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淮阴侯列传

合集下载

2020淮阴侯列传初中读后感5篇

2020淮阴侯列传初中读后感5篇

导语:今天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果有些感想。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淮阴侯列传初中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感到无聊,于是就轻轻翻开《史记》不知不觉我已经看到了《淮阴侯列传》虽然我只看了一点,但是我觉得已经有要写的东西了,虽然只看了一点,但是我已经对韩信有了一个小小的了解我很同情韩信也很钦佩他。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详细的描写了有关于韩信一生的故事,从布衣乡邻到乡绅门客,从胯下之辱到暗度陈仓,从背水一战到国士无双。

韩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对于其中记载,韩信应是一个能够明察秋毫,并且遇事极为冷静,各种关系应该分析的很清楚的人,但是却为何“市人皆以为诺”。

其实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生活并非他所擅长,所以才“为母佘肉”,而并非某些人分析的“大德不常,大勇无方”而后韩信参军却未得到赏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而后由于萧何的发现,逐渐被刘邦赏识,如此良将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之时,功勋卓著。

在整个过程中,刘邦一直称韩信是“国士无双”,并奉为“淮阴侯”。

韩信又矜才自负,不仅羞与绛灌为伍及刘邦本人亦不在其眼目之内这些也都是他的取死之道。

今天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果有些感想。

韩信确实是有雄才大略,在萧何的推荐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拜为大将军。

之后,在群雄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成就了刘邦的霸业,自己也成为一代豪杰,千古留名。

但韩信最大的问题是优柔寡断,没有争雄天下的决心,而甘愿寄刘邦的篱下;但同时又不知谦卑退守,而是居功自傲,贪心不足。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淮阴侯列传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淮阴侯列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1每次打开太史公的《史记》,总是先读《淮阴侯列传》,我想可能是这位传奇的将领让我入迷。

读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刘邦权谋之深。

特别是读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刘邦权谋之深的感觉更甚。

在《史记》一书中,《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篇章,这些年来,也读过多次,最初尚不清楚自己何以喜欢,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其中蕴涵一股不可遏抑的愤懑。

后来年齿渐增,体验遂多,慢慢地也深入到了太史公的心境当中,越发沉溺于文字中所附着的感慨当中了。

韩信一生,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

韩信假作不知,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

齐王田广误以为汉王背信弃义,迁怒于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

此其征兆之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

韩信信中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多亏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生变。

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

此其征兆之二也。

读了这篇文章:司马迁同情韩信,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则隐约地表现了愤怒与厌恶。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2《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用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写史。

《淮阴侯列传》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知道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吗?读完一本书籍,快来学习一下史记读后感的写法。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篇1)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我。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样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终,用尽自我的最终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然后尽自我所能,普天下众生。

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

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

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篇2)在许多本教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我的功劳,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史记》记述人物历来以灵动鲜活,有“慷慨激昂之色”著称,每一篇都值得细读。

晨起重读《淮阴侯列传》,心中无限感伤!太史公记述韩信:“为布衣时,贫无行”,穷困潦倒又没有好品行,却有凌云之志。

母亲去世,无钱安葬,他还要努力找寻一块地势高而宽敞的坟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视万户侯如囊中物!他相貌威武、胸怀匡世之才,却饮食无继、受胯下之辱。

他久处穷困,如跌落泥淖的美玉,历尽人情冷暖,对恩义铭记在心。

后来他之所以错失良机不反刘邦,还常常念叨:“汉王遇我甚厚,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和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虽然迟,毕竟来了。

项梁(项羽的伯父)起兵,韩信仗剑从之,却无所知名。

后来项梁战死,项羽接掌大局,他升为郎中,数次献策于项羽,又不为所用,其郁闷可知。

秦灭后,项羽分封诸侯,把刘邦封到偏居一隅的四川,韩信跑去投奔,还未及认识刘邦,就被牵连要杀头,幸亏他临刑前的言谈和奇伟相貌吸引了刘邦。

手下第一善于发现人才的滕公夏侯婴,救他出来并举荐给刘邦,但刘邦对他依然不以为意。

真正的转折点就是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背景了。

萧何知道韩信有旷世奇才,但刘邦待人向来“简慢无礼”,让韩信心生退意。

一听说韩信跑了,萧何来不及派人通知刘邦就自己追了出去。

事情传到刘邦耳朵里变成萧何跑了,让刘邦又气又恨!等到萧何回来禀明原由,刘邦还不相信他是为了追韩信,“跑掉那么多将士你不去追,偏要去追区区一个韩信,你哄我吧”!后来在萧何的赞美“如信者,国士无双”和强烈要求下,刘邦才同意放弃平日的“拜大将如呼小儿”的怠慢,改为“择良日、斋戒、设坛场”,礼节齐备,正式拜这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大将,一军皆惊!韩信的憋闷日子总算到头,从今而后,他将大放光芒,为中国历史抹上极厚重的一笔色彩了!韩信初拜大将时,分析正气焰滔天的项羽:“项王勇悍过人,在战场上高声怒喝,一千人都会吓得面无人色!但是他不能任用贤将,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慈爱,兵士们有生病的,会流着泪分自己的东西给他们吃。

读《淮阴侯列传》

读《淮阴侯列传》

读《淮阴侯列传》2019-03-31在《史记》⼀书中,《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篇章,这些年来,也读过多次,最初尚不清楚⾃⼰何以喜欢,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其中蕴涵⼀股不可遏抑的愤懑。

后来年齿渐增,体验遂多,慢慢地也深⼊到了太史公的⼼境当中,越发沉溺于⽂字中所附着的感慨当中了。

其实作为正规的历史著作,未必⽤得着⼤发感触,因为毕竟史学不能等同于散⽂。

然⽽太史公特殊的⼈⽣经历也就注定了他难免在写作中融⼊⾃⼰的⼼灵,本来他的写史动机不过是接过⽗亲的遗愿,完备⼀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但是在经历“李陵之祸”后,其形体乃⾄于精神都受到了极⼤的摧残,于是⼼情也⼤不同于往常,修史的动机也因此相应地作了调整,痛苦的⼼灵于是淹没在⽂字⾥不可⾃拔。

我读《史记》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成信史来读,另⼀⽅⾯,我宁愿把这煌煌五⼗万⾔当成覆盖着太史公平⽣苦楚的⼼灵史。

为了完成⽗亲的遗愿,为了使⾃⼰永垂后世,那个满⾝萧瑟的巨⼈,⾯对着时⼈的侮辱抑或不解乃⾄不屑,究竟是如何独咽了屈辱的泪⽔,以⽆⽐坚毅的⼼志去描绘华夏的辉煌呢?⼀个⼈太苦,是需要发泄需要倾吐的,然⽽太史公天赋太⾼,稍稍⼀倾吐,他的⽂学⽓质即洋溢简上,后⼈⼤可不必⽤眼去看,⽽⽤⼼灵去体味,即可于⽂字间触摸到⼀种悲壮之美。

后来,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了,因为⽆论是韩信,还是李⼴都是悲情的英雄。

整部《史记》,最能打动⼈⼼的正是这样的悲情⼈物。

然⽽英雄毕竟是英雄,⼤凡英雄之⼈则必有⾮凡之举,或天⽣雄杰,英不可逼;相反,则落魄⽆⽐,仿佛⽆药可救,后者在我看来,⽏宁是⼀种颇具⽂学⾊彩的铺垫: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也。

始为布⾐时,贫⽆⾏,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商贾,常从⼈寄⾷饮,⼈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数⽉,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

⾷时信往,不为具⾷。

信亦知其意,怒,竞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

竟漂数⼗⽇。

读《史记》有感淮阴侯列传

读《史记》有感淮阴侯列传

读《史记》有感淮阴侯列传《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它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都具有非常的重要性。

其中《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它通过对淮阴侯英雄事迹的记述,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古代社会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对于自身与他人的影响都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淮阴侯项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贫苦家庭,在年轻时曾经过很多苦难,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最终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卓越的地位。

此后,他领导着一支部队,不仅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同时也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

他在淮阴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之后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

阅读《淮阴侯列传》,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社会中,一个人的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项羽的一生就是一个充满着挫折和苦难的历程。

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曾经一度被财主赶出家门。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他对待部下也极为关心,深得士兵的爱戴,如此的领袖,自是士兵的楷模。

另外,我还感受到再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淮阴之战中,项羽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手下失利被斩,他非常悲痛,但是他没有让自己沉湎于悲伤之中,相反,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呼吁士兵奋战,稳住士气。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只有拥有这样的领袖,才能带领士兵取得胜利。

综合而言,《淮阴侯列传》不仅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克服各种困难,要有稳定、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这种精神和工作态度,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能力和精神气质同样重要。

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的英雄事迹,我们不仅能够自我激励,也能够给身边的人以鼓舞和启示。

因此,这篇文章极具启示性和参考价值。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有感

读《淮阴侯列传》有感《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列传的一篇,这是描写帮助刘邦称霸天下的韩信的一篇列传。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起韩信被杀的原因无非有四:一是因为韩信意图谋反从而被杀;二是因为刘邦清除“异姓王”政策所致;三是后世大家认为是韩信性格缺限所致;四是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吕后是为将来篡权扫清道路而擅杀韩信。

但是不论是哪一条,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原因,都是为统治者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服务的。

接着便来说一说这个把韩信诈一诈了的女人——吕雉。

吕雉通过杀韩信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她杀人道理很简单,也许她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她为了自己的权力,她要杀的不是一个韩信而已,而是所有的功臣。

可以这么说,从杀韩信开始,吕雉便放手大杀了,她在不断杀人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杀到后来权势巡天,也便没有人敢反对她了。

吕后名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

也许说到,历史上最有名的女人,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武则天。

不过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第一的女人便是她——吕雉。

吕雉,这个坚强,而又有野心的女人,她将整个刚建立起的大汉王朝牢牢掌握在手中。

她和武则天的差别就在于两者一个前者将皇权掌握在手中整整18载,但是她直到死亡也没有登上帝位,但是,后者是以一个为女性的身份登上帝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这依旧不能抹灭吕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如果没有她,纵然刘邦有着雄才大略,推翻暴秦统治的决心,也不可能拥兵攻入阿房宫,更从项羽手中得到江山建立大汉王朝。

她是刘邦的妻子,她支持刘邦,更是一个有决心,有果断的女人。

关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关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关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关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1读史使人睿智,读史使我学会隐忍。

我读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内容大致如下:一个恶少年看韩信不顺眼,在市集上向他挑衅,叫他要么刺自己一剑,要么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盯着这个人半天,一语未发,弯下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众人大笑。

若是当时他因一时之气,把那个恶少年杀了,日后也要应付官府的追捕,就不会有后来的功成名就了。

这部分虽然不是很长,却告诉我们做人要隐忍。

《史记淮·淮阴侯列传》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他在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就这样卧薪尝胆,隐忍了十几年,最终成功击败了吴王夫差。

还有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编修《史记》,终使这文学巨著横空出世。

这些事和韩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样,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他们一点挫折也承受不了,常会为一点小事而冲动从而毁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标准的“愤青”。

这些反面教材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傍晚,太阳已经偏西了,天边还泛着红霞,夕阳的余晖照在我的脸上,和风吹拂着我的两鬓。

在我的跟前站着一个头发凌乱,身穿红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裤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刚才骂我什么来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听这话,我顿时气血上涌,脸上青筋暴现。

“小子,快过来给老子道歉!”那个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当我准备卷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时,突然脑海浮现出韩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气登时消了,反倒吓出了一身冷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有感》
-------淮阴侯列传
秦汉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为韩信.项羽用兵如火,千里奔袭,简洁明了,以一当十,勇猛阳刚。

韩信用兵如水,因物赋形,无孔不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正如孙子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的“汉中对”,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

司马迁也称赞他“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后世人称他为“兵仙”,理固宜然!
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时势造英雄,韩信不愧为国士无双。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第一:运气好。

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亡魂,也就不会有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一生。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第二:脸皮厚。

韩信年轻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然后被亭长之妻逼走后,又在漂母那竟漂数十日,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无一不体现韩信的脸皮厚。

第三:有真材实料,善于谋略,屡出奇兵。

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为刘邦的称王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勋。

第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

第五:心胸宽广,知恩图报。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应该很完美,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无常,这当中,最主要的是他没有能够抓住机会,错失良机,而在最后,则又逆势而为所造成的。

千载之下,仍让人嘘唏不已。

我想说一下自己对韩信悲惨结局的一些想法:第一:脸皮厚却心不黑。

这是李宗吾《厚黑学》里对韩信的评价,也是从根本说明了韩信最后结局悲惨的原因。

当时,当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然后内修明德,养其民,招贤纳士,外封侯,自己来称霸天下。

更何况你功高震主,刘邦将视你为威胁,肯定会想方设法夺你的兵权和地盘,更举了战国时代的文种,范蠡的前车之鉴来告诫他。

可惜,韩信心不够黑,因为刘邦曾经给的小恩小惠而错失良机。

第二: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

我在想韩信为何不效萧何自污以自保,或效张良从赤松子游?而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本该吸取教训,可是他却“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最后轻信知己萧何的话,以致身死。

第三:政治上过于天真。

韩信失势前没有完全看透刘邦这个人,认为刘邦会念在自己功劳上厚待自己,失势后,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陈豨一起起来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

第四:轻信于人。

最终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代人杰,就这样陨落。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的话,那么至少会有以下两种结果:第一,如果当时,韩信能够相时而动。

在楚军和汉军相持不下之时,采纳蒯通的建议,能够保持独立,两利而俱存。

让他们两个斗的你死我活,而信则从中取利。

内修其民,广纳人才,外封诸侯,说不定称王的就是他了。

即使,项王败下来,韩信至少也会成为刘邦强有利的对手,汉王的天下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安定下来。

第二种结果,在后来失势之后,若能保持淡定和从容,应势而为,辞官。

我想,汉王肯定难很高兴的应允,因为他始终视韩信为威胁,真怕他会起来造反,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如果,自己能抢先用行动打消他的顾虑,也不至于被他人所害,遭受夷三族的惨痛后果。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启迪。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其优点而学之,观其缺点戒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