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论文1
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作文

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作文《论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它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张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艺术批评。
暴力美学通常通过夸张、渲染和美化暴力场景,来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从电影到绘画,从文学到游戏,这种表现形式屡见不鲜。
然而,正是这种对暴力的独特呈现方式,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担忧。
一方面,批评者认为暴力美学可能会扭曲人们对现实暴力的认知。
当暴力被以一种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展现时,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可能无法清晰地分辨虚拟与现实,从而对暴力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模仿。
这种误导可能会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增加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暴力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淡化暴力的残酷性和危害性。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暴力往往失去了其应有的痛苦和悲剧色彩,成为了一种供人娱乐和消费的元素。
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亵渎。
再者,从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来看,一些人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应当启迪心灵、传递正能量、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而暴力美学过多地聚焦于暴力和破坏,缺乏对人性光辉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展现,因此在艺术价值上显得相对匮乏。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暴力美学的存在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暴力的描绘,艺术家可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但这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在展现暴力的同时,也要传递出明确的反暴力信息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观众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思维,不被表面的视觉冲击所迷惑,正确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所传达的内涵。
暴力美学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艺术现象。
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态度来对其进行艺术批评,既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认识到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积极作用。
论文——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

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从“暴力美学”谈电影的独特美学意义摘要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美学探索。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形式,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与电影这门艺术的独特表现行式密不可分。
本文将重点讨论“暴力美学”这种对美的探索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暴力美学”究竟为何物?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汇。
电影评论中,一批新锐导演被推崇为“暴力美学”大师,如中国香港的吴宇森、日本的北野武、美国的昆汀•塔兰蒂诺等;他们的作品如《变脸》、《英雄本色》、《花火》、《座头市》、《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也被奉为“暴力美学”中的经典之作。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它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并在好莱坞绽放光彩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1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虽算不上严格的美学概念,但“暴力美学”却又鲜明的体现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与发展。
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与艺术趣味在电影界大放异彩,不但能够证明这些电影人们极强的表现力与创作才华,更说明了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暴力美学”的首选载体。
二电影是表现暴力美学的首选表现方式电影艺术与戏剧、舞蹈艺术有相类似的地方一样,它们均可以动态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功能,艺术地表现和再现出现实中的生活情景,可以叙述一件事情,或是把它编成故事,通过艺术手段活龙活现的表现或是再现出来,供人应观赏。
但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于它独特语言——蒙太奇的运用,使其组成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现实、虚幻的限制,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同时又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美学和暴力的结合似乎是一种悖论,但两者在现代艺术和电影中常常紧密交织。
尤其是在电影中,杂耍蒙太奇和暴力美学的运用使得影片在呈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美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以及杂耍蒙塔奇在这一领域的新发展。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指实际上的暴力行为,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在电影中,这种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元素来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
美学的暴力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影片营造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合适的语境下,美学的暴力可以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将暴力行为美学化的艺术手法。
它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音乐和色彩等元素,将暴力行为转化为一种美的享受。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的残酷和血腥往往被淡化或美化,而更多地关注暴力的形式和过程。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电影剪辑手法,通过将不同镜头进行组合和排列,达到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的表现中,杂耍蒙太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杂耍蒙太奇可以使得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不同的剪辑方式和镜头组合,可以将暴力的残酷和血腥与美的享受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杂耍蒙太奇也可以帮助影片更好地表达主题和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影片的内涵。
五、杂耍蒙太奇的新发展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杂耍蒙太奇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手法,更是常常在处理暴力题材时发挥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并以杂耍蒙太奇为视角,展开新的理论论述。
二、美学的暴力美学的暴力并非单纯指电影中血腥、残酷的场面,而是指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暴力。
这种暴力往往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在电影中,美学的暴力常常通过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等手段来表现。
镜头语言的运用,如特写、慢动作等,能够突出暴力的细节,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音乐和色彩的运用,则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暴力的情感色彩。
三、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以暴力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暴力转化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在暴力美学中,暴力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令人反感的元素,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通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表演等方式,将暴力与幽默、悲剧等元素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及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以杂耍、魔术等元素为特点的电影手法,它通过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的画面进行剪辑、拼接,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时,杂耍蒙太奇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杂耍蒙太奇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进行剪辑、拼接,使其呈现出一种荒诞、夸张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增强暴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可以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快感。
其次,杂耍蒙太奇还可以通过将暴力的场面与其他元素(如幽默、悲剧等)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深思,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刺激,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元素。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美学,这个跨越古今、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始终围绕我们生活中的视觉体验与思考展开。
当我们在讨论美学的议题时,其中有一种难以忽视的元素:暴力美学。
这一现象常常伴随着对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冲突、战争、血腥等场景的审视和呈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杂耍蒙太奇的角度,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二、杂耍蒙太奇的解析杂耍蒙太奇,是一种以“展览性”为核心的电影表现手法。
它将多个独立的元素,包括人物、动作、环境等以非常规的排列方式加以呈现,达到了一种形式上或者情节上的挑战,从而使影片更具有戏剧性或震撼性。
它所涉及的元素常常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与冲突,也成为了探讨暴力美学的重要视角。
三、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美学的暴力并非简单地指代影片中的血腥或暴力的场面,而是通过这些场面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和思想深度。
它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赋予了人们关于生活和世界的新认识。
暴力美学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暴力与美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的艺术风格。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我们理解和表达现实生活中难以直视的冲突与暴力的途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四、杂耍蒙太奇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中的应用杂耍蒙太奇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杂耍蒙太奇的独特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非线性的剪辑方式,以及对传统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颠覆。
这种手法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探讨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时,杂耍蒙太奇常常被用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冲突。
通过将不同的元素以非常规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同时,这种表现手法也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的同时,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五、结语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引言:自古以来,美学一直是人类探讨艺术与审美的研究领域。
然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艺术形式不断变革与演进,催生出令人思考不已的新题材,其中涌现了一种备受争议的美学形态——“暴力美学”,它时而被赞美为一种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时而又饱受道德与伦理的质疑。
本文将探讨“暴力美学”的本质和美学意味,旨在理解这一美学形式及其对人类审美体验的影响。
正文:一、“暴力美学”的本质:“暴力美学”是指将暴力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以表达特定情感或思想内涵的审美形态。
在这种美学形式中,暴力并非完全真实存在,而是艺术创作者根据个人观点和审美追求,将暴力转化为视觉、音频或其他表现形式的艺术元素。
它的本质可分为两个方面:1. 强调情感冲击力:暴力作为一种极端情感在人类内心中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采用暴力元素来表达情感,能够直接触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共鸣与思考。
冷酷、残酷的暴力场景能够使观众在感受到情感冲击的同时,对人性、社会、权力等问题产生深入思考。
2. 打破常规和传统:暴力作为一种极端表现方式,往往冲击传统审美观念,挑战既定的道德规范。
艺术家希望通过暴力元素的运用,唤起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对于艺术领域的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革。
二、“暴力美学”的美学意味:美学意味是指作品在审美范畴内所表现的特定美学价值和审美追求。
尽管“暴力美学”因牵涉到极端的情感与行为而饱受质疑,但它也有其独特的美学意味:1. 探索人性的边界:暴力本身是人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艺术作品以暴力形式予以展现,能够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观众通过接触这些作品,也能够认识到自身情感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2. 弘扬勇气与抗争精神:鲜血、死亡、残暴等场景是“暴力美学”中常见的元素。
这些暴力场景饱含了极端的勇气和抗争精神。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观众能够得到一种激励,鼓舞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一、本文概述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逐渐成为当代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赋予了电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现象,并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同时,我们还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通过对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剖析,我们将揭示暴力美学电影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体验,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暴力行为,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反思。
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我们也将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以期对当代电影创作和审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暴力美学电影的分类与特点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其分类和特点在当代电影中尤为显著。
在分类上,暴力美学电影可以分为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战争片等。
这些类型电影在展现暴力场景时,都具有一定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表现力。
动作片中的暴力美学主要体现在高速追逐、激烈打斗等场面中。
通过精准的剪辑、动感的音乐和紧张的节奏,使得暴力场面更加震撼人心。
警匪片则更注重暴力场景与人物性格的塑造相结合,通过暴力行为展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冲突。
武侠片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其暴力美学体现在华丽的武打动作和独特的武侠世界观中。
通过运用武术元素和特效技术,将暴力场面转化为一种视觉盛宴,使观众在欣赏武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暴力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战争片则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再现,展现了暴力美学的另一种形式。
战争片中的暴力场面往往更加残酷和血腥,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绘,使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从而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导言当我们谈论“暴力美学”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争议和讨论。
这是因为暴力作为一种处于道德边缘的行为,很难与美学相提并论。
然而,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暴力元素的存在,并且很多人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敏锐的美学感受。
本文将探讨“暴力美学”的本质和美学意味,并试图解释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一、暴力美学的定义与特征1.1 定义“暴力美学”是一个相对而言十分模糊的概念,其定义因人而异,难以固定。
从字面上看,它似乎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暴力往往与恐怖、血腥、恶意和破坏等负面的观念相关联,然而,美学则倾向于与审美、和谐、美感和艺术享受等积极的方面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意义上,暴力美学可以被理解为将暴力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以某种方式产生艺术创造力和美学价值。
1.2 特征暴力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暴力的描绘往往充满了恐怖和冲突,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暴力美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人性、生死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暴力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与人类情感存在紧密联系。
通过表现暴力,艺术家可以激活观众的情感,并引发对于生存和人性的一些深刻思考。
最后,暴力美学往往使用了一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观众对某种美感产生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本质2.1 艺术的摄取力所谓“艺术的摄取力”,指的是一种强烈吸引人的魅力,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暴力美学正是通过艺术的摄取力来吸引观众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在某些作品中,暴力元素常常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方式呈现,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种艺术的吸引力既源于作品对于暴力的真实再现,又从不同观点的多角度解读中体现出来。
2.2 分析社会问题暴力美学也常常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倾诉。
艺术家通过暴力元素的运用,刻画出当下社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杀死比尔》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
暴力美学现在是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本文从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在影片中的应用、暴力美学的作用及其影响来对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了暴力美学在昆汀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总结出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具特点。
[关键词]
暴力;美学;艺术;影响;美感
[引言]
在当今的电影节目中血腥场面、暴力场面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
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
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一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因此。
电影中暴力美学也就应运而生.“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其中内在却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成为现在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正文]
一、解读暴力美学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
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
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
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
其攻击性得以软化。
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
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
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
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
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
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
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
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
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二、《杀死比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
乌玛-瑟曼在片中饰演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
她
本想通过婚姻脱离血腥的暗杀组织,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她以前的同党以及毒蛇暗杀组织的老板比尔却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婚礼现场,企图破坏一切。
“新娘”恳求说:“比尔,我怀上了你的孩子。
”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新娘”头部中弹,昏迷过去。
四年之后,“新娘”在一家医院苏醒过来。
她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杀凶残的比尔,将复仇行动进行到底!于是,她顽强地寻遍世界各地,从美洲一路追杀到亚洲,于是,得克萨斯、墨西哥、冲绳、北京、香港和日本等地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血腥气味。
“新娘”唯一的目的就是“我要杀死比尔!”
杀死比尔的原因,以及杀死比尔的过程,就是整个电影的全部。
影片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在回忆中揭示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血腥经历。
他们个个都是杀手,杀手与杀手之间的较。
量,自然是暴力无比的,那么影片又是如何在暴力中展现美的呢?
下面就截取几个镜头来一一分析。
影片中对刘玉玲所扮演的日本籍杀手“石井阿莲”幼时经历的描写,没有采用普通拍摄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动漫的格式,用极其夸张的画面和色彩描绘了阿莲不堪回首的过去——父母被仇家杀害,阿莲忍辱负重为父母报仇。
其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中的镜头中,无一不是鲜血如喷泉般的飞溅,整个画面都被血红色所包裹,但是却极少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反感。
异常饱满的黄色、橙色、深蓝色,冲淡了红色对人眼引起的刺激,让观众在这一段动画过去之后,还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就是明晃晃的日本武士刀。
作为一个对东方文化深感兴趣的导演,昆汀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放在中国和日本拍摄,并且大量使用东方武打动作和日本刀,是情有可原的。
“新娘”来到冲绳,找到比尔当年的老师,著名的铸刀师“服部半藏”,请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柄绝世好刀,而后就去寻找已经成为东京黑社会头子的石井阿莲,双方在东京的一家饭店“清叶屋”展开决斗,影片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
“新娘”在清叶屋大战阿莲的近百名打手,刀光剑影过后是遍地的尸体和残肢,门窗和地板上到处是血(在拍摄此场景时,剧组使用了上百加仑的人造假血)。
拍摄中,昆汀很好的借鉴了由“日本暴力宗师”北野武所开创的瞬间暴力美学,“新娘”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后再面对另一个敌手。
这种处理方式将暴力神圣化,配以准确且方位独特的镜头切换,以及渲染气氛的配乐,让“新娘”的形象成为一个执刑者而非刽子手,塔伦蒂诺的血腥干净利落,他们都死得很漂亮。
你在杀戮中体会不到残忍的痛苦,也没有被煽动的冲动,看鲜血四溅就像看烟花绽放。
影片最后是“新娘”和阿莲在清叶屋外的庭院中决斗。
“新娘”身穿染满鲜血的黄色运动服(这个是昆汀向以前的著名动作明星李小龙致敬的表现,李小龙最常用的戏服就是黄色运动服),阿莲则穿一套雪白的和服,两个女人手执凶器站在漫天的飞雪中互相杀戮,红的血溅落在白的雪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娘”的最后一击再次诠释了“瞬间暴力美学”的境界,刀光闪过,人影错落,短暂的停滞之后,一片带者黑发的头盖骨飘然而落。
阿莲喃喃自语道:不愧是服部半藏的好刀。
而后颓然倒地。
整个动作场面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飞雪和飞血,宁静的庭院和残酷的杀戮,所谓在暴力中展现美,就是如此吧。
三、电影中的暴力对受众的影响
暴力美学随着艺术作品的发展而产生,也逐渐在人们当中流行起来。
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作用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电影大都带有严重市场化特点。
这也是电影发展一个必然面对的途径。
电影的制作也越来越适应观众的需要来制作,因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由观众手中的电影票来决定的。
首先,电影中暴力的场面虽然血腥、恐怖。
有时甚至使人作呕,但它却真正的从感官上刺激了观众,使观众可以和主人公同呼吸。
其次,暴力场面重现了真实的场景,使用先进的特技将一些暴力镜头美化,使其暴力的场面表现的较融合,使观众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又可以接受。
但是,这种暴力美学也有它负面的影响,电影本身就是审美客体,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一些观众在观看影片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的同时,希望通过想象中的角色易位,实现现实中不可能的梦想,在虚拟中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这样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很容易去模仿,去仿效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把侵略的欲求释放,增加了社会不安分的因素。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审美范畴的事情,是一种美学选择,它仅仅提供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生存世界并不等同。
暴力美学还有其发展的空间,不同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的暴力有所不同,呈现给观众的影片也不同,给观众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
东方电影的暴力常常以诗一般的表现出来,将暴力唯美化;而西方的电影中的暴力,则是将血腥的场面残暴的镜头直接的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受到感官上的刺激。
电影导演们还在不断的拍摄更多的影片,来适应受众的需要。
暴力美学的发展还刚刚起步,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探索。
当代电影人继续着前人的足迹,在前人暴力美学的启发下,将暴力的形式美感,发扬到了一种炫目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郝建:“坏孩子带来的思考——暴力美学源流论”2005版.
2.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O04年版。
3. 左舒拉:“也说昆汀·塔伦蒂诺”--《电影艺术》,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