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 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 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

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七、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巩固与拓展:

一、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二、难句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

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

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三、能力自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

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月,亭长妻患之患:厌恨。

B.众辱之曰众:众人

C.数以策干项羽。干:求取

D.与语,大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晨饮蓐食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B.①王曰:“以为大将。” ②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①汉王之入蜀②上未之奇也

3.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

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③顾王策安所决耳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⑤虽为将,信必不留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

《史记》选读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二)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三)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司天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 周时将领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走进《史记故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走进《史记故事》 ------------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读《鸿门宴》,向学生推介《史记》,激发其阅读《史记》的兴趣,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鸿门宴》过程中,感受到丰满的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教学准备】 1、师生熟读《鸿门宴》,了解《史记》。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好吗? (指鹿为马卧薪尝胆负荆请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里吗? 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史记》! 2、《史记》里还有很多成语(课件出示……),这些成语大家熟悉吗?谁来读一读? 焚书坑儒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鸟尽弓藏韦编三绝毛遂自荐一言九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背水一战多多益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这些歇后语大家熟悉吗?(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楚霸王种蒜——栽到家了 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歇后语出自同一本书——《史记》;难怪鲁迅先生把它的文学价值看得很高! 4、《史记》里面的故事很多,你知道哪些?【《鸿门宴》、《李广勇斗匈奴》《赵氏孤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史记》里面有很多英雄人物,你知道哪些?【李广、屈原、张骞】(师相机点评。)(相机板书:英雄) 二、聚焦人物、指导学法 秦末汉初,那个时代,可谓英雄辈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 2、请同学们默读《鸿门宴》。想一想,你认为中《鸿门宴》哪些人是英雄,为什么?可以圈圈划划人物的对话、作者对场面的描写,写写体会。 (出示:《鸿门宴》中谁是英雄,为什么? 方法:可以采用速读、跳读等读书方法,圈圈划划人物的对话、作者对场面的描写等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3、交流: 【张良是英雄】 拟理解段落: 张良说:“沛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您亲自出面向项伯解释清楚,您绝不敢背叛项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高中语文 《淳于髡》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淳于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2.探究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淳于髡的评价 1.反复阅读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独立翻译课文。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文本。 1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成语“一鸣惊人”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一个成语:“一鸣惊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它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涉及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齐威王和淳于髡。淳于髡是一位古代的智者,一位善良正直,而又极其滑稽风趣的人物,和汉代的东方朔齐名,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淳于髡》一文,来加深对这个传奇人物的了解。 二.相关材料 1.《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这是太史 2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 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

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高二语文苏教版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四)

《项羽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

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史记选读《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

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 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了解周公的为人和事迹,评价周公人品人格及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了解“世家”这一《史记》体例的特点。 4、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新知预习 一、解题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世家所记述的虽非帝王之尊,但也世代相承,以有其国。列国世家可以看成《史记》这部大通史中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列国的分国小通史,起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理清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 第一层(1段) 第二层(2段) 第三层(3段) 第四层(4-6段) 第五层(7-10段) 第六层(11-12段) 第二部分(13-15段) 三、文言知识预习储备 (一)、通假字 1.太公、召公乃缪卜() 2.无坠天之降葆命() 3.我以其璧与圭归() 4.金縢匮() 5.武王蚤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孔子世家【1】

孔子世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品质,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得亲切感人。 作者在文末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读了这篇传记,你认为文中突出了孔子“为人”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博辩广大. 聪明深察,正直质朴嫉恶如仇,忠孝两全, 义 孝

史记教学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容并编写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归纳?整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 (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 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 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 (三)通假字 反阙指罔失承拂 (四)活用字词 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 (五)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 (3)会稽(kuài)(4)牝牡雌雄(pìn)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教案

《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夏本纪》 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 2.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3.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 4.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5.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 6.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舜帝赐给禹一块黑色圭玉,来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7.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 《鲁周公世家》 1.今我其即命於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 2.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後,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yǐ,椅)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3.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 4.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

《史记》选读教案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

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2检查预习,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井陉(xíng)王贲(bēn)雨(yù)雪眇眇(miǎo)谥(shì) 朕(zhèn)辟(bì)禁黥(qíng) 3学生自主梳理课文 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通假字 彗星见东方“见”通“现” 寡人以眇眇之身“眇”通“渺”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通“镇”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抚拂“拂”通“弼”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取”通“趋”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通“藏”

闭中羡,下外羡门“羡”通“埏” 虽万世世不轶毁“轶”通“迭” (2)古今异义 昔者王帝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跟“中央”相对;地点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不超过今义:表示转折 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到了今义:另起一事 (3)词类活用 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 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史记选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史记》在我国史学与文学中的价值--从《史记》中看 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 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 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 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 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 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 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 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 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 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仅是我国古 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 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在这个无比宏

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今传《史记》中一部分是后人补缀的)。那么,司马迁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作《史记》的?这也是理解《史记》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确立君主个人绝对权威前,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贵族集团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史官不仅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笔直书”的义务和权利。司马迁的祖上世代为史官,他虽然意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史官已经跌落到“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识地继承了古老的史官传统,并不想把自己的笔变成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 )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 )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 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 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 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 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 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 ——8 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 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 二部分 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鲁周公世家》教案设计

《鲁周公世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钺(yuè)召(shào)公名奭(shì)缪(bù)卜归(kuì) 开籥(yuè) 金縢(té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践阼(zuò) 弗辟(bì) 蚤(zǎo)终祉(zhǐ)福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ó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èn) 严(yǎn) 奸(gān)神命飨(xiǎng)国鳏(guān)寡诞淫厥佚(yì) 昃(zè)不暇食百姓说(yu è) 将没(mò) 肸(bì) 伤牯(g)ù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糗(xiǔ)粮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笃仁(忠厚仁爱)于(介词,表比较)及(等到)辅翼(佑助,辅弼)用事主持朝廷政事)把(手持)以(连词,表目的)夹((站)在左右)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集(通“辑”,安定)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乃(副词,于是,就)缪(通“穆”,虔诚)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阻(遭到困厄)负子(诸侯病)以(用)旦代王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用(因而)定(使……安定)无坠(不丧失)葆(通“宝”,宝贵)尔之(取独)许我归(同“馈”,奉送)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屏(藏而不给)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信(确实,果然)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瘳(病痊愈)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 第三部分(6-11节):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 第四部分(12-19节):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20-21节):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22节):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三、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