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解析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
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
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②竟:到底、完毕。
③王孙:公子,少年。
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
”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
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
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
”索隐李奇云:“楚官名。
”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淮阴侯列传(赏析)

韩信为何能忍胯下之辱却奈何不了 亭长妻之辱?
• 1、韩信视亭长为友,友而不能共食。 • 2、时移志异 • 3、后果不同
• 历史问题第一要考虑的是时代背景。 秦末去战国 不远,先秦之风尚存。 韩信虽然落魄,但从他佩
研读课文: 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
韩信死之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这样 的反应?
关于蒯通游说,《淮阴侯列传》有 这样一段记述,读完后你认为韩信对刘 邦的是否忠心?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第一次,韩信在潍水之战胜利后,雄 踞黄河以北,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 鼎立之势,韩信的势力达于顶峰。鉴 于楚汉多年的拉锯战,兵力消耗巨大, 刘邦、项羽双方都疲惫不堪。这时候 谁得到他的援助,谁就能取得最后的 胜利。盱眙人武涉就鼓动韩信三分天 下。但韩信不听,说道:“汉王授我 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 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 死不易。”第二次,蒯通劝韩信自立, 但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 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第
因为韩信的价值观里他对刘邦有义务但是彭越英布不一样彭越英布都背叛过项羽比较他们的身份其实就能看出三人的不同彭越是秦汉间是贵族制度和贵族精神瓦解的过程项羽认为只要是他的臣属这些人就该忠于他可是不是钟离昧季布这些人会忠于他彭越英布这些人不会
兵 仙
关于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 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 (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 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 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 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 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 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 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 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 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 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 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
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
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②竟:到底、完毕。
③王孙:公子,少年。
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
”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
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
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
”索隐李奇云:“楚官名。
”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史记-淮阴侯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史记-淮阴侯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走归汉。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B.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C.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D.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阴,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水北山南为阴,淮阴,指淮河的北岸区域。
淮阴侯列传 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
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
③王孙:公子,少年。
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
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
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
”索隐李奇云:“楚官名。
”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简读

这篇传记记载了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突出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他的功高盖世,最后却夷灭宗族的下场。
传达了司马迁对韩信的肯定与惋惜。
篇章开头描写了韩信在亭长处吃闲饭终被赶;遭洗衣老妇训斥;受屠户少年胯下之辱几个场景。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无所事事,好吃赖活的形象,让人不禁发问:这真是军事奇才韩信?但下文作者笔触一转,看到项梁与秦义军之战,韩信马上带上宝剑投奔项梁方知韩信是有宏图之志。
改归项羽后,他多次进谏但都没被项王采纳于是转而投靠刘邦但仍不受重用,便趁机逃跑。
从这几归几去中也可看出韩信这人生性高傲,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伏笔。
后来在萧何的进言下,刘邦将信将疑的大肆操办了韩信的封将仪式。
登坛拜将后韩信宏论一番,细数项羽优与劣,并为刘邦出谋夺取天下,使刘邦彻底相信了他的才能。
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与高瞻远瞩的胸襟。
井陉一战中正面表现了韩信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
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
”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
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
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
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
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
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功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
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战后韩信向广武君虚心求教,并引用百里奚侍虞与侍秦的典故为广武君解开心结,表现出韩信的文的一面。
淮阴侯列传 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
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
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
蓐:草席.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
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
②竟:到底、完毕。
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
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
"索隐李奇云:“楚官名。
”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原文、注释及解释:1.原文及注释: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1.注释:1.淮阴:秦时县名。
2.布衣:平民百姓。
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 指代平民。
3.无行: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才行。
4.推择为吏:战国以来,乡官有向国家推举本乡人才使之为吏的制度。
5.治生:谋生。
6.商贾:行商坐贾;行卖曰商,坐贩为贾。
7.寄:依附别人。
8.常(常数从):通“尝”,曾经。
9.数:屡次。
10.下乡:乡名,属淮阴县。
11.患:忧虑,心烦。
12.蓐:通“褥”,褥子。
13.具:准备。
14.竟:竟然。
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1.注释:1.诸母:大娘们。
2.漂:在水中拍棉絮。
3.食:供养,喂养(做“吃” 讲时读作shí)。
4.王孙:当时对年轻人的通称,相当于公子;另韩信可能是韩国君王的后代。
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1.注释:1.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
2.中情:心中,骨子里。
3.众辱:当众污辱。
4.能死:果真不怕死。
5.孰:通“熟”,仔细。
6.俛:通“俯”。
7.蒲伏:通“匍匐”,伏在地上爬行。
2.解释:1.第一段:介绍了韩信是淮阴人,在还是平民的时候,贫困且品行不被人认可,无法被推举为官,也不会做生意维持生计,经常到别人家蹭饭吃,大家都很讨厌他。
他曾多次到南昌亭长家蹭饭,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嫌弃他,于是提前做好饭在床上吃,韩信去的时候就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她的意思,愤怒地离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明确: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
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
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
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
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
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
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 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 文章结构是怎样的?
• 1-3 • 4-7 •8 • 9-10 • 11
早年屈辱 井陉之战 被贬之后 谋反被诛 史官论赞
文本研习
概括三个故事内容,并讨论每 个故事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三个故事的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 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 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 “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三个故事的结局
•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 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 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 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 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 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 了今天的功业。”
韩信一生功绩
• 定三秦 • 巧夺赵 • 重创楚
虏魏王 胁燕国 围垓下
擒夏说 平齐地 灭楚军
韩信流传最广的故事
夫运筹策于帷帐之
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刘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邦
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
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吕 后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萧何追韩信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 1、漂母之恩 • 2、胯下之辱 • 3、妇人之仁 • 4、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5、多多益善 • 6、逐鹿中原 •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面埋伏
——电视连续剧 《淮阴侯韩信》主题歌
亮煌煌几页史书, 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 人。”联中“一知己”和 “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 人?
明确: “一知己”指萧何, “两妇人”指的是漂母 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 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 之由。
漂母祠
韩信点将台
(2)、有人说韩信是被 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 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 据确凿,咎由自取; 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 上梁山…… 对此你怎么看?请认 真研读课文,收集有 关资料,说说你的看 法。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 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 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 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 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 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 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 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 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
成理。 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
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 “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 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 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 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 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 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
淮
阴
︽ 史 记
侯 列 传
︾
淮 安 韩 信 故 里 遗 址
关于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 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 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 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 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 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 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 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 水为阵,大破赵军。
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 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关键是抓住了成
安君迂腐、轻敌的 弱点,做到了知己 知彼。
背水而阵,迷惑 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蛇出洞,骑兵 偷袭,内外夹击。
拜将台
韩信
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旷 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 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 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 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 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 反叛时涉嫌谋反。
也。
——刘邦
• 商贾( • 漂染( • 裨将( • 辎重( • 拊循( • 蒯通( • 萆山( • 樊哙(
) 晨炊蓐食( ) ) 井陉( )
) 樵苏后爨( ) ) 喋血( ) ) 鞅鞅( ) ) 馈粮( ) ) 传飧( ) ) 泜水( )
• 商贾( gŭ ) 晨炊蓐食( rù ) • 漂染(piǎo ) 井陉( xíng ) • 裨将( pí ) 樵苏后爨( cuàn ) • 辎重( zī ) 喋血( dié) • 拊循( fŭ ) 鞅鞅( yàng ) • 蒯通(kuǎi ) 馈粮( kuì ) • 萆山( bì ) 传飧( sūn ) • 樊哙(kuài ) 泜水(ch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