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河渠书》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及其《河渠书》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掌握《河渠书》中涉及的主要河渠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河渠书》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河渠书》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渠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2)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1)对《河渠书》中一些专业水利术语的理解。

(2)分析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阐述《河渠书》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河渠书》,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一些专业水利术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河渠书》中涉及的主要河渠及其历史意义。

(2)每组选取一个河渠,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观点。

(2)让学生分析司马迁在《河渠书》中的史学研究方法。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河渠书》,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表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四)虚词积累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四.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学生了解廉颇、蔺相如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其影响。

2. 引导学生学习史记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对廉颇、蔺相如的人物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评价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廉颇、蔺相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背景。

2. 讲解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叙事顺序、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3. 分析人物形象:详细讲解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特点及其表现。

4. 分组讨论:让学生评价廉颇、蔺相如的道德品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加深对篇章结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的理解。

3. 调查身边人的道德行为,联系廉颇、蔺相如的道德品质,思考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反思课堂讲解的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思考和讨论。

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内容拓展:考虑在后续课程中拓展相关内容,如介绍其他史记人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

八、教学拓展1. 史记其他人物:介绍《史记》中其他著名人物,如张良、萧何等,激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史记》的文学地位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项羽本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文学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细读、讨论和写作,提升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项羽本纪》,领会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忠诚精神。

2.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项羽本纪》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辅助阅读材料。

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和司马迁,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细读: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深入理解。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人物性格、事件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教师评价:1. 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深度。

2. 学生对《史记》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教具:1. 多媒体投影仪。

2. 《史记》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3. 历史地图和图片资料。

辅助材料:1. 史记全文或选段。

2. 项羽本纪的注解或解读文章。

3. 历史背景资料介绍。

六、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方式梳理《项羽本纪》的主要事件。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项羽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对话,增强对历史场景的理解。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每组准备PPT,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3课 鲁周公世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第3课 鲁周公世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精品教学案
第3课鲁周公世家
鸟尽弓藏
勾践灭吴后,范蠡即行逃走。

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国的大夫文种,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

”文种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

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相国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种,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
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

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鸟尽弓藏”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我国第一个文明社会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分封到曲阜。

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平定管、蔡之乱。

为稳定东方,他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了周的统治范围。

据说“封建(分封诸侯国)亲戚,以藩屏周”。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孔子世家【3】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孔子世家【3】

孔子世家课文是节选。

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兴趣以及专题教学的特点出发,重点节选的是集中表现孔子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有关内容。

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生鲁昌平乡……由是反鲁”),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共两段,,第一段简介孔子的出生地、家世、出生的时间及有关情况,第二段概括介绍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

这段文字写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

第二部分(“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

共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孔子适周问礼的情况,作者未多作介绍,较详细记述的是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说的一番话。

作者对孔子适周问礼的叙述,一是为了表现孔子的好学,二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辨广大”而正直的人,三是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弟子稍进益焉”)。

孔子适齐,本欲求而为政,但却闻《韶》乐而学之。

作者在叙述中,以“三月不知肉味”表现孔子的主观感受,以“齐人称之”说明其社会反响,强调了孔子的好学和乐学。

在鲁学琴的经过,作者写得具体而详细,描述“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的几个阶段追求,表现了孔子好学的态度、善学的品质,赞美了孔子的勤奋钻研、踏实认真和深思善悟。

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都是对孔子行为和品质的衬托。

第三部分(“孔子迁于蔡三岁……然后得免”),共六段,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

前两段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

陈蔡大夫“发徒役围孔子”,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担心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大夫危矣”。

这一描述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孔子之“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

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感武不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3(苏教版高三选
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1:第2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提示: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
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问题投放2: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问题投放3:第5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问题投放4:本文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构模式,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提示:本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结构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
《报任安书》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段)
复信内容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