被频繁出现。

太阳象征着权力和英勇,也象征着主人公的成长和使命。

通过太阳的呈现,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家族、责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

五、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电影中常用的视觉手法,通过控制光线的亮度、方向和质地等,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例如,在电影《黑暗骑士》中,导演运用了阴影和明暗对比的效果,营造出紧张和阴郁的氛围,突出了人物的神秘和复杂性。

光影的运用使电影更具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总结:电影中的视觉符号是导演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颜色、镜头语言、符号化的物品、图像主题和光影效果等,电影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绪、意义和主题。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

电影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其自身所体现的视觉符号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符号不仅能够构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艺术风格,还能够让观众在享受电影艺术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人生领悟。

本文主要从电影艺术中的三个方面分析其中的视觉符号,包括色彩、镜头和构图。

一、色彩颜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符号,经常被电影导演用来表达影片的氛围、情感和主题。

例如,蓝色通常代表沉郁、冷漠和孤独,黄色代表温暖、光明和希望,红色代表激情、冒险和危险。

在电影《蓝色大门》中,影片的蓝色色调将影片从开始到结束贯穿。

该色调不仅传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沉郁,还表现了他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困境。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中,黄色成为了影片的主色调。

影片中的人物在这种色调下显得温暖而充满希望,传达了影片主题——一个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荒谬之旅。

二、镜头在电影中,镜头决定了影片视觉形式的风格和内容表现的方式。

通过镜头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困境。

例如,对于存在困难的人物,在镜头的表现上,可以采用低角度拍摄,让人物显得大而威严;对于开朗自信的人物,则可采用高角度拍摄,让人物显得小而可爱。

在电影《美国往事》中,影片开始采用大量对景远景,让人物浑然与景混为一体,传递出一个极其深沉的陈旧感,同时也暗示了影片主角的孤独和无助。

在影片的最后,拍摄也大量采用了特写镜头,让观众对影片情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构图构图是指影片中各种画面元素的位置、比例和关系。

通过构图可以表达出一种艺术语言,以引发观众对影片的不同情感反应。

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影片在构图上把红线歌舞的场景和程蝶衣的对决交织在一起,整个长卷似乎就是这两位女性角色不同人生道路的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镜头中的构图既有比拼的视觉冲突又蕴含了相互珍惜的深厚情感。

总结电影艺术中视觉符号虽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但却是表达影片情感、主题和意义的必要途径。

它们从色彩、镜头和构图等方面入手,通过影片画面的呈现,让观众在视觉的魔力中深刻感悟人生的各种感情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
一、何为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最初发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走向成熟,如今依然成为文学、电影、绘画,甚至游戏、动画、广告等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

而谈起暴力美学,不得不提的就是暴力电影。

虽然暴力美学这一提法的出现最多不过二十年,但是“暴力电影”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西部片,如《火车大劫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展示了将抢劫者直接从行驶的火车上丢下、当众斩首等血淋淋的暴力场面,1960年英国着名导演希区柯克在影片《惊魂记》中把杀人方式上升到了一种极度仪式化的层面,90年代的香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影片将电影中的暴力推到美学的高度。

从此,暴力电影自成一派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暴力”和“美学”乍一看似乎属于毫不相干的两个词。

但“从美学本身来讲,没有素材不可以表现为美。

丑与恶的东西,如果可以以人文价值系统进行观照,进而进行社会化改造,是可以转换成美的。

”这就如同审丑同样包含在审美的趣味中一样。

如此看来,用暴力来表现美便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在暴力成为美之前,必然要创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最终才能体现自身的审美价值。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昆汀的电影娱乐性强,刺激感官,再加上他设计的对白和剪辑,将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昆汀电影中视觉语言符号的暴力美学表现手法
在影视作品中,要达到美化暴力的目的,需避免造成电影质量和美学追求下降,这就要求影片中表现暴力元素的视觉语言符号要运用得恰大好处,其表现手法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人物造型、动作、色彩三个方面,列举具体的表现手法,探讨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造型
在影视作品中,从人物的造本文由论文联盟:s://收集整理型往往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或者职业。

在暴力类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造型非常强调突出人物的个人特点。

比如在《杀死比尔》中,外号“加州山蛇”的独眼美女杀手要去暗杀躺在病床上的新娘时,特地在更衣室换上了护士服,特别还戴上一个带着医疗标志的独眼罩,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体现杀人的仪式感,表现这位女杀手将杀人
当作是一场游戏,突出她冷酷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那身黑纹黄色连身装,不仅仅表达的是导演昆汀对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敬意,还表现了女主角和李小龙一样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动作场面
视觉语言符号如何最大程度地冲击观众,是导演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如何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主题。

既要有暴力元素造成视觉冲击,还要美化暴力,最好入手的方面就是使用夸张的动作场面美化暴力吸引观众。

随着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制作者在考虑剧情之外,还要精心设计动作场面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昆汀擅长非线性叙事,难忘的对白和血腥的场面。

他更多地表现暴力的过程,刺激观众的神经,商业气息非常浓郁。

比如在《杀死比尔》中复仇新娘在日本饭店里大开杀戒,孤身一人与百人群战,导演多以中近景来表现暴力的过程,鲜血四溅,形成了一种混乱激烈的暴力场面。

而最后暴力的结果,导演只用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满地的尸体来表现。

这是一种逻辑上顺理成章的暴力结果,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处理相对简单。

(三)色彩渲染
在暴力类电影中对暴力的渲染上,色彩是很重要的元素。

色彩不仅是暴力场景中最基础的构图元素,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确立了影片的基调和对暴力的深层意思上的剖析,阐释导演个人主观上对暴力的理解和感悟。

昆汀作品中的暴力,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暴力,不带一丝隐晦地展现出暴力的过程,这样就必须注重视觉效果上的刺激。

所以昆汀的影片色彩非常鲜艳,画面感很强,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高饱和度的黄色和红色在他的每部电影都有着重强调。

在《杀死比尔》中,打斗场面的处理非常华丽:昆汀不仅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强,高饱和度的色彩也使画面看起来比较杂乱;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四溅的效果,增加了情绪的紧张感和暴力的气氛。

比如影片中阿莲小时候为父母复仇,其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中的镜头中,无一不是鲜血如喷泉般飞溅,整个画面都被血红色所包裹,但却极少让人产生生理上上的反感。

异常饱满的黄色、橙色、深蓝色,冲淡了红色对人眼引起的刺激,让观众在这一段场景过去之后,还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另外,昆汀常使用冷暖色调对比来制造视觉冲击。

拍摄者和被拍摄主体和背景环境处理成不同的冷暖色调,由此突出主体。

在暴力影像中利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可以使得暴力场面的血腥感更加醒目,加强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

比如在《杀死比尔》最后新娘和阿莲的决斗,导演安排的是这样的
场景:白色的雪地、阿莲白色的和服、新娘黄色的运动服,在大片的亮眼的白色的映衬下,女主角黄色的运动服,以及最后阿莲最后倒地喷流而出的红色的鲜血就显得十分醒目甚至刺眼。

这场动作场面中飞雪和飞血、宁静的庭院和残酷的杀戮的对比,展现了暴力之美。

三、对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审视
不同的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对暴力和美的认知是不同的;同样不同文化、风格的导演对暴力美的认知和表现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风格的视觉语言符号的产生。

不同于北野武残酷静态的暴力美学和吴宇森浪漫诗意的暴力美学,昆汀的电影体现的是娱乐化的暴力美学。

娱乐化的暴力表现在看似玩世不恭却又显得一本正经地调侃对待暴力的发生。

拒绝道德批判、摒弃社会成见,在对生命和死亡的极端藐视中消解了暴力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严肃性,使观众在观看暴力之时清醒地意识到:我就是在娱乐。

比如《低俗小说》将电影的定义彻底还原为娱乐,彻底的将暴力游戏化风格化。

其中暴力的玩笑话随处可见:朱斯杀人前的那段《圣经》念词,也许只是杀手奇怪的习惯,可却无意间颠覆了《圣经》;朱尔斯在杀人之前抢对方的早餐吃,并顺便讨论一下哪家的汉堡好吃;被拳击手扫射突然死掉的文森特等等。

综上所述,暴力美学用很夸张的手法展示一种攻击性的力量,同时暴力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软化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

暴力美学正是通过不同视觉语言符号得以呈现、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获得了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