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余光中谈翻译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4)不能消化被动语气。 • “菜被吃光了”---“菜吃光了” • 中文的句子,常有被动其实主动其形的情形:“饭吃过没 有?”“手洗好了吧?”“书还没看完”,“稿子才写了 一半”,不必一见被动语气,照例不假思索,就安上一个 “被”字。 • 即使要点明被动,也还有“给”、“挨”、“遭”、 “教”、“让”、“为”、“任”等字
《余光中谈翻译》
简介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 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 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的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 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 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以 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出版机构,成立二十 多年来已经陆续编辑出版数十种翻译理论 与技巧类图书,其中若干种已经成为翻译 研究或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在国 内外翻译界赢得了声誉,奠定了公司在译 学书籍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
主讲内容
• • • •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哀中文之式微 译者 其他内容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1)见when就“当”,五步一当,十步一 当,当当之声,遂不绝于耳了。还有if 一字, 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译成“假使”、“倘 若”、“要是”、“果真”、“万一”等 等,但在公式化的翻译中,它永远是“如 果”。又如and一字,往往应该译成“并 且”、“而且”或“又”,但在翻译体中, 常用“和”字一代了事。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余光中《老人与海》汉译本中的运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余光中《老人与海》汉译本中的运用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研究翻译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翻译家奈达提出。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对意义的重视而非形式,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服务。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
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余光中是中国著名诗人兼作家,他翻译的《老人与海》因为语言简洁贴近原文而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爱。
本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举例详细分析其在余光中《老人与海》汉译本中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梳理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余光中汉译本的作用和意义,概述了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修辞翻译;一、引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往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学作品涌入我国,尤其是一些英语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一现象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先进的艺术翻译形式,不仅需要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还需要译者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用另一种语言恰当、完整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从而使翻译后的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灵感、情感和对美的享受。
不可否认,后者更为重要。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有许多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供参考和应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核心是意义第一,形式第二。
因此,本文以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深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希望这篇文章能在未来对其他文学翻译家提供些许帮助。
二、理论背景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文学翻译更为复杂,总是涉及两个国家。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
余光中,字德漪,191959年出生于台湾省竹子湖镇,是当代最杰出的中文诗人和译著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更精致的诗歌写作,更深刻高雅、有史以来最令人信服的翻译文学作品。
他进行翻译一贯在求索准确而又有诗意的译文,他的翻译思想得到美国文学译者Matthew Arnold推崇,很多人以此为示范。
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核心是求索文化内涵的精确而传神的表达,即“文化遗产的还原”。
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转化””,即把外来的文化资源翻译成本国文化的语言;又或者把本国文化资源翻译成外国文化的语言。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外文的准确、有力的再现,翻译的成功取决于对外文的准确理解、把握文意、把握文体结构,以及能够正确、恰当地把外文改写成译文。
此外,余光中强调了文化传承和译文风格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本质上是文化传承,译文应该有其自身的历史、审美、文化背景,及其本国的文化传统。
因此,译者应该认真研究外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考虑当前本国的政经、文化情况,来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完整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以增进读者们对外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余光中坚持了“翻译修辞”的原则,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修辞,译者应该尽可能把外文文体结构、修辞效果和文学价值等所有内容都准确、清楚、生动地翻译出来,以便使读者了解到原著的内涵和意境,获得最佳的文学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余光中的翻译思想囊括了准确性、精细性、传神性和
修辞性,被广泛认可和严格遵守,是翻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思想在未来长久以来都将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给翻译工作带来更多的发展思考和改革方向。
余光中译作

余光中译作
余光中是台湾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作品被广泛认可和赞赏,为了向读者传递他所译作品的精髓,我特意为您整理了一些余光中的译作,并用中文进行介绍。
余光中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所翻译的《红与黑》,这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
由于余光中深入细致的翻译方式,他成功地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传达给了台湾读者,使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法国文化和思想。
除了《红与黑》,余光中还翻译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余光中的翻译,台湾读者得以享受到了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
此外,余光中还翻译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以及法国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通过余光中的翻译,读者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体验。
在余光中的译作中,他注重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又注重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他的译作不仅得到了读者的赞誉,同时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被誉为独具魅力和深度的翻译艺术。
总之,余光中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通过他的翻译,许多经典作品得以引入台湾,并被读者真正理解和感受。
他的译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为台湾文学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八)

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八)作者:金圣华来源:《英语世界》2019年第09期翻译戏剧,又是另一番境界。
余光中对王尔德情有独钟,先后翻译出版了王氏《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四部喜剧。
翻译王尔德,余光中自认为这是一场译者与作者之间的“拔河比赛”。
的确,一为妙思泉涌、锦心绣口的戏剧大师;一为高才敏思、幽默机智的文坛巨匠,两者相遇,文采旗鼓相当,功力不相伯仲,可说是译坛难得一见的佳话。
余光中深谙翻译要根据文类,各据特点,逐个击破,“不同的文类需要不同的‘译笔’”1。
他明确指出:“小说的对话是给人看的,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
戏剧的对话却是给人听的,听不懂就过去了,没有第二次的机会。
”因此,他翻译戏剧时坚守的原则就是“读者顺眼,公众入耳,演员上口”。
他冀希自己翻译的剧本“是活生生的舞台剧,不是死板板的书斋剧”2。
一部翻译的喜剧在剧院上演时,要确保听到满场赞叹、盈耳笑声,绝非易事。
译者必须在台词方面调整语气,下足功夫,令每字每句“现说,现听,现懂”3,观众方可有所反应,增加互动。
余光中翻译王尔德所用的技巧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例如以四字词组或四字成语化解原文的抽象名词;以拆开重组,首尾易位来对付冗长句子;以归化用语来取代专有名词;以叠韵换双声;以变通办法应对文字游戏等,可说是层出不穷。
他在翻译最后一部《不要紧的女人》时,曾说:“像其他的三本喜剧一样,这本《不要紧的女人》也因台词奇趣无穷,呼应紧凑,正话可以反说,怪问而有妙答,令人觉得旷代才子王尔德的灵感匪夷所思,一无拘束,像在高速公路上倒开飙车。
”4四部作品,译者从“拔河”到“飙车”,所花的无穷精力与无比心血,实在令人动容。
由于坊间讨论《不可儿戏》的论文颇多5,此处只举《不要紧的女人》中一些有关的例子,以展现余光中译品中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
《不要紧的女人》描述一群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闲来无事,相聚打情骂俏,说长道短,最爱讨论两性关系,且看以下一段文字:Lord Illingworth:Don’t you know that I always succeed in whatever I try?Mrs. Allonby: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We women adore failures. They lean on us.Lord Illingworth: You worship successes. You cling to them.Mrs. Allonby: We are the laurels to hide their baldness. 6这段文字貌似简单,但是充满了抽象名词如failures、successes、laurels、boldness等,再加上一堆代名词you、I、it、we、they、us、them、their等,翻译起来也不容易处理。
访谈录 余光中谈翻译

·访谈录·余光中谈翻译许多人都知道余光中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我们读过他的散文和诗歌;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余光中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文学作品,也从事翻译教学。
在199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余先生做了大会重点发言,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谈论他对翻译问题的看法。
他的讲话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常令人捧腹。
笔者根据录音整理出余先生会上所有关于翻译的演讲,以便读者了解他的翻译观点。
余光中教授的大会发言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教学:翻译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
鸠摩罗什曾说,翻译是嚼余喂人。
在座诸位都是“吃翻译饭”的, 此话虽不高雅,但我们这碗饭吃得都很辛苦,一面自己吃,一面还要喂别人吃,即翻译教学,也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翻译教学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原理、从理论出发,应用到实例的演绎方式;二是从经验出发,把每一个实例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出原理,这就是归纳法。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或是一种技巧?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如果原作有艺术价值,有系统,也许它是一门学科或科学。
如果翻译作后面一种用法,则译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把翻译作为一门艺术,译员就不是可以训练出来,而是修炼出来的,翻译教学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
科学与科技不一样,跟技术也不一样,我相信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富有想象力,他的某一阶段的成果不是靠推理得出来的。
我有很多科学家兼文学家的朋友,都同意这个观点。
我看过英美人编的一本书。
有一部分专门是科学性质的文章(不是科学论文),写得美极了,可以称为文学,因此不能把科学与文学截然分开。
我自己在读天文学的入门书时,感到宇宙之大,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很想写诗。
可见科学与文学不是截然相对的。
美国女诗人米蕾(Edna St.Vincen Millay)写过一首14行诗,第一句就说:“只有欧几里德见过赤裸裸的美。
”她把几何与艺术合为一体,毕加索就更进一步,根据塞尚的立体几何美学,发展了立体主义。
余光中中文西化的表现及改进方法

余光中中文西化的表现及改进方法余光中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入人心。
他所表达的观点及思想常常呈现出一种中文西化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余光中中文西化的表现,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首先,余光中中文西化的表现之一是对西方文化的广泛接受和融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借鉴。
他将西方的思想和观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例如,他在《台北人三部曲》中运用了西方奇幻文学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现实并存的台北城市。
这种中西融合的写作风格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其次,余光中中文西化的表现还体现在他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和解释,而是通过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他在《背影》一文中,不仅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和赞美,更通过对西方思想的引用,将这种父爱与个人自由、个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虽然余光中的中文西化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过度追求和接受,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抛弃和忽视。
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丧失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优势。
其次,由于中文西化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所偏离,可能会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困惑和误解。
因此,我们需要对中文西化的表现进行一些改进。
改进的方法之一是要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西方文化的新潮和时尚,而忽略了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努力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以丰富我们的文化。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平衡地运用中西合璧的思维方式。
中文西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覆盖,而是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形成一种既有中国文化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独特风格。
从互文性角度看余光中自译诗《江湖上》

从互文性角度看余光中自译诗《江湖上》发布时间:2022-11-27T07:07:06.76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8月第15期作者:平沫[导读]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平沫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融。
译者作为构建源语文本信息和目标语读者之间桥梁的文化使者,要尽可能的发现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缩小文本空间,更直接地将源文本信息传达。
本文以余光中诗歌《江湖上》自译为例,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该译本与鲍勃·迪伦(Bob 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荡》(Blowin’in The Wind)产生的互文现象。
关键词:互文性余光中《江湖上》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荡》一、互文性理论1.互文性理论的来源“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初由茱莉亚·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提出。
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团,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任何一部原文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影响、借鉴、交融等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跟前人或者同时代人的思想或话语发生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字的因缘。
(杨衍松,1994:10)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称为“互文性”,简而言之就是将他人或者现成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等为己所用并熔铸于行文之中。
如今,互文性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
1973年,罗兰·巴特对互文性做出阐释:我们将文本定义为跨越语言的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同其他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
虽然文本各有不同,但任何一个文本都无法离开文本对话语境,在这个语境中,不同文本相互连接,指向过去,映射现在,并在相关文本里找到自己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说·作家与作品/2012/9SHORT STORY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李明轩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举家迁至台湾,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被梁实秋誉为学者当中的“诗文双绝”。
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曾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台湾大学外语系以及美国受教的余光中,在中英文翻译方面也建树颇丰,《梵高传》《不可儿戏》《老人与海》等都是余光中的译作代表,充分体现了余光中的翻译观。
他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不但包含言物之情,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采,寓说理于情趣之中,其翻译的每篇作品都能感动读者。
余光中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并出版了多达13个类型的翻译集。
余光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信、实的特征,并将其作为翻译作品的第一要义,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却不赞成以往的硬译或直译的翻译观。
余光中认为,能够称得上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其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这就对翻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要达意就行。
余光中的这些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
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
变通在余光中的翻译观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译文好坏成败的关键。
在《变通的艺术》中,余光中说,英译中时既不能让西风压倒东风,也不能让东风压倒西风,既不能使翻译后的中文洋腔洋调,也不能使其油腔滑调。
要做到这一点,东、西之间的相互妥协便成为几乎唯一的选择和两全之计。
但应该妥协至何种程度,哪一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做出较多的让步,却没有固定的规律,只能依靠译者自身的变通之术。
这表明,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重点并不是翻译本身的变通,而是从事这项工作的译者的变通。
翻译所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之间,必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美感经验以及文字的音、形、意、修辞、文法等方面的差别,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好的译者,必须以翻译所涉各种文字的逻辑层次、文法习惯等为依据,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从事翻译工作。
余光中进一步指出,所谓变通,并非要强调“变”,而一定是基于原文的“通”,也就是在通达中“传真”。
这就要求意译与直译相互结合,译意而不译文。
余光中历来强调翻译应无限向原文原貌靠拢,在再造中传真,在变通中忠实。
好的译文就有如原有灵魂的投胎重生,是一种灵魂内核不变的再造。
翻译当中的再造,绝不是对原文原意的胡乱增减篡改,不能意译过度。
翻译当中的传真,绝不是在勿改、勿删、勿增的误区下对原文保守地直译。
所谓传真,是指原文文意真实地传达到译文中,而非简单地指原文文字的机械式传达。
在《与王尔德拔河记》中,余光中十分明确地说道:只顾表面文字,不顾背后文义,只会让直译变成硬译和死译。
看来余光中并非是要用“译意不译文”的观点来反对直译,而是反对处处直译、过度直译或者高度直译。
他翻译观中的变通艺术,就是要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
尽管余光中从未在他的翻译观中提出“信”“达”“雅”的要求,但他的观念至少与严复所提出的翻译的“信”“达”要求相一致。
余光中相信,适当的直译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是以另一种语言文字形式传达原文作者思想意图的基本途径,但那种一句话对一句话、一个词对一个词、一个字对一个字的过度、高度直译,只会令原文被曲解,读者被误导,着实害人不浅。
艺术理应是鲜活的,翻译的艺术性也在于于变通中令原文以另一种形式重生,那些公式化、教条化、精确主义的死译只能让原本鲜活的原文在翻译之后立即失去生命,而这是余光中一贯反对和批判的。
前文所提到的翻译变通大多涉及的是英译中的过程,如果是中译英,在余光中看来,变通的难度更大。
因为中文有虚有实,虚实变化无常。
特别是中文的诗词歌赋,实词常写虚,虚词常写实。
这就给中译英的译者造成了不少障碍。
如果要变通,必须先要仔细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所属时代的语言习惯,再于研究之后039/评说·作家与作品SHORT STORY 2012/9发挥自己经验的作用,尽量在中文诗词歌赋原意基础上就实避虚地译成英文,让英文阅读者不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意境上都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内容与内涵。
在此,余光中所谓的变通的艺术与钱钟书所提的“化境”乃是异曲同工。
二、翻译主体的素养翻译作为一门艺术,其创作者———译者最终决定了这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所以,扩展而言,是译者让翻译成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转化的艺术活动。
余光中指出,译者要像艺术家一样创造艺术品的生命、实现艺术品的价值,为此必须具有艺术素养。
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译者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声大噪,都往往是孤独静逸地生活和工作着,很少直接面对来自艺术受众的鲜花或掌声。
但是,译者所必须具备的艺术素养却一点都不能比其他艺术家们少。
因为作为一项心理和心智的劳动创造过程,译者与其他艺术家们一样在进行着创作。
一方面,译者要表现原文;另一方面,译者又要表现自己,或者至少要表现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这种艺术创作活动,或许比一些其他的艺术创作活动更加繁琐复杂。
另外,余光中还强调,翻译者还应该具备学者的素质,其主要任务就是将一本书或作者带入到另外一种语境中,因此,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功力,并将其功力体现在其翻译的作品中。
在余光中看来,译者要从事好这项繁琐复杂的艺术工作,必须具有以下素养:第一,良好、扎实的中英文功底是必不可少的。
译者必须饱学,能善于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并在运用过程中可以自如地尽窥其妙。
然而,在现实当中,不少译者尽管可以掌握几种语言,但难免文白交杂、笔下不通、西而不化。
对此,余光中也不无感叹中文的式微。
他提出,与英文功底不尽相同,中文的功底要求可能更高,特别是译者要具有诗性语言的素养。
而对中英文功底和素养的检验有三种方法:一是翻译专有名词,二是引用翻译诗文,三是校对。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对诗文、专有名词等的翻译就很可能张冠李戴,难得妙义精髓。
第二,与心灵为伍,能耐孤寂。
作为学贯东西的一位大家,余光中曾语重心长地说道:“译者难有作家的声誉和学者的权威,但其影响未必比作家、学者小;译者在见贤思齐的同时,于心灵深处超凡入圣、意会笔到,并长期独享孤寂。
”在余光中眼中,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素养,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烦闷,这样才能高质高量、游刃有余地完成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传真工作。
三、翻译的方法论如前所述,翻译历来存有意译与直译的二元对立选择。
在实际翻译操作中,译者往往面对此二元选择有些缩手缩脚,或者在缩手缩脚之后干脆不顾二元约束,天马行空地乱译。
摆脱此困境的方法,余光中给出了他的答案:意译、直译不能泾渭分明,而要互补包孕;得意不忘形,才能超越意译与直译的二元对立陷阱,从而实现既存原文,又达原意的翻译境界。
除了意译与直译,余光中认为,在翻译方法上还有一种二元对立,即归化与异化。
译者在这“两化”中既要回归还原原文的文化价值,又要将原文的文化价值异化为翻译目的语文化,同时还不能超出目的语文化的承载边界。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的双重二元对立让译者在翻译方法论上必须保证二元的辩证统一,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中实现高度的和谐。
最后,余光中还提出过一个最理想的翻译方法,即同时精通中外文的中外译者并肩合作翻译。
中国翻译界的奇葩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即是中外合作翻译珠联璧合的典范。
余光中认为翻译者要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就不能随意更改与删减,需要终于原文,同时余光中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翻译规律。
余光中认为,通常情况下,自作聪明的翻译者往往会删减原文作者的意思,而较多地增加了翻译者本身的意思,还有一些翻译者对原文作品虽然没有任何增减,却喜欢将原文逻辑顺序颠倒,如原文中三种树的顺序是“甲、乙、丙”,但翻译者翻译成为“乙、丙、甲”,其实这些都是一种不忠实于原文的一种表现。
因此,余光中曾多次告诫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对翻译工作要有自律精神,不能低估读者的悟性。
总而言之,余光中对翻译变通的艺术性见解,对译者提出的各方面素养要求,对翻译方法的探究总结,使他的翻译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的翻译观对现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余光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实践者,其翻译思想及所发表的多种关于翻译的看法,都与其广泛的翻译实践紧密相关,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作,翻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
因此,余光中的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1]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81-83.[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4-76.[3]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17-120.[4]曾玮.余光中的翻译思想[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作者简介]李明轩(197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郑州大学护理学院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