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所呈现出的暴力美学

合集下载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在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中西方的暴力美学电影,在其表现方式和叙事结构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表现暴力的方式上存在着异态。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以暴力为创作的主题之一,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却有所不同。

在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常常采用露骨、直接的方式来展示暴力的力量。

美国导演昆汀·塔伦提诺的作品《低俗小说》中,色彩鲜艳的暴力场面和血腥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而在中国暴力美学电影中,暴力更多地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进行表达。

导演刁亦男的电影《白日焰火》中,通过暴力场景的设定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暴力行为的丑陋和荒诞。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同源。

无论是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善于通过暴力场景和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既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又能够通过暴力的张力和冲突来突出主题和人物的特点。

在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经典的黑帮电影《教父》通过暴力场景和悬疑的叙事结构,展现了黑帮家族的残酷和冷酷。

而在中国暴力美学电影中,电影《刺杀》通过暴力场面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刺杀行动的严酷和残忍。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在主题上存在着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无论是从社会现象还是人性深层次来分析,都能够揭示出一些共通的主题。

无论是西方的暴力美学电影还是中国的暴力美学电影,都能够探讨人性的黑暗和良知的冲突。

在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导演乔治·米勒通过暴力的表现和人物的内心矛盾,最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而在中国电影《无人区》中,导演黄建新通过暴力的呈现和人物的心理冲突,揭示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一、暴力美学的概念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 (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 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1] 。最通俗的说法就 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 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 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 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 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吴宇森电影的暴力场面 被渲染得极为绚烂夺目。 教堂、圣像、飞翔的白 鸽、弹孔里透出的几缕 阳光、枪口的袅袅青烟 等等都让我们惊异于这 种冰冷和血腥的美丽。
北氏暴力风格
北野武的暴力则体现出一种“批 判现实主义”的深沉、孤独、冷 峻。在他的暴力影片中,多用全 景式的长镜头,人物对话很少用 正反打,这一点趋向于东方电影 美学的特点,如中国的费穆、吴 永刚,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等人的 影片中人物对话也很少切正反打, 镜头多是横向移动的长镜头,这 与东方绘画散点透视的风格非常 相似。他的暴力有时也会使用高 速摄影,但与吴宇森的高速摄影 不同,他的慢镜头不再具有浪漫 主义的风格,而是具有了一种冷 峻的风格。
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
吴宇森(香港) 代表作品:《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 、《碟 中谍2》 北野武(日本) 代表作品:《花火》、《座头市》 昆廷·塔兰蒂诺(美国) 代表作品: 《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罗德里格斯(美国) 代表作品:《杀人三部曲》、《罪恶之城》、《弯刀》、 《杀出个黎明》 沃卓斯基兄弟(美国) 代表作:《黑客帝国》、《忍者刺客》
昆氏暴力风格
昆汀·塔伦蒂诺笔下的暴力 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 现代主义的喧嚣、玩闹。他 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了一种 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 充满一种诗意、趣味性和宗 教仪式性。在他的影片中, 暴力不再是黑帮小喽罗之间 的混乱的火拼,而是精心架 构的情境、充满机锋的对白、 时髦的服装、狡猾调皮的叙 事、可笑而煞有介事的暴力 仪式。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美学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美学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美学【摘要】《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的动作片,通过特工们惊险的激烈格斗和高科技武器的展示,展现了暴力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本文从暴力美学的定义和特点入手,分析了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特工们与敌人之间的激烈对决以及高科技武器的展示,探讨了暴力美学对观众情感的影响。

成功分析了电影成功运用暴力美学的原因,以及观众对暴力美学的接受程度和暴力美学对电影市场的影响。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展示了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独特魅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关键词】《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暴力美学、电影背景、特工、格斗、高科技武器、观众情感、成功原因、接受程度、电影市场影响。

1. 引言1.1 介绍《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电影背景《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是一部由马修·范恩执导,塔伦·埃格顿、柯林·费斯、塞缪尔·杰克逊等主演的动作冒险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秘密的特工训练学校——特工学院——培训出一群优秀的特工,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世界免受恐怖主义和其他危害的影响。

影片以一种幽默、夸张、刺激的方式展现了特工们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时的勇敢与智慧。

特工学院的训练课程十分严苛,特工们需要通过各种考验和挑战才能成为真正的特工。

他们不仅要具备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还需要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智慧,才能在面对敌人时游刃有余。

影片中充满了高能量的动作场面、刺激的激斗以及惊险的追逐,同时也融入了幽默和温情元素。

通过《王牌特工:特工学院》,观众可以领略到暴力与美学的完美融合,体验到特工们面对危险时所展现出的勇敢和拼搏精神。

1.2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体现《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是一部以暴力美学为主题的电影,其在电影中的体现无疑是引人注目的。

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华丽的动作设计,电影中展现了暴力美学的极致魅力。

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暴力美学不仅体现在角色的动作表现上,更体现在整体的视觉风格中。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引言近年来,一种名为“暴力美学”(Violence aesthetics)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争议。

在电影、绘画、摄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感,其中融入了暴力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其心理机制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一、“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暴力美学”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元素,例如特定的场景、音乐、动作、颜色等,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和感官冲击,使观者在感知过程中产生深深的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于“暴力美学”所呈现的视觉和感官刺激,以及表现出的强烈情绪。

通过超现实和夸张的手法,艺术家试图创造一种视听盛宴,达到“血腥却美丽”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形式感营造使得观者对作品产生了被吸引、被挑战的冲动,从而进入到作品所构建的极端体验中。

二、心理机制1. 奇异性引发兴趣“暴力美学”采用非常规的美化手法,打破了人们对美的传统认知。

这种独特的奇异感引起观者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的内涵。

观者对非常规美的探索与价值判断过程中,经历了兴奋、好奇、愉悦等情绪,从而对“暴力美学”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

2. 惊奇、震撼刺激强烈的情绪“暴力美学”通常呈现出一种强烈而又不可思议的场景,这种情景常常引起观者的惊奇和震撼,激发了人体内的强烈、刺激性的情绪反应。

观者在情绪反应中体验着激动、恐惧、愤怒等情绪,这种情绪上的共鸣深深根植于观者的内心深处。

三、“暴力美学”对社会的认识1. 冲击提醒社会问题“暴力美学”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感受到暴力行为的残酷和荒谬。

这种视觉冲击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暴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当人们被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所追问,他们会开始反思社会暴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思考如何创造更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2. 批判社会暴力的暴力“暴力美学”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暴力行为,但其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暴力。

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艺术家试图通过视觉、感官冲击来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从东西方电影中浅析“暴力美学”

从东西方电影中浅析“暴力美学”

24・茎 7

从 东西 方 电影 中浅 析 “ 力 美学 ” 暴
刘 升 阳
( 南 科技 大 学人 文 学来自院 湖 南 湘潭 湖 4 10 ) 1 10
摘 要 :在现 实世界 中,暴力是一种极 端的问题解决 办法 ,因为它始终伴随着伤害甚至 肉体 的消灭。然而在 电影 中,暴 力则得 以发展 至美学的境界 ,因为电影 中的暴力不仅仅是 一种伤 害,更 多的承载着更有意 义的东西。 关 键 词 :电 影 ;暴 力 美 学 ;对 待 态度 中图 分 类 号 :]0 9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2)0 0 0 0 2X 2 1 5— 0 0— 2 暴力是人的本能 ,是人类 在 自然 生存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生存 手段 , 是保护 自己、获得食物、获得配偶及保护后代 的一种必然 的最 直接有效 的手段 。人类的很多艺 术都是起 源于 本能 ,食 物的需 求孕育 了美食 艺 术 ,交流 的需要产生了语 言,捕食的本能演变为现代 的体育运动 ,而暴 力也在艺术尤其是电影中找到 了 自己的生长土壤。

影作 品在呈现 “ 暴力美学”时 ,共同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赋予夸张的 、突 发 的、攻击性 的、暴力性的行 为。 随着文艺作 品不断推出 ,展现于观众 ,“ 暴力” 形态也逐 步呈现 出 不 同 的边 界领 域 :一 方 面 “,暴 力 ” 所 展 现 的 攻 击 性 特 征 逐 渐 被 淡 化 。 技术美带 动了技术 的 日趋人性化和艺术形式 的推陈出新 ,成为现代设计 重要的表现形式 ,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认知 ,观众也随之逐步接受 了暴力 所 带来的张力感 。比如 ,弓箭 、子弹等飞速滑行的场景 ,爆炸 、屠杀等 血 腥 的 场 景 经过 特 技 等 现 代 技 术 手 段 的处 理 后 ,其 表 现 出 来 的 攻 击 性 、 侵害性倾 向特征被 隐匿了一部分 ,观众们也纷纷认为这些都是技术 的作 用 ,甚至认 为是 因为技术才表现的暴 力。在美 国的一些 电影 中,我们更 多地看到的是那些 正义者却因为蒙受冤屈,而软化 了其暴力行为 的攻击 性 。观众更多地认 为他们实施暴力行为是因为施展正义 。另一方 面 ,比 较直接地展现血腥效果 ,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 。爆炸 、屠杀等 血淋淋 的场景经过技术手段的夸 张渲染 ,观众们所 寻求 的感官刺激需求便 得到 了一定 的满足 ,同时也产 生了对 “ 力美 学” 所带 来 的审美情 感。受 暴 “ 力 美 学 ” 的影 响 ,近 年 来 出 品 的 武 侠 电 影 和 电视 剧 对 暴 力 行 为 的 处 暴 理过程 中也呈现了诗意性 的、表演化 的特征倾 向 ,再穿插 浪漫的爱情故 事或感人 的故事情节 ,观众们再欣赏这些后期处理过 后的作品时候 ,仿 佛也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舞 台剧 ,血腥 、凶残的暴力场 面有时反倒呈 现出一种视觉 的美感 ,产生一种独特 的审美情感 ,进而淡 化了暴力所带 来 的残酷性 。 暴力美学其实是一种把美 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 电影观 。它 意味着 电影不再提供 社会楷 模和道 德指南 ,也 不承 担对观 众 的教 化责 任 ,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 。当然 ,它所面对的 ,也是产生它 所 必 不 可 少 的社 会 环 境 是 :具 备 商业 伦 理 和 基 本 人 道 情 感 的观 众 , 高度 法制化的社会 ,有 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 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 。 二 、中 西 方 暴 力 电影 代 表 导 演 和 作 品 1 、以吴宇森的香港 电影为代表的 东方暴力美学。 香 港 “ 力 美 学 ” 的 代 表 人物 吴 宇 森 认 为 ,动 作 和暴 力 是 动 态 的 美 暴 感 。他所拍摄的 “ 英雄 系列” 题材 ,使得他 的电影不再 被当做是暴力 电 影 ,而却通过他的电影 ,反映 出了一种独特的东方 审美情感 。吴宇森常 用 慢 镜 头 的形 式 来 表 现激 烈 的枪 战 战 场 ,通 过 穿插 英 雄 与 女 主 角 的 爱 情 故事或动人的故事情 节 ,将触 目惊心 的搏杀 、火拼等感 官刺激色彩 ,却 表现得如此浪漫 、抒情。观众 的视角始终停留在了浪漫或感 人的故事情 节 之中,忘却 了暴力的血腥 、凶残 ,这就是吴宇森诗意的暴力 ,体现 了 艺 术与动作 的完美结合。 《 喋血双雄》 英雄本色》 、《 、沃卓斯基 兄弟 的 《 黑客帝 国》 系列等是此类影片的代表。 在香港 电影 中的 “ 暴力美学 ”的意义在于 ,义气 的至高无上。义气 胜过于道德 ,甚 至高 于法 律的 神圣 ,义 气 不可 被忽 视 ,不 容被 侵 犯。 “ 江湖险恶 ” ,负面的 、黑 暗色彩 的人物出现的同时,便是正义转折的时 刻 ,随之到来 的便是 “ 义的使者 ”或 “ 义的化身 ” 者,他们被 迫 正 正 实施暴力来惩治邪恶 的势力或人物 ,重现公平和正义 。这样一来 ,电影 中的 暴 力 是追 求 公 平 和 正 义 的 唯 一 选 择 ,呈 现 美 的唯 一 方 式 。并 不 是 所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正是因为之前对教堂的反复强调才使观 众在观看这个暴力场面时绝难产生在观 看一般动作场面时的那种快感,恰恰相 反产生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痛感。因而, 吴宇森暴力美学色根本完全不在暴力本 身,而恰恰是与暴力完全对立的东西。 因而,有评论者更是将吴宇森的“暴力 美学”称为“神圣而优雅的暴力”,或 者是血腥、死亡的芭蕾。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 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 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 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 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 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 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吴宇森“英雄系 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 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 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 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语)。
电影《无间道》 没有火爆刺激的 枪战场面 没有让人热泪盈 眶的兄弟情义 没有曲折离奇的 心理交锋 有的是悄无声息 的暗中较量 还有主角的心理 变化和精神拷问
和放画身电电德种暴 形在,的影影判把力 式了把各通观断美美 的深表种过。还学学 美刻现形对暴给选其 感的的式暴力观择实 。涵重的力美众和是 义点刻本学的道一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的特征和影 响
一、运用蒙太奇的手法。用多条线索起头并 进,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相互联 系,迅速发展,互相交替出现,营造出来紧 张激烈的气氛,加强了矛盾的尖锐。 二、运用视觉和听觉深刻感染观众。 三慢镜头的运用和形式美感。他在电影里采 用火爆的运动美感,如爆炸的场面不侧重于 场面的惨烈,而是强调与爆炸产生的火焰的 画面和色彩。

暴力美学电影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暴力美学电影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暴力美学电影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暴力美学电影是一种以暴力场面为主题和核心的电影类型,它将暴力行为视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极端的暴力场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尽管暴力美学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争议和争议,但它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暴力美学电影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形式的暴力和冲突,如战争、恐怖主义、犯罪等。

暴力美学电影通过展现暴力场景,直观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黑暗面,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暴力的残酷和痛苦。

通过这种反映,暴力美学电影提醒人们警惕现实中存在的暴力问题,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暴力美学电影探讨了暴力的本质和意义。

暴力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破坏力量,也是一种创造力量。

暴力美学电影通过展示暴力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探索。

它使观众思考暴力的起源、动机和后果,从而深入了解和认识暴力的本质。

通过这种探讨,暴力美学电影激发人们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思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暴力。

暴力美学电影具有审美和情感的价值。

暴力美学电影通过精心构造的暴力场景和镜头语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它将暴力场景转化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

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冲击力,它挑战了传统审美观念,引发了观众对美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暴力美学电影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和释放的途径。

当代社会充满了压力和冲突,人们常常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暴力美学电影通过极端的暴力场景和情节,提供了一种情感和能量的释放方式。

观众可以通过欣赏暴力美学电影,借助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和角色,释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愤怒,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

总的来说,暴力美学电影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了社会现实,探讨了暴力的本质,具有审美和情感的价值,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情感和能量的释放途径。

尽管暴力美学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和争议,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无疑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暴力美学是一种与常规审美观念相冲突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以暴力、血腥、恶心等极端的情节和影像为特征,通过这种反常的审美体验来唤起观众的情绪和思考。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是通过呈现暴力场景和残酷事件来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和审美尺度,这种异态的表达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中均有出现。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和深层意识。

西方电影中的经典暴力美学电影如《发条橙》、《弗洛伊德之玉米符》等,为观众展示了暴力与性、权力与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人性丑陋面的揭示来唤醒观众对自身深层潜意识的反思。

而中国电影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红高粱》等也以暴力和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残酷的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善恶面来揭示人性的本质。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抨击社会不公和权力压迫。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黑暗骑士》系列、《疤面煞星》等通过暴力的形式抨击社会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和欺骗。

而中国电影如《警察故事》系列、《无间道》等也通过揭示警察腐败和黑社会暴力来呈现社会的黑暗面,并探讨权力和正义的边界。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探讨暴力与艺术之间的边界问题。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月黑高飞》、《恐怖游轮》等将暴力和血腥呈现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暴力的艺术化处理来挑战观众的审美感受。

而中国电影如《活着》、《大梦想家》等通过对残酷现实的呈现和对人性的探讨来引起观众对生命意义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反思暴力的本质和影响。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银熊奖》、《毒枭》等以暴力的形式展现人性中的黑暗面,引发观众对暴力的病态欣赏和对社会的担忧。

而中国电影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暴力与人性、社会的关系,并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反思。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黑暗面和深层意识的探索,对社会不公和权力压迫的抨击,对暴力与艺术之间边界的探讨,以及对暴力本质和影响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中的暴力美学 摘 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 大众文化 艺术影响 美感

“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 2.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表现 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 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本想通过婚姻脱离血腥的暗杀组织,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她以前的同党以及毒蛇暗杀组织的老板比尔却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婚礼现场,企图破坏一切。“新娘”恳求说:“比尔,我怀上了你的孩子”。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新娘”头部中弹,昏迷过去。四年之后,“新娘”在一家医院苏醒过来。她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杀凶残的比尔,将复仇行动进行到底!于是,她顽强地寻遍世界各地,从美洲一路追杀到亚洲,于是,得克萨斯、墨西哥、冲绳、北京、香港和日本等地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血腥气味。“新娘”唯一的目的就是“我要杀死比尔!” 杀死比尔的原因,以及杀死比尔的过程,就是整个电影的全部。影片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在回忆中揭示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血腥经历。他们个个都是杀手,杀手与杀手之间的较。量,自然是暴力无比的,那么影片又是如何在暴力中展现美的呢? 下面就截取几个镜头来一一分析。 影片中对刘玉玲所扮演的日本籍杀手“石井阿莲”幼时经历的描写,没有采用普通拍摄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动漫的格式,用极其夸张的画面和色彩描绘了阿莲不堪回首的过去——父母被仇家杀害,阿莲忍辱负重为父母报仇。其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中的镜头中,无一不是鲜血如喷泉般的飞溅,整个画面都被血红色所包裹,但是却极少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反感。异常饱满的黄色、橙色、深蓝色,冲淡了红色对人眼引起的刺激,让观众在这一段动画过去之后,还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就是明晃晃的日本武士刀。作为一个对东方文化深感兴趣的导演,昆汀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放在中国和日本拍摄,并且大量使用东方武打动作和日本刀,是情有可原的。“新娘”来到冲绳,找到比尔当年的老师,著名的铸刀师“服部半藏”,请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柄绝世好刀,而后就去寻找已经成为东京黑社会头子的石井阿莲,双方在东京的一家饭店“清叶屋”展开决斗,影片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新娘”在清叶屋大战阿莲的近百名打手,刀光剑影过后是遍地的尸体和残肢,门窗和地板上到处是血(在拍摄此场景时,剧组使用了上百加仑的人造假血)。拍摄中,昆汀很好的借鉴了由“日本暴力宗师”北野武所开创的瞬间暴力美学,“新娘”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后再面对另一个敌手。这种处理方式将暴力神圣化,配以准确且方位独特的镜头切换,以及渲染气氛的配乐,让“新娘”的形象成为一个执刑者而非刽子手,塔伦蒂诺的血腥干净利落,他们都死得很漂亮。你在杀戮中体会不到残忍的痛苦,也没有被煽动的冲动,看鲜血四溅就像看烟花绽放。

影片最后是“新娘”和阿莲在清叶屋外的庭院中决斗。“新娘”身穿染满鲜血的黄色运动服(这个是昆汀向以前的著名动作明星李小龙致敬的表现,李小龙最常用的戏服就是黄色运动服),阿莲则穿一套雪白的和服,两个女人手执凶器站在漫天的飞雪中互相杀戮,红的血溅落在白的雪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新娘”的最后一击再次诠释了“瞬间暴力美学”的境界,刀光闪过,人影错落,短暂的停滞之后,一片带者黑发的头盖骨飘然而落。阿莲喃喃自语道:不愧是服部半藏的好刀。而后颓然倒地。整个动作场面一气呵成,干净利落,飞雪和飞血,宁静的庭院和残酷的杀戮,在暴力中展现美,就是如此。

3.电影中的暴力对受众的影响 暴力美学随着艺术作品的发展而产生,也逐渐在人们当中流行起来。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作用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电影大都带有严重市场化特点。这也是电影发展一个必然面对的途径。电影的制作也越来越适应观众的需要来制作,因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由观众手中的电影票来决定的。 首先,电影中暴力的场面虽然血腥、恐怖。有时甚至使人作呕,但它却真正的从感官上刺激了观众,使观众可以和主人公同呼吸。其次,暴力场面重现了真实的场景,使用先进的特技将一些暴力镜头美化,使其暴力的场面表现的较融合,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又可以接受。但是,这种暴力美学也有它负面的影响,电影本身就是审美客体,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一些观众在观看影片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的同时,希望通过想象中的角色易位,实现现实中不可能的梦想,在虚拟中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这样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很容易去模仿,去仿效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把侵略的欲求释放,增加了社会不安分的因素。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审美范畴的事情,是一种美学选择,它仅仅提供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存世界并不等同。暴力美学还有其发展的空间,不同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的暴力有所不同,呈现给观众的影片也不同,给观众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东方电影的暴力常常以诗一般的表现出来,将暴力唯美化;而西方的电影中的暴力,则是将血腥的场面 残暴的镜头直接的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受到感官上的刺激。电影导演们还在不断的拍摄更多的影片,来适应受众的需要。暴力美学的发展还刚刚起步,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当代电影人继续着前人的足迹,在前人暴力美学的启发下,将暴力的形式美感,发扬到了一种炫目的程度。 “暴力美学”,作为商业社会和娱乐经济发展的产物,从默默无闻到发展为各电影院线的座上宾,只花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它或许会慢慢的“去暴力化”或许会“过暴力化”,这都是大众文化发展对它的要求,产生于大众文化,服务于大众文化,这是艺术的真谛,“暴力美学”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郝建:“坏孩子带来的思考—— 暴力美学源流论”2005版. 2.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O04年版。 3. 左舒拉:“也说昆汀·塔伦蒂诺”--《电影艺术》,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