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舞蹈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将对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经典剧目进行赏析,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一)形态之美汉唐古典舞在形态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舒展。

舞者的身体线条犹如行云流水,轻盈而灵动。

通过手臂的舒展、腰部的扭转以及腿部的屈伸,展现出一种优美而自然的姿态。

例如,在“长袖舞”中,舞者运用长袖的挥舞和身体的起伏,营造出飘逸如仙的视觉效果,线条的美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韵律之美韵律是舞蹈的灵魂,汉唐古典舞在韵律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其节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明快有力,形成了丰富的变化。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呼吸的控制和身体的律动,将韵律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节奏之美,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起伏。

(三)文化之美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汉唐古典舞承载了这一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舞蹈的动作、服饰到表现的主题,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

例如,一些舞蹈作品展现了宫廷的奢华与庄重,一些则体现了民间的欢乐与质朴,文化之美在舞蹈中得以传承和展现。

(四)意境之美汉唐古典舞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舞蹈的表现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氛围,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

在意境的营造中,常常借助舞台布景、灯光和音乐等元素,共同打造出一个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

二、剧目赏析(一)《踏歌》《踏歌》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唐古典舞作品。

舞蹈通过一群少女在春天踏青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者们身着翠绿的长裙,手持彩巾,动作轻盈欢快,脚下的舞步错落有致。

在韵律上,节奏明快活泼,体现了少女们的青春活力。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有哪些特点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作为一种代表或象征中国传统艺术的舞蹈文化,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那你知道中国古典舞特点吗?一、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圆润流畅“圆润”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

在中国古典舞蹈中,其动作与内容的差异及对立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高度的协调、平衡、一致的整体,形成一种“圆”的艺术。

而在生活中,“行云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词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典舞。

的确如此,单从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动势动态来看,它确实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运动原则。

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圆”之美。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舞韵精奥即是圆润流畅。

实际上,中国古典舞蹈的圆周运动,其实暗地里冥合了中国传统“周而复始”的流序。

在中国古典舞里,“圆”得到了最精纯、最深刻的展示与表现。

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在往复回环的舞台、盘桓往复的时空、无限绵延的艺术空间中,实现了对生命曲线之美的再现,沉淀出了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圆道。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有神韵——形神兼备“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之一。

所谓“神韵”,指的是神采气度与风格韵味的统一。

“神”,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韵” 则体现一种品位,一种和谐与风雅。

如果说“神”中透着阳刚之气,而“韵”里则含着阴柔之美,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即体现为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中,“神”是不可捉摸的、,但其“形”却可视可感,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邃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特征;思考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特征;思考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特征;思考
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审美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优雅、端庄、内敛和富有哲理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舞蹈以其优雅的姿态和动作特点著称。

舞蹈演员的身姿优美,动作流畅,既有柔美的曲线,又有刚劲有力的节奏感。

彰显了中国人对于身体姿态和动作的高度掌握和追求。

其次,中国传统舞蹈的表演风格极为端庄。

舞者们在舞台上的举止庄重、仪态端庄,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风度和仪表。

这种端庄的舞蹈风格使人们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和礼仪文明。

此外,中国传统舞蹈还具有内敛的审美特征。

舞者们通常通过微妙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不夸张而含蓄地展现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世界。

这种内敛的审美特征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

最后,中国传统舞蹈常常带有深厚的哲理和寓意。

舞台上的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出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舞蹈常常通过动作、服饰、道具等元素,表达出对自然界、人生哲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体悟。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舞蹈以其优雅、端庄、内敛和富有哲理等审美特征而脱颖而出。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舞蹈的欣赏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审美上,中国古典舞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一、优雅的线条和姿势中国古典舞以优美的线条和姿势为特征。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展现出流畅而优雅的舞姿。

比如,舞者的手指经过专业训练能够展现出柔美的曲线,身体的动作则强调舞者的柔美和流畅感。

这种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中较为相似的线条美,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魅力。

二、充满内涵的表演中国古典舞注重内涵的表演,强调舞者通过舞姿、动作和表情来传递情感和故事。

舞者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还需要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故事情节和情感瞬间传递给观众。

这种表演方式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主题。

三、注重节奏和音乐中国古典舞对于节奏和音乐的运用非常重视。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配合和音乐的节奏感,将舞蹈和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律和节奏被精准地体现在舞者的动作中,使整个舞蹈更富有韵律感和力度感。

观众在欣赏中国古典舞时,往往会被舞者的韵律感打动,进而进入舞蹈的情境之中。

四、强调舞者的修养和气质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者的修养和气质。

舞者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巧,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们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和气质,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不仅仅是身体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灵感的传递者和表达者。

五、弘扬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表演中,舞者们通过动作和形象,向观众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哲学。

他们以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为基石,通过舞蹈作品表达出深刻而智慧的意义。

观众在欣赏中国古典舞时,也被带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中,感受到了古代智者的思考和启示。

总结: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代风格特色的舞蹈。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从其源头来说,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苏醒,是几千年来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因此,中国古典舞的主要源泉是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虽然不能作为历朝历代古代舞蹈的遗存,与古代宫廷舞蹈并不是传承的关系,但是戏曲舞蹈确是距今最近的,具有严整规范性和典范性的舞蹈样式,所以中国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而来的。

另外,在20世纪中叶,芭蕾艺术深刻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芭蕾也就成为中国古典舞建立的参照系,古典舞也科学地借鉴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和完整的训练体系。

著名舞蹈学者、舞蹈编导家孙颖先生也认为:“中国古典舞必须区别于戏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古典艺术。

”孙颖教授依据雄厚的中华传统和文化,在文化母体中开拓中国古典舞的新领域,他研究汉代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气质,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予以审视,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一种“汉代舞蹈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进一步激活,使中国古典舞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纵观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于发展,的确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并逐步发展的过程,舞蹈工作者既继承典范,发扬传统,又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地赋予古典舞以新的样式和气韵。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将手、眼、身、法、步视为其运动形式的五大要素,每一要素中包含的大量的舞姿动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原则。

(一)手。

人们常说“手舞足蹈”,因此舞蹈中手的动作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舞尤其强调手的舞姿动作,往往在表达激动情感时会借助手的动作来完成。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宫廷舞蹈,并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情感、展示美学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古典舞注重身体的优雅与自然。

舞者通过柔和而流畅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展示身体的柔韧性和均衡性。

古典舞的动作十分精致,舞者的每一个姿势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训练。

这种注重优雅与自然的特点使得古典舞看起来非常细腻、极具韵味。

其次,中国古典舞强调动态与静态的结合。

在表演中,舞者时而动态奔放,时而静态凝神。

通过这种反差的变化,舞者不仅能够展示出动感四溢的一面,还能够体现出内心的深沉和平静。

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使其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中国古典舞十分注重舞者的表情和眼神。

在表演中,舞者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灵动的眼神传递出情感和细微的变化。

舞者的眼神常常充满着深情和柔和,给观众带来一种内心深处的触动。

舞者的表情和眼神不仅能够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中国古典舞追求和谐与统一的美学效果。

舞者在表演中注重整体的和谐性,力求每个舞者之间的动作与配合流畅自然。

通过舞者的身体协调,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这种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审美特征在古典舞中经常得到展示,使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最后,中国古典舞展示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舞者在表演中常常以传统的文化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观众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达,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舞蹈,还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注重身体的优雅与自然,强调动态与静态的结合,重视舞者的表情和眼神,追求和谐与统一的美学效果,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舞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舞的共同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共同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共同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美的追求。

本文将从动作的流畅性、修身养性、表情的内涵以及音乐与舞蹈的和谐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共同审美特征。

一、动作的流畅性中国古典舞以流畅的动作特点而著称。

这是因为古典舞注重“以柔克刚”,强调舞蹈动作间的连贯性和内外在的呼应。

舞者的身体线条应流畅而不拘束,舞姿变化应自然而富有韵律感。

例如,在经典的古典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舞者的动作通常采用流线型的运动方式,使得整个舞蹈流畅而富有韵律感。

这种特点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感。

二、修身养性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思想相契合,注重舞者的内心修养和外在礼仪规范。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应具备端庄、大方、谦和的气质,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追求“中和”的价值观。

颇具代表性的舞剧《白毛女》中,舞者的仪态庄重、礼仪规范,体现了传统美德的追求。

修身养性的要求使得舞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从而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表情的内涵中国古典舞追求的不仅仅是动作的美感,在表情的传达上也有独特的要求。

舞者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细微变化,传递出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表情技巧是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蹈形式的显著区别。

例如,在经典的舞剧《梅花颂》中,舞者通过面部的微笑和眼神的交流,展现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和敬意。

这种表情的内涵让观众在观看舞蹈时更容易被情感所触动。

四、音乐与舞蹈的和谐中国古典舞强调音乐与舞蹈的和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音乐是舞蹈表达情感的载体,它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维度与舞蹈的动作融为一体。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解读和表达,使舞蹈形式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感。

例如,在《蝶恋花》这个经典古典舞剧中,舞者的舞蹈动作与传统乐曲的歌词、旋律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族民间舞蹈不断发展和演变,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审美特征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动作、音乐、服饰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探讨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者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动作上。

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以柔美为主,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柔美、婉转的形体,如流云、飘逸的柳枝,缓缓轻摇的莲花等。

舞蹈动作以舒展、圆润为主,如舞蹈中的转身、起身、下蹲、抬臂等,都显得优美而大方。

舞者的舞姿还要求有舞蹈美感,如修长的腿部线条,优美的舞姿,都是汉族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表现。

音乐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灵魂,对于舞蹈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音乐旋律起着引导、烘托舞蹈氛围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多为优美的民族乐曲,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悠扬的旋律常常使人们陶醉其中。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也与舞蹈动作相呼应,使舞蹈更加协调和美观。

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审美特征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多为传统汉族服饰,如汉服、旗袍等。

服饰的色彩和图案往往与舞蹈的主题、氛围相呼应,增添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舞者的头饰、饰品等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们不仅能够烘托舞者的形象,还能够为舞蹈增添一份古典的韵味和民族的特色。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形式。

不同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舞蹈的不同审美特征,独舞能够更好地展现舞者的个性和舞蹈技巧,对舞则更多地强调了舞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而群舞则更能够展现出舞蹈的整体氛围和力量感。

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都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视觉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部伎”乐舞,是将一
是从隋的“七部伎”发展而
些不同风格、不同民族、
来的。而“立部伎”和“坐
不同内容的乐部组建在一
部伎”是唐代创作的乐舞。
起,成为一套系列乐舞。
前者以国名、地名命名;而
这种成套系列乐舞的演出
效果,犹如今日之音乐歌舞 晚会,观众在某一个时间片 断内,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 的乐舞表演。
北方文化包括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 燕赵文化等等,北方文化在于质朴严谨、凝重豪 放。
观看相和歌
对舞
翘袖折腰对舞,河南新野后岗
女子与侏儒者对舞,四川
巾舞
巾舞.山东历城黄台山
巾舞.四川广汉
巾舞(执短巾局部线勾 图),山东滕州大郭。
巾舞(执扇),迄今为止发现的 最早以扇为道具的舞蹈形象
较为闲雅尊贵
共六部:《燕乐》、《长 寿乐》、《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 乐》、《小破阵乐》
堂下立奏
多达上百人
较为雄浑低贱
共八部:《安乐》、《太 平乐》、《破阵乐》、 《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 《光圣乐》
九、十部伎和坐、立部伎
联系
区别
都是唐朝宫廷宴乐的一种, “九部伎”、“交流、 并立的局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乐舞艺术 大量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化生活。盛唐 时期,经过了南北融汇及胡、俗结合,出现了 歌舞艺术繁荣辉煌的高峰。中晚唐时期,表演 的重心从宫廷到民间,从长安洛阳到各地繁华 都市,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南北艺术和中外各民族艺术,经过长期交流, 最终实现了高度融合。尤其是雅、胡、俗乐, 从鼎立到结合再到全面融合成为新的俗乐,引 导盛唐乐舞登上了古典乐舞艺术的辉煌顶峰。
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
艺术学理论 李靳一珠
一.舞蹈的起源 二.秦汉乐舞 三、隋唐宫廷乐舞
四、魏晋南北朝宗教乐舞
五、宋代“队舞”
六、清朝
舞蹈的起源
神授论
模仿论 游戏论 巫术论 表情说 劳动说
《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青海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盆
隋唐社会乐舞文化的结构
最高层级乐舞 中间层级乐舞 最低层级乐舞
宫廷贵戚 文人士大夫 广大民众
《妖猫传》张天爱饰
“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乐”
清商乐,清商署 七部伎、九部伎和十部伎 坐、立部伎 健舞和软舞 《霓裳羽衣舞》、《贵妃醉酒》 唐代舞蹈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七、九、十部伎
隋七部伎: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 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
《胡腾舞》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 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 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唐代的《剑器舞》是继承了前代的剑术。今日 武术、戏曲、舞蹈中舞剑的各种技法,更是从 古代剑舞发展而来。
宁夏盐池唐墓出土 的石刻胡旋木门
莫高窟220窟胡旋伎乐舞
软舞
腰是一种唐代的传统舞蹈,属于软舞,也 称为《六幺》等,为女子独舞。节奏由慢 到快,舞姿轻盈柔美。以手袖为容,踏足 为节。
以剑舞为代表的各种武舞
鸿门宴,河北南阳 画像石
李延年之妹
赵飞燕
山东济南汉墓出 土乐舞百戏俑
河南郑州画像砖 身轻如燕的舞伎 形象
先秦时期的舞蹈美学对于其后的舞蹈美学 发展、演变起到了先导作用,两汉的舞蹈 美学思想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辅以完善与 补充,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秦朝舞蹈美学思想认为乐舞有通神、乐人、 陶性、彰德、示礼和尽美善等功能,
秦汉帝国确实迎来了一个以“楚声”、“楚 舞”为代表的乐舞文化新时代,在根本上得 益于由当时社会的空前“大一统”所带来的 多种文化,特别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汉代乐舞
汉代画像石
四川出土的画像石
盘 鼓 舞
观看《相和歌》
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 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 体轻……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弛蛾飞,纷猋若 绝。
重要手段之一。 除贯穿全场的舞蹈化动作,还有“插入性舞
蹈”,取自伎乐和民间歌舞。 戏曲舞蹈的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可以明确的
是,大致在昆曲兴盛时期,戏曲舞蹈也已趋向 成熟。京剧的形成使戏曲舞蹈到达一个高峰。
民间舞蹈
秧歌戏:尤盛在北方,一般称作“会”, 辽南陕西的秧歌会,京津一代叫“花会”。
采茶戏:舞蹈多是在茶农的劳动动作中提 炼的,流传于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
《龙舞》
情感论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得
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
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动作、
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
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
些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
秦汉俗乐舞的兴盛
《论语•八佾》中提到过“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隋九部乐:清乐、西凉月、龟兹乐、疏勒乐、 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礼毕。
唐九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 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月、高丽乐
唐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月、 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月、 高丽乐。
坐、立部伎
坐部伎
立部伎
堂上坐奏
最多十二人
---《舞赋》汉代傅毅
水袖舞
郑州出土
衣长128cm,袖长190cm,而其重量仅49g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素纱蝉衣 湖南博
物馆收藏
南方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 越文化等等,作为南方文化主体的荆楚文化一是 有受较少礼教,有自由狂放不拘的特点,二与吴 越“阴柔”文化相近,因而又有舒展流畅的格调。
花鼓戏:是集民间锣鼓、民间演唱、民间 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如著名的安 徽花鼓戏。有丰富特殊的舞蹈技巧
花灯戏:起于社火舞队中,云南花灯
妙峰山走会图
打太平鼓
影响
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宫廷乐舞也告消亡。 清朝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专业的 舞蹈表演有很大的影响。伎乐舞蹈从基本 灭绝而戏曲舞蹈迅速兴起,舞蹈已不再是 专业舞台上的独立演出形式。清末,随着 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洋的舞步也踏上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中 国的舞蹈艺术面临着一次新的改革。
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 夜宴图》中绘有著名舞伎 王屋山在韩家表演《六幺》 的场景
唐代古典舞作品
《霓裳羽衣舞》 《贵妃醉酒》
《丽人行》
隋唐是开放的时代,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 化,大量的胡乐舞持续不断的引入,在盛 唐形成了全面荟萃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隋唐艺术也为宋元市民艺术和戏曲艺术的 勃兴,确立了前进方向和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舞蹈》资华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舞蹈通史》刘青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版 《中国芭蕾简史》祁天航主编,现代出版社 《中华艺术通史》李希凡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不可逆转的的历史命运,伴随清王朝的覆 灭走向尽头
队舞
队舞用于宴饮朝会 主要是满洲的传统乐舞,即“四裔乐”,
这些民族歌曲经过了一定的规范和雅化, 纳入宫廷雅乐体系,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例:朝鲜乐、蒙古乐等。 表 “避俗趋雅”
戏曲舞蹈
戏曲艺术在清代进一步繁荣,深受人们的喜爱。 舞蹈是戏曲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
日薄西山的雅舞和 戏曲舞蹈 伎乐舞蹈
清王朝统治者是满洲贵族,原是女真后裔。 女真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近中 原,很早就与汉民族有经济上的交往
雅舞
佾舞 队舞
文舞 武舞
佾舞
佾舞用于祭祀礼仪 传承历代雅乐的传统,分为“文舞”和
“武舞” 毫无生机、无舞蹈的技巧和美感,只是举
手跺脚,躬身叩拜而已 说明苟延了三千多年的雅乐之衰亡,已是
秦朝把各国不同的杂舞集中在宫廷中,虽 然秦王朝很短暂,但它为汉代舞蹈的繁重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舞蹈是和杂技、 武术放在一起表演的,所以杂技中有跳剑, 舞蹈中也有“剑舞”,所以说在中国的舞 蹈史中,中华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以及表 演形态的成熟,在秦汉是一个很关键的阶 段。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云:“自汉以来,乐 舞寝盛”。
后者是以演出形式进行命名;
前者包括了汉族传统乐舞、 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 外来的各种乐舞,而后者以 龟兹乐为主
健、软舞
健舞
指节奏明快、风格健朗、 豪爽的乐舞
著名的有《胡旋舞》、 《胡腾舞》、《剑器舞》
软舞
指节奏舒缓、优美柔婉的 乐舞
著名的有《春莺啭》、 《绿腰》
健舞
《胡旋舞》在唐代风靡一时。至今中亚新疆一 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 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杨贵妃是 舞《胡旋》的能手。
伎乐舞蹈的衰落
我国专业舞蹈表演的主力军在漫长的古代社会 中,一直处于奴隶地位的专业性乐舞伎人,唐 代曾是伎乐舞蹈的鼎盛时期,宋代逐渐走向衰 落,到清代,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 盛行了数千年的伎乐制度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清代戏曲的“花雅之争”随着“花部”的勃兴 而结束,宛如古代“雅乐”、“俗乐”之争的 历史重演,当年伎乐舞蹈作为俗乐的主力,在 乐舞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而时过境迁还是 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