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现状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曲霉病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2024(全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曲霉病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2024(全文)摘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人群中,肺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表现为侵袭性感染、慢性肺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多种形式;随着免疫功能等个体状态的变化,各种形式之间可互相转换甚至并存。
同时,慢阻肺伴侵袭性肺曲霉病多缺乏典型表现,且部分患者有创检查受限,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
为此,本共识基于循证证据和我国临床实践情况,对慢阻肺伴肺曲霉病诊治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推荐意见,构建临床诊疗路径,期待为改善疾病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引。
感染并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由于患者上皮屏障破坏、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叠加,慢阻肺(尤其是疾病终末期)患者已经成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潜在高危人群[1],其中曲霉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2]。
曲霉能以定植的形式存在于下呼吸道,也可引起肺曲霉病(又称“支气管肺曲霉病”)。
不同于粒细胞减少、器官移植、重症病毒性肺炎等人群,肺曲霉病在慢阻肺患者的表现涵盖了全部临床类型,包括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慢性肺曲霉病(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PA)、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等(图1)[3]。
诊治不当将影响患者预后[4]。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阻肺和肺曲霉病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其定义、分型、诊治策略也历经数次更新。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和慢阻肺学组发起,梳理慢阻肺伴肺曲霉病临床诊治中广受关注的问题,综合现有国内外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数据,提出共识意见,构建慢阻肺人群罹患肺曲霉病的风险评估体系和临床诊疗路径,期待为改善疾病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引。
本共识参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2001版》(附件1)对临床证据进行评判,结合医疗干预的利弊平衡、证据质量、价值观和偏好、成本与资源消耗等因素对推荐强度进行分级(附件2)。
真菌流行病学现状、趋势及其临床价值课件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措施
控制措施
预防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等。对于易感 人群和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 疗或接种疫苗。
控制真菌感染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包括隔离患者、消毒和清洁环境、加强个人 防护等。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 体系,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减少真菌感 染的传播。
02
不同地区和国家由于气候、环 境、卫生条件和人群免疫状况 的差异,真菌感染的分布和流 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03
一些常见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 、曲霉菌病等在许多国家和地 区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 题。
常见真菌感染类型和病原体
念珠菌病
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病 原体,可引起皮肤、口腔、肠
道和阴道等部位的感染。
2
预防策略应包括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免疫力、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以及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等。
3
针对新型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加强国际 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04
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真菌感染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 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直接镜检、培养和抗原检测。组 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以观察到真菌的组织病理 学改变。
真菌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真菌感染的分布特征、传播 途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措施等。
研究方法
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实验 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
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传播途径
真菌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 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接 触污染的环境、医疗器械 或与感染者接触等。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羊、猪和其他哺乳动物,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者其分泌物而感染该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将分析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及其意义。
一、疫情分布调查疫情分布调查是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传播范围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和感染人数,可以了解其流行的严重程度,并利用这些数据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
根据我国相关数据,布鲁氏菌感染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
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养殖业发展较快,人畜接触密切,而且疫情的报告和监测体系相对较弱。
因此,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减少感染风险。
二、患病人群与感染途径调查了解患病人群和感染途径对于制定个体防护和群体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患者的职业、居住环境、接触动物情况以及食物来源等,可以确定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研究显示,兽医、养殖工人以及与动物接触密切的群体是布鲁氏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这些人群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感染动物和其分泌物,容易受到感染。
此外,人们通过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乳制品或肉类也可能感染该病。
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并做好个体防护,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
三、动物感染与防控调查了解动物感染情况和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感染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动物感染率和感染动物的种类,可以确定感染的动物来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研究显示,牛、羊是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宿主。
这些动物在感染后可能不显示症状,但其分泌物携带着大量的菌体,成为感染源。
因此,应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监测和检测,做好养殖场的管理和防疫工作,减少感染机会。
四、交叉感染调查由于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物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侵袭性肺曲霉病66例临床分析

A ln c l na y i f66c s so v sv m o r s r il ss c i i a a l sso a e fi a i epul na y a pe g lo i n
F n i- a , h nKefna dLi ioj e gX uj n C e — iX a - u a n u
wef l w h ssa d r . y c u e ma y p t n st s ec a c f r am e t S h u dP y mo eat n i n o l t i tn a d we ma a s n a i t o l st h n eo e t n . o wes o l a r t t o e o h t e o
Ab ta t 0b et e T a t nint ecas ct n o v s ep l n r segl s ig o i sr c jci op yat t t lsi a o f n ai umo ay ap r io i dan ss v e o oh i f i i v l s
a d d v l p a r a o a l e t e tf r h ie s r u h s mm a f l i a h r c e it fi v s ep l n r n e e o e s n b et am n o e d s a et o g u r t h y r o i c lc a a trsi o a i u mo a c n c n v y a p r i o i. e h d s e g l ss M t o s l T e c i i a e t r s o 6 c s s o n a i e p l o a y a p r il ss we e a a y e h l c lf au e f6 a e fi v sv u m n r s e g lo i n r n lz d
G试验GM试验

G试验检测的特点
可检测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多种真菌感染 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 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因此可区分定植和感染。 对于念珠菌血症, 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2] 。 检测快速,可在1小时得出检测结果。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真菌
患者数
年 份
Martin GS et al. N Engl J Med. 2003 Apr 17;348(16):1546-54.
少见真菌尸检检出率也有所上升
一项对三级肿瘤监护中心血液肿瘤患者的尸检结果显示
2.0%
尸 检 检 出 率 足放线菌 镰刀菌 1.4% 0.9% 0.4%
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IA
)
侵袭性曲霉病是一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性疾病。是指致病性曲霉 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
病,危害性较大。
曲霉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粒细胞缺乏或HIV
感染,可侵犯肺、甚至全身各系统;呼吸系统曲霉病主要有三种,
传统诊断方法
培养
问题
血培养作用有限,某些播散性感染常常为假阳性 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或其它原因易导致假阴性 非无菌部位标本阳性结果,难以判定是真菌定植或感染。 需侵入性手段获取标本 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或其它原因易导致假阴性 其它某些真菌或细菌感染也有可能出现相似征象 在免疫正常宿主相关研究较少 目前方法尚未标准化,尚在研究阶段
以念珠菌最为常见
呼吸系统
常见病原体为 念珠菌和曲霉菌
侵袭性 真菌感染
其它部位
骨关节、心血管系统等 以念珠菌最为常见
中国大陆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

·论著·中国大陆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赵国庆 冉玉平 向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成都610041)【摘要】 目的 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计算机和人工检索我国大陆地区1985~2006年间公开报道的有关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文献,归纳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共纳入46篇文献,涉及138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其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阳性者98例(71.0%),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发病远多于女性(3.6∶1)。
临床表现中发热132例(95.7%);有网状内皮系统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111例(80.4%);贫血104例(75.3%);皮疹100例(72.5%);肺部病变(肺部结核样阴影、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纹理增粗等)91例(65. 9%)。
66例(47.8%)死亡。
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逐年上升,患者H I V阳性率高,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贫血、肝脾或淋巴结肿大、肺部病变、皮疹等。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病;系统评价;中国大陆【中图分类号】 R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3827(2007)022*******Pen icillium m a rneffei i n fecti on i n the ma i n l and of Ch i n a:a syste ma ti c rev i ew on its cli n i ca l and ep i de m i o2 log i ca l fea turesZHAO Guo2qing,RAN Yu2p ing,X I A NG Yun(D epa rt m en t of D er m a tovenereology,W est Ch ina Hospita l,S ichuan U n iversity,Chengdu610041,Ch ina)【Abstract】 O bjecti ve To understand ep ide m i ol 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enicill osis marneffei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M ethods W e searched all of docu ments related t o Pen icillium m a rneffei infecti on that published in China since1985t o2006by computer and manually,and syste matically revie wed the ep ide m i ol 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hirty2eight cases fr om46articles were br ought int o this study.The incidence of penicill osis marneffei was rising year by year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since1989.The male was p redom inant compared with the female(rati o3.6∶1).Eighty2nine patients (71%)accompanied with hu 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H I V)antibodies2positive.I nfecti on rate of Pen icillium m a rneffei in H I V2 positive patients arrived at12.3%in several city of Guangxi.One hundred and thirty2t w o patients(95.7%)had fever.One hun2 dred and eleven patients(80.4%)p resented hepat omegaly,s p lenomegaly or enlarge ment of ly mph nodes.Anae m ia occurred in104 patients(75.3%).One hundred patients(72.5%)had skin lesi ons.Lung involv ment happened t o91patients(65.9%).Sixty2 six patients(47.8%)died in the end.Conclusi 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ecti on rate of Pen icillium m a rneffei trend t o rise up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and H I V2positive patients have high infecti on rate.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mostly include fever,a2 ne m ia,skin lesi ons,lung involv ment,hepat omegaly or s p lenomegaly or enlarge ment of ly mph nodes.【Key W ords】 penicill osis marneffei;syste matic revie w;the mainland of China[Chin J Mycol,2007,2(2):68272]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 icillium m a rneffei)引起的一种机会感染性致死性真菌病。
2023年真菌感染诊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真菌感染诊断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了显著发展。
真菌感染的诊断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真菌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脱皮,黏膜出现白斑、糜烂,内脏器官感染可能导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液和组织标本的真菌培养,这种方法存在时间长、操作繁琐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诊断方法不断涌现。
目前,全球生物诊断行业已形成市场规模庞大的格局。
主要的生物诊断公司包括罗氏、赛诺菲、泰克尔、百时美施贵宝和美国赫兹生物公司等。
这些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广泛的渠道网络,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中国,真菌感染诊断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真菌感染的诊断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同时,中国的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真菌感染诊断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有望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然而,真菌感染诊断行业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真菌感染的诊断技术仍然不够精确和快速。
尽管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仍然存在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生物诊断行业的创新发展,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制约了诊断行业的发展。
未来,真菌感染诊断行业在市场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随着真菌感染的日益普遍和病例增加,人们对诊断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2024年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分析现状一、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其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真菌感染诊断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当前真菌感染诊断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
二、市场规模和增长动力分析据统计数据显示,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真菌感染的高发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老龄化,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真菌感染的高发率增加了对诊断工具和技术的需求。
2.新技术的出现:近年来,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和工具被引入到真菌感染诊断领域,如PCR技术、流式细胞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3.医疗投资的增加:政府和私人医疗机构对真菌感染诊断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这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目前,真菌感染诊断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医疗设备制造商、实验室服务供应商和医疗机构。
这些参与者通过不断推出更新、更为高效和准确的诊断工具和技术来博得市场份额。
在市场竞争中,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他们拥有广泛的分销网络和研发资源,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并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同时,一些新兴的创新公司通过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挑战传统巨头的地位。
四、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几年,真菌感染诊断市场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并出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个性化医疗的崛起: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个性化医疗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医疗将为真菌感染诊断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2.基于AI的诊断工具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基于AI的真菌感染诊断工具有望实现更高的准确率和效率。
3.市场合作与整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整合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这将推动市场上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水平,积极开展非培养检测手段,保证正确和及时地诊断;加强药敏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
曲霉病;菌种鉴定;诊断;药敏;治疗
R 379.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பைடு நூலகம்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27(2010)04-0247-05
Epidemiology of aspergillosis in mainland China
区曲霉病及曲霉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结果
原学证据,258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烟曲霉153例。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肺,为1 047例。病原学诊断依据主要是镜检和培 养;菌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仅4例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仅少数进行半乳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体外药敏试验少, 仅报道2株黄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2株烟曲霉多药耐药。伊曲康唑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经验治疗(抢先治疗)的首选药 物。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则多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伊曲康唑,大部分慢性及腐生型曲霉病及鼻窦曲霉病患者行手术治 疗。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曲霉病流行趋势与国际一致,非烟曲霉感染有所增加,感染部位仍以肺为主。应提高菌种形态学
于条件致病菌,致病性曲霉20余种,常见的有8个
种【3 J。烟曲霉(A.fumigatus)是最常见的病原 菌,但黄曲霉(A.flavus)、土曲霉(A.terreus)、 黑曲霉(A.niger)和构巢曲霉(A.nidulans)等 的报道逐渐增多。 我国大陆地区20 a来报道的曲霉病中48l 例有病原学证据。进行菌种鉴定的258例中烟曲 霉为153例,为59.3%;黄曲霉71例,为27. 52%;黑曲霉15例,为5.8l%;土曲霉和聚多曲 霉各5例;构巢曲霉、米曲霉各3例;杂色曲霉2 例;亮白曲霉1例。近期我科诊断1例由阿姆斯 特丹散囊菌(属于曲霉的有性型属,未报道)引起 的原发性皮肤感染。 在一项鼻窦真菌感染病原菌分析H1中,曲霉属 占44.2%,其中黄曲霉与烟曲霉各占16.3%,构巢 曲霉占7%,灰绿曲霉占4.6%。一项角膜炎真菌 感染分析[51则发现曲霉属占12.1%,其中以黄曲 霉最多,为6.9%,烟曲霉3.0%,土曲霉0.7%,黑 曲霉0.5%,米曲霉、构巢曲霉和杂色曲霉各0. 3%。我国曲霉感染病原体的变化趋势与国际一 致…:烟曲霉比例有所下降,而黄曲霉、土曲霉和黑 曲霉比例有所增加,尤以黄曲霉居多。 由于实验室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我国对曲 霉的菌种鉴定仍较少(43.3%)。由于某些曲霉种 (如土曲霉)对两性霉素B(AMB)耐药旧1,依据菌 种进行必要的药敏试验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因此对临床分离曲霉株进行菌种鉴定很有 必要。目前大部分实验室主要依赖菌落及菌体的 形态学特征进行菌种鉴定,仅4例报道进行了分子 生物学研究(即rDNA测序"删)。因部分曲霉种 间形态学差异很小,基于形态学的菌种鉴定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故我国实验室应提高分子生物学鉴定
霉种高度一致的菌丝,但培养阴性;二是具有曲霉
感染临床表现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其替代性非培养 检测阳性(GM试验或G试验结果阳性,以及CT 放射学结果相符)。 大陆地区IA诊断主要依据我国《侵袭性肺部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B 3或EORTC/ MSG制定的诊断标准¨21,具有病理证实和(或)病 原学证据。目前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镜检、培
【Abstract】Objective
na.Methods
A total of 1 447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y
of弱pergillosis
were
and the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mainland Chi—
Literatures from
cases
January 1991
our
to
October 2009
coHected by CNKI and Pubm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had microbiological evidences of
WaS
on
were
included in
study,in which 481
was
be the first choice for invasive
ex—
aspe哂llosis.Corticosteroid
cision
WaS
combined with itraconazole
applied
to
allergic
bm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Su画cal Trend of
recommended for chronic,saprophytic,nasal and paranasal sinus
was
aspergillosis.Conclusions
aspergillosis
in
mainland China
in concordance with the world.Mobidity of non-fumigatus aspergillosis
and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to
fewer.Only 2 strains
to
ofA.flavus were
resistant
to
AMB and 2 strains of alone
A.fumigatus
or
were resistant
multidrugs.Itraconazole pretended
increased,especially
pulmonary involve-
ments.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test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re
important
for
accurate and prompt diagnosis.In vitro susceptibility
is helpful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aspergillosis;species
identification;diagnosis;讥vitro susceptibility
[Chin J Mycol,2010,5(4):247-251]
近年来,全球曲霉病流行状况发生了一些变
曲霉病主要有3种类型即侵袭性、慢性腐生性 和过敏性。侵袭性曲霉病(IA)包括侵袭性肺曲霉 病(IPA)、鼻窦曲霉病、播散性曲霉病和单一脏器 侵袭性曲霉病等。慢性腐生性曲霉病包括慢性空 洞型肺曲霉病和曲霉球感染。过敏性曲霉病包括
过敏性鼻窦曲霉病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
PA)‘11|。 根据欧洲癌症一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 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研究 组(EORTC/MSG)2008年修订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研究标准化分级¨2|,曲霉病的诊断分为3级: 确诊、拟诊和疑诊。IA的确诊需要感染组织病理 学证据或从正常无菌部位取得的标本培养呈阳性; 拟诊需要同时满足3项标准,即患者因素、临床表 现(症状、体征和放射学特征)及微生物学证据。 IA确诊或拟诊均需病原学依据,但在两种情况下 不需病原学依据可拟诊:一是组织病理学显示与曲
GAO
Lu-juan,YU Jin,LI Ruo—yu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al
Mycology,BeOing 100034,China)
case8
aspe晒llus,258
cases
did spe・
cies identification with 1 53 strains ded
on
OfA.fumigatus.Pulmonary
infection
047 presented in 1
cases.Etiological
cases
diagonosis depen-
万方数据
生园基茁堂盘盔2Q!Q生§月筮§鲞筮垒翅垦b也』丛Y型:叁!殴!!垫!Q:!堂!:№:兰
・249・
养、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镜检和培养的阳性率较 低,在所有病例中,曲霉培养阳性率仅33.01%;在 肺曲霉病中,仅34.10%。真菌培养比较耗时,并 需要进一步菌种鉴定,而我国进行菌种鉴定的仅占 培养阳性的43.3%。有文献称采用科玛嘉显色培 养(35℃)和沙氏培养(250C),只需2 d即可出结 果,可以大大缩短诊断时间¨4|,但进行菌种鉴定仍 需转种至标准培养基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 的重要手段,包括纤支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和 手术病理,前两者为有创性检查,曲霉病患者多为 免疫低下或重症患者,取材风险较大,并且需要进 一步的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方法才能鉴定菌种。 我国组织病理诊断多为术后回顾性诊断,术前正确 诊断率为21.4%【l 5|一74%【16j不等。疾病早期影 像学表现不特异,典型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少见。 目前真菌成分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已经商品化, 包括真菌细胞壁成分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 试验)和l,3.B.D葡聚糖抗原(G试验)的检测,是 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依据之一。 GM试验可在I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出现数天前 表达阳性,对血液病患者I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均在80%以上¨川,对高危患者连续动态监测具 有早期诊断的价值。1,3-6一D葡聚糖存在于念珠 菌、曲霉等真菌细胞壁中,G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 念珠菌或曲霉感染,对诊断IA有临床意义。但两 者在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假阳性,需连续2次阳性才 能作为诊断依据¨8,19],并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 断。目前仅少数实验室拥有GM和G试验检测条 件。PCR方法检测曲霉特异性DNA已成为一些欧 洲研究中心快速诊断IA的方法,但因该方法尚未 标准化,迄今仍未被批准作为常规诊断方法。我国 尚未建立相应的检验体系。